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潇潇等 | 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践与启示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应对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线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合式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得到验证,但也发现融合式教学在体系建立、课堂互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因此,文章整理了融合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并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梳理了清华大学近年来的融合式教学工作,发现其所具有的特点为:在构建全体系融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了深度(利用数据增强实时同步互动)与广度(推动国内外资源整合)的拓展。文章根据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经验得到启示,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以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充分发展信息技术并持续拓展“融合”的概念,积极构建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雨课堂;全球融合式课堂;在线教育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逐渐普及。相较于传统课堂,在线教育具有降低成本、形式灵活、打破地域限制等优势,但其在交流互动方面则不如传统课堂。因此,教育者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课堂和在线教育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完成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目标[1]。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导致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促使在线教育快速发展。在此期间,在线教育实践正在积极广泛地展开;在线教育相关概念的厘清、经验总结等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持续突显。尤其是当前我们身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更需要对概念与经验进行总结梳理,以促进不同教育者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通过共享经验来共建、完善在线教育。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阐述融合式教学的内涵、特点与研究现状,然后对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最后提出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对未来工作的启示,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 融合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和融合式教学(Hybrid Learning)等认识较为混乱,缺乏清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2]。这导致研究者难以对这些教学模式形成更深刻本质的认识和比较,也为之后的研究以及不同研究之间的对话带来了困难。
本研究认为,混合式教学与融合式教学虽均涉及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的结合,但两者仍有所不同。混合式教学是指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以异步模式展开。例如,我国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该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3]。国外学者指出,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面对面授课的基础上,加入异步远距离的学习环节,例如除每周1小时的面授课程外,学生还需自学教师提前录制或指定的在线学习材料[4]。融合式教学则是指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以同步模式展开。例如,2006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布莱恩·贝迪提出的HyFlex(Hybrid+Flexible)模式。HyFlex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程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是到现场进行面授学习还是利用在线的方式开展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同时面对着线上与线下两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会议系统与线下学生一起听课、提问、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等[6]。类似地,我国学者也提出,相较于混合式教学,融合式教学更强调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交织在一起,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7]。
融合式教学因其“同步模式”而具有灵活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点:①灵活性,因为融合式课堂允许以线上方式同步接入课堂,所以师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更为灵活自由地选择是以线上还是线下的方式进行教学;②互动性,在融合式教学中,传统课堂、在线教育是以同步方式展开的,这意味着线上学生可以同线下教师、学生进行实时同步互动和交流讨论;③多元性,因为以线上方式接入课堂,打破了地理限制,因此可在课堂中容纳更大规模、更多元背景的学生,使教学过程实现多元化。
二 融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汇总以往关于融合式教学的研究,发现研究者主要关注如下三个方面:①融合式教学的课堂设计。例如,在设计融合式教学时,教师可对线上与线下学生进行分组,让线上与线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推送练习题等[7]。但整体而言,当前融合式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8]。②融合式教学的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影响融合式教学效果、学习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9]。虽然融合式教学使得线上与线下学生的实时同步互动成为可能,但研究显示,在融合式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联结感仍有待加强[10]。③融合式教学的惠及人群。例如,有研究指出,通过融合式教学,学校可以招收那些不能参与面对面学习的人群(如在职人员),从而有利于推动个体发展和教育公平[11]。
以往研究为融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思路,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往往更为复杂艰巨,主要体现在不仅需要在某一节课堂内实现融合式教学,更需要思考如何整体性地设计融合式教学体系;不仅需要尽可能地保障与传统课堂相似的交流讨论,更需要思考如何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增强互动;不仅需要惠及本校师生、在职人员,更需要思考在携手应对人类共同的危机时,如何以教育作为纽带发挥凝聚作用,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去两年,清华大学对于上述问题进行探索,所开展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本研究将对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践情况进行梳理。
三 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实践
2020年,面对部分学生无法返校的现实情况,清华大学于春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进全体系实时在线交互式课程教学,于秋季学期开始全方位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迄今,清华大学在融合式教学实践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构建全体系融合式教学
清华大学构建全体系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整体规划设计、开展研究与培训、推动软硬件升级等。
在整体规划设计方面,2020年秋季学期伊始,学校就提出“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再次引领全球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清华在春季学期率先提出并坚持,教学是一个整体,在线教学需要有组织、成建制、全体系地开展;在线上课是真上课、上真课,师生之间要有实时互动。秋季学期的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同样如此,全体师生要‘见面’——老师要看见线下线上的所有学生,线下线上的学生都要看见老师,学生彼此之间也要能看见、听见。秋季学期的融合式教学要达到卓越标准、实现再次引领,需要全校师生继续努力”[12],这为清华整体的融合式教学体系设计提出了方向。
在开展研究与培训方面,清华大学第一时间成立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专家组由清华各院系教师代表、清华教育研究院专家及清华教务相关负责人组成。专家组针对融合式教学是什么、为什么开展、如何开展、开展成效等问题进行研讨并收集师生反馈数据,据此不断提出融合式教学的优化方案,积极推动落实。此外,专家组还引导教师基于融合式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设计,为教师、助教提供融合式教学的技术培训、示范课资源、试授课机会等。
在推动软硬件升级方面,清华大学对全校311间校管教室进行改造升级,如通过加装高清摄像机、无线话筒及中控程序开发等,结合原有教室多媒体设备,支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新模式。同时,学校持续进行网络学堂改版、视频会议系统全面保障、雨课堂升级等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助力学校融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实现了全面推进,保障校内应上能上的课程“一门也不少”、校内外和国内外的学生“一个都不少”。参与其中的师生也对融合式教学表达了认可。例如,有教师表示,融合式教学可以提供课程回放帮助学生复习,从而让教学更有效、更有用、更有力[13]。有学生表示,自己虽然在远端,但通过融合式课堂仍然具有良好的体验[14]。
2 利用数据增强实时同步互动
如何增强在线教育的互动,是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清华大学在融合式教学方面的探索,也致力于不断提升课堂的互动体验。特别是,不仅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渠道实现师生、生生实时同步的交流讨论;还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实现由教师个体经验驱动,向教师个体经验与数字化信息技术共同驱动转变,从而增强课堂互动。例如,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具有幻灯片同步、“不懂”反馈、课堂习题应答、课件推送、弹幕讨论、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功能,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推送视频、习题、语音讲解等预习资料,并使教师看到每位学生的预习数据;课上可以将幻灯片逐页同步到学生端,使学生不再忙于抄写笔记或拍照,同时教师可以随时打开弹幕功能为学生讨论提供渠道,通过习题应答、“不懂”等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可以向学生推送视频回放、习题作业等,并显示学生的答题与学习情况记录[15]。“雨课堂”使学生有更多渠道向教师提供课堂学习反馈,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以便随后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
在信息技术辅助的基础上,融合式课堂的互动效果得到了学习者的认可。清华大学在2020年推出雨课堂克隆班,打通了校内教学和远程教学。雨课堂克隆班是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平台上,应用“数字孪生”理念,在数字世界重建清华校内教学场景,形成若干个区隔于校内班级的克隆班。在克隆班中,清华大学以外的学生可以进行大规模实时同步学习和交流互动,在不干扰校内教学的情况下,远程加入清华课堂,参与清华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清华克隆班使得课堂从依赖物理空间的传统形态,向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混合的新形态转变,体现出对“同步异地”教学模式的创新[16]。2021年,基于雨课堂克隆班技术,清华大学开展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公益进修项目”,项目结束后对参与者展开了问卷调查,在211份有效问卷中,男性66人(占31.28%),女性145人(占68.72%),平均年龄为39.34±7.06岁,平均教龄为10.94±8.16年,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省份的高校占比依次为22.55%、49.51%、27.94%,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占比依次为5.24%、34.29%、47.62%、12.86%。调研结果中,85.31%的参与者表示在融合式教学中,通过在线随堂练习能够与授课教师进行有效反馈;84.84%的参与者表示通过随堂弹幕学生能够与授课教师进行有效互动;75.83%的参与者表示在融合式课堂上能够分享自己的看法,整体而言课堂互动情况良好。
利用“雨课堂”等信息技术平台的优势开展融合式教学,已成为清华大学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据统计,2020与2021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使用“雨课堂”授课的课程数量是2019年秋季学期的3倍,师生课堂互动数量为2019年同期的4倍,平均每堂课程的回放约达10次[17]。
3 推动国内外资源整合
通过融合式教学,清华大学不仅保障了校内的正常教学,更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模式变革。例如,清华大学利用雨课堂克隆班技术,实现其他高校学生与清华学生“同步上课、同步做题、同样教材、同一位授课教师”的上课情景[18]。据统计,2020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利用雨课堂克隆班驰援了包括武汉三所高校在内的六所高校,共32门课程覆盖师生3380人次;2021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基于雨课堂克隆班针对36门课程开展融合式教学,并向新疆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近50所高校同步开放,参与学习的师生超4000人次[19]。截至2022年初,清华大学已通过克隆班开设101门本科/研究生课程,全国近1万人次的学生、近5000人次的教师进行了学习。
除共享资源外,清华大学还积极推动并扩展克隆班模式的应用。例如,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开放克隆班技术,帮助福建工程学院与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大学、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等新疆高校达成了两地高校融合式教学同步课堂合作意向;通过异地搭建克隆班,携手打造“福建-新疆”高校融合式同步云上课程,服务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20]。
此外,清华大学还通过开设全球融合式课堂、全球公开课,积极分享清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清华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疫情影响下,传统线下学生国际交流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在线交流或虚拟交流成为了一种选择;同时,考虑到在线学习的方式经济成本、时间投入都相对较低,且较为便捷,因此融合式教学可能会成为后疫情时代教学国际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融合式教学,不同社会文化、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构建全球本土化课堂,可以推动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全球理解。学生的参与人数在技术与制度的支持下可以是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的,通过重构课堂的参与者、课堂学习的方式(线上及线下),创新教学方法、设计与策略,也能够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而言,2021年春季学期,依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清华大学发起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邀请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学生以在线的方式同步进入清华课堂,实现海内外大学生“同上一堂课”。截至2022年初,全球融合式课堂项目共推动清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智利大学等高校约680名学生实现了“在线访学”并积极探索学分互认。参与到该项目中的学生表示,融合式教学模式既保留了传统课堂的交互,又带来了便利性,在线学习能够让他们远程参与课程,并与教授实时同步交流,课程学习体验非常丰富[21]。2021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利用融合式教学,围绕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共开设了8门全球公开课,即清华教师及相关领域专家联合讲授“碳中和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摆脱贫困的中国道路”“冬奥会与冰雪运动”“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未来汽车”“科技企业的创立与成长”“积极心理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来自全球的学习者以在线的方式接入清华课堂,与清华师生共同学习、实时同步交流,融合式教学得到充分的实践应用。
清华大学还利用融合式教学的在线环节拓展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并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构筑高等教育全球公共产品。早在2500年前孔子便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后来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重要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应该把教育和知识看作是全球共同利益。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认证以及应用,应作为一项社会集体努力,向所有人开放”[22],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有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增进人类福祉的共同理想[23]。清华大学通过融合式教学方式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是通过实践来诠释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公共利益,并探索全球教育者和教育资源网络互联、共享融通的发展道路,旨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综上,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构建全体系融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在深度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不仅帮助师生、生生实现实时同步沟通交流,还在传统课堂以教师个体经验为导向开展互动的基础上,增加数据科学渠道,支持课程设计,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增强师生互动、增进知识理解并提升学习效果;在广度方面,除保障本校学生的正常学习外,还通过融合式课堂,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习者有机会在同一个课堂中同时开展学习互动,交换知识与见解,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开阔视野和开拓思维的机会,努力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24]。
四 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启示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融合式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本研究认为未来还可在如下方面进一步深化探索:
①在体系建构方面,可建立健全机制,探索灵活多元的教与学方式。2021年10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基于全国150所高校教学管理者的调查显示,90.7%的教学管理者支持诸如融合式教学等线上与线下深度结合的、兼具灵活度与自由度的教学方式,但在制度层面,目前仅有50.0%的高校允许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如课程特点、学生需求、教师需求等)灵活选择上课方式,主要原因为担心学生在线学习效果不好、线上教学师生与生生互动体验不好、在线学习纪律无法保证、教师在线教学效果不好等。该调查及以往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者已充分认识到融合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但在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以保障融合式教学质量,提升教学中的人际互动体验,形成对融合式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并反过来进一步帮助和促进教学的提升[25]。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融合式教学的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师生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更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和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也有利于提高师生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在课堂互动方面,可加强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实现更立体的互动体验。例如,在未来融合式课堂,可充分探索信息技术带来的线上线下融合、元宇宙背景下的“虚实”融合,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实验室等技术与资源的扩展应用,不断加深在线学习中学习者与内容的深层次互动,从而创新其学习体验。通过实践推动技术的迭代升级,使新的技术与课程设计及培养目标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工作的重点。
③在资源整合方面,可持续拓展“融合”的概念,更新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不应把在线和传统教学看作截然分立的两方,而应考虑采用融合的方式,依托“增强学习”(Augmented Learning)的理念,在传统教室中借助各种在线方式帮助学生获取资源,这不仅是线上线下的“融合”,还是包括跨国(Inter-national)、代际间(Inter-generational)、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跨教育/产业(Inter-sector)、人际间(Inter-personal)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方式可以实现更加丰富的内涵[26]。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融合不仅是教育的主题,更是整个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本研究希望借助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共同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27]。相信未来在融合式教学体系持续创新、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全球资源贯通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将会激发出更多的理论洞见与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1):13-23.
[2]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4.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OL].
[4]Gunes S. What are the perceptions of the students about asynchronous distance learning and blended learning?[J]. World Journal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urrent Issues, 2019,(4):230-237.
[5][11]穆肃.传统大学需要创新变革:HyFlex课程引领未来——访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布莱恩·贝迪博士[J].开放教育研究,2013,(1):4-8.
[6]孟香惠.基于网络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6):56-60.
[7]Bruff D. Active learning in hybrid and physically distanced classrooms[OL].
[8]穆肃,王雅楠,韩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原则[J].开放教育研究,2021,(5):63-72.
[9]梁晓彤.智慧教室环境下OMO同步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1.
[10]Raes A, Vanneste P, Pieters M, et al.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 the hybrid virtual classroom: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the effect of quizz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9,(143):103682.
[12]清华新闻网.清华大学召开全校教学工作推进会[OL].
[13]清华新闻网.王大亮:线上线下融合,让教学更有效、更有用、更有力[OL].
[14]清华新闻网.融合式教学,一个都不能少[OL].
[15]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16][23]李曼丽,乔伟峰.“同步异地”课堂教学模式新探:以清华克隆班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79-83.
[17]汪潇潇.在线教育赋能大学教学创新[OL].
[18]清华新闻网.清华大学发起全球大学特别对话 共商新冠疫情下在线教育合作与发展[OL].
[19]清华新闻网.融合式教学助力清华大学课程共享新模式[OL].
[20]中国教育在线.福建工程学院:“克隆班”架起“福建-新疆”高校融合式同步云上课程[OL].
[21]清华新闻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领新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创新——记世界慕课联盟成立一周年[OL].
[22]Tawil S, Locatelli R.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M]. Paris: UNESCO, 2015:80.
[24][27]清华新闻网.把握变革机遇 用教育的力量塑造未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世界慕课大会上的致辞[OL].
[25]田爱丽,侯春笑.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发展的突破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1):73-78、85.
[26]清华新闻网.世界慕课联盟在线教育对话2021项目正式启动[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