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 | 3小时讲座,唤醒了在场的每个人:原来,山水是中国人的DNA

Tango ICICLESPACE之禾空间
2024-09-07


2022年10月8日,之禾空间迎来了【游于艺:建筑十讲】系列的第二讲:建筑与山水,主讲嘉宾:中国美院副教授王欣。

5年前,王欣曾为浙江章村的一位退休教师,设计了一个50㎡的院子,这位老教师,是王欣学生的父亲,他一直有一个文人园林的梦。从选址、设计、施工到装修,历经2年,王欣以“山水”为灵感,打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园林,那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石阶是山,窗洞是月,宛如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文苑图》里的场景。

山水与建筑的关联是什么?王欣接过了这个庞大、厚重的话题,为我们带来长达3小时的演讲与互动,唤醒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觉知:原来,山水是每个中国人的DNA。





分享嘉宾:王欣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

《乌有园》主编

造园建筑主持建筑师



从事传统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研究与教学,致力于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设计的探索与创新。他深入文人传统,将生活情趣的培育与激发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点燃道与艺的星火。他取法中国山水画的形式与意境,探索国美建筑学教育的基础门径。他带领学生穷源竟流,从器物、绘画、园林中重拾传统建筑空间的诗性碎片;他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从诗文、戏剧中重构实验建筑的情理与意境。他以当代造园实验作为角度,对惯常的建筑学提出一种反思与补充。他坚持“小中见大”的教学与创作方法,打通器具与空间、建筑与造园、情境与叙事、想象与现实,提出一种“师法自然”的建筑学新方向的可能之路。

2008年受邀参加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活的中国园林”艺术展。2013年北京大学举办教学成果展《如画观法》。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江南国匠——当代苏州园林与生活艺术展”策展人。2018年园林装置“渡去博古园畴”参展中国美术学院旧金山特展。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青年哲匠奖”。主要作品:《虎美术》,《小洞天》,《隔壁唐宋》,《海上明月夜》等。著书:《如画观法》,《模山范水》,编著《乌有园》系列。




SECTION 1

山水与建筑,是一对翩翩起舞的恋人


“讨论建筑与山水这件事情很恐怖,每一个脚伸进去就是一个深渊,每个深渊里头还有100个洞,随便挑了1个洞钻进去,又有无数问题……”王欣的开场白,挑明了演讲的难度与高度。





演讲正式开始,手机静音,灯光暗下,他在电子屏幕上列出了一排问题:



· 建筑作为人在天地中的观念坐标

· 山水作为建筑的意义指向

· 山水的建筑化与起居化

· 建筑的模山范水

· 山水是诗画叙事

· 中国园林是一种种植,还是一种建造

· 山水画是一种空间与清境的设计

· 大假山为什么叫“假”山

· 中国园林中文本性



9个命题,厚重如山,高悬如瀑。但王欣四两拨千斤,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一瞬间,之禾空间仿佛成了大学课堂,每一位观众又重回校园。


他用拟人化的方式,描绘了山水与建筑的关系:它们是一男一女,一对舞者,踩踏着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节奏,跳出自然的韵律。但最重要的,却不是这一支舞跳成什么样子,而是,“假如其中的女孩,突然消失了,那个男孩还跳舞吗?”


猝不及防的问题,把大家沉浸在想象舞蹈的思绪拉了回来。





“当然要继续跳,因为男孩只有在跳舞的时候,他才能永远纪念这个女孩。所以,一假如山水缺席,建筑仍要翩翩起舞。”



“没有花木,依然成园林”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姿态,假如说西方建筑是歌颂自己的伟大,那么中国建筑一定要奔向一个和他一起跳舞的女孩。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眼中,山水是无处不在的,从建筑、室内,假如不能出门,仍然可以在家“卧游”,山水画、山水雕刻,充盈着整个室内的气氛。


即便是一件家具,也处处有山水的意象。一把椅子的椅背是靠“山”,扶手亦是刻画山水的屏风,围拢、包裹着人物,带来权威与安全感。




甚至一块小石头,我们仍然能看到“山水”。王欣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张迷你的太湖石,小到被食指和拇指轻轻捏着,“它的底座这么简单,但上面好妖娆,一定是它头顶着一片云,雾气缭绕……每一座小山,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候,这就是中国人的天地观:每一个人,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小天地。”





“你可以给自己下雨”


山水,隐含生态,气候,景致,已经映射到我们的骨髓里,建筑只是设计师所运用的一种方式,更长久、稳固地去与山水对话。


假如把中国建筑学推到极致,这个极致,就是指向山水。





SECTION 2


被“设计”的山,被“驯化”的水


经历过疫情封控后,我们突然之间变得如此热爱自然,露营、徒步、划船、溯溪都成了网红生活方式。


我们真的‘爱’自然吗?


讲完山水与我们的“亲密”,温厚儒雅的王欣却笑眯眯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天地就是天地,是无情,甚至是恐怖。带着情感去看自然,才会看到诗情画意,如果拿起放大镜去看自然,在生态链里,每一秒钟同时会发生了100件‘凶杀案’,一切都是很残酷的。”


《溪岸图》


而在中国人的山水画上,山与水是被“强烈设计”的产物。山可能变成一个有趣的凳子,水变成温顺的溪流,它们为人而服务,被创作者训话,从猛兽变成“小猫咪”。





王欣举了一例,在禅宗六祖的一幅画像中,所有的山水都在为人物的出场而准备,画家构建了布景。“山水不会这么巧合,一定贴合人的坐、站,这幅画面看起来很自然、和谐,但仔细想想,其实特别像舞台直播,一切都是被设计出来的,设计在这里对山水产生了要求。”




在建筑中,人如何驯化、设计山水?


王欣选择了一个微小的切入点:山洞。洞,又着无穷尽的意向,是时空的转化,亦是深深的未知。这或许是迷恋小空间的王欣,最好的设计对象。


“对人来说,山洞是最早的自然建筑,它有庇护的功能,是所有有天然的可居性。”60㎡,30㎡,甚至20㎡,王欣越做越小,越做越极致。他的驯化从山洞开始,把家变成一个私密、风雅、意向无穷尽的洞穴。


良渚小洞天


在一个60㎡的私人住宅项目中,业主是喜欢“玩石头”,也收藏了许多,王欣干脆就建议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一个大山洞。

“我对他说,住进你的石头里。”王欣希望为痴迷山水的人,打造一个现世之外,可以内观的地方,“假若有一天,你请朋友来家里玩,可以在邀请贴上写:某年某月某日,某洞见。风雅极了!”

把家做成山洞,并不意味着常规功能的减少,这个60㎡的家,王欣带着团队足足拍了200张不同的照片,展现室内的不同功能。





“别以为园林是松散,其实每个小山洞都跟瑞士钟表一样精密、准确。我们榨干了每一寸空间,来实现更多体验。”


在洞口,王欣也有特别的设计:“我希望站在门口的人,产生产生一种陌生感,这和熟悉的城市太不同了,我进去之后会怎么样?还未走入,已经浮想联翩。”在当代的时空,通过建筑,嵌入了另一个时空——山水重叠变幻的意境,才真正走入人的感官体验中。





小中见大,王欣在讲台上分享心愿:我希望一辈子可以用来耕耘小空间,也足够了。




SECTION 3

在外天空选一颗小行星,造园林


在17年的教学生涯里,王欣也曾觉得厌倦,而他应对职业倦怠的方式,是寻找有趣的、刺激的新课题,例如,让学生们遐想和设计,假如去外太空,选择一颗小行星来设计,你会怎么造园林。


之所以想到这个课题,首先是因为王欣始终坚信中国园林的“先锋性”,正如中国人的世界观,万事万物都在不断流转变化,园林也一样。





“假如有一天,地球要毁灭了,我们要离开这儿,去外太空重新寻找一个家园,如何延续我们热爱山水的基因?”


在王欣看来,中国人的山水基因无比强大,哪怕在爆炸中,只是蹦出了一片小小的碎渣,被弹射到外太空,甚至蹦出了银河系,它也依然能长成一片园林。


互动环节,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植物与山水、建筑的关系是什么呢?对应王欣的课题,外太空没有植物,是否还能造园?


王欣的回答,呼应了讲座最开头的那句话:没有花木,依然成园林。“我们做建筑的,不会过于依赖植物,如童寯先生所说,95%的责任都让建筑扛了,哪怕没有“松树”,也不能影响意境。”


软几何是植物,硬几何是建筑。在一些过分依赖植物的园林里,当其中一颗特别又名的、定格局的树死去,那么韵味就丢失了大半,栽种新的,反而会面目全非,于是只能留有遗憾。”





王欣也对时下流行的“绿色建筑”,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或许是受西方设计影响过多,现在似乎有一个错误的概念,绿色就是自然、环保吗?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是种一块大草坪,第二是造园,园林的绿色面积远远小于草坪,但哪一种会让人觉得待在里面真正舒适,且有滋润身心的诗情画意?”


趣味的故事、悬疑的设计、不断地发问、柔情地告白……王欣这一场3小时的演讲,令人意犹未尽,恰如中国人对山水的挚爱与依恋,犹如曲水流觞。这是一场永不散的筵席。





活动现场




撰稿人:Tango
编辑:ENDIS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CICLESPACE之禾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