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眼|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体检报告”出炉,来看亮点
“新春第一会”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龙年甫一开局,长三角各地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便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2月20日,在沪苏浙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新春第一会”上,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所为何事?
这是一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研讨会。会上,正式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报告(2023年度)》。
记者注意到,2023年2月,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制度,执行“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重点领域专项评估组成的监测评估机制,按期编制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检评估报告。
2023年5月,示范区执委会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合作,会同两省一市自然资源部门正式启动2023年度规划实施体检评估工作。
本次体检评估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针对跨省域、多主体特点,建立“执委会统筹协调、两省一市全程参与、第三方独立体检”的工作模式,紧紧围绕生态绿色、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聚焦示范区总规明确的目标任务,以2020年为规划基期年,对示范区总规2021年、2022年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有何意义?
推进示范区总规实施体检评估是自然资源部和两省一市贯彻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完善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这是首次对国务院批复的示范区总规实施进行的全面体检,标志着示范区总规实现编制、审批、实施、体检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从“一图观示范区”到“一图管示范区”。
“体检报告”亮点几何?
亮点一:构建形成一套体检评估指标体系。
体检评估从高质量、生态绿色、一体化和国土韧性四个目标维度,构建了“通用性指标+特色性指标”的示范区总规体检评估指标体系,包括24个量化指标。
通用性指标,主要由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城镇开发边界扩展系数等底线管控指标构成;
特色性指标,突出示范区战略定位和目标,构建有特色、本地化、可量化、可考核的一体化指标体系,包括蓝绿空间占比、骨干河道和主要湖泊生活、生态化岸线占比、研发支出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污水处理率、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等指标。
从指标来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建设用地总规模等约束性指标均严格执行,示范区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和减量力度持续加大。
亮点二:量化模型支撑实现数据驱动型评估。
全面收集基础调查数据、规划实施数据、建设管理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城市运行大数据、抽样调查数据等各类数据,充实完善体检评估数据基础,并创新性地构建交通出行分析、设施可达性分析、安全韧性分析、城际空间联系分析、土地利用模拟预测等9类分析模型和1套体检评估主要指标自动化归算工具,支撑过程数据的分析处理,进而实现数据驱动型的规划体检评估。比如,在交通出行分析方面,在评价路网建设情况的同时,研发交通出行等时圈分析模型,基于路径搜索和等时圈算法,模拟驾车、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下,15、30、60分钟可达区域范围,直观反映城市运行效率。又如,在城际空间联系分析方面,应用基于网络空间时空感知的城市联系模型,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开展示范区与上海大都市圈城市联系的时空分析。
亮点三:体检评估与规划实施全方位联动。
体检评估中,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全过程参与,体检评估意见建议及时反馈传导至规划实施层面。如体检评估提出要加快完善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示范区总规各项要求得到有效落地,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快速推进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并于2023年10月获两省一市政府批复实施,同时加快推进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完成了水乡客厅绿色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再比如,体检评估提出要持续深耕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聚焦规划实施,推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制度创新,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推进详细规划联合审批机制、规划土地总控、土地会商机制等已出台制度的落地应用。自然资源部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已经出台了农转水用途管制路径、支持在示范区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试点等政策。同时,体检评估中提出的需要持续性落实的意见建议,已纳入示范区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中进行落实。(王建朋 姚政宇)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