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青山周平:除了小空间,还有很多“野心”

Tango ICICLESPACE之禾空间
2024-09-07


近日,之禾空间「游于艺:建筑十讲系列迎来第五讲《建筑与生活》。许多粉丝到场等候一位明星嘉宾,他在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里设计“老破小”而闻名,不是中国人,却用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吸粉无数,也征服了许多业主。他是来自日本的建筑师,青山周平。


演讲开始前,青山周平早早抵达之禾空间,一脸严肃中带着疲惫,直到在休息室喝下第一口白茶,他舒了一口气,整张脸孔舒展开来,一抹标志性的大男孩式微笑浮现:“其实我今天很开心,刚刚从嘉兴赶回来,那边有我的一个新项目开业,就像我的‘孩子’出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然后又到了这么美的之禾空间,疲倦确实消除了不少。


空间,真的是有力量的。



大爷赤裸上身,是不文明吗?
青山周平说,并不是。

一个4平米的杂物间,能改变城市吗?

青山周平说,能。


城市里的咖啡厅,可以给马路清洁工免费休息吗?

青山周平说,可以。


不画设计图,就给甲方造房子?

青山周平,做到了。



120分钟的演讲,青山周平梳理了自己在中国一路走来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最具有代表性的小空间、网红咖啡店、城市酒店、乡村民宿、海边咖啡厅……如果你想对这位明星设计加深了解,这篇演讲回顾,或许是最好的窗口。看完文章,你会再一次感受到:一个人的成功和影响力不是无缘无故的,青山周平的身上,除了出色的设计能力,还有高度的职业性、温情的人文关怀、从不轻视细节、永远与时俱进,以及几乎时时刻刻的自我反省。






分享嘉宾: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主持建筑师



1980年出生于日本广岛县。2003年毕业于大阪大学,2005年获得东京大学硕士学位。2005-2012年间工作于SAKO建筑设计工社。


青山周平于2014年在北京创立了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代表作品有位于阿那亚的“味从山海甜品店”、“1402咖啡厅”、“唐舍酒店”,“% Arabica咖啡”上海建国西路店和成都宽窄巷子店,昆山计家墩“江南半舍民宿”,承德“森之谷温泉中心”,杭州天目里“失物招领生活提案店”,“house vision 探索家 400盒子的社区城市”,“苏州有熊文旅公寓”和北京隆福寺“木木美术馆改造”等。





SECTION 1 
小空间有力量改变城市

真的有人就爱住小房子吗?


青山周平的公司叫作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并不仅仅指“蓝色”,而是由4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

 

BEIJING | 北京

LABORATORY | 研究所

URBAN | 城市

ENVIRONMENT | 环境

 

“我平时一直想通过建筑空间的改变,让城市生活更好,甚至改变城市。”事务所的名字,代表着青山周平的理想。

 

这条理想之路,是从被人们嫌弃的老破小开始的。对青山周平来说,住小空间并不是一个消极选择,“不是说我们没有大房子,被迫去住小房子,不是这样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小空间就是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台上,他努力地用中文讲清楚这个重要的观点。

 



用中国古代“高考房”的灵感,打造三口之家


青山目前做过最小的空间,是北京胡同里一个4㎡的小屋子,在一个典型的老四合院里。改造之前的外立面上斜靠着电瓶车,斑驳的外墙上是没铲干净的广告贴纸,多年来一直半废弃半使用着,成了居民的杂物间。



 


业主是一对年轻夫妇,打算要孩子了,要住祖辈留下来的四平米里。说着,青山还原了当时自己的困境:他在舞台上画了一个圈,4平米,大概就这么大?要容纳所有的生活功能,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之前在国子监看过的一个展览,展出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时,每格考生所处的空间和状态。考场内有一条条长长的走廊,两侧是密密麻麻的小空间,考生们在考试期间(3-5天)是不能离开的,大门紧锁,除了考试之外的生活也都在一个小格子里。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画,画的正是考生们在格子里的状态。有的人在奋笔疾书,有的人靠在榻上看书,有的人在思考。青山歪着头打趣:“有的人好像已经放弃了今年的考试,睡着了……”

 

这是名副其实的“格子间”,每个小空间里有两张木板,它们可以放在不同的高度,组合成床或是桌子,可以巧妙地切换生活场景。青山觉得很聪明,这里面甚至还考虑到了采光通风的功能。

 

国子监的展览带来了灵感,或许其中包含着科举考试的传统,更鼓舞了青山,他把同样的切换方式融入胡同里4㎡杂物间的改造,出色地完成了一个极限挑战。



改造后



但最令人动容的,并不是青山的改造,而是他对人的客观理解。第一次走进北京胡同时,他看到袒胸露乳的大爷,第一反应不是觉得对方“无礼”、“不文明”,而是去想,是什么让他可以如此随意自在?

 

顺着这个异于常人的思路,青山发现,时因为家里太小,大家就习惯了把家的空间延伸到胡同里,“城市的缝隙也成了家的一部分,那当然可以随意穿着,如果真的走出胡同,相信他们也会换好衣服。”——不带优越感,不随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他人,才会给设计师带来新的思路和发现。




/ 把业主的空间切割出来“送”给路人


 



上海的建国西路,梧桐树下一条非常美的街。一位业主想要把一间30㎡的小空间改成咖啡馆,找到了青山。在寸土寸金的魔都市中心,商家在改造都会想尽办法“榨取”出更多空间,但青山却在帮甲方往外“扔空间”。

 

东京有一个很有名的街区叫“下北泽”,面积不大但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有很多中古店、时装店、日式酒馆、咖啡店,独特的氛围酝酿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街角有时会成了迷你剧场。

 

青山在那里逛街的时候拍了很多照片,他发现在每一个商业或私人建筑之间,都有小小的“缝隙”——它们变成路人坐下来休息、吃饭的地方,有时候商家也会在墙与墙之间的夹缝里做有趣的陈列……




下北泽

 


“我每次在这个街区走路的时候,耳边会不断传来缝隙里的人们的聊天,闻到他们的咖啡香,有一种在城市当中奇妙的融合感。”

 

是公共区域,让街区有了活力,慢慢酝酿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上海市中心也可以形成这样的“街区名片”。于是,青山在设计咖啡店时,希望它出了卖咖啡,也能成为一个迷你的小公园。在四四方方的商铺中间,是一个透明的圆柱形主体空间,这是售卖咖啡的地方。但在外侧,左右两边各被切割出来圆弧状的空间,设有长凳,供路人自由坐下休息,门前还栽种了一小片绿植。

 






这是一个商业空间为城市做的小小“过渡”。青山调侃道,很少有业主能接受,租金已经很贵了,为什么还要把我的空间让出来给公众免费使用?这里面其实是青山“以退为进”的思路——无缝融入城市之中,也会吸引更多人气。当然,附近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也会来这里休息。青山每次去,看到他们的水杯摆在凳子上,总觉得心头一暖。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成就感”在心灵深处激励着设计师,不是商业价值的回馈,而是无差别的关怀与包容。




 


“当城市里有越来越多对人们友好的小街区、小空间,整个城市也会更加友好。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考虑空间本身,也会想它和城市的关系。”一个小空间可以改变一座大城市,这是青山的兴趣和野心。

 



/ 打造一座面宽2米的“窄”酒店



深圳南

头古城 窄酒店



在人们印象中脏乱差的南方城中村,青山改造了一个“可能是全国最窄的酒店吧。”面宽将将超过2米,总共115平米,5层楼,单层仅23平米。

 

青山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就非常感兴趣。“站在5层楼往外看,非常震撼,近处是城中村时代的深圳,远处是发展后的深圳,建筑所在的区域是仍然在改造中的深圳。如果来这里入住的客人一眼望出去,就能看到几个时代切片里的深圳。”




 

这一次,青山在缝隙里挑战设计能力。1楼是咖啡吧和前台,往上4楼,一层一个房间,整个酒店只有4个房间。床正对着在窗户,洗手间和淋浴间做成一个小小的盒子,放在中间,有点像一个孤岛。

 

建筑是城市的镜子,白天会反射周围的场景,晚上会透光。睡觉的时候,会有在城市里漂浮的感觉。







SECTION 2 
当代家庭结构进入2.0

家,真的可以共享吗?


/ 空心村里的家,改成酒店





在距离上海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昆山,青山在一片江南水乡里,走进一个空心村。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了,只留下老年人。一位土生土长的业主,在结束几十年外出打拼的生涯后,回到村子里,想在3个空置的宅基地上,建造一个退休的新家园。

 

青山可以考虑做一个很大的建筑,合并3块地,但那会破坏原来乡村的尺度关系。于是。团队一起把建筑分成了大大小小的盒子,二楼以上的部分是空中连廊,宛如漂浮着的现代版江南水乡。建筑既连续又互相独立,在斜坡屋顶下,显得既传统又现代。

 

这栋建筑一半是“村落”的感觉,但又有一半“城市”的感觉。是私人的退休家园,也有酒店的功能,欢迎更多人来共享,一起体验养老的闲适。





昆山计家墩 江南半舍民宿




/ 盒子社区,共享生活



“建筑与生活”这个话题特别适合青山,因为他就是一个时刻关注生活的设计师,从生活功能的细节,到城市生活状态,青山都一直保持着探究的习惯。

 

“每个时代都在不停的变化,新的时代会出现新的家庭结构。过去,血缘、婚姻关系会形成一个家族。从大家庭(1.0时代)到小家庭(夫妻和孩子3个人的2.0时代),再到如今,出现越来越多“一个人的家庭”(3.0时代)。”青山以自己的家乡举例,目前日本东京大约50%是一个人的家庭,“我们想象中的哆啦A梦里,那种爸爸妈妈和好几个孩子的家庭,在东京已经很少了。”

 

每个时代不同的家庭结构,就会有不同的住宅形式。1.0时期的四合院、土楼;2.0时代的住宅高楼,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到了3.0时代,还没有开发出很成熟的户型——这是与时俱进的青山,很感兴趣的点。

 

“很多人都知道了,我在北京的胡同生活了10年,房子很小,可是往外面走几分钟就能去买菜、吃饭、坐地铁家里厨房太小了,就放一个迷你冰箱,但是买菜很方便,菜场就是我家的另一个冰箱。胡同里的大爷阿姨,会把家里的桌椅、晾衣架拿出来,大家一起用,一起乘凉,吃吃喝喝聊聊天。所以这十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家里可以很小,外面的公共空间也可以当自己家去用,和大家共享。”

 





早在2016年,在一场日本驻华使馆举办的对谈中,面对“未来的家会是什么样子?”的提问时,青山就用流利的中文回答:我们可以住在盒子里。

 

随后,他在泉州为为年轻人设计了盒子社区,一只只5.5米的盒子公寓带有脚轮,可以推移、组合。每个盒子的组装大约花2个小时左右,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社区搭出一个空间,工作、生活、办讲座、服装秀……不论是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福建的老姐,都可以。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式各样来住盒子的人,有一个人自己有大别墅,也跑来住。有的人住几天,有的人住几个月,有的住两年。不管时间长短,不容忽视的变化时,未来的家庭不一定是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新的生活模式和场景在诞生。中国有太多废弃的场地,让我们把它们利用起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灵活、低成本又舒适的生活空间。”

 









SECTION 3 
不画施工图?对,不画!

不想再用“脑子”设计了


“其实在Chatgpt大火之前,我就感觉到AI智能越来越厉害,那我们人类设计师该怎么办?我的想法可能是有点任性的,反而想不用‘脑子’去设计了。”

 

既然AI可能比人脑还聪明,那干脆就不用脑了。就像冥想初学者开始探索身体的直接感受,青山也想用身体做设计,凭借直觉、情感,相信感性,而不被理性思考捆绑。



/ 用低成本打造好看的艺术社区


位于北京核心区域的木木艺术社区,原来是一栋老楼,需要改造成实用的美术馆。业主的预算有限,青山就想到用便宜但耐用的工业材料:镀锌钢板。这种板材平时常被用来做工地的围墙、广告牌背板,一般在户外容易被撞到,产生变形,青山却觉得褶皱很好看。






他在舞台上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他记录施工的工人们如何“虐待” 镀锌钢板,在敲打、脚踏的过程中慢慢出现凹凸,但这一次的实验失败了,因为工人们直呼“太累了”。青山只能叫停,然后自己带着团队琢磨应该用什么厚度的金属板,多少力度,大概就可以折出效果最好的褶皱、细纹。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都是“身体”直接创造的,互联网时代,‘身体’越来越隐去,我们靠机器、知识去创造。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机器比人更加聪明,会计算。这个时候,人的情绪和感受(没有办法被计算出来的东西)就成了最有价值的。”




北京隆福寺 木木美术馆改造




/ 用“石头”撑起的咖啡馆



“海边的石头真好看。”青山周平发出一声感慨,屏幕上出现他在阿那亚拍的海景照片。他仿佛是在自言自语:“石头是海浪、台风、雨水等自然环境共同造成的……设计师可以不用为了功能、为了好看、为了KPI,而只因为喜欢,去使用自然元素吗?”

 

青山不想做一个“落成就好看的完美房子”,而是一个“仿佛在周围环境里,自己慢慢长成这个样子”的建筑,他继续喃喃自语般发问:那样,我们是不是都更加自由一点?

 

于是,他利用了石头,去做了一家咖啡馆。空间里到处是石头:柱子、桌子、凳子,它们的形状是大小、造型不同的石头。这些石头,是青山馆挑选海边喜欢的石头原型,先用泡沫材料,再用手去揉捏出模型,最后在现场制作出来的。






“我们从头到尾都故意不用电脑,没有画设计图、施工图。只有泥塑稿,一步步放大,从小模型到1:1的模型,做完后,用石膏作磨具,把混凝土灌注进去,送到现场安装。我也并没有特别去控制造型,会让大家去发挥。平时做项目,我都会在现场监督细节,需要100%实现最初的想法,但这次我们放弃了‘100%控制’的欲望。”

 

后来,青山每次去这个咖啡馆,看这些石头,会感觉“这里是我设计的,却又不是我设计的”。就像海里的石头,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出现的,而是慢慢偶然形成。

 

这次尝试让青山形成了2个设计思维:A目的性的设计思维,B偶然性的设计思维。“平时大多数是A,接到一个项目,就会去想什么方案好,逻辑、合理、效率都要好,顺着这个思路去打造,是理性的线性思考过程。B是一路与未知并肩的设计,中间会有很多不确定性,感性的、失控的。但却是我越来越想去探索的。”





阿那亚味从山海甜品店



/ 凭感觉搭一面废旧木料墙


在为国内某家具品牌设计展厅时,青山在对方的仓库看到很多老木头,“我能感觉到,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个库房,每一段都不一样,就像一个个人。”

 

青山把一些老木头拿回去,在工作室做了小型的实验,这个项目也没有办法画施工图,因为没有标准尺寸。“生物学上我们都是人,但是每个个体都不同,思想、个性、生活方式……都不同。木头也是一样的。”






杭州天目里 失物招领生活提案店



废旧的木头就这样成了一面凹凹凸凸的陈列墙,十分生动。

 

“我前几天还去了这个展厅,每次去都觉得这面木头墙,和别的项目里的木头墙面都不一样,它好像是活着的,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些木头被设计师尊重了个性,尊重了它们的不同。我们

认真地“听”了它们的故事,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像人与人的相处一样,如果我们被尊重,会很开心,也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木头也和人一样。”





SECTION 4
Q&A 对谈



观众A:你在中国生活有17年的时间,在这17年中,你从刚开始和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青山:2005年,我研究生毕业,25岁,开始在一个小事务所工作。当时我们在北京做十几万、二十几万平的建筑大项目,这个时代慢慢结束。到了2014年后,我参加梦想改造家,那个时代,小空间的老建筑改造开始成了热点。这几年我的项目也开始都不在大城市,会去黄山、景德镇、嘉兴,一些小城市、山区、乡村。建筑师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一直在通过自己项目的变化去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所以最近非常痛苦,出差会比较麻烦,比较累(笑),可能我现在去过的地方,比很多中国人都多。

 


观众B:用身体做设计,不用脑子,是什么时间触发了你?


青山:现在有很多很多新的技术,有的设计师很积极拥抱技术去实现更好的效果;另外一部分设计师,会反向去思考人的情感怎么变化。我可能是后者吧。城市、建筑的功能性其实在削弱,过去没有互联网和手机,所有的功能几乎都在建筑里发生,现在各种APP服务,都不一定要在一个现实空间里实现,可以在虚拟空间实现。一些可以信息化的行为从实体空间消失了,没有办法信息化的行为还留在实体空间,比如“手作”。这些事情,是哲学层面的思考,互联网是消失时间、消失地点的技术,实体空间是要让我们仍然思考,我在哪里?我是谁?现实是什么时候?

 


观众C:怎么看待AI技术?会“杀”死设计师吗?


青山:平面设计师可能挡在建筑设计师之前吧。(笑)

 


Q:您的设计往往是人的身体的延伸,您是从细节出发,再到宏观?


A:细节不是出发点,但是是实现想法的重要地方。比如我很在意每个项目的门把手,它们是进到房间的开端。细节是决定你体验空间的基本元素。

 


Q:我是一个外行,今天传递的理念非常人文,我以前没有想过建筑设计的话题可以如此深刻。上海一直有一句话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您的设计一直在实践这句话。我特别感动,您这么细腻去思考大范畴的问题。最近我们上海有一个老建筑改造,叫张园。商业气息很浓郁。您怎么看待老建筑和商业的融合?里面的“度”是什么?

 

A: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们在苏州有一个项目,贝聿铭家族生活的房子被改造成一个酒店。老建筑是需要被改造的,因为不改造就没有办法正常使用。年轻人喜欢胡同,但是胡同不能满足他们现在的需求,不改就留不住年轻人。在日本,京都也是一样的问题。我们要保护,就要不断的改变,让他们适合当代的生活。才能一直有人去使用。城市不应该是一个博物馆,应该是一直生活着的地方。张园我还没有去过,但是我想首先决定把老建筑留下,去改造,让现代人去使用,这个事情本身非常好,东京也拆了很多很多老房子,这很不容易。







活动现场





撰稿人:Tango
编辑:ENDISM


照 片 来 源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CICLESPACE之禾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