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褚君等 | 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技术力量及其教育风险规避

褚君 李永梅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2024-02-05

摘要:在智能时代,智能技术力量为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契机,但同时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也可能引发新的教育风险。基于此,文章首先对推动教育变革的技术力量进行了历时性梳理;然后,对智能技术力量推动智能时代教育革新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最后,文章针对合理规避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提出了相关策略,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合理审思智能技术力量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推动智能技术力量与教育的融合,并为推动未来智能技术赋能智慧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技术;技术力量;教育风险;教育变革

在《辞海》中,“力量”一词有“力气”“能力”“作用、效力”三种释义。“技术力量”这一概念契合第三种释义,即指技术的作用、效力。技术力量作为驱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对不同时期的教育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影响由表及里、由点及面,逐渐贯通教育系统整体。首先,技术影响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规模数量;然后,改变教育的工具使用和资源配置;最后,触及教育的理念与本质关系。”[1]目前,随着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引发了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包括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新的教育技术研究范式等[2]。而基于智能技术的教育变革正在全球各地不同程度地展开,被视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向[3]。但是,智能技术的力量并不总是推动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重大的教育风险。从人类的长期利益和福祉出发,明晰智能技术的力量并合理规避教育风险是智能时代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是何种技术力量对历史上教育的重大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技术力量何以推动教育的革新?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何种教育风险?如何合理规避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通过分析,本研究旨在阐释技术力量特别是智能技术力量在教育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以助力教育工作者警惕并规避智能技术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


一 技术力量推动教育变革的历时性梳理

技术力量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技术力量,通过对教育主体即教育者与学习者产生影响,进而推动教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革。


1 文字的力量表现为推动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转换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氏族公社所有长者共同的责任,其教育目的是维持生存与基本的生活,并将上一代的经验较为完整地传递给下一代,故教育内容主要是生存与生活的经验。文字的发明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学校和教师得以产生,并将教育从社会生产生活中脱离出来,文字的力量表现为推动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的转换。这个时期的教育是少数统治阶层子女的特权,教育的权利掌握在统治阶层手中。绝大多数奴隶和平民不具备入学的资格和条件,其教育责任基本由家长和学习者个人承担,家长有权利决定学习者跟随哪位师傅学习、学习何种技巧或手艺、未来选择何种职业。教育是统治阶层维护和稳定统治的工具,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层维护统治、固化阶层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力量体现为促进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提供了技术支持。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力量体现为推动了系统化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同时也催生了教科书、班级授课制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实现了大众化、普及化。国家利用“学校”这一利器从家长和学习者手中接管了教育,从而拥有了对教育的选择权、决定权、管理权,承担了适龄学习者的教育责任,统一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计划、师资配置等。


3 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力量展现为推动了传统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新契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力量体现为推动了教育者教的方式与学习者学的方式的变革。在学校教育中,各种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与网络等教学辅助工具的出现,丰富了教育者的教学方式。而在线教育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形式。在学校教育之外,个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信息、知识、资源,学校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唯一场所。家长和学习者个人因为技术的发展而获得了课堂、学校之外学习内容的选择机会,由此掌握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权、决定权。


二 智能技术力量何以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革新

历史上技术力量推动的教育变革,无论是教育目的的转变、教育制度的变革还是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革新,都离不开技术力量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技术力量正是通过对教育主体施加影响,进而作用于整体的教育。在智能时代,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技术力量由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力量转变为智能技术的力量。而智能技术力量在社会、学校与家庭场域中对教育者与学习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推动了智能时代教育的革新。


1 智能技术力量帮助学习者获得学习型社会的新思维与新素养

在社会场域中,智能技术正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社会元素,其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审视社会——技术和教育系统,如果将知识技能融通、智慧学习分别比作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的根、树干,那么学习型社会就是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的果实和种子[4]。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从个体化走向协作化,基于资源、设备、空间开放性的实践型、体验型教学模式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将更加普遍[5]。在终身学习型社会,每一位个体都是学习者,智能技术力量对学习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帮助学习者获得学习型社会的新思维与新素养。“通过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电子游戏、人工智能等载体,技术成为影响人的生命成长的重要教育力量,通过与人的素养和能力的连接,生成了技术思维、屏幕教育、媒介素养、图像素养、电视素养、批判性观看技能等新思维和新素养”[6]。②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来说,智能技术成为了人的一种存在和交往方式,并已深入地融入到人的骨血筋脉之中,从而不断内化为人工智能时代原住民身体的一部分。现在必须把技术和人类看作一个实体:我们是机器,我们的体内有机器,而机器有呼吸[7]。智能技术由此生发出教育力,为个体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2 智能技术力量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完成“教”与“育”的工作

在学校场域中,智能技术力量通过作用于教育者即赋能教师来推动学校教育变革,智能技术力量主要表现为帮助或代替教师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和教育责任,与教师共享属于教育者的权利。“人工智能教师的出现,直接推进了人类教师与AI教师的职责和作用的再次分工。”[8]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智能辅导、自适应学习、沉浸学习、自动测评、课堂评价等[9]。在典型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将教师从部分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为其分担教学任务。具体而言,智能辅导采用专家系统技术,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着智能教师的角色,拥有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可代替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辅导;在自适应学习中,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能力、偏好、个性等综合数据和信息,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内容和适切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沉浸学习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直观、多元且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场景,人工智能可以对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参与互动和训练的全过程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并提供积极反馈;在自动测评中,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教师批改作业、试卷等,将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目前人工智能不仅能够代替教师对客观题进行评分,还能够帮助教师对一定的主观题进行评价和赋分;在课堂评价中,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语义和图像识别对课堂内发生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细化分析,从而辅助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实现智能评价与反馈。此外,智能技术的力量还表现在替教师承担了一部分育人任务和育人责任,助力教师的育人工作。例如,陈鹏鹤等[10]开发了AI好老师智能育人助理系统,辅助教师和家长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 智能技术力量助推学习新业态并为学习者提供新的生活环境

在家庭场域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被认为是学习者,智能技术力量助推家庭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构建智能时代家长学习的新业态,为学习者提供新的、被技术包围和浸润的生活环境:①智能技术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家长借助各种智能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教育资讯和知识,并通过技术平台与其他家长交流、分享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使教育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智能化;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样面向孩子开放,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基于各自的认知、兴趣、爱好,由家长帮助或者独立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②智能技术力量改变了学习者的生活环境,塑造了全新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文化、促进亲子有效沟通与交流、推动亲子共同成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具有积极意义。


三 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

智能技术力量对于推动教育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作用同时也伴随着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这种技术失控所引发的风险自技术诞生之日起就存在,技术力量与控制技术力量之间总是不对等。在智能时代,这种两种力量之间的关系更加不平衡,教育变革中的智能技术力量如果失去教育主体的控制,将为教育主体带来不可预料的教育风险。


1 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对教育主体的地位、权益及其关系的影响

智能技术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日益发展对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已经造成威胁,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警惕智能技术对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发展、教育主体间交往的胁迫与遮蔽。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会引发教育主体地位嬗变、教育主体最终权益损害、教育者与学习者关系疏远等风险。


①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教育主体地位嬗变的风险。智能技术通常被预设为绝对客观的、科学的,而教育者的经验和智慧、学习者的经历和情感等才是教育中最为宝贵的。对于教育者而言,智能技术代替教育者进行自主决策的过程并非总是合理的,符合个人利益的决策有时可能会损害集体权益。同时,智能技术也会影响教育者的思想与决策,教育者越是信任和依赖智能技术,其拥有的技能就越容易丧失,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愈发岌岌可危。对于学习者而言,智能技术以新的教育者的角色出现,学习者和智能机器教师之间的互动越频繁,学习者就越是倾向于服从智能机器教师,也就越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动力,最坏的结果是学习者越来越像智能机器,最终丧失“人”的主体地位。因此,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可能引发教育主体权利嬗变等‘技术陷阱’”[11]


②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教育主体最终权益损害的风险。智能技术虽然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手段与方法,但其数据导向型预测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会限制学习内容,甚至影响学习者的思考方式。从表面来看,智能技术似乎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与适切的教育方法,但实际上智能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习者的思考,甚至可能使其在一定意义上由机器决定、被机器塑造,“经由机器的锻造,他想机器之所想,感机器之所感”[12]。由于学习者能接触到什么并不由自己决定,故其自主选择的权利实际上是被技术隐蔽式地剥夺了[13]。此外,智能技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迎合学习者,也会导致所谓的个性化学习只是停留在舒适区而辗转不前。智能技术的最终利益指向并非是学习者的长期利益,而是系统所有者的长期利益。


③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教育者与学习者关系疏远的风险。传统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互动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而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离不开技术这一关键中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必须通过智能技术才能进行对话与交往,教育的时空界限被拓展与延伸,这拉大师生关系的物理距离,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造成了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疏离感。


2 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对教育主体的生命成长与发展逻辑的改变

基于智能技术进行的教育遵循技术的生成发展逻辑,而不是教育主体——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逻辑。智能技术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如果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会引发教学的逻辑前提、教学过程、教学结果都与人的本性、个性背道而驰的风险。


①智能技术被赋予权利、代替教育者践行教育责任的逻辑前提是把人视为机器的操作物,人可以成为机器“规训”的对象,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传统教育的逻辑前提被颠覆的风险。传统教育认为,人需要跟随人学习而不是机器,人的学习需要人来教而不是机器来教[14]。人的学习和机器学习存在本质的不同,机器学习通过机器和技术的逻辑或许可以习得与人类学习者相同的学习内容,但是机器永远无法了解内容背后的意义——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而对于真正的学习者而言,知识背后的意义可能会比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价值,知识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被称为知识。把某些教育任务和责任转交给智能技术,就是将人作为机器的操作物和规训对象来对待。智能技术按照机器的逻辑对人进行规训,意味着替代人类大脑的某些特定能力,智能技术在为学习者生成最为适切、理想化的学习路径的同时,也替代并阻断了学习者自我想象、探索的可能性。


②智能技术被赋予权利、代替教育者执行教育任务是对教育过程的异化,压制了学习者成长的无限可能性,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教学过程沦为木匠塑造产品过程的风险。智能技术在本质上是一套提前预设的程序,其在代替教育者执行教育任务的过程中,只能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无法像人类教育者那样针对突发情况、新生问题进行灵活调整,而教育的力量就在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教育智慧。智能技术培养人的过程与木匠塑造产品的过程是相近的,智能技术将学习者视为材料来塑造最终产品,以符合提前预设的方案,会压制学习者成长的多种可能性。与此相反,人类教育者则像是一位园丁,竭力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环境,使他们发挥出其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正如任何园丁知道的那样:特定计划总是会失败[15],教育的魅力在于其不可预设性和创造性。


③智能技术最终培养的是单向度、同质化的人,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将人训练为机器的风险。智能技术关注的教学重点是知识的获取、单一问题的解决,而人类独有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等稀缺品质往往是智能技术所忽视的,因此经由技术培养的人可能是单向度、同质化的人。在只有计划、知识而缺乏全面引导的情况下,教育就成了将人训练为工具的活动,人的成长的可能性于是堕落为一团纯粹的生命能量,一种难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过程[16]


3 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对教育主体、教育研究及教育文化意义的消解

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还对教育主体、教育研究、教育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会使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形成一种新的技术至上的教育理念、计算主义研究范式和技术垄断文化,这将给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带来无法预估的风险。


①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教育主体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被消解的风险。智能技术以“机器教人”的模式,否定了传统的“人教人”的教育理念。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人教人的活动,对此,康德曾断言:“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来受教育。”[17]雅思贝尔斯也提到:“真正的教育总是要靠那些不断自我教育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才得以实现。”[18]然而,智能技术“机器教人”的模式是对传统“人教人”教育理念的威胁,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强力冲击。技术崇拜者热衷于用智能技术取代人、代替人类教育者,断言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必然会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应该赋予智能技术绝对的教育权利与威信,与智能技术相悖的存在都应受到质疑。他们坚信智能技术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不二之选,由此产生了一种技术至上的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育者和学习者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被消解,智能技术的价值和作用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②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研究者主体地位嬗变的风险,导致教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被消解。智能技术会导致教育的研究工具、研究范式发生变化,使研究者用智能机器代替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人”是关键因素,主体是作为“人”的研究者,而智能机器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以计算教育学为代表的计算主义思潮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研究,这种颠覆本质上是以智能技术取代“人”成为研究者。智能技术在教育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研究者逐渐开始利用机器现实或技术现实理解“教育现实”,依赖智能机器探究所能想象到的一切。研究者通过智能机器的视角看待教育并思考教育问题,会导致智能机器代替研究者认知和思考。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大量使用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也意味着研究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的责任被解除了。技术代替研究者去判断、决策、思考,教育研究的主体越是相信技术,主体性就会愈加容易丧失。如此,教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已经不复存在,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名存实亡。


③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可能引发教育的文化使命由文化传承、文化传递演变为信息传播的风险,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将被消解。智能技术正在瓦解教育的文化基础,并形成一种新的技术垄断文化。文化可分为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技术垄断文化[19]。在技术垄断时代,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要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20]。信息泛滥成灾,人失去判断和思考,唯一的出路是相信并寄希望于技术,用技术代替人思考,凡是与技术相冲突或阻碍技术发展的事物都没有价值、不具有保存的意义。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或已步入技术垄断时代,这会导致教育由文化传承、文化传递演变为信息传播,并造成信息泛滥的问题,进而引发信息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人将被信息洪流裹挟向前,信息杂乱无章、真伪难辨、数量宏大且传播速度惊人,前后信息之间完全割裂、断层,信息也就失去了教育效用。


四 合理规避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

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风险并非完全是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类自身的问题。人是教育的主体,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智能技术只有被人信任和赋权,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进而赋能教育,助推传统教育的变革。当人类选择、信任智能技术的力量,且将部分教育任务和教育责任移交给技术时,由此产生的风险不能被转移给技术,而是要由人类来承担后果、担负责任。


1 强调责任主体的理性自觉与个人意志

“责任”既指个体份内应尽的义务,也指因自身原因产生问题而应承担的后果。技术不是中立的,其设计、创造、发明、使用、监管都蕴含着伦理和道德的色彩。智能技术是一种相对客观的存在,既无法直接恪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不具备主观意志,故无法为其力量失控引发的教育风险承担责任。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本身就是属于跨界融合的范畴,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引发的教育风险难以仅仅通过个人、家长和教师等个别教育者的努力规避,而是取决于其他教育责任主体和技术责任主体的理性自觉与个人意志,其问责只能聚焦、落实到具体的人。在智能时代,合理规避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引发的教育风险强调多元教育责任主体的理性自觉与自由意志,及其相互间的配合与作用,旨在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同时,还应强调智能技术责任主体的自觉自发与配合作用。只有智能技术的发明、创造、使用和监管者辩证且审慎地看待和应用智能技术,为智能技术负责,给予教育和教育中的人以现实关怀和道德关照,规避智能技术力量失控的风险或许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2 以“人”的主体性视角审视智能技术力量

人的限度决定智能技术力量发挥的限度,故要以“人”为最终的尺度来预判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要在何种程度上相信、依赖智能技术并赋予智能技术权利,将哪些教育任务和教育责任转交给智能技术等,都需要由“人”来思考和决断。部分教学任务和教育责任是智能机器本身无法承担的,如默会知识、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力、道德判断与选择、情感等,这类任务也只能由人来承担。此外,诸如算法导致学生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消退等,用同一套算法计算截然不同的生命个体导致学生同质化、扩大和加剧教育不公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教师传统教学技能消退等,这些在新智能时代由智能技术力量的失控所产生的教育风险也只能由人来预判并为其负责。在规避赋权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信任智能技术并为智能技术赋权时,我们需要思考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范围,厘清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内在限度;同时,还必须思考哪些事情不依托或不借助智能技术力量也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归根结底,人在智能技术面前必须要时刻保持主导权和自主性。


3 尊重教育的逻辑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

合理规避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意味着智能技术力量在教育领域中应遵循教育的基本逻辑和人的成长逻辑,而不是机器的逻辑。将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目的不只是提高效率,还要凸显教育的价值和意蕴。效率是机器的逻辑,而价值是教育的逻辑和人的逻辑。信任和依靠智能技术力量、合理赋权智能技术,不能片面依循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的机器逻辑,而要遵循教育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只有在守护教育价值、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发生。遵循教育的规律不仅要认识教育的复杂性和承认计算教育的限度,还意味着技术要服从教育的目的,并助推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中的人是鲜活的、灵动的、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而不能被视为和机器同一的存在。遵循人的生命成长规律,就要承认和重视人与机器的不同,即要认识到人和机器等非生命物体的区别在于人性。人的心灵、情感、灵魂、精神世界等是不可被“机器化”的,任何智能技术都不能代替人的身体实践和精神实践。


五 结语

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拓展和广泛应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引擎”[21],智能技术力量成为了影响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本研究对技术力量驱动的教育变革进行了历时性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智能时代智能技术力量所引发的教育变革和智能技术力量失控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合理规避智能技术力量可能引发的教育风险的策略,可为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更加客观、合理地认识、利用和管控技术力量,推动智能技术力量与教育的融合带来一定的启示。


未来,发挥智能技术力量对教育变革的作用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审视并高度警惕智能技术力量与人类控制智能技术力量之间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智能技术力量与人类控制智能技术力量之前的动态平衡,为智能技术力量与教育的融合保驾护航;二是注意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迁移和应用已经产生或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已经引发或可能会引发的新风险,这些新问题的解决与新风险的规避最终都只能依靠人的智慧,对此需要加强教育学、技术学、哲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发挥群体智慧,以解决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迁移与应用所引发的新问题,规避可能出现的新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学男,杨颖东.技术力量与教育变革的作用机制及未来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1-7.

[2]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

[3]范国睿.后大流行时代的教育生态重建[J].复旦教育论坛,2020,(4):12-28.

[4]徐莉,梁震,杨丽乐.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的困境与出路——复杂系统科学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1,(5):78-86.

[5]彭松林.新时代图书馆社会教育变革的关键词:赋能、连接与超越[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5-13.

[6]李政涛.当代教育发展的“全社会教育”路向[J].教育研究,2020,(6):4-13.

[7][13](加)奥利维耶·迪安斯著.朱光玮译.金属与肉体:技术如何接管人类进化[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48、47.

[8]罗莎莎.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的根本立场与价值逻辑[J].教师教育研究,2021,(4):32-37.

[9]杨晓哲,任友群.教育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应用场景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1):89-95.

[10]陈鹏鹤,彭燕,余胜泉.“AI好老师”智能育人助理系统关键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2019,(2):12-22.

[11]冯锐,孙佳晶,孙发勤.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与理性抉择[J].远程教育杂志,2020,(3):47-54.

[12]刘金松.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的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21,(1):5-11.

[14]谭维智.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进行知识教学变革?[J].现代教育技术,2020,(5):5-10.

[15](美)艾莉森·高普尼克著.刘家杰,赵昱鲲译.园丁与木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5.

[16](德)卡尔·雅思贝尔斯著.童可依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36.

[17](德)康德著.李其龙,彭正梅译,康德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18](德)卡尔·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4.

[19][20](美)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23、58.

[21]张家华,胡惠芝,杨刚,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第二十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22,(3):5-1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褚君等 | 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技术力量及其教育风险规避

褚君 李永梅 现代教育技术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