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沧浪亭背后的自胜之道

小蚂哥ant 蚂蚁景观
2024-09-04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沧浪亭大家不陌生吧,它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

有趣的是很多江南园林都和沧浪亭有联系。比如网师园之前就叫做“苏邻小筑”意思是沧浪亭园主苏舜钦旁边的小院。


写《浮生六记》的沈复和他的妻子还曾经在沧浪亭携毯席地而坐,在亭中等待明月逐渐升起。


我们在历史课本里熟悉的欧阳修、林则徐、俞樾等等都在沧浪亭留下了诗篇。

你可以认为是沧浪亭建造地太过优秀,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园主苏舜钦的自胜之道。千百年来这套文人的处世方法被不断的实践。

什么是苏舜钦的自身之道呢?

我们得从他当官的经历开始讲起。

苏舜钦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苏易简做过宰相,其父也是司局级。苏从小就受到精英教育,26岁便高中进士。岳父还是当时的宰相杜衍。苏舜钦和朝廷重臣范仲淹,韩琦、欧阳修都是至交好友。

据《宋史》记载他状貌奇伟,号称北宋第一美男。


当时的宋朝内忧外患,北方民族侵略造成财政困难,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以范仲淹、欧阳修为首的名臣开始实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不过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北宋失去了一次续命的机会。


苏舜钦最初只是个小小的县令,范仲淹看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此人可用,于是让宋仁宗把他调进中央,所以苏在后期范仲淹改革时就比较倾向于范仲淹的立场。

由于苏舜钦文章写得好,和梅尧臣被欧阳修合称为“苏梅二君”可以说苏舜钦是北宋诗坛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


苏舜钦历任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最后晋升进奏院提举。这是个啥职位呢?
你可以把进奏院看做一个上传下达的中介,中央和地方都通过进奏院来沟通治理情况和传达新的法令。外地的官员进京也要先到进奏院报道。


苏舜钦当年就是进奏院的头儿。这时到了每年举办纪念造字之神仓颉的活动时间了,每到此时进奏院都会组织酒会,让领导和下属聚在一起同乐。


举办宴会的钱一般都是进奏院自己出,国家可不管,所以苏子美照例让手下的人把衙门中的过期公文和不用的废纸卖了作为团建公费,但还是不够,于是苏自己还出了10贯,大概一万钱。


有位不支持变法的保守派李定也要参加,被苏拒之门外,于是暗中让人混入宴席监视。

说来也巧,孙子美那天除了喝酒,还叫来了一些艺伎助兴,使聚餐变成了“海天盛筵”这下子把柄算是落下了。

没多久苏舜钦就被举报“公款吃喝、公然狎妓、堕落腐化、败坏民风”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借打压苏舜钦来削弱改革派。

于是皇帝下令开除公职,永不叙用,赶出京师,苏舜钦一夜之间变成庶民,十几年的功名化为泡影。


因范仲淹曾在苏州任太守,苏与范是政治同盟,且范是提携他的前辈,他做地方官时也路过苏州,所以定居苏州。至于为啥不回家乡,我推测因为祖孙三代都在京城当官,家乡早已没有了亲戚。


在他去苏州的路上写了一首《怀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偶尔看见幽香的花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写出了中国文人骨子里的漂泊之感。这时的他怎么也想不通胸有丘壑的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路途中还给欧阳修写信抱怨岳父的见死不救。

到了苏州之后他开始寻找地方修建住宅和园林,这些细节都在他的散文《沧浪亭记》中。


今天沧浪亭复廊尽头的观鱼处墙壁上就有沧浪亭记的原文。

我会把原文和译文放在下方,你可以从文中体会苏舜钦营造沧浪亭时的心境。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译文: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译文: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译文: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译文: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译文: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译文: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译文: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通过上述的《沧浪亭记》我们可以得出几点事实:

  • 苏舜钦被旧园的苍古之意所打动才决定建园的
  • 庭园和住宅是分开设置的,但离得并不太远。
  • 四万钱不是巨款且建造时间不到两年
  • 园林是以水竹营造的隐居环境

最后两段话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目的,指出宋代文人没有像屈原自由选择的自由。修建园林是为了休养生息,以备东山再起,这就是苏舜钦的自胜之道。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那时候如果你辅佐的君王不能重用你,或者你的才能不能施展,你大可以选择一走了之,摆在你面前的选择是多样的。你可以去别的国家;也可以去山中隐居;还可以像屈原一样以身殉道。


但到了国家大一统后,这些选择都消失了,除了辅佐当朝的皇帝你别无出路,你也许会说那也可以隐居山林或者学屈原殉道啊。

NO!天真了。文人官员即便是辞官退休也得受到朝廷的严密监视,你需要做出一幅人畜无害的政治姿态才能让皇帝放心。玩消失只会徒增皇帝猜疑,弄不好搞个连坐,全家一起遭殃。

所以在封建社会后期,那些文人园林几乎都建在了城市中,这就是给中央释放的安分守己的表态。


所以苏舜钦的自胜之道就是给后代文人的一封信,告诫后来的知识分子。你们和昔日的先哲不同,真正的“隐逸”已经不存在了,也不要期望着像屈原那样满怀光荣地选择赴死。所以用园林来休养生息,将社会就这样健全地维持下去,这才是你们的正道。

沧浪亭刚一建成苏就邀请韩维将军和欧阳修来赏园,这也是他借助闲适之名向官场回归的举动。


3年后经过朝中好友的努力已为他翻案,朝廷重新任命,但此时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苏舜钦去世仅41岁,之后妻携幼儿迁往南京整理苏的文稿,园林荒废。

之后沧浪亭经历了章惇,龚明之,到南宋的抗金名将韩世忠,明代沈周,杨君谦等等,清朝中后期逐渐开放为公共园林。但在这1000多年的历史中每一任园主都延续了沧浪亭原本的精神。这就是沧浪亭的自胜之道。

当今工作难找、生活压力山大,人人都想躺平,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自胜之道”来缓解自身的焦虑。短暂的逃离、过一段平静自然的生活,让自己思考一下活着的意义,不比盲目疲累地活着更好嘛。躺平并不是彻底地放弃,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之后更有勇气面对生活。


这期就到这里,更多有趣的园林故事和景观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本文点赞过25,下期就来讲讲曲水流觞的前世今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景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