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迪熊磊:过去七年的医药跨界“硬仗”,与未来三年的生态雄心丨品途专访
品途公司志(ID:e-qika) 作者:艾薇
在精准医疗领域,由于产业链条长,且技术难度高,所以筛查、诊断和药物开发三部分业务,绝大多数企业通常是分开经营,因为任何一个单独领域都可能是千亿级别的市场。
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已七年有余的思路迪(3DMed),在其整个创业编年史上,却一直在“大包大揽”地做全产业链的生意。
肿瘤早期检测筛查、肿瘤同伴诊断、肿瘤个性化新药开发——思路迪的三条业务线构成的“硬核难度”模式,在国内其实是非常罕见的。
思路迪创始人兼董事长熊磊告诉品途,思路迪的新药研发管线涵盖免疫治疗及其它靶向治疗,目前合作开发的第一个新药项目已经进入全球同步临床开发阶段。2016年11月底,康宁杰瑞和思路迪宣布KN035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通过美国FDA审评,获准开展临床研究。据悉这是中国首个在没有临床数据的情况下直接向FDA申报并获准在美国开展全球首次临床实验的药物。
诊疗一体化的买卖到底有多难?
目前新药投资环境在好转,资金问题已经不构成主要障碍。这两年政策面的变化也很大,新药的临床审批速度大大加快了,对于医药研发也是利好。而在技术领域,目前中国还做不到全面的全球原创,但是可以做快速跟进,做原创的应用,这部分做好了市场也很大。
但市场风向再怎么转变,医药领域的复杂性却是始终难以撼动的事实——做药的对诊断可能完全不了解;做诊断的转去做药,门槛也非常高;做诊断的做筛查也不一定做得好,全产业链三条链每一条做好都非常难,很少有企业具有跨界的实力。
但思路迪就是要去做全产业链的业务,成为诊疗一体化的企业。
熊磊为什么要捡这块“烫手山芋”?
“最早是新药和诊断两个同时做,因为做药必须得结合诊断,加上我们做的药是个性化的药,因此从做第一个药起,就是两个平行在做。”
思路迪针对肿瘤的药主要是靶向药和肿瘤免疫药两类,所以和前端的筛查又能自然衔接。
“我们不只是为了做一个药,做一次诊断,而是要解决肿瘤疾病的问题,所以筛查、诊断、治疗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好的。我们希望解决肿瘤对国民健康威胁的问题。”熊磊表示,现在中国患肿瘤的人群,检查出病情的时候,70%都是晚期。思路迪的期望是争取80%~90%的肿瘤患者都能在早期就发现病情,并且发现之后能够用对药、用好药。
那思路迪如何解决跨界带来的挑战?
熊磊表示,难度很大,但药物与诊断必须结合做。筛查手段有很多,不仅在医药,一些药物公司在营销的时候在做筛查,做公益和健康知识普及的时候也在做筛查。最终,三个业务线贯穿协同后,会形成巨大的优势,包括营销渠道和研发资源的协同放大。
“我们三个领域都做,但并非所有的技术都是从头研发。现在制药产业链比较成熟了,很多环节都是外包,像是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创业不能搞机会主义,要看有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独立研发的部分是因为没人做或者做的不够好,如果跟别人合作可以做的更好,就不必自己亲力亲为。”
熊磊告诉品途,目前思路迪需要死磕的方向是产品开发。在中国产品营销不是最大的难点,产品的开发、资源整合以及全球技术整合才是企业要重点发力的方向。
“中国医药产业链还不成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很难。另外现阶段想和行业内其他同类公司进行合作也很难,因为没有那么多好的产品。医药行业中,中国目前还没有处在一个原创的时代,因此我们要整合全球技术资源。”
领先世界的一个机会
从肿瘤早期筛查到治疗药物这个阶段,中国和美国市场的差距很大。
在肿瘤研究领域,中美整体水平的差距在30~40年,中国最落后的是政策环境和商业知识环境。但中国的单项产品上时有冒尖,在早期筛查领域和美国的差距较小,并且将来极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是因为中美医疗在支付上存在差异,美国医疗支付以医保为主,中国大病支付以自费为主。这种差异性导致的结果是,美国的商业支付在药品方面有优势,但是在健康方面却是劣势。因为健康领域涉及范围很广,美国医保难以全面覆盖,因此对于早筛一类需要自费的项目,美国市场的接受度反而可能没有一贯接受自费模式的中国市场高。
熊磊表示,只要中国用户的思想理念转变了,愿意从其他消费领域拿出一部分钱投入到健康方面,市场就是非常巨大的。
“在早筛领域,拥有雄厚资金的上市公司未必拼得过创新的初创企业。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上市的二级市场上的公司是十几年前创业的公司,那个时候中国企业还不具备肿瘤早期筛查的技术,创始人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背景。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基因,如今的创业者要相信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新领导者。”
熊磊对品途表示,美国的风险投资之所以活跃,就是因为不管面对多大的公司,创业者心中的目标都是要颠覆它,因此创新文化和环境非常好。投资者投一个公司的退出渠道也不仅仅是IPO,还包括公司壮大起来之后,被大公司收购,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创新文化。
“不用一味迷信有资源、有资本、有渠道的企业,如果资本市场是这种逻辑,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就不会有任何机会,资本该一窝蜂的全涌向行业巨头了。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投资市场是十分多元的。”熊磊说。
熊磊的生态计划
从2010年成立算起,三年后,思路迪将届10年。10年也近乎是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完整周期,针对余下的几年,熊磊谈起了他的“三年小目标”。
“三年后,我们的新药可能在三期临床试验或者递交NDA审评过程中,我们希望中国有几百万人在用我们的早筛产品保障肿瘤被早期发现,我们研发的整个产品管线已经变得成熟稳定。”熊磊表示,如果企业能够按照这种节奏稳步向前走,他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资源整合上,将思路迪的理念放到整个生态上,甚至包括去做投资,带动有相同想法的创始人。
“我们非常幸运的走到了今天,但回顾过去,哪怕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都可能会死掉。很多创业者的运气没这么好,我们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不犯、少犯错误,把整个行业生态落实。”
谈及中国医药行业生态环境,熊磊认为,虽然目前政策环境和商业知识环境相比美国差的很远,商业保险环境也尚未建立起来,但整体的环境在趋向好转:监管政策越来越开放,国家财富在增长,中产阶级已有一亿多人,购买力强大,加上在中国做药本身成本就比国外低,医药行业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商业机会。
熊磊表示,随着商业文明的觉醒,中国已经逐渐远离了那个为了挣钱可以抛弃环境、生命与良知的蛮荒时代。现在到了加速反省的时候,“莆田丑闻”遭到批判就是很好的例证。十几年前一直有这种黑色的产业,为什么当时没有受到批判,现在却遭到一致的口诛笔伐?因为现在社会发生了改变,人们追求生活的质量与生命的尊严,而不是当初连饭也吃不饱的状态了。如今的企业,如果再走类似的老路,肯定是个巨大的坑。
那么,在熊磊眼中,更看好拥有哪些特质的企业?
从企业文化层面,熊磊认为,投资公司要有投资文化,医药研发企业就应该用创新推动人类健康文明的发展,要有让每个人健康生活的创业文化。
而对于公司形态,熊磊提到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要有好的企业文化,二是要有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的使命感。
对于熊磊来说,产品研发的目标,项目管理如何做,筛查类产品市场普及率等,直接关乎每一个潜在肿瘤患者的健康。有了这些压力,把上述的工作做好了,改变了一些人群对待健康的态度,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企业也将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这是思路迪的使命感——一家技术严密的理性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感性态度。
“理想与商业价值并不矛盾,一个公司的业绩一定是立足于它对社会的贡献,你帮到别人,才能赚到钱。”熊磊对品途说。
END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或图片进入链接
为寻求变革的中国公司
提供有内容的价值服务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