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城市公园为何总是空空荡荡

小蚂哥ant 蚂蚁景观
2024-09-04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最近因为做项目需要了解一下日本公园,原本想看看日本公园都有哪些有趣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哪知道不查不知道,日本的大部分城市公园的特点就一个字:空。


这是东京池袋的Ike-sunpark



离它不远的杂司谷公园也是如此。



下图是东京广尾公园



如果说东京寸土寸金,公园做得简单了点也说得过去,但其他日本城市的公园大多也是如此,比如下图的宝塚市中央公园。



这是大洲中央公园的平面图



和日本的传统园林不同,日本的城市公园没有复杂的水景、没有禅意的立石、没有仪式感的茶室、没有考究的蹲踞……


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块块大面积的草坪和空地,道路也是极为简单,拿这些公园和我们的城市公园一比,简直是什么都没做。


陶然亭公园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为什么它的城市公园却如此简陋?这是我在整理资料时一直问自己的问题。



公园中只有一些简单的儿童设施,大树很少,树荫几乎没有,说是公园看起来更像是广场。


直到我在资料中看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图片,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空空的草坪就是用来作为避难空间的,公园虽然在地上空空的,但在地下却有一套净水、储水的系统,便于灾难时人们的使用。


但防灾公园就非得空空的吗?这个理由没有完全说服我,要知道中国也有防灾公园,2003年北京建成了第一个防灾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我们看下图:



这是其中的一段,空地分散在树荫中,公园内雕塑小品、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再对比下日本空空的公园



为了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我去看到了《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一书,作者是李树华,国内最早一批研究防灾空间设计的人之一。



这本书中对于日本防灾公园的发展有一个串讲式的介绍,我随后又按照书中的线索查到了很多相关的资料。这也就有了这篇文章,那么下面我就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来聊聊日本城市公园到底为啥这么空!


chapter1

多灾多难国度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欧美城市发展和灾难的历史梳理,文中明确了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防灾和避难。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除了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上全面西化,在城市建设领域也将欧洲的防灾经验学习了过来。


全面西化的日本


这其中有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无奈,但我们反过来想,这也正好促成了日本系统学习西方城市建设的经验,因为日本实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


你能不能想象一年地震1500多次,可能睡一觉的功夫就经历了2/3次。由于日本整个国家都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就像是喝水吃饭一样频繁,但是小震还好,如果遇见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关东发生了8.3级大地震,这是迄今为止日本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地震。



无数的房屋顷刻间坍塌,很多人来不及跑就被就地掩埋。在这次地震中,火灾造成的损失远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因为地震发生在11点58分,当时家家户户都在烧午饭,几十万个火炉被掀翻,然后点燃了用木材和纸张建造的房屋。人们根本没有办法救火,消防队的设备已在地震中全部毁坏。


我们从照片中看到的废墟大多都是火灾的杰作


在横滨,油从破裂的油库中泄漏出来,流进了沟渠并随即燃烧起来。几千人被火海包围,有些人听说银行里面可以避火,便试图强行入内,但是刚刚来到银行的台阶前就被火焰吞噬了。还有几百人钻进银行的地下室里寻找生路结果不是在高温中毙命,就是于窒息中死亡。



大火肆无忌惮地闯入了平素闲人莫入的高级住宅区,火势把居民逼到了一块30米高斜卧在地面上的大岩石上,由于面积有限,许多人在争抢中被推下了岩壁,他们跌死之前的惨叫声终夜不绝。



一个幸存者描绘道:“烈火造成的狂风将数百人象豆角一样卷入空中。”


东京的五分之三和横滨的五分之四都在这场浩劫中毁灭了,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至今仍然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自然灾难。


14万人中有10万人都是在逃跑过程中被大火烧死或是被人踩踏致死。可以想象这是一次多么惨烈的灾难。



如果说1923年离现在比较遥远,那么20多年前的阪神大地震很多日本人现在还记忆犹新。


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日本关西发生了7.3级大地震,范围包括神户市、淡路岛以及神户到大阪之间的大部分城市。


寺庙瞬间倾倒,城市中建筑接连不断的倒塌



进而再次引发火灾



全震灾区共死亡6500余人(其中4000余人系被砸死和窒息致死,占死亡人数的90%以上),受伤约2.7万人,无家可归的灾民近30万人,毁坏建筑物约10.8万幢;水电煤气、公路、铁路和港湾都遭到严重破坏。



城市交通的瘫痪也造成了救灾难度的大大增加。不光是公路,铁路甚至是桥梁都被地震撕裂。





据日本官方公布,这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这次地震死伤人员多、建筑物破坏多和经济损失大,是日本关东大地震之后72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也是日本战后50年来所遭遇的最大一场灾难。


chapter2

绿地的价值


只有承受过巨大的苦难,才会认真地反思与改变。


上文我们说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大部分人都是死于逃跑的过程中,其实当时避难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开始是逃往公园和广场,然后是在公共设施中避难。


身后是巨大的火蛇步步紧逼,但前路早已被人堵得水泄不通。道路很狭窄,公园和广场又距离遥远,10万人就在这种绝望中丧生了,而最先到达公园避难的人群则幸免遇难。这让日本人们认识到公园的重要性!


1932年的日本街道非常狭窄


这次灾难给日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公园一定要足够多,要有完善的防灾设施;街道也要足够宽,还要有绿化来阻隔火势。这基本和1853年奥斯曼重建巴黎计划如出一辙。



从此日本就把建设城市公园作为防灾避难的一个基本方针,公园不仅仅是居民日常休闲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在灾难来临时可以保命!


比如1924年在北海道函馆市发生了大火,灾后的复兴规划用宽达55m的防火绿带将城市整个切分,并丧心病狂地在几乎每一个起点、终点、交叉点上都设施了公园和混凝土的公共建筑。




这样的规划放在今天也是极为激进的,这也形成了函馆以街道为中心的景观,在网上随手一搜就是这样的景色:



1938年阪神大水灾,西宫市夙川公园作为沿河绿道是城市中唯一没有决堤的地段,可见沿河绿地在城市 防灾中的重要性,今天夙川公园已经成为著名的赏樱胜地。





可以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一直在从一个宏观规划的角度思考公园对于城市的防灾意义。扩宽道路、增加公园成为了日本城市规划的标配。


但想法的美好总是和现实格格不入,这种城市规划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居民,但超宽的道路和过多的公园势必会挤压城市的发展,对于财政也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毕竟这些都不能带来最直接的经济受益。再加上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停滞,让这些规划大部分都仅停留在了图纸上,真就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了。


今天的东京依然是全世界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


之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高楼拔地而起,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为了不让城市的发展再次失控,日本在1956年制定了《城市公园法》,规定城市必须具备防灾功能,这是第一次防灾功能明确的列入公园的建设中,并开始用法律来规范公园的建设。


之后的几十年数个法律陆续推出1973年《城市绿地保全法》、1986年《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1993年《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不仅明确了城市公园的防灾功能,还把防灾作为其最重要的功能,没有之一!

现在你明白了,为啥日本的城市公园那么空了吧。



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神户市内的1200个公园对于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神奇的作用,虽然有6436人死亡,但大多都是死于建筑坍塌,死于二次灾害的人很少,这说明防灾公园确确实实起到了作用。


所以直到今天日本的城市公园的第一大功能都是作为防灾避难的场所而非娱乐休闲的场地。这些公园大大小小分布在城市各处,居民们平时把它们当做公园,而这些绿地最重要的价值是防灾!


chapter3

平灾结合的设施


聊了这么多日本防灾公园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看防灾公园中都有哪些设施:



简单来说防灾设施包括临时水电、临时炉灶、临时厕所、临时医疗、临时通信、物资仓库、指挥中心等等。这些设施都需要考虑到平灾的转换。


比如公园的坐凳平时就是一张普通的长凳,与公园的景色非常契合。


但打开锁,掀开盖子,就会出现一个可以放火的“炉子”。



从侧面提起时它可以作为一个简易的工作台。



把锅放上去几分钟就可以开饭了。



为了应对灾害,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组织居民和志愿者对防灾设施进行一次解锁和组装,并进行灾害应对演练。


公共厕所附近的绿地下都设置有临时的厕所。


临时厕所即使断电断水也可以使用。



我们只需打开盖子



在上面搭起帐篷




一个简易的临时厕所就组装完成。



在帐篷上悬挂厕纸就可以使用了



公园里还在地下设置了防震水箱,通过人工水泵将水打出。

运行水泵



饮用水和中水是分开设置的。为了应对大规模的灾害,公园还有一套地下的净水系统


休闲照明变成了太阳能照明,自动售货机在发生灾难时充当紧急饮料供应商。



公园中的亭子看起来仰视普通,也是为了在灾难时快速从柱子中抽出帆布变身为救灾空间设计的。



所以公园地面除了一些儿童设施,基本上都是为了防灾考虑的,而地下也有一套污水和净水处理系统,所以看似空空荡荡的公园其实是内有乾坤的。



chapter4

典型案例

下面咱们来看日本做的比较好的两个防灾公园,因为日本是个地震频发国家,可以看出来日本人忧患意识是非常强的。


第一个是东京临海广域防灾公园,它是日本首都圈区域的广域避险救援基地,目的是形成跨越几个行政区的防灾救援中心。平时它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非常时期可以成为供直升机、重型运输车集散的救援基地。


占地13.2公顷的公园包括本部大楼、入口广场、多功能广场/草地广场和直升飞机场。本部大楼(有明之丘骨干广域防灾基础设施)是由内阁府管理的“防灾设施”,能提供应急水源、电源、通讯系统,可供7天使用的粮食、饮用水等备用物资,还修建了两个大蓄水池,储备了139吨水。平时作为防灾教育基地提供展示和培训。


东京临海广域防灾公园平面图



东京临海广域防灾公园鸟瞰图


本部大楼



本部大楼平时作为地震教育模拟基地,建筑一层有东京直下型地震72小时体验活动,参观者可以通过模拟活动,体验从首都直下型地震的发生到避难为止的一系列流程。


场馆内分为1层和2层,1层为防灾体验区,2层为防灾学习区。




这里再现了7级大地震后的场景。房屋倒塌,钢筋断裂,如果遇到这样的灾难,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遇到灾难,我们要在72小时内逃生并选择避难场所。可以看到这家便利店的右侧贴着一个爱心的标志,只要在街上看到这个标志,就代表着这个地方内有水和简单的食物可以提供。



到了2层,工作人员教小朋友们学习灾后如何利用身边一些简单的材料变成我们可以利用上的工具。比如一个简单的塑料袋,经过简单的剪裁,就可以变成雨具和固定伤口的绷带。




如果地震发生后没有厕所怎么办,这种黑塑料袋和排泄物分解粉可以帮我们制作出简易的厕所来。把排泄物排泄到黑色塑料袋里,倒上白色的粉末,果断时间排泄物就会被分解,不会留一点异味。



小朋友们在学习一些地震知识和动手制作简易的饭盒。



老师还会教大家利用塑料布制作简单的雨衣。



入口广场约1公顷。当灾害发生时,利用入口广场可以实现救援活动与医疗活动的有效配合;可以为伤病员鉴别分类提供相关物资、器材及设备等。铺设了水泥预制板的部分,可保证救护车辆的安全通行。


入口广场平时 VS灾时



多功能广场/草地广场在灾害发生后是大本营用地。为救援部队等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使用。


多功能广场/草地广场平时VS 灾时



草地广场平时作为市民活动大草坪,灾难时就成为救灾大本营



第二个案例是兵库县三木综合防灾公园,这个公园建设于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成为日本首个广域防灾据点


公园整体分为三部分,由县道平野三木线将公园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为自然体验森林区,西侧为体育森林区,体育区的南侧设有防灾中心和地震试验楼。



公园占地面积202公顷,分为东部“运动森林”和西部“自然体验森林”,在“运动森林”中体育场馆作为储藏仓库,储存临时救援物资,辅助体育场和棒球场兼有停机坪功能,各种球场和草坪是救援人员停留和住宿的场所。“自然体验森林”中的网球场、草坪和游乐园都可以作为临时避难所。


储备物资的体育馆


在平时作为球场向公众开放,灾难时就变成救灾基地


入口大面积停车场,灾时可供重型物资车辆停泊


大面积草地区域和景观棚,灾时可作为帐篷营区


公园内的蓄水池,平时作为景观湖


存储是兵库县立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平时公园也设有专门的存储空间,位于田径体育场的看台下方。仓库距离地面70公分,以方便从卡车上卸运物资,仓库中有专业的照明和控温设施保证物资的状态,内部的行动路线也经过优化能够高效率地码放货物。这里的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一共可以储存8万分的食物和毛毯等物资。



生活防灾物资包括临时水电、临时厕所和通信。水源除了可以从当地园中的土林池里直接取水外,还在地下设置了8000升的耐震性储水槽,通过上的人工压力水泵取水。水质可以在密闭环境下保持5年。


室内空间均设有平时关闭的窨井盖,这里可以作为临时厕所,污水有专门的沼气池加以收集并且用于发电可供手机充电,除此为了保证电力供应也配有2台大型发电机和多台轻油发电机,保证场地的照明和基本生活用电。




尾声


其实日本也有一些形态丰富的公园,但不变的是都兼具防灾避难的功能,比如厚木市防灾山丘公园,由于在山丘上所以公园不像我们之前看到的一马平川,各个空间也有不同的主题。



经过近100年的发展,日本防灾公园也在不断地进化,日本现在把城市中1公顷以上的绿地都作为了防灾公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广场式的防灾公园的原因。


三鹰市防灾公园

而中国在2003年才建成了第一个放在公园——背景元大都遗址公园。近年来各种地质灾难频发,防灾公园设计建设可谓刻不容缓。

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景观的人,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们下期见吧,关注我,更多深度好文持续创作中。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点赞越多,干货越多!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景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