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點擊香江|解開房屋土地「死結」須在三處着力

大公文匯全媒體 香港连线 2020-09-04

作者:屠海鳴


【4·29香港連線】在經歷了黑暴和疫情的雙重襲擊後,越來越多的市民認識到:香港的住房難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如何化解這個難題?筆者認為,須聚焦「存量」和「增量」兩個方向來思考。所謂「存量」,就是從現有的住房上想辦法;所謂「增量」,就是增加土地供應量,拓展建房新空間。無論是從存量、還是從增量入手,都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既得利益者必須接受房價下跌的結果。因此,解開房屋土地「死結」,必須在以下三處着力。

  

既得利益者須忍痛割愛

  

《大公報》最近以「何處是吾家」為題,對香港住房問題,進行了系列報道和研究,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香港的房價之所以居高不下,原因很多,但最核心原因是有些人不願意看到房價下跌。這個龐大群體中,第一類人是房地產開發商。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了這一類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用於開發房屋的土地越少,意味着房屋的成本越高,價格越高,他們賺取的利潤就越豐厚,他們不願意看到房價下跌。第二類人是擁有私人住宅的高、中產階層。房屋是生活所需,也是一個家庭的主要投資專案,他們希望房屋不斷增值,家庭財富不斷增長,這會令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社聯計劃在業成街興建一棟4層高的過渡性房屋(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以上兩類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在過去二十多年間,香港的房價也是按照他們的願望不斷上漲。問題是凡事有度,逾越了某個臨界點,就會帶來社會不能承受的負面效應。從2014年的「佔中」,到去年以來的暴亂,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人會受到蠱惑,動輒就當街縱火、四處打砸?許多人連《逃犯條例》是怎麼回事都沒有弄懂,甚至連政治口號也懶得喊,上街之後直接開始發泄。這些年輕人絕大多數來自社會底層的家庭,絕大多數都是「蝸居」一族。熱血賁張的年輕人長期居住在狹小的空間,心中早就積累了向社會發泄不滿的慾望,一遇火星,就會被點燃。

  

長期居住在狹小得令人沒有隱私、無法維持基本生存尊嚴的空間裏,必然令人心理發生變化。擁有基本的住房,已經是維持一個人、一個家庭基本生存尊嚴的事情,這也是基本人權之一。香港的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應該認真考慮,我們是要和諧安寧的社會環境?還是要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借鑒內地經驗盤活存量

  

建房需要大量土地,香港的癥結就在於土地供應嚴重不足。從總體上看,土地供應量小,不能滿足建屋需要;從結構上看,政府掌握的土地資源很少,大部分掌握在房地產開發商手中。對此,我們不妨借鑒內地棚戶區改造的思路,從盤活存量入手,增加一部分土地供應。

  

香港有許多房屋年代久遠,設施落後,配套不齊,存在安全隱患,土地的利用率不高。這些房屋有公屋,也有私人住宅。對這些房屋,政府可以考慮進行大規模拆遷改造。


未入伙的火炭公屋駿洋邨徵用作檢疫中心(資料圖片)

  

最近20多年來,內地在這方面積累豐富的經驗。比如,舊城改造。有的由政府投資公司實施,有的由民營企業進行。在徵得房屋業主同意後,拆掉低矮破舊的樓房,興建高樓。對業主有兩種補償方式:一是按照建築面積1:1.12的比例,原地償還一套新房子。二是按照拆遷時當地的市場價,給業主支付一筆錢,稱為「貨幣化安置」。房屋的建設周期一般為兩年,兩年過渡期的房租、搬家費等,由開發商另外支付。

  

這種做法至少令三方受益。一是業主滿意。拆遷改建後,業主的房子不僅面積增大了,而且社區的居住環境提升了。二是開發商滿意。除了給業主補償之外,開發商還有一批房子可以出售。三是政府滿意。拆遷改造後,城市變漂亮了,城市形象提升了。


公共屋邨(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內地舊城改造的情況很複雜。比如,內地的住宅絕大多數屬於私人住宅,要徵得100%的業主同意,才能拆舊樓建新樓。相比之下,香港要這麼做還容易一些。香港的公屋不少,拆遷改建不存在多少障礙,私人住宅的改建,也可以協商解決。

  

放眼長遠拓展新的居住空間

  

據查,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佔24.3%,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佔6.9%。從這個比例來看,香港的土地開發嚴重不足。因此,在盤活存量的同時,有必要擴大增量。筆者建議,可從三個方面來出謀劃策。

  

從近期看,應該在現有土地上增加建設用地。香港還有75.7%的土地屬於郊野公園、水塘等,這些土地真的一寸也不能開發嗎?政府每次提出增加土地供應,環保人士都會站出來反對。這恐怕並不僅僅是為了環保吧?不排除某些既得利益集團在幕後充當「提線人」。其實,只要我們按照智慧城市、綠色家園的理念,在這些土地上開發住宅,並不會造成多少「環保負擔」,科學合理開發這部分土地,適當減低人口居住密度,生態環境反而會更好。


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佔24.3%,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佔6.9%(資料圖片)

  

從中期來看,應當適當考慮填海造地。並非所有的填海造地都會引發生態問題,關鍵是要科學論證、精心實施。特區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不失為一個好方案,建成後可提供十五萬至二十六萬住宅單位,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解決100萬人的居住問題,將徹底改變「坐困愁城」的尷尬,這個方案應該得到市民的更多支持。

  

從長期看,應該在大灣區的框架下考慮住房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是「9+2」城市的共同家園,廣東九市擁有廣闊的空間,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醫療資源,香港可以與九市合作,在這些城市共建康養社區,引導香港的老人到九市居住生活,引導年輕人在九市就業創業、租房購房,減輕香港的住房壓力。

  

解決住房難題,還需要許多方面給力,但以上三處最為關鍵,香港市民不能再等了,大家一起來化解難題!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註:《大公報》獨家發表,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往期閱讀


點擊香江|依法拘捕亂港頭目旨在維護香港法治核心價值

點擊香江|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關、人人有責

點擊香江|基本法的憲制地位不可動搖


今日相關報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