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锋报独家 | 《摔跤吧!爸爸》原型揭秘:探寻印度女孩的血汗冠军路

2017-06-12 吴建衡 何润锋工作室


导读:在最近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故事开始的地方是一个叫Balali的小村庄,那里曾孕育了多名获得国际大赛奖牌的摔跤手。近日,全球锋报印度观察员吴建衡实地走访了Balali,写下了电影背后,印度女摔跤手不为人知的训练故事,以及那座小村庄真实而残酷的血汗冠军路。


▲ 《摔跤吧!爸爸》里冠军爸爸的原型人物,马哈维亚(Mahavir Singh Phogat)正在授课。


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大约四小时车程的小村庄Balali,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摔跤之乡。虽然从地图上看并不偏远,但要在印度最闷热、最严酷的夏天,坐着一辆没有冷气的巴士,在摄氏四十度的艳阳下狂奔四个小时,这趟采访并不轻松。


Balali村的车站没有站牌,周围是零星几间了无生气的杂货店,在滚滚黄沙和持续考验人们意志的太阳下,贩卖着孩子们喜欢的零嘴。

▲ Balali村车站旁的拱门,距离摔跤场还有两公里。摄影/吴建衡


车站旁有一座大型拱门,上面写着“欢迎来到Balali,英联邦运动会冠军选手Geeta与Balita的故乡”。如果没有这座拱门,很难相信这里曾培育出许多传奇的摔跤手。

男孩打扮的摔跤手,全是如假包换的女生

不同于电影中繁荣的集市景象,其实Balali就是个再单纯不过的农村。大片因为天气炎热而休耕的农田,配上三三两两骑自行车经过的路人。简陋的屋子里有几头奶牛,正安静地等待着主人前来挤奶。


在农田里一路穿行打探,走了两公里才找到孩子们训练的摔跤馆。此行目的本是为了了解当地女孩从事摔跤训练的现状和心路历程,但让我诧异的是,眼前的孩子尽是男孩模样,举手投足之间也充满了男孩式的自信和洒脱。原本以为寻找摔跤女孩的希望落了空,但没想到,在我眼前的“男孩”,全部都是如假包换的女生。

 

她们正是印度知名的姐妹摔跤手Geeta(吉塔)和Babita(巴比塔)的小师妹。

▲ 《摔跤吧!爸爸》电影海报(右),电影原型人物马哈维亚一家的合影(左)。

 

Geeta和Babita的父亲,就是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冠军爸爸的原型,印度传奇摔跤教练Mahavir Singh Phogat(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马哈维亚被称为“印度女子摔跤之父”,为印度培养了众多女子摔跤冠军。在他的训练与指导下,四名亲生女儿以及两名侄女接连在各大国际摔跤赛事上获得了9枚金牌、15枚奖牌。

 

年事已高的马哈维亚目前不在村子里常住,日常的训练和管理都交由他的侄子负责。但他偶尔会回来看看,亲自指导孩子们。他的冠军女儿们近来除了不断去国外参加比赛,通常都在印度另一个大城市Lucknow(勒克瑙)参加集训,为下一枚奖牌而努力。

 

而现在在这里训练的小选手,都要比当年的Geeta和Babita幸运得多。在Babita的友情赞助下,她们都能穿上专业的摔跤训练服。师姐对师妹的关爱,可见一斑。

没有科学化训练,他们只有教练手中的棍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24jh9avz&width=500&height=375&auto=0
▲ 实拍:马哈维亚的旧居和农田中的摔跤场旧址


成名后的Balali,训练设施大为改进。在《摔跤吧!爸爸》中,冠军爸爸亲自搭建的摔跤道场已经升级为一座室内训练馆,为孩子们遮风挡雨。

 

小选手每天要训练两次:一次是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训练内容是摔跤技术和技巧教学;另一次是早上三点半到七点,是三个半小时严格的体能训练。只有在晨训结束后,孩子们才能到学校上课,每个星期只有周日可以休息一天。

 

在西方国家,体育训练不断追求科学化。通过不同的运动科学,以及大量数据和资料的搜集,让选手进行更有效的训练,不做多余的体力和精力浪费。但在印度乡下,这一切都不可能。

 

这里没有任何专业测量仪器,也没有从事体育教学的专业指导人员,有的只是教练手中的棍棒,以及严苛的训练。



▲ 每一次练习,都必须全力以赴地搏击。摄影/吴建衡

▲ 图为热身训练的摔跤手,左侧为男孩,右后侧为女孩。摄影/吴建衡

▲ 照片中前方红衣女孩Komal,12岁。摄影/吴建衡


先是热身,然后教练指定一名女选手Komal上场,下令所有在场选手轮番上阵,和Komal比试。

 

计时开始,一名选手毫不犹豫地冲向Komal。他们擒抱、牵制,尝试绕过对方身后给予攻击,全力以赴地缠斗了一分钟。接着对手退下,Komal独自留在场上,等待其他选手的挑战与进攻。

 

在这期间,除了来自对手的攻击,还有教练的棍棒伺候。只要Komal没有施予正确的技术反击,或是稍有懈怠,教练就会用棍子重重地击打Komal的大腿与手掌。而对阵的同伴也不能因此心软,更不能放松攻击的力道,否则遭到棍棒伺候的就是自己。

 

一边哭泣一边训练,在摔跤馆司空见惯。而这只是马哈维亚摔跤训练的其中一项内容。

训练很苦,但却是改变人生的机会


▲  凌晨的20公里跑步是最主要的体能训练。摄影/吴建衡


第二天凌晨三点半,连清晨都算不上的时间里,所有选手都要参加体能训练。简单热身后,就是20公里越野跑。男女一起,女生不许比男生慢太多。

 

农庄四周完全没有路灯。但选手们利用手机屏幕的微弱光线,就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沙漠和农田里行进,可见这样的训练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  20公里后,孩子们绕着农田跑两趟400米冲刺。摄影/吴建衡

▲  女孩Ritika,14岁。100个伏地起身,女生做的和男生一样多。摄影/吴建衡

▲  右侧女孩Neha,10岁,教练说她拥有着摔跤手的愤怒。摄影/吴建衡


20公里后,孩子们还要绕着一块农田跑两个四百米无氧冲刺,接着是一百个伏地起身。

 

这样的训练必然是痛苦的,尤其是对于女孩而言。但或许,痛苦之外也会感到幸运。因为在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印度农村的女孩往往一出生就被视作家庭包袱。很多父母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早日让女儿出嫁,以求不再为女儿的生活打点操心。某些父母甚至连女儿的新郎是谁、他未来能不能妥帖照顾女孩,都毫不在乎。

 

而生活在Balali的女孩,至少能说服家人接受自己成为一名摔跤手,为自己争取到一种新的人生选择。

摔跤耳荣耀背后,却有他人的偏见甚至诅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0243gsyij&width=500&height=375&auto=0
 马哈维亚将4个女儿2个侄女培养成职业摔跤手


在老一辈印度摔跤手之间流传着一句话:当你耳朵受伤的那一天,就是你真正成为摔跤手的时候。

 

由于摔跤常常伴随着近距离攻击,选手头部和对手及赛场地板频繁产生摩擦撞击,导致耳朵软骨受损再增生,因此许多摔跤手的耳部形状异于常人。

 

而Balali所在的印度哈里亚纳邦,是印度培养运动选手最多的地区之一。许多从事摔跤、举重、拳击等力量型运动项目的选手,都来自于哈里亚纳邦。

 

当地流传着一个笑话:有名男子上了公交车却不想买票。售票员来卖票的时候,男子揭开头巾露出受伤的耳朵,表明自己是名摔跤手。没想到售票员不甘示弱,把另一边脸颊转过来给男子看,原来售票员也有一只摔跤耳。

▲  左图女孩Reema,12岁;右图女孩Neha,10岁。摄影/吴建衡


我眼前的小选手Reema,就有一只摔跤耳。或许这只耳朵不同于一般女孩所爱的美丽耳朵,但对Reema来说,不论未来如何,这都将是一个充满特别回忆的印记。

 

但汗水和荣耀的背后,却往往是不解、偏见、谩骂、诅咒。

 

道场教练向笔者透露,《摔跤吧!爸爸》电影中的Geeta和Babita姐妹,曾是整个印度寥寥可数、甚至是唯二的女摔跤手。乡村女孩变身摔跤冠军,当年震撼了整个村子。

▲  女孩Flexi,5岁,年龄最小的摔跤手。摄影/吴建衡


在印度的传统观念中,女孩子就应该在家里做家务,服侍家里的男性成员。其次,印度女子的服饰大都较为宽松,目的是掩盖身体的美好曲线,以免引人遐想。但是在摔跤运动中,女孩必须完全反其道而行,不仅要穿着露出曲线的紧身衣,还难免和陪练的男生发生肢体碰触。

 

所以当马哈维亚在训练女儿的时候,常常遭受村民们的非议。有的人甚至诅咒父女三人来生得不到好的轮回,或者死后尸体会被虫蛀。

明天如果你赢了,付出的童年和青春也就值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024l738go&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摔跤吧!爸爸》摔跤手原型,马哈维亚的女儿吉塔


如果早早就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摔跤手,就必然会失去一些和同龄孩子共享的童年回忆。


14岁的Ritika和16岁的Sumit真正投入摔跤才八个月,时间并不长。在训练中,Ritika和Sumit常常会流露出若有所思,还有困惑和犹豫的表情。相较于其他年纪更小的孩子,她们更少露出笑容。

▲  左图的女孩Ritika,14岁;右图的女孩Sumit,16岁。摄影/吴建衡


没有人知道Ritika和Sumit是不是真的喜爱摔跤,也不知道她们是否真的愿意为摔跤而努力,甚至也没有人知道她们是不是因为受到逼迫才接受魔鬼训练。


特别是当Sumit在场上对战时扭伤手臂,教练却以棍棒相逼不许她流泪的时候,着实令人心疼。这两名花季女孩,原本可以拥有美丽、快乐的生活,可以在手上画满彩绘,吸引同龄男孩注意的目光。然而现在对她们来说,这样的青春已经葬送在摔跤场上。


其实,Ritika是冠军爸爸马哈维亚所在家族的远亲。马哈维亚并没有想要把家族里所有的女孩儿都训练成摔跤手。但是看到姐姐们都在国际赛场上绽放光芒,Ritika也自告奋勇地来到道场参加训练,让身体里的摔跤手之魂在训练场上挥洒血汗。

▲  跑完20公里的Sumit。她的妈妈和哥哥为了她举家搬迁。摄影/吴建衡


身材更为壮实的Sumit,原本和家人住在另一个村庄,爸爸是职业军人。在家人的鼓励下,Sumit也投入到摔跤运动中,而Sumit的妈妈和哥哥就陪着她一起,搬到Balali这个摔跤手之乡,就近照料训练中的Sumit。


或许在一般人眼中,搬家没什么大不了。但在部族认同渗透每一个人血脉的印度社会,搬家并非常事。村里的人如同自己的家人,无论婚丧喜庆,都会互相照料、相互扶持。除非有重大变故,村民通常不会离开家乡。可见Sumit的家人对她的摔跤手之路寄予多么深切的期待。

▲  摄影师告别前和大家合影。摄影/吴建衡


结语


任何通向成功的道路,必定充满痛苦、疑惑,以及不断的自我质疑。而对于印度农村的摔跤女孩而言,这些打击自信的因素只会更多。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这些在田间训练的小选手们,只有靠不断坚持,为自己和家人赢得更多的比赛,才能证明所有的牺牲都没有白费,才能证明自己选择的与众不同的青春,会带来更大的回报。



文字/摄影:吴建衡


特别鸣谢: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冠军爸爸的原型人物Mahavir Singh Phogat,以及执行教练 Navdeep Phogat、Khushal Sharma等人。


本文与文中视频均为全球锋报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谢谢。



                 全球锋报  微信号:quanqiufeng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全球锋报”企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