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提起自然风景园,我们大致都会联想到英国庄园,干净的草坪、自然的湖泊和山坡顶端的建筑。所有人似乎都不约而同的把这种看似天然的风景叫做自然风景园。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你真的有必要读完这篇文章。因为我会告诉你自然风景园到底是如何来的,又有些啥必要的元素和特色。
要解释啥是自然风景园,其实有一个现成的最佳范本,那就是位于伦敦东北方向80公里的斯陀风景园。平面长这样:
那么为啥要说它呢?
这是因为这个庄园集中了英国自然风景园不同发展时期的三位大佬,理解了它你就明白什么自然风景园是如何一步一步来的了。
看这三位我知道你大概是地铁老人的表情~
确实外国人的名字容易让人发晕,那么你可以这样理解,从左到右这三位依次是自然风景园的过渡时期、创始时期和鼎盛时期。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其实18世纪是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从出现到成熟可以根据不同时代的风格流派分为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代表造园师。
不规则造园阶段——18世纪前20年
自然式风景园阶段——1730末~1750年
牧场式风景园阶段——1760~1780
绘画式风景园阶段——1780年起
园艺式风景园阶段——1780年起
但区分这些不是我们这篇文章的重点,我就不展开了。但你大致要知道自然风景园其实也是由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那种规则式的花园慢慢演变而来的,一切都很丝滑。
1715 年,科巴姆勋爵成为斯陀园的主人,他是18世纪的英国当时执政党辉格党的成员,为朝廷打过仗立过功,最终却不得朝廷信任和重视(是不是和中国文人园林很像)。斯陀园的改造正是寄托了他对自由的诠释。
科巴姆勋爵也是带着一肚子的不甘,希望打造一座比肩凡尔赛的园林,所以他先是邀请了查尔斯·布里奇曼(Charles Bridgeman)作为斯陀园的设计师。
查尔斯·布里奇曼时期
这时英国园林仍然受到勒诺特规则式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巴洛克的风格。所以你能在布里奇曼的平面图上看到大轴线,八角形的水池。仔细看还真有点凡尔赛宫的影子。
不过此时的斯陀园已经不局限于对称了,虽然大体是规则的,但多了很多变化。
威廉·肯特时期
之后勋爵又邀请了自然风景园的创立者威廉·肯特进一步改造斯陀园,肯特作为第一个完全摆脱规则式的造园家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画家以颜料在画布上做画,而造园师是以山石植物水体在大地上做画”。他的座右铭是“自然讨厌直线”。
所以此时的斯陀园一改之前几何形的布局,所有的直线被替换成了曲线,除了主要的大轴线,其余统统做了曲线处理。
兰斯洛特·布朗时期
肯特一直在斯陀园工作到1748年去世,他的徒弟布朗接手了还未完成的斯托园,而这个人被后世称为“万能的布朗”,他让自然风景园在英国遍地开花,布朗较之肯特也更为的激进,他改造完成的斯陀园连主轴线都删除了,所有的景色看上去都是自然的。至少看上去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
看到这你是不是认为自然风景园就是把规则的东西变成自然的?
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什么都一览无余的展示给你不同,自然风景园更注重“藏&露”。
凡尔赛宫
因为18世纪的英国通过东印度航线和中国做起了生意,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先抑后扬等手法也被应用在了自然风景园中。
拙政园
所以自然风景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目之所及的画面都是清爽干净的。
那么怎么理解藏&露呢?
法宝之一:藏
我们先来解释“藏”,藏就是把东西遮蔽起来,让眼前的景物尽量少。所以你在园中只能看到草坪、湖面、树林和小径。
那些模纹花坛、给排水设施、管理用房等等会破坏自然风景的元素都被删掉或者隐藏起来了。为的就是让你感到如画般的美感。
而作为设计师很多时候会参考当时的风景画,比如下图: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英国大部分地方都是地势平缓的,那么园林的围墙怎么藏呢?
斯陀园的第一位设计师布里奇曼设计了一种名为隐垣的围墙,也叫做HA-HA墙就是园边不筑墙,而挖一条宽沟,既可以起到区别园内外、限定园林范围的作用,又可防止园外的牲畜进入园内。在视线上,园内与外界却无隔离之感;极目所至,远处的田野、丘陵、草地、羊群,均可成为园内的结晶,从而扩大了园的空间感。
哈哈墙其实是一个凹槽,一个垂直的屏障,同时保持一个不间断的景观视觉。
所以你从庄园的视角看过去这就是被隐藏的墙体。
而换一个角度就是这样的:
那你会说这能拦得住谁呀,人随便不就翻过去了,这种墙主要用于分割住宅部分和狩猎区,但自然风景园是把视觉美感放在第一位的,确实也失去了一些安全性。
法宝之二:露
再来聊聊“露”,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当你拿起相机在斯陀园里一通拍照,每张照片的构图中央都会有一个建筑。
而且这些建筑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散落在空间之中,确保你每次按下快门的时候画面中央只有一个。
这就是自然风景园所谓的“露”。和巴洛克园林到处摆雕塑不同,自然风景园中全是以这种点景的建筑作为画面中心。
巴洛克园林中有大量的雕塑
斯陀园中也有雕塑,但数量很少,并且也作为单独的点景出现。更多的是点景建筑。
至于为啥把园林中的雕塑都换成建筑,可能因为自然风景园在英国倡导“回归大自然”的设计理念,所以这些模仿古代希腊或古代罗马的神庙建筑,取代了规则式园林中常见的雕像成为园林景点的主题。
这种点景建筑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Folly”,一般被定义为“华丽且无用”的建筑,主要是用于装饰花园或园林。所以在斯陀园中你能看到中国特色的小亭子。
你也能看到中世纪的教堂
甚至是一个专门制作的废墟
当然最多的还是古希腊罗马样式的神庙
这些建筑满足了园主猎奇的心理,但你也不能否认它们造价昂贵、空洞无用。它们有些具有瞭望塔,读书亭等功能,但大多数是无用的,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完善“看起来像画一样”的风景画面。
不过对于这些点景建筑,不同时期设计师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自然风景园发展的初期大家为了让园林脱离巴洛克的风格,所以大量建造点景建筑,斯陀园一度有40多个,而到了布朗的时代,他认为自然就是自然,建筑也会破坏自然的纯粹,所以他减少了很多,今天斯陀园仍有25个形态各异的folly。
这其中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桥的样式,兼具美观和功能。
说到这里,你应该悟出了什么是自然风景园了吧~
印象中的“自然”
这种园林风格就是用山水植物在大地上作画,它们追求的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自然,而是印象中理想的风景。就像我们想到仙境就会出现很多云雾缭绕的场景一样,其实这都是加了滤镜的“自然”。
镜头中的中国美景
构图法则
而且自然风景园有一套比较套路的构图法则:
草坪和小径构成画面前景,引导游人;
桥和点景建筑构成画面主体,形成焦点;
起伏的缓坡和自然散落的植物构成背景。
而这一切看似自然的要素,不管是草坡、自然植物、自由水体,全是人工造的,其实并不省钱。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英国要抛弃使用了几个世纪的规则式园林,不顾任何代价也要营造一个假的自然呢?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特别复杂而有趣,我们之后再为大家一一道来。这期就先聊到这,喜欢文章就请点赞分享支持一下,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吧~
点赞过20,我就继续更新自然风景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