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凝心聚力写好民生答卷——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之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i自然全媒体 Author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勾勒出奋进中国的民生图景,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脱贫攻坚、地质灾害防治、不动产登记等方面悉心竭力、砥砺前行,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精准扶贫:以非常之举克非常之难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予以推进。伟大征程呼唤实干担当。自然资源部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政策扶贫和定点扶贫为主线,“翻箱倒柜、倾囊相助”,以超常规之策,聚全系统之力,用一项又一项创新之举,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对于广大贫困地区而言,盘活“地”与“钱”,尤为重要。

——脱贫攻坚用地应保尽保,为扶贫用地开发留足空间、做好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部每年对全国832个贫困县分别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同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这个“坚中之坚”,明确深度贫困地区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可预支使用;在建设用地审批方面,实施“特殊通道”政策,保障脱贫攻坚项目及时落地。

——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贫困地区送去“真金白银”。2016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两次拓展增减挂钩政策范围,允许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以及省级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2018年,自然资源部下发通知,明确“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由国家统筹可进行跨省域调剂使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三次拓展,为贫困地区提供了4400多亿元的资金保障。

——优先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打造脱贫攻坚的“民心工程”。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支持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地区脱贫。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发展新路径:河北省阜平县基于土地整治打造高标准(林)果基地近3万亩,让荒山变成果园,带动近万名贫困户增收;湖北省麻城市利用土地综合整治,让“口粮田”高产稳产,并通过与特色产业的有机衔接,撬动了经济新增长点……

——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给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易地扶贫搬迁让全国960多万贫困人口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入了新家园。2020年,自然资源部出台两个文件,专项部署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的不动产登记工作,要求各有关地方设置绿色通道,打通堵点环节,统一组织集中办理。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自然资源部党组将该工作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要内容,通过集中调度、明察暗访等方式强化组织,狠抓落实。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建档立卡户258.18万套应登记安置住房全部完成不动产登记。

——立足专业优势,以产业扶贫实现“造血式”帮扶。开展土壤质量调查,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找水打井,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安全饮水难题;巧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搭建精准扶贫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部为贫困地区找水打井1600多眼,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调查发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2200多处,发现矿产资源地420多处,以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让帮扶接地气、更给力。

精准扶贫,需要明确“帮扶谁、怎么帮”。自然资源部门用定点扶贫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老区不脱贫,扶贫不脱钩”。

规划有序的甜叶菊大棚、整齐连片的蔬菜基地、朝气勃勃的自然资源幼儿园、安全健康的入户饮用水……行走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目之所及,令人振奋。“在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的帮助下,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不知怎么形容,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见证了夏潭村十年蜕变的村民邹圣华如是说。

多年来,自然资源部从政策、项目、产业等多方面给予部6个定点扶贫县及乌蒙山片区大力扶持,用“订单式”帮扶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无数基层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深入高山峻岭,走进田间地头,扎根偏远乡村,一任接着一任干。2016年以来,自然资源部派出19名定点帮扶挂职干部、10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亦是脱贫攻坚伟大征程中的生动缩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2021年起,自然资源部连续两年出台文件,支持定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用地政策供给、强化空间规划引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党建结对帮扶……一条条政策举措尽显民生温度,助力各定点帮扶县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攻城拔寨、闯关夺隘。

地灾防治:用生命工程书写“人民至上”


中国,幅员辽阔、山明水秀。但受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也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短短八个字,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朴素愿望。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地质灾害防治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灾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建立了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为核心的综合防治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地灾防治,要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以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目标,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

一组数据彰显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灾近3.5万起,造成1234人死亡或者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60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减少了38.5%和41.5%;全国共实现地灾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14.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9.6亿元。

地灾防治,“防”要靠前站。“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需要牢牢把握“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灾害何时发生”等关键问题。

2020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提出全面开展地灾隐患识别与1∶5万调查和风险评价,对重点地区开展1∶1万精细化调查。同时,空天地综合遥感等先进技术持续为地灾基础调查等工作赋能。2021年,自然资源部门采用 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和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精度三维地形综合分析技术,通过“形态、形变、形势”特征辨别地灾隐患,判识其发育状态,为基层识别地灾隐患提供了技术手段。此外,在自然资源部指导下,浙江、广东、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份已陆续开展“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试点,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

地灾防治,要弄清“灾害何时发生”,做好监测预警。充分运用“人防+技防”,一手抓韧劲、一手抓要害,将地灾防护网织密、织牢。

近年来,“人防”不断壮大。全国30余万名地灾防治群测群防员,在最困难、最危险的环境中筑起了地灾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彰显了地灾防治的社会力量。

与此同时,“技防”持续发力。5G、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的“加持”,让地灾防治迈入了“智治”新阶段。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地灾监测预警实验工作,并集中研发了北斗定位、裂缝监测等5类普适型滑坡监测预警仪器,先后在17个省份的2.5万余处地灾群专结合监测点开展试验示范,推动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向“人防+技防”转变,初步建起了国家地灾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

地灾防治,非一时之事。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灾害点多面广等现实背景下,常态减灾、综合治理不可缺位。

为提升地方的地灾防御能力,自然资源部持续向各省(区、市)派出专家组,开展汛期地灾防御技术指导,建立了常态化的驻省驻守专家工作制度。自然资源部门还综合运用工程治理和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等措施,让受地灾威胁的群众远离地灾点,过上新生活。

在甘肃兰州新区,6000余名来自舟曲县的地灾搬迁群众住进了新家,曾经面朝大山、背靠悬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四川,自然资源部门探索开展“地灾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康养设施建设、综合田园体及市政基础设施打造”等综合治理,在做好安置、扮靓乡村的同时,让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在贵州,生态移民搬迁与脱贫攻坚紧密相连,近200万居民搬出了自然条件恶劣、地灾多发的山区……

地灾防治,非一家之事。攥指成拳,方能彰显力量。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应急管理、水利、气象、交通等多部门,通过会商研判、信息共享、联动响应、区域联防等举措,共同筑起地灾防御网。

地灾防治,没有旁观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才能筑牢生命工程,擦亮民生底色。

不动产登记:以改革创新让群众安心舒心


小小一本证,牵动万家心。

不动产物权是人民群众重要的财产权利。每个“红本本”都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部门持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我国不动产登记工作走过了从分散登记到统一登记的历程。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空间上覆盖全部国土,登记对象涵盖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各类不动产的统一登记制度,建立了以《民法典》《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为核心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体系,实现了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

不动产登记制度实行初期,流程相对复杂,涉及的材料多、手续多、部门多,“登记难”“登记慢”成为实际工作中难以回避的痛点、难点、堵点。唯有以制度创新为剑,方能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

这是一条让老百姓获得感满满的时间线——

2014年,《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颁布;2015年,不动产登记职责机构整合到位,共划转不动产登记行政人员2500余人、事业人员5.8万余人;2016年,“颁发新证、停发旧证”全面完成。

2017年8月,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全国联网。同年年底,“四统一”改革目标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建立实施。

2018年3月,“最多跑一次”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5月,自然资源部党组聚焦作风、业务、廉政等方面,开展不动产登记作风问题专项整治。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通过信息、流程或人员的集成,优化流程、精简材料、压缩时间,不断推动不动产登记提质增效。自然资源部选取流程相对复杂、业务办理量大的26种不动产登记类型,印发流程图,指导地方结合实际优化办理流程。

2020年5月,自然资源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协同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加强登记与税务、金融机构协同,推广使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全面实施预告登记,向银行、乡镇、企业机构等延伸登记服务,切实便民利企。

2022年8月,自然资源部启动不动产登记队伍作风常态化建设,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

这是一次从速度到质量的全面提升——

从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集成服务”“最多跑一次”到“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之举接连而来。

从24小时自助服务、不动产登记信息网上查询到延伸登记服务、“交房即交证”,点点滴滴,总关民情。

从30个工作日到10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再到全国所有市县基本实现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全部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不断刷新的办证速度,标注着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

这是一场勇于迎难而上的攻坚破难——

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的深入推进,分散登记时的历史遗留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地方出现了“登记难”,成为不动产登记工作的“硬骨头”。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更需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担当。

2021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快解决不动产登记若干历史遗留问题的通知》,明确化解政策;部党组将化解工作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高位推动。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主动担当,积极推动构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截至2022年7月,全国累计化解问题房屋超过1000万户,惠及群众约2400万人。

这更是一条直面新需求新问题的创新之路——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自然资源部门主动发现不动产登记工作新需求,解决好民生新问题。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流动”的中国。从线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集成服务”到线上“一网通办”,通过线下和线上双管齐下、统一标准,打破时空限制,免除了办证企业和群众“往返跑”的烦恼。从建立集成统一的网上“一窗受理”平台,推进网上审核、推广使用电子证照及电子材料,到拓展登记信息网上查询,“互联网+不动产登记”范围越来越广、脚步越来越快,让“流动”的中国更添暖意。

登记办理可跨越千里,服务距离也能一步之遥。近年来,不动产登记触角不断延伸,服务更加贴心。我们看到,湖北省利川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文斗镇开通了不动产登记便民受理点,当地群众可足不出户办登记。截至2022年7月,全国在银行开放不动产登记端口或办理网点4.3万余个,在乡镇设立固定或流动受理点1.2万余个,在开发企业或中介机构开放登记端口或办理网点3.2万余个,让群众能够就近办登记、便利办登记。

眼下,不动产登记领域的改革仍在持续深化。全面应用电子证照、免收小微企业不动产登记费、规范开展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部署开展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有序推进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一系列关乎民生的创新之举,让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产权保障更加完善。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唯有永葆为民初心,多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出惠民之举,用心用情写好自然资源民生答卷,才能当好新时代赶考路上的“答卷人”。


相关链接


  1. 用制度力量托起美丽中国——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①

  2. 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下坚实基础——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②

  3. 为新时代发展编织五彩经纬——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③

  4. 砥砺奋进稳妥推进重大改革——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④

  5. 一体化保护修复 重塑山水底色——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之⑤

  6. 挺进深蓝,建设海洋强国——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之⑥

  7. 向着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不断迈进——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之⑦


【来源:i自然全媒体


◆ 学习时间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㉒◆ 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向着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不断迈进——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述评之⑦◆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我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情况◆ 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各基层所主要负责人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