中国到底应不应该抗美援朝?得益了还是受损了?(重磅长文)
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不想错过“老邓的财经天地”,请点击上方蓝字“老邓的财经天地”,然后在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
最近电影《长津湖》非常火爆,以后的票房会到一个什么程度,笔者写此文时(2021年10月中旬)也不知道。但是这引出一个问题:
中国到底应不应该抗美援朝?得益了还是受损了?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且我认为,现在网上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出兵的文章,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讲透。
这么说好像有点狂妄。但是正反意见我看了很多,甚至包括一些历史学家的看法(比如沈志华,我后面会重点分析他)。所以想借着这个机会,把这个问题彻底分析清楚。
也就是说,本文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到底应不应该抗美援朝?得益了还是受损了?
这和电影《长津湖》无关,也不考虑志愿军出兵后的战役细节。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研究当时人们的主流想法。
这非常重要。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很多历史学家,往往用今天(或者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主流看法来研究历史。他们专注于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怎么决策的,仅仅局限于高层,局限于一些经济或军事上的重要数字,而忽视了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思想。这导致对历史的研究走向片面,结论也容易流于肤浅。
很显然,主流思潮对当时的决策者有很重要的影响。
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家和军事家也在影响着主流思潮。
主流思潮 vs 决策者,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遗憾的是,很多历史学家,尤其是我国历史学家,都容易忽视主流思潮这个极为重要的大背景。
回到朝鲜战争,在1940和1950年代,当时的主流思潮是什么?
主流思潮是: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种族主义。
所谓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所谓民族或种族主义,就是人种之争、民族之争。
这些都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
而且,就连最强调民主自由法治的美国,也深受其影响。当时的美国,和今天的美国大不相同。
否则,美国就不会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就把日裔美国人都圈禁起来了。二战中的美国白人士兵,也不会宁可跟德国战俘在一起吃饭、不会和本国的黑人战友一起吃饭了。
如果当时美国人有现在的意识形态,他们应该把日本发动战争归为“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暴行,而绝大多数“日本人民”是好的,就像现在西方遭遇恐怖事件后,都把罪行归结为“极少数”恐怖分子一样。
按照这个逻辑,美国更不应该对日裔美国人介意。把日裔美国人圈禁起来,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和按族群进行的敌视。
史料:1941年12月19日,美国陆军西海岸防卫司令部司令约翰德威特将军向美国政府建议,将日本侨民从太平洋沿岸军事区迁出。1942年2月11日,陆军部长史汀生在电话中,向罗斯福汇报了由司法部和陆军部共同负责执行对日侨和日裔实行“再安置”计划。罗斯福表示同意,并指示要“尽可能做到合理”。1942年2月19日总统9066号行政命令,确定美国国内某些地区为“战区”,并可以对生活在“战区”内的人进行任何必要的限制,甚至可以把他们排斥在“战区”之外,并且对在西海岸的12万日本人(其中64%是日裔美国公民)作为敌侨放逐到美国内地。
当然,我们也知道美军中后来有了日裔团,这个团是在欧洲和纳粹德国作战的日本裔。但是很显然,美国人可不敢让他们在亚洲和日军作战。
最臭名昭著的例子当然是德国。无论是屠杀犹太人还是想灭亡苏联、奴役斯拉夫人,都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种族主义。
德国虽然战败,希特勒的思想已经被批臭,但是这种思潮,仍然在严重影响着全世界人。
而且,这种思潮并非起源于希特勒,希特勒只是做得最绝的一个罢了。欧洲反犹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各国都有无数严重的反犹事件,希特勒德国只是做得最绝的一个罢了。
至于苏联人在1940年无差别地屠杀了两万多波兰战俘或精英,也源于1920年在苏波战争中战败、有十几万苏联红军被波兰人虐杀。而波兰之所以要虐杀俄国人,当然是源于两个民族过去五、六百年的仇恨,源于波兰首先进攻刚刚诞生的苏联,想建立之前的“大波兰”。只是波兰没有成功,苏军绝地反击,双方各有胜败,最后以苏军惨败、双方都打不动了而告终。但是这种对波兰人的仇恨,始终埋在苏联人的心里。
远东也有著名例子,就是日俄战争。
当时的清朝,把日本的胜利看成是黄种人对白种人的胜利。但是为什么又矮又弱的日本人会胜利呢?在于体制。梁启超等人认为,日本比较开明的君主立宪制,优于相当极权的沙皇制。
但是这也说明黄种人并不是“劣等人种”,完全可以战胜白人。日本人战胜俄国人,是有色人种第一次战胜白人,这给了所有有色人种信心,为几十年后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打了一剂强心针。
出于黄种人在地球未来的考虑(当时种族融合还很罕见,相互之间藩篱很高),以及强大自身的因素,日本在1890年代逐渐走上了扩张侵略之路。
所以人种之争在当时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思潮,它在左右着政治家的决策。只是后来由于社会越来越重的政治正确氛围,以及某些国家对历史的重新书写,不宣传了。
你们觉得,那个年代的人,斯大林、毛泽东、丘吉尔、罗斯福、杜鲁门,不受这些思潮的影响吗?
“主义”之争同样剧烈。最著名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一个是坎南的超长电报。
这都是朝鲜战争的大背景。
先说“铁幕”。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他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笼罩在“铁幕”之下。
正在做“铁幕”演说的丘吉尔
他还说,在铁幕外面,GCD的“第五纵队”遍布各国,“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丘吉尔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
本来,英美法苏四国共同占领德国,已经龃龉不断,丘吉尔算是把矛盾挑明了。考虑到他的地位,这个演说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巨大。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就这样明显地出现了。以后几十年所有的重要决策者,都将有意无意地受“铁幕”的影响。
比他稍早一点,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George F. Kennan)应美国国务院的要求,向国内发回了一份5000字的超长电报,综述苏联的战略思想,并建议美国如何应对。
乔治·凯南,后来被誉为“冷战之父”
事后证明,这是一封当时影响力很高、后来影响力更高,可以载入史册的电报。
电报中说:
“我们面对着这样一个政治势力,它狂热地认定,同美国不会有什么长久的共存之道。我们社会的内部和谐应该也必须被打乱,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应该也必须被摧毁,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权威应该也必须被击碎,否则苏联的政权就不得安全。”
1947年,即将着手制定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凯南,在《外交》杂志上又以“X”的匿名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除了对苏联扩张的心理根源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还明确提出了一种比价值观竞争更强硬的政策:对苏联的扩张倾向实施“一种长期、耐心但又坚决、机警的遏制”。
从此,对苏“遏制”就成了美国冷战期间的主基调,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
看起来,1945年以后,英美对苏联“不怀好意”啊。
这很正常。既有“主义”之争,也源于对历史上俄国人不断扩张的恐惧。
另一方面,斯大林呢?
斯大林当然也很注意“主义”和“民族”之争,尤其是在铁幕演说之后。
但在1945年,他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的感觉相当好,在很多事情上都采取了灵活忍让的做法。
比如1945年2月,苏联要求希腊GCD“交枪”,向西方资本主义尤其是英国“投降”。这源于地缘政治和“势力范围”的划分,斯大林在此做了重大让步。
但是一部分希腊GCD不愿意交枪,于是1944到1949年是希腊内战时期,最终希腊GCD失败,希腊也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袖手旁观,甚至还间接打压。
这缘于势力范围的考虑,也缘于二战时期美苏的友谊,尤其是美国对苏联的大力援助。罗斯福也是个“厚道人”,斯大林和罗斯福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时,斯大林非常非常难过。
欧洲这些烂事就不多说了,因为或许有些人认为是苏联率先侵犯了西方的利益,往前掰扯没完没了。那我们就说说东方,因为这里相对简单,而且和朝鲜战争有关。
1945年2月由美英苏三国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对东亚后来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为这个协定对远东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
协定有一个重要内容:当德国投降后,苏联将在两三个月内对日发动战争,条件是: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2、对1904年由于日俄战争所造成的的沙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下:
(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联(此时苏联占据库页岛北部)。
(b)维护苏联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作为海军基地的租借权。
(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东北的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联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
3、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让与苏联。
请大家注意:这是美英苏三大国背着我国签订的协议,丝毫没有考虑我国的感受。
欺负人是吧?但谁让当时中国弱呢。所以归根结底,实力决定一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事后,蒋介石当然不愿意承认外蒙独立,也不愿意承认苏联在东北的权利。那怎么办?耗着吧。
可是最后,斯大林耗不起了,因为1945年8月初,美国往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
雅尔塔协定签署的详细过程至今没有披露。但站在我国的立场上,这显然是三大国不尊重中国的表现,而且苏联捞取了大量利益。
不知道罗斯福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了让苏联出兵,他居然可以肆无忌惮地牺牲中国的利益。
我们现在知道的是,斯大林对《雅尔塔协定》非常满意,后来他指着地图对属下说:这里那里,我们不仅恢复了沙俄的领土,而且还占领了新的地方,扩大了新的权益,blabla……
在三大国谈判时,斯大林老奸巨猾。他装作为难的样子,说和日本之前有互不侵犯条约,不好违约的,而且苏联已经付出了巨大牺牲,往远东调兵也困难……如此这般,不断抬高加码,最终获得了《雅尔塔协议》的丰厚收益。
他更狡猾的是,他始终装作不愿意出兵的样子。他对美国新总统杜鲁门说,苏联最早出兵得8月15日。
但实际上呢?他暗地里早就命令苏联远东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早做准备了,调集了150多万人。根据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斯大林多次催促他快点准备。
1945年8月6日,美国往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斯大林坐不住了,命令华西列夫斯基立刻出兵。于是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美国往长崎扔下第二颗原子弹时,苏联157万大军已经从西、北、东三个方面合围东北,以摧枯拉朽之势开始围歼70万日本关东军,而此时他和蒋介石还没谈拢呢。
谈不拢也出兵了,以后再慢慢谈。这就是斯大林:必须赶紧捞取利益,不能等了!
蒋介石也没办法,谁让当时的中国弱呢。斯大林还威胁他说现在如果不签协议,以后的条件将更苛刻。反正苏军已经进入了东北,日军完全不堪一击,你能拿我怎么着?
于是在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外蒙古根据公投结果独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时,已经同时在千岛群岛发起“远东战役”,目的就是夺取《雅尔塔协议》给苏联的日本北方列岛。这场战役历时半个多月,日军伤亡1018人,被俘6万多人。苏联红军伤亡1567人。此后,苏俄一直实际控制着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大大改善了其在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环境。
大家看看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位置,就在北海道的东北,掐住了日本往东北进军的咽喉,是苏联压在日本头上的一座大山。
斯大林对这几个岛可谓深谋远虑,对地缘政治太精通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罗斯福答应他居然可以占领这几个岛。
而且他懂得协定是协定,要拿回来还得靠军队,不能等日本投降了再说。所以苏军在这里也是重兵出击,毫不含糊。
丢失了北方四岛,日本可谓痛死了,一直痛到现在,一直想要回北方四岛。可是苏联/俄罗斯说了,这是《雅尔塔协定》的内容,你小子熊心吃了豹子胆,居然敢推翻三大国的协定?推翻二战后的政治格局?你丫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点上,英美也没办法帮日本说话,所以斯大林可谓老奸巨猾到了极点。
那么,这和朝鲜战争有什么关系?
别急,马上来了。
1945年8月8日苏联大军出动,真如摧枯拉朽一般。到了8月12日,一路苏军已经攻占了朝鲜北部的雄基、罗津两个港口,8月24日苏军进占平壤。到了8月下旬已经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并继续向南挺近。8月30日,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大部分的日本关东军,全部被解除武装。
此时美国人在干什么呢?
很遗憾,或者很巧合,三大国在签《雅尔塔协定》时,把朝鲜给忘了。
其实也没忘,当时三大国(主要是美苏)说了,朝鲜将由“美苏中”共同占领,这里把中国考虑了进来,英国不参与。
但是谁占多少呢?根本没说。
事后我们推测,大概是朝鲜对于三大国尤其是美苏来说,都不重要,而且谁也没想到美国丢了原子弹(以及苏联出兵)以后,日本投降得那么快(日本天皇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所以8月中旬美军还在冲绳那里晃悠,连日本本土都还没登陆呢,更别提进军朝鲜了。
8月30日下午2点零5分,麦克阿瑟登陆日本东京附近的神奈川县。他和尼米兹四星上将分两路到达,是第一批登陆日本本州岛的美军。
当时日本很乱,他的下属担心出现意外情况,劝他别那么快登陆,等美军“打扫”完日本了再说。但麦帅说,我不上去怎么鼓舞士气?
这还是美军紧赶慢赶的结果。在很多书里有一个细节他们没说:再不快点,苏联就全部占领东北亚大陆了。
美军速度这么慢,照这个趋势,苏联拿下全部朝鲜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时美国人慌了,他们在8月下旬给苏联打电话,说能不能以三八线为界,咱们“平均”占领呢?因为这个位置基本上可以平分朝鲜。
美国人的想法是拿这个作为谈判条件,能在朝鲜半岛上占一块地方就行,远远没有想过要占一半。
但是斯大林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反而出乎美国人的预料:这斯大林也太好说了话了吧。
于是在1945年9月初,美国大兵登陆朝鲜,占领了三八线以南。苏联当然撤回到了三八线以北,双方各占一半。
怎么样,斯大林对美国够意思吧?
那么,为什么他会如此爽快地让出朝鲜南部呢?
首先,前文说了,当时美苏都不看重朝鲜这块地方。
其次,当时美国的GDP占全球的一半,苏联明显不是对手,所以在一些边缘地带,斯大林都以忍让为主。斯大林明白苏军在东北亚的抢夺占了先机,但美国实力雄厚,苏联还是尽量别招惹。由此可见,斯大林在决策时是多么看重双方的实力。
第三,斯大林其实有更深的打算,他打算以让步换取杜鲁门的好感,让美国同意苏联占领日本的北海道。
请看上文的地图,北海道是日本四大岛之一,也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北。如果苏联占了北方四岛之后再占北海道,和美国“共管”日本,北海道现在估计和北方四岛一样,仍然在苏俄手里。那样的话,日本基本上就残废了。
看来,斯大林并没有放弃“黄俄罗斯”的想法,这和过去的沙皇一脉相承。
可是斯大林这次碰到了极端反苏的杜鲁门。美国拿回了朝鲜南部,却不同意苏军登陆日本本土。
但是在《雅尔塔协定》里早就说好了,日本将由“美苏英中”共管。所以苏军登陆并管理北海道,不算不合理。
但是杜鲁门偏不同意!对于美国来说,这算不算违约呢?
等美军40多万人已经遍布日本四岛(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杜鲁门说,苏军你可以来北海道了,但只能来一个师,而且必须听命于美国远东及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
斯大林一看这叫什么事。再想想这时候欧洲正在发生的事,美国这是在给自己穿小鞋啊。那就算了,不去了。
双方都知道美国开出了苏联必然会否决的条件。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没有:
苏联在朝鲜半岛上吃了亏,却没有把北海道占回来。美国呢,白占了苏联一个便宜,等自己已经完全占领了日本,再假装欢迎苏军来北海道“共管”,但却开出了苏联绝不可能答应的条件。
事后来看,这笔账斯大林是想算的。
遗憾的是,我国最著名的讲朝鲜战争的书,沈志华教授的《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以下简称《朝鲜战争》),对这件事只字未提!
同样遗憾的是,另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他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以下简称《恩恩怨怨》)中,也没有提。
或许杨奎松不提是正常的,因为他的主题是毛与莫斯科的事,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毕竟远了点。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两本最重要的讲朝鲜战争的书。
顺便说一句,国内大电商,当当和京东,已经没有卖的了。但是加盟的小书店或者网上二手书店还有。或许得等出版社加印?或者……不印了?
其中,沈志华的《朝鲜战争》是最有名的。很多人都知道,都把它作为重要依据。
为什么?
笔者认为,这源于沈志华教授的独特经历,尤其是他自费一百多万元从俄罗斯复印了很多未公开的档案,确实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对朝鲜战争的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位这本书增加了很多卖点。
而且早在2004年,就有很多人宣传这本书,说是研究朝鲜战争的“新起点”。或许是因为这本书得出的结论与过去我国的主流观点不同,也让人“耳目一新”吧,所以这也成了一个卖点。
沈志华的主要观点是:朝鲜战争对中国得不偿失。
整本书虽然提供了大量史料,但他最终的目的,是想证明这个观点。
而杨奎松显然不这么认为。
笔者在通读了上面两本书以后认为,沈志华2004年出版的这本《朝鲜战争》(笔者手里是2013年的第3版),不如杨奎松在1999年出版的《恩恩怨怨》(笔者手里是2018年的第4版)。
当然,沈志华钻研那段历史的精神,尤其是自费拿出140万元复印档案、并且免费供同行查阅,这种精神令人敬仰。而且,《恩恩怨怨》也有缺点,也放到后面再说。
在笔者看来,《朝鲜战争》所有重要的史实,《恩恩怨怨》都包含了。
这也很正常,因为几乎最重要的史实必然都在已经公开的信息中。查询未公开的档案,往往只能起查漏补缺的作用,在局部的细节上补充一下,甚至纠正过去的一些猜测错误。何况杨奎松后来也在不断修订。
杨奎松明显看了沈志华带来的一些档案,还在书中引用了沈志华的研究成果(这等于对沈表示敬意)。但是从高度、深度和广度来说,《朝鲜战争》明显逊色于杨奎松的《恩恩怨怨》。
最重要的是,《朝鲜战争》的核心观点是错误的。
但这个话题先放一放,我们不能在这里耽误太多时间,等我讲到后面时顺势再谈。
这里再多说一句,沈、杨二人的关系挺好,后来还有合作,共同编辑出版了美国对华情报的解密档案。
这缘于他们对新中国尤其是毛泽东,基本观点是相同的,“三观”基本一致,这从书里就能看出来。只是对朝鲜战争的利弊得失的看法不同,但这个话题就不再多说了。
回到1945年8月底苏军从朝鲜南部撤退,9月美军进驻南朝鲜,大家知道朝鲜人是怎么看待苏军和美军的吗?
大多数朝鲜人把苏军看成解放者,而美军是侵略者。
请注意,这就是当时朝鲜的民情。也是金日成后来想统一朝鲜的基础,是几乎整个朝鲜的民意。
如果金日成不发动统一战争,有可能会有更强硬的人取代他,因为当时北朝鲜的人普遍对美军的到来感到愤怒。
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30岁出头的金日成必须尽一切努力统一朝鲜。否则他在朝鲜的位置可能不稳,也不可能逐渐获得威望。
那么为什么为什么大多数朝鲜人把美军看成侵略者呢?
其实也很简单。朝鲜被日本奴役了五十年,谁解放了他们?是苏联红军步步推进,歼灭日军,让日军缴械投降的。所有这一切,朝鲜人都看在了眼里。而美军呢?等日军都投降了美军再来朝鲜“摘桃子”,不是侵略者是什么?
所以大多数朝鲜人都很奇怪,继而怨愤:
日本人都投降了,你们美国人来干什么?对我们朝鲜来说,你们难道不是取代日本人的侵略者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朝鲜战争爆发后,北朝鲜、继而我国称美军是“侵略者”,有相当大的合理性。
后来美国在朝鲜的一系列做法,更让朝鲜人觉得苏联人更好,而美国人更坏。
这是因为,在1945年以及后来一段时间,斯大林对朝鲜的政策是很开明的,允许朝鲜通过选举,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政府。1945年美苏军队在朝鲜的关系也很好,大家是“共管”朝鲜嘛,归根结底是要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
自始至终,国军都没来,归根结底还是实力决定一切。朝鲜半岛是美苏共管,他们都想等秩序恢复后,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
可是这时幺蛾子来了。
这个幺蛾子,就是1946年的布坎南长电和铁幕演说。
从历史发展来看,算是量变引起质变吧。因为在解决了共同的敌人之后,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苏联和西方肯定会出矛盾。
斯大林不是傻子,既然有了“铁幕”,他当然希望朝鲜建立一个亲苏政权,更何况之前在这里已经被美国占了个便宜。要再建立一个亲美政权,苏联在这里岂不是白忙乎了。等于苏联出兵解放了朝鲜,然后让步,让美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亲美政权,苏联不就成了傻瓜了吗?
所以1946年以后,斯大林希望朝鲜建立一个亲苏政权,这很合理吧?
另一方面,美国当然不干。杜鲁门此时已经成了一个坚定的反共反苏人士,他和斯大林之间的相互信任越来越少,最后就是互不信任。
所以最终,南北朝鲜的冲突越来越大,已经事实上不可能和平建国了。于是在1948年8月15日,朝鲜南部的极右翼分子李承晚,在美国的帮助下建了国,这就是大韩民国。
对于美国来说,此时韩国已经不能放弃,因为此时东亚大陆上的中国GCD已经取得了明显优势,蒋介石政权危危可及。美国已经决定不再援助蒋介石,因为这是个无底洞。美国也不可能派军队来大陆帮助蒋,因为这至少需要150万美军。所以,韩国对美国来说,显得尤其珍贵,以后可能是美国在东北亚大陆上的唯一基地,必须在这里扎下钉子。
这事儿让北朝鲜很愤怒:你们南朝鲜实力稍弱就在美国的帮助下建国,先抢占名义上的制高点?这不是被美国侵略者扶植的傀儡政府吗?!
斯大林也很生气:占便宜没完没了,居然率先立国了?!
所以在1948年9月9日,北朝鲜也立国了,30岁的金日成被苏联扶为首脑。
实际上在南朝鲜(韩国)建国前,北方已经听到风声,而北方也在忙着建国呢。之前苏军已经逮捕了反苏的曹晚植,扶植了金日成。所以走到这一步,朝鲜分裂是必然的:先搞两个政权再说吧。
在南朝鲜(韩国)内部,李承晚也是少数派。很多左翼或者不那么右翼的人都反对他建国,可奈何不了美国支持他。所以在韩国建国以后,李承晚首先是扩大军队,然后在韩国内部镇压反对派,尤其是GCD的游击队。这些游击队的规模可不小,总数将近十万,由此可见当时整个朝鲜的民意。但这些游击队是一盘散沙,缺乏统一指挥,韩国军队可以在美军的帮助下各个击破。
韩国第一任总统李承晚(左)
那么,各自建国之后是不是就要开战了呢?
当然不是,虽然他们都想统一对方。
从韩国的角度来说,综合实力弱于北朝鲜(为了方便,以下就称“朝鲜”了),所以除了让美军帮助训练韩军之外,就是虚张声势,对朝鲜咄咄逼人。韩国的策略是想吓唬朝鲜,不排除为自己实力强大后的统一做准备。但此时的韩国并无统一朝鲜的实力。
另一方面,朝鲜虽然在军力、国力上占有优势,但也没有统一韩国的实力。
斯大林也不急,能扶植个亲苏政权就挺满意了。二战以后,斯大林的国策就是如果美军不进犯苏联领土(也不可能进犯),苏联绝不能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这是苏联外交的最高原则。苏联并不想鼓动朝鲜统一韩国,对于斯大林来说,朝鲜是否统一并不重要。
可是金日成急啊。
急也没办法,美军在南边虎视眈眈。所以金日成只能不断扩军,请求苏联的援助,还请中国归还几个朝鲜族的师,先是为了防守,后是为了进攻。
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这段历史我们都知道。但是关于台湾和中苏同盟,这里必须多说一些,因为这也是中国出兵朝鲜的大背景。
毛泽东建国前后的重要目标就是统一台湾。但他清楚海空军还不是国民党的对手,所以这时必须求助于苏联。所以早在1949年6月刘少奇访问苏联时,毛泽东就希望苏联能帮助新中国培养1000名飞行员、卖给新中国100-200架歼击机、40-80架轰炸机。斯大林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由于1949年7月金门之战的失利,新中国不得不再次向莫斯科求援。解放军在浙江福建进行军事训练,不断增强实力。毛的原计划是1950年统一台湾,后来觉得准备不足,把时间又推迟到了1951年。
中苏这段交往可以写上万字,这里从简,只简单说一句:毛很清楚苏联不愿意和美国直接对抗,所以请求苏联的援助时,以“不给美苏关系带来损害”为前提。在没有触碰到苏联底线的情况下,斯大林是乐于援助的。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亲自访苏。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谈判,于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条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最重大的事件。
这场艰苦的谈判,斯大林罕见地做出了巨大让步,中国获得了巨大胜利。
这是因为,苏俄这次是在没有任何武力威逼或战败的情况下,对它在新中国的很多利益都放弃了,还答应援助新中国141个重大项目。
本来,新中国就需要苏联的大力帮助。而斯大林,基于意识形态和中国的一边倒政策,三推四就之后也算是基本答应了新中国的要求。这对于俄国人来说非常罕见。
而新中国这边付出了什么呢?除了一些必须支付的钱款,几乎没有付出什么。当然,两国都要一致防范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苏联把中国当成东方屏障,在战略上中国应该配合苏联,这都是必然的。
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了:中共必须依靠苏联吗?
是的。
理由有三:
1、中共从成立到壮大,再到建立新中国,始终都没离开苏联的大力帮助。
2、意识形态方面,中苏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肯定要比和美国更近。
3、从清末到民国五十多年的历史证明:谁想在中国做大,就必须依靠某个大国。
这是我们历史书上不愿意承认的,但却是事实,因为中国太弱了。
所以孙中山前期靠日本,后期靠苏联;蒋介石先靠苏联,后靠英美;张作霖靠日本,冯玉祥靠苏联……全都是这样。而北洋呢?谁也不靠,于是完蛋了。张作霖做大之后想甩开日本,也被暗杀了。冯玉祥首鼠两端,后来也不行了。阎锡山只靠自己,只能盘踞于山西;桂系和粤系军阀也只要靠自己,所以也只能盘踞于两广……
不想依靠某个大国而想独立壮大的势力,没有一个成功的。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现状。
从工业产量就能看出当时的中国有多弱。1944年东北(日本统治下的伪满)的工业产量大约占全中国的90%,其中钢铁产量90万吨。到了1950年由于战火的破坏以及苏联拉走了一些工厂,东北的钢铁产量只有70多万吨,占全中国的80%多。
同期,1945年美国的钢铁产量是7200万吨,苏联1200多万吨。
下图是二战后期一些国家的年钢产量,为了方便,我省去了中间几年的数字。请注意轴心国(尤其是德国)由于被盟军轰炸和占领,1945年的产量已经大为下降,不具有可比性。
1945年的钢铁产量,美国7230万吨,苏联1236万吨,英国1201万吨,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从钢铁产量也能体会到斯大林为什么无论如何都不想和美国正面冲突了吧?这里强调一遍:二战以后,斯大林的国策就是不能主动招惹美国,如果美国不进犯苏联领土,苏联绝不能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
从苏联的钢铁产量也能体会出,斯大林在远东拉盟国的心情也很迫切。所以为什么1950年两国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本质上仍然是各有所需。但我们必须承认,客观上新中国更需要苏联的帮助。
很遗憾,上表里没有中国的数字,因为我们的钢铁产量太低,而且90%都在当时的东北或伪满洲国。
可见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和各路势力的实力到底怎样,此时不依靠某个大国,在中国不可能成事。
所以我们看到,清末以来凡是能在中国做大的,或者至少在某个时期成为老大的,都必须依靠某个大国。
对于1949年的新中国来说,只有两个选项:美国和苏联。
但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原因,新中国只能站队苏联。
我知道,有些书或文章分析说,当时新中国也希望和美国保持关系,美国也想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等等等等,如此这般。但一个大势力和各派势力之间都有联系,这在历史上是很正常的事。难道当时新中国和美国建交以后两国关系就会好吗?美国就会给与新中国大力帮助?完全不可能的。更何况当时是美国人不想和中国建交,这是美国的冷战理论决定的,于是毛泽东在1949年8月愤怒地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
也就是说,在当时两个阵营和“铁幕”大环境下,新中国就算想站队到美国,人家也不待见,根本不会看成“自己人”,更何况美国怎么处理在台湾的蒋介石呢?难道大家都接受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吗?对于新中国来说,根本不可能。
另一方面,如果新中国当时站队美国,就把苏联彻底得罪了,两头不讨好。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非常弱小的新中国,只能站队一方,而站队苏联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只有站队苏联,才能得到最新最好的工业、科技和军事援助。和美国相比,苏联也更需要中国。
回到1950年初,这时毛泽东想统一台湾,金日成想统一朝鲜。斯大林原本更支持中国,毛泽东也对朝鲜人说了,你们先放一放,等我们统一台湾了,再帮助你们统一。
讲到这里,我们又该绕回朝鲜了。
1948年,朝鲜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上文说了,1948年8月和9月,韩国和朝鲜分别建国,这算是两件大事。到了1948年10月,苏联把三八线以北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1948年12月,苏军全部撤离了朝鲜,这是第三件大事。
苏联在撤走时也呼吁美国同时撤兵,可美国不撤,这让绝大多数朝鲜人对美国的印象更差了。
从解放朝鲜这件事来看,你们觉得美苏谁是更加正义的一方呢?很显然吧。
而且当时,北朝鲜的治安和经济都好于南朝鲜。作为“侵略者”的美国不仅赖着不走,还要抢先扶植极右翼建国,是不是更加过分了?
难怪朝鲜极想统一全国,也难怪韩国内部的反对声音始终很大。
可是斯大林始终在忍耐,因为他搞不搞美国的态度。他知道仅凭朝鲜的力量是打不过美军的,而苏联又不可能出兵,如果朝鲜战败甚至被美国消灭,苏联不仅丢脸,而且朝鲜和苏联接壤,美国将和苏联直接面对面。
所以斯大林非常慎重,他也更支持中国统一台湾后,那时候朝鲜统一韩国,背后如果有中苏两个国家的支持,胜算更大。
此时的美国,在想什么呢?
1949年9月23日,杜鲁门说有证据表明,苏联进行过一次原子弹试验,美国已不再享有原子弹垄断了。军事地位遭到挑战后,国内开始批评美国外交政策的失误,使得杜鲁门认为有必要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重新评价,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但是在1950年1月初,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大事。
这件大事之重要,《恩恩怨怨》进行了充分的强调,而《朝鲜战争》只谈了半页(P217)就过去了,看来沈志华也不是不知道这事儿。作为历史学家他必须提这件事,否则全书将少了个重要内容。但是为了论证他的“中国出兵受损论”,他对这件事只谈了半页。
这件事就是:1950年1月5日的杜鲁门,和1月12日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他们都说美国在远东的防区,不包括朝鲜和台湾。
艾奇逊的原话是:
美国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
请注意,这里面不包括朝鲜半岛和台湾。这意味着,台湾和朝鲜半岛如果出了什么事,只要是朝鲜或中国的内部事务,也就是苏联不在台面上参与,美国将会袖手旁观。
但在1950年4月,美国推出了NSC68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无差别遏制”的战略,说美国必须在自由世界迅速加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以实现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长期、全面的遏制。
看来,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遏制,比以前更强了。
可是,美国并没有改口说把朝鲜半岛和台湾包括进它的防区。
所以这事儿很奇怪:既然美国已经决定要全面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不把朝鲜和台湾列入自己的防卫范围呢?
但是这让中国和朝鲜都很兴奋,也让斯大林有了更大的胆量。
事后证明,美国政府的这个声明,对朝鲜战争的爆发起了重要作用。金日成多次恳请斯大林支持他统一朝鲜。而斯大林出于美国的态度以及多方面考虑,也支持了金日成的决定。
考虑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做了巨大让步,未来几年有全面在中国东北丧失势力范围的可能,斯大林这时优先选择了支持朝鲜。
站在苏联的立场上,这是很自然的选择。苏联希望朝鲜成功之后,苏联能在朝鲜半岛保持影响。而朝鲜半岛的几个港口比我国的旅顺港更好。
当然,之前斯大林说过要首先支持中国统一台湾,这算是变卦了。他也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斯大林让金日成去北京和毛泽东沟通,说他已经同意了金日成的请求。
在中苏两国国力差别巨大、中国需要苏联大力援助的情况下,毛泽东能说什么呢?只能同意。
然后就是一系列复杂的准备,然后就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进攻韩国。然后就是,1950年6月27日,美国宣布参与朝鲜事务,并把第七舰队派往台湾海峡。
这意味着,美国突然变卦了。美国把韩国和我国台湾,都作为了它的防区。
以前蒋介石盘踞台湾,虽然在海峡西面占了几个岛,但整个台湾海峡属于新中国的势力范围。新中国的渔船和军舰(哪怕很简陋),可以在台湾海峡自由航行。但是美国第七舰队来了以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后来新中国的军舰很难通过台湾海峡,事先通过不得不和台湾打招呼。比如1974年为了和当时越南西贡政府争夺西沙,我国海军必须南调,蒋介石就同意了。
不是说必须经过台湾的同意,而是说,新中国的海军如果要通过台湾海峡而不打招呼,可能会遇到风险。这就是美国第七舰队来了之后的情况。
这当然让毛泽东极为愤怒。美国这么做,是彻头彻尾在干涉中国的内政。而且美国之前并未把台湾化为“防区”,现在居然变卦了。
那么,朝鲜军队的战力如何呢?
在美国著名二战记者大卫·哈伯斯坦姆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朝鲜人民军极为英勇,他们即便靠着苏式装备但武器方面仍落后于美军和韩军。但靠着巨大的献身精神,弥补了武器上的不足,让美军十分狼狈,不得不节节退守。
因为在朝鲜人眼里,美国人就是侵略者。朝鲜刚刚摆脱了日本的奴役,不想再来让美军占领,扶植什么傀儡政权。所以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表现出忘我的战斗精神。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现也同样英勇,甚至更英勇。
另一方面,韩军的战斗力却很差。实际上自始至终,韩军的战斗力都是最差的。他们就不想打仗,这再一次说明人心的向背。
不过归根结底,物质起决定作用。美国的雄厚国力以及麦克阿瑟在仁川的登陆,让后援乏力的朝鲜军队节节败退,逐渐呈土崩瓦解之势。
苏联不可能出兵,此时金日成不得不找中国帮忙了。我们知道,他之前始终都不想让中国参与。
毛泽东是力主出兵的,但在1950年10月4日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不赞同出兵。
其中,林彪的四点理由最为有力,这也成了后来很多人反对出兵的理由。这四点理由是:
1、我们暂时没有必要出兵。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台湾尚未没有解放,而且西南还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待肃清。我们打了20多年仗了,国家都打烂了,全国人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当前工作重心应该放在经济建设上。
2、美国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解放军跟国民党军交手没有多大问题,但对于美军还是没有把握。何况美军刚刚打过二战,各兵种配合得炉火纯青。跟这样的强大对手作战,那可能是一场噩梦。
3、美国拥有制空权、制海权。中国走出国门作战,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另外,美国还有原子弹,一旦对我国沿海城市进行轰炸,那我们将毫无还手之力。
4、我们没有必要出个头,应该由苏联老大哥出兵,我国搞好后勤工作。如果一定要出兵朝鲜,最好的策略就是“出而不战”。林彪提议,陈兵鸭绿江或者出兵朝鲜后,把大军驻扎在朝鲜北部,观察局势发展,能不打就不打。
林彪的理由确实很有力,所以毛泽东犹豫了。打电报给苏联说中国还未定。
苏联得知了情况后说:现在朝鲜的局势就两种可能,或者你们出兵,或者金日成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
苏联是绝不可能出兵的,在斯大林主持的苏联内部高层会议上,苏联最坏的打算就是牺牲朝鲜。
但是在中国这方面,随着局势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领导人都被毛泽东说服,同意出兵了。
中国决定出兵的大脉络是:最早是毛泽东力主出兵,支持者几乎没有,只有彭德怀等极少数人(按照毛的说法是“两个半”,周恩来算半个)。然后是犹豫不决。再往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毛的更多理由,最终绝大多数领导人都赞同了出兵。
因为道理很简单,毛泽东的理由更加高屋建瓴。
1、从战争本身来说,只要得到苏联的大力援助(这是必然的),中国军队有地利的优势,补给线短,人也多,士气也足,此时怎么就不能和美军一战呢?
2、如果美军陈兵鸭绿江,我国东北将全在美国的威胁之下,而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如果我们还要在东北重兵设防,以后建设怎么搞?长期成本有多大?
3、美国在台湾海峡的做法也让毛泽东很愤怒,在海洋我们暂时还没有优势,但在陆地,在朝鲜,将大为不同。必须给美国一些颜色看看。
4、应该支持朝鲜的统一行动,因为这是正义的。如果我们现在不支持朝鲜,以后苏联还会支持我们统一台湾吗?
还有些理由毛泽东没有说,笔者可以帮忙说说。那就是,苏联过去帮了我们多少忙,又签订了同盟条约,现在需要中国为社会主义阵营出头,而且就在鸭绿江边,对自身也是利害相关。在此重大关头,怎么偏偏不敢出兵了呢?
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在看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到底是“坚定的”国际主义者,还是类似于铁托的修正主义分子。我们知道,斯大林对毛泽东始终是怀疑的。虽然两国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是141个重大援助项目(后来扩展到156项)是否给中国,苏联是否把在东北的特殊利益以后让给中国,全是斯大林一句话的事。在苏联面临难局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阵营就要失去一个国家的情况下,此时就看中国的表现了。
所有这些,在杨奎松的《恩恩怨怨》里基本都有,沈志华的《朝鲜战争》里就不多了,尤其是后来绝大多数决策者都赞同出兵,沈在他的书里就没提。
对于出兵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收益,沈志华倒是分析了,但还是遮遮掩掩不愿意多提。大家可以看《朝鲜战争》中的《毛泽东决意入朝作战的深层考虑》,该书第317-328页,他所有的深入分析都在这里。
其实在书中他也说了:“他(毛泽东)只能选择出兵,否则,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条约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
但在这里他还是打了马虎眼,因为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道理很简单,美国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朝鲜之前也受了美国那么多气,想统一朝鲜也是民心所向,是完全正义的事业。而此时朝鲜遇到了困难,中国却不敢出兵,那苏联凭什么还要援助你呢?凭什么还要把新中国当成“自己人”?苏联不如保留在东北的特权,一直在旅顺大连驻军,亲自抗衡美国比较好,让我国东北成为美苏对抗的远东缓冲区。
沈志华是反对出兵的,只是在书中他一直不敢明说,到了朝鲜战争长期化的时候他总算可以找其他理由说这“本来是可以避免付出的沉重代价”了。在书中他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出兵(以及“恋战”),让中国在全世界陷入了孤立,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封锁。而“经济封锁的结果是迫使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不得不依赖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
可是看了本文迄今为止已经14000多字的分析,大家觉得就算不出兵,中国就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搞好关系吗?就能和西方展开顺利的贸易吗?就能从西方顺利得到先进技术吗?就能让大量留学生留学西方吗?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完全站进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了,沈志华完全忽视了苏联给中国的巨大援助。苏联帮助中国在之后十几年完成了工业化,这个作用在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
再说说中国当时给世界各国的印象,这也是沈志华批评的一个点。说中国不愿意停战,是“好战分子”。但这个重要吗?曼德拉给全世界的印象都挺好,可是南非却搞乱搞坏了。相反,当时的新中国只能依靠苏联,说句不好听的,只要斯大林和苏联对中国的印象好就够了,其他一百多个国家有什么用?
更何况,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战成了平手,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已经让世界各国完全不能忽视。凭借越来越强的国力,以后再拉朋友更加简单。
这些都是中国出兵朝鲜,给我国带来的几代人的福荫。是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志愿军的英勇战斗和牺牲,为我们民族打开了长远而广阔的生存空间。
写到这里,本文已经基本写完。但这里我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说一下。
第一,斯大林“引诱”中国出兵的阴谋论,让中国付出代价甚至不能统一台湾,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全是虚假的。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中苏朝三国都没有想到美国会那么快出尔反尔。
那么现在看看,美国在1950年1月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声明呢?也就是不把朝鲜半岛和台湾看成它的防守范围。或许当时美国觉得斯大林既然主动出朝鲜撤兵,说明他不想帮助朝鲜统一。既然连朝鲜都不想帮,就更不会帮助中国统一更南边的台湾了。那么韩国和台湾凭自己的能力,在当时也足以防守了。这可能是美国做出声明的主要原因。
但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一出兵,美国人立刻感觉这是斯大林在背后指使,所以也就立刻把朝鲜半岛和台湾变成自己的防区了。但事后来看,是金日成太想统一了,他说服了斯大林。而斯大林也觉得既然美国不参与朝鲜事务,自己在暗中支持朝鲜也无妨。
一系列的错判,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
如果非要追求最深层的原因,是当时能决定国际局势的两个决策者:斯大林和杜鲁门,早已相互不信任了。
至于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经常缺席投票,杨奎松在《恩恩怨怨》里已经分析过,都是朝鲜人民军或中国人民志愿军占优势的时候,斯大林觉得“再努一把力”就能统一朝鲜或者打退美军,而苏联又不想在这件事上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唱反调,所以就以缺席应对。根本没有什么阴谋论,形势乐观的时候,毛泽东也是同样观点。
第二,对两本书的评价。
笔者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但历史书看了也很多。尤其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恩恩怨怨》和《朝鲜战争》又看了一遍,确实是两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最寒冷的冬天》我也重读了重点章节,至于网上可图书报刊更是很多。既然舆论界有一种论调公认《恩恩怨怨》是研究朝鲜战争的“新起点”和新权威,既然沈志华作为专家被邀请到处作报告,而且杨奎松也是研究中共党史的专家,他们这些书当然很重要,我也早就读过。
但从视野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朝鲜战争》不如《恩恩怨怨》,前文已经说过了。结论更是偏颇。
但是《恩恩怨怨》的视野也不算太开阔,比如《雅尔塔协定》到底给远东带来了什么影响,中美在远东的博弈细节,各国或各派高层的决策到底受怎样的影响,谈的很少。但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本书是讲毛和莫斯科几十年“恩怨”的书(虽然朝鲜战争占很大的篇幅)。
但我认为,这本厚达500页的书讲的还是有点少(沈志华的《朝鲜战争》也将近500页),一些关键年代和事件没有讲或者很粗略,大概还是需要避讳一些吧。如果真的要讲详细,《恩恩怨怨》必须得有上千页。毛泽东和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季米特洛夫(共产国际主席)等人的关系,和莫斯科的博弈,我感觉很多深层内容没讲到。
实际上,现在沈志华和杨奎松都不太被待见,尤其是杨奎松。主要原因可能是2009年金一南的大作《苦难辉煌》出版后大为畅销,杨奎松2011年发万字长文指出了该书至少几十处错误,有些都是很低级的。杨一点都不客气,可是这本书却成了很多单位的指定读物。
限于篇幅不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杨、沈的这两本著作,重点是关注他们提出的史实。在这方面,两位都是严肃认真的历史学家。他们不会捏造历史,也会尽量全面陈述。只是沈有些偏颇,喜欢拿对自己有利的过度发挥,而且一些推理结论明显是肤浅的。
当然这也是我一家之言,持不同意见的完全可以反对我。
第三,中国的长久收益。
或许很多人会拿朝鲜的现状说事,它不仅远远不如韩国,而且和我国三心二意。也有人会觉得随着时间的发展,中美关系会改善的,中国迟早会融入世界。
可是在1940、50年代那个大环境下,要求新中国的决策者能看到现在,完全是不可能的,是过高的要求。
基于可理解的原因,一些道理也无法说透,但我可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比如老张收养了一个孩子,几十年后变成了二百五;老李也收养了一个孩子,甚至带有强拐性质,但几十年后孩子成了社会精英,对社会和国家有很大贡献。此时能说几十年前,老张就不该收养那个孩子吗?
我承认,这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另外,本文所有的分析,都建立在新中国成立的基础上。
如果有人还不服气,那你应该去问问蒋介石。尤其是为什么在1944年当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都在节节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却遭遇了湘豫桂大溃败,让日军打通了我国南北通道,国军损兵50万,丢失146座城市和6000万人口的土地。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如果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足够强,东北由国军来收复,来歼灭日军,那么朝鲜很可能是国军和美军共同收复,此时不可能有苏联什么事了。那么可以肯定,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南北朝鲜,更不会有什么朝鲜战争。
所以,我们分析中国到底该不该出兵,不能把时间推得太远。一切分析都应该建立在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这个基础上。再往前推,再分析原因的原因,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太脱离现实了。
现实就是:新中国成立了,在当时的情境下就应该抗美援朝,而且得到了巨大而长久的利益。
更重要的一点是,朝鲜战争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世界全面亮剑,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从而对新中国,对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和华人,不敢再像过去那样欺辱和怠慢。
这是朝鲜战争获得的另一个重大而长远的收益。
以前,抗日战争,中法战争,各种反抗外国军队入侵中国的战争,中国军队也不是没打过胜仗,但都是暂时的,偶然性很大。因此,中国军队并不能获得全世界的尊敬。至于三年内战,中国GCD的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在外人看来也是一场水平很低的博弈。外人会普遍认为并不是解放军强,而是国民党军太差了。
但在朝鲜战场上,时间足够长,战役足够多,足以排除偶然性。
中国军队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对垒两年多而不落下风,足以让中国军队,进而是中国和中国人,获得全世界的尊敬。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为中国人打开了长久而稳定的生存空间。
当然,那是那个时代的事了。现在的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代人的时间已经过去。已经在经济上取得巨大进步的中国,也应该继续与时俱进。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