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知道曲水流觞是怎么来的吗?

小蚂哥ant 蚂蚁景观
2024-09-04

又到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三,这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上巳节。这天古人们会来到城郊的河水边举办祭祀仪式,并且跳入水中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这个仪式叫做祓禊,读作fú xì。


仪式之后大家就会坐在河边,在上流放置酒杯,让水杯顺流而下,酒杯在谁面前打转,谁就举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这个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南朝的《续齐谐记》就有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当然这个时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曲水流觞,只能算是节日仪式的一部分,而且选择的是自然弯曲的河流,还没有和文人雅集相联系。



最早把流杯池引入园林的并不是文人而是皇帝。我们知道从在秦汉时代,皇帝建造园林更像是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圈地,然后再点缀亭台楼阁。所以在当时就有很多皇家园林把一些自然的水系纳入其中改造为自我享乐的空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诗中的二川指的就是渭水和樊川。



流杯池最早的记载见于曹魏时期洛阳的华林园。据《宋书·礼志》记载:“魏明帝于天渊池南设流杯沟,燕群臣”。在景阳山的西南侧就有弯曲的水渠作为流杯池来使用。据《洛阳伽蓝记》中说,流杯池中的水和园林外的自然水体相通,可以使曲水长流不竭,并能自如地调节水位,保持园林水体清洁。为了营造在山谷幽静之感,专门把曲水放置在了姮娥峰和景阳山之间,为了便于使用还控制了溪水的宽度和深度。可见当时的流杯池已是自然和人工结合的景观了。



让流觞活动真正具备文人气息的当属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了,不过在讲雅集之前我们得明白,为何是魏晋时期呢?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将近400年的动乱时期,先是南北分裂,又是五胡乱华,整个中原大地在经历了多场混乱之后,变得满目疮痍。


阶级矛盾,政治矛盾错综复杂,在这些矛盾纷争之下,整个社会被一片黑暗笼罩。士人阶级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卷入党争,丢了身家性命。在这个年代,读书人不再以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隐士”他们把自己从政治的纷争当中抽离出来,转而追求万物之美。





所以看似表面风流不羁的魏晋名士其实是时代的悲剧,他们面对现实没得选择,归隐山林拥抱自然是他们对于时代无声的控诉。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量的名士投入到了文化事业上,让魏晋的文化异常繁荣。而这时的文人也把目光投到了延续千年的上巳节的祭祀活动上。



永和九年(353年),癸丑暮春(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江南名流雅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修禊之事,《兰亭集序》:"又有清流之后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此次聚会把文人雅集和祓禊结合在一起,让诗人们临流赋诗,兴物感怀更具仪式感。


据说酒杯在谁的面前停留就要即兴作诗,若不能及时作诗便要罚酒三斗,可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有趣的是在集会气氛正浓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作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大家都推选王羲之来作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挥毫写就了《兰亭集序》。这篇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你还能再帖子上找到很多错字和涂抹的痕迹,足以让读者身临其境。这次雅集也让曲水流觞这四个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历代的文人都相继来到兰亭雅集,刘禹锡、苏东坡都办过集会活动。



从此描绘这次雅集活动的《兰亭修禊图》也成为了文人画中的一个经典题材,透过这些作品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曲水流觞的欢乐气氛。


南宋赵伯驹《兰亭修禊图》


明代文征明《兰亭修禊图》


明代钱毂《兰亭修禊图》


很多人透过这些画来了解曲水流觞,也闹出过不少笑话,比如在钱毂的画中,酒杯是通过一个碟子或者荷叶状的东西飘在水上的,但很多人在试验之后都无法成功。其实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早就考证过,永和九年岁在暮春,这时候的荷叶还没有长大,根本拖不住酒杯;而碟子在小溪中漂流很容易不稳而下沉。


曲水流觞的觞并不是普通的酒杯,在文献中叫做“羽觞”,就是在酒杯两旁有两个耳朵,像是小鸟的两只翅膀一样。有了这两个耳朵,酒杯才能在起伏颠簸中保持平衡。




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一般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器是陪葬用的冥器。



随着时间迈入了隋唐,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社会,此时举办曲水流觞就显得太奢侈了,你不仅需要一块自然的山水环境,还需要有一堆没有政务缠身的文人朋友。所以曲水流觞这种活动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开始改变了形式。


这种变化有两个:


1、这时的曲水流觞的位置从自然山林慢慢赚转移到了城市的园林中,规模极具缩小。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园都把曲水流觞作为园林中非常重要的造景手段。

2、曲水流觞越来越人工化,一般和休闲的建筑比如亭子、桌子结合在一起,让曲水流觞以更世俗化的方式和园林中的娱乐宴饮、鼓瑟笙歌结合。


我们先来看看皇家园林,一般来说宫苑只仿曲水其形,把这种弯曲的水系和宫殿楼阁结合起来。比如在隋炀帝的宫苑隋西苑中就在十六个建筑院落见建造了溪流曲水,隋炀帝的十六个夫人每人各主一个院落,为了让西苑四季都有景可观,除了栽植各种名画异草,茂林修竹之外,在冬季还会用剪彩缀绫作成各种植物的样子来模仿春夏植物丰茂的景象。



参加曲水之宴的人不在河边“列坐其次”,而是坐殿临流,还配有鼓瑟笙歌。在之后的唐朝禁苑中也有记载“景龙四年,三月早寅,(中宗)幸临渭亭,修禊饮”(《旧唐书·中宗本纪》)。可见皇家园林的曲水流觞已经完全人工化,并且世俗化了。


在隋唐同一时期的韩国就有现存最早的石水渠,庆州鲍石亭遗址,当时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却留了下形如鲍鱼的石水渠,长约10m。据说以前曾将南山溪谷流出的水导入鲍石亭后再通过石龟喷出。但现在石龟已不复存在了。



而私家园林则继承了把酒赋诗的文人活动,但形式上大大简化和缩小。我们能从唐朝李德裕的诗《流杯亭》中找到线索,其中第二句的颔联这样写道:“回环疑古篆,诘曲如萦带”。意思是回环的水系犹如古代的篆书,曲折地犹如一条旋曲的带子。



结合诗名《流杯亭》可以推测这时的曲水的规模已经缩小至一个亭子的大小。而且水系也有自然的池渠变为了小型石刻水道了,人们坐在亭子中就可以享受曲水之乐。



到此曲水流觞也完成了它从一项节日活动到文人雅集再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这和私家园林讲究“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理念是一致的。


之后北宋的《营造法式》对这种经典曲水样式确定了统一格式,还附有图样,规定了所谓“国字流杯渠”和“风字流杯渠”做法气。这种定尺度、定图形的做法既推动了“曲水流觞”景观在园林中的普及。



不过形制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曲水流觞的发展,让这样一个既好玩又有文化的活动走向了定型。宋朝文人园林全面统治园林,之后明清很多皇家园林也把这种流杯亭建在皇宫御园之中。



我们今天还能在很多地方见到流杯亭,北京是最为集中的,现存明清两代的四座流杯亭和两座遗址。


第一座叫做流水音,位于中南海的南岸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流杯亭,据说亭后有假山瀑布,水通过流杯亭之后排入湖中,亭中还有乾隆皇帝的题额“曲涧浮花”和楹联“积素坠枝全作雨,悬流落涧半成冰。”


第二座在故宫宁寿宫花园中,名为“禊赏亭”,渠长27m,曲廻盘折,号称是“九曲十八弯”。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亭的内外装修均饰竹纹,以象征王羲之兰亭修禊时“茂林修竹”之环境,恰切地烘托了建筑主题。



第三座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寺内,名为“猗玕亭”,这里环境清幽,为潭柘寺十景之六,乾隆皇帝曾作有题为《猗玕亭》的七言绝句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此亭的妙趣在于曲水的形状从南看为龙头形,从北看为虎头形。




第四座在北京恭王府内,名为“沁秋亭”,这是90年代在遗址上复建的。亭后有一井,使用时将井水注入水渠,水渠从东西看像“水”字,从南北看像“寿”字,有“水常流,寿常有”之意。




另外,北京还有两座流杯亭遗址。一座是圆明园的坐石临流遗址,其上半部分保存在中山公园,即兰亭八柱亭。另一座在海淀区醇亲王墓的阳宅,现存基址。


我个人觉得曲水流觞也许更合适桌面的餐宴,在李子柒的视频里就出现过这样的美好场景。

而且在明朝的《环翠堂园景图》里就有描绘流觞席。


回顾曲水流觞的历史你会发现文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流杯亭更多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符号,让我们能够回想当年的临水沐浴和临流赋诗。

这期就到这里,更多有趣的园林知识请关注蚂蚁景观,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点赞过20下周就更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景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