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人民e财经专访:2021,经济工作这么干!

  ▲更多财政前沿,请关注我们▲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宏观政策的定调都备受关注。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做客由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信息平台共同打造的融媒体访谈栏目“人民e财经”,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1,经济工作这么干!(上)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2021,经济工作这么干!(下)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以下为访谈实录嘉宾: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嘉宾:吴秋余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主持人:曲哲涵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信息平台共同打造的融媒体访谈栏目“人民e财经”,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2021,经济工作这么干!”。

今天做客演播室的两位嘉宾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先生,欢迎您。

刘尚希:你好。

主持人:人民日报资深财经记者吴秋余老师。吴老师欢迎您。

吴秋余:主持人好,大家好。




//////////


主持人: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宏观政策的定调都备受关注。2021年,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支持力度。刘院长,您认为宏观政策有哪些新的内涵和看点?



刘尚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宏观政策作了明确的安排,我觉得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不急转弯”。因为经济政策都是阶段性的安排,现在经济复苏,大家都在关注明年的政策走向,会不会立马就退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阶段性的政策安排肯定是要退出的,但是退不能是断崖式的退,要逐步地退、平缓地退,这也是有一个明确的预期。从这点来看,我觉得这对改善预期、引导预期和稳定预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21年会有哪些主要的抓手和主要的看点?



刘尚希:财政政策这次实际上作了很多明确的新的表述。有的表述尽管跟以前一样,但是也赋与了新的内涵。

比如提质增效,怎么去理解这个提质增效呢?仅仅是花好钱、用好钱,不足以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我认为既要看到钱,还要看到政,这个政指的是政策。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表现在怎么样去转化为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怎么去引导市场的预期。如果说企业看不清楚,觉得这个预期很模糊,他的行动就会犹豫不决。所以,从这点来看,财政政策不仅要把钱花好,更重要的是让这个政策转换为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觉得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主持人:减税降费,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但是今年变成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这样一个变化体现了什么样的政策意图?



刘尚希:减税降费,今年的力度比去年还要大。我们连续几年来看,减税降费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今年因为疫情突发,我们要强有力地对冲疫情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就必须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除了力度比往年更大以外,还有一点和往年不同的地方,就是今年税和费的关系上发生了一个变化。今年降费更是唱主角,降费的规模大概是占2/3;降税大概占1/3。

所以,到明年肯定还会延续这么一个基调,是更加强调完善减税降费。这 “完善”二字,更多的是以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办法去完善,通过改革社保体制、改革税收制度,从这些方面来实现减税降费。


主持人:宏观政策也是对去年的一个延续。请吴老师介绍一下2020年宏观政策有哪些主要的成绩?



吴秋余:我觉得总体上说,今年在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宏观政策很好地体现了精准调控的特点。在我们平时的财经报道当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有两句话,一句是“我国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还有一句是“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精准度和它的成效。

具体来看,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赤字率,从2.8%提高到了3.6%,这样比2019年赤字规模扩大了一万亿元,这其实极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还有大力实施减税降费,今年1—10月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是2.23万亿元,接近2019年全年的减税降费额。今年全年预计会达到2.5万亿元,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很大的获得感。

除此之外,今年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推动财政资金的直达机制和减税降费的精准投放。中央财政给基层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财力增加,用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从货币政策来看,今年主要体现了灵活适度和精准导向。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推出了涉及九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的应对措施,而且,还推动了金融部门向市场主体累计让利1.25万亿元。

从信贷增长来看,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累计已经超过了12.3万亿,可以说对实体经济这种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此外,我们还采取了很多货币政策上的创新。比如说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了两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两个工具非常好地体现了精准性、直达性和市场化的要求。

比如贷款延期工具,只要小微企业承诺保持员工就业的稳定,就要求金融机构把它的本息贷款进行延期,而且做到应延尽延,这样一个政策大概能覆盖到小微企业贷款本金七万亿的规模。

还有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由央行拿出资金来,来鼓励地方法人银行给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因为小微企业大部分都缺少抵押物,信用贷款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个政策预计全年可以推动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大概一万亿元这样一个规模,可以说极大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


主持人: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需要高超的宏观调控的智慧。刘老师,您认为明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了您讲的改革的这方面要加力,具体的有哪些可以预期的新的政策?



刘尚希:从财政政策方面来说,就是强调积极财政政策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保持支出强度这句话很短,但是蕴含着明年财政政策在赤字债务安排上将保持适度的规模,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还有,积极财政政策强调要主动作为。对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调节分配等方面,财政应该怎么样主动作为。支持科技创新,当然离不开钱;但是仅仅有钱,科技创新不一定出得来。

主持人: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也要到位。



刘尚希:相应的体制机制、激励机制怎么形成,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的问题,形成内生的动力,我觉得这个是至关重要。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的合作,还是存在着一些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面的障碍,通过财政的科技投入,来推动科技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觉得这也是体现了主动作为。

再比如调整经济结构,怎么去理解经济结构呢?通常的理解,经济结构就是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在地方上经常听到,我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三产业比重提高了,好象这样经济结构就优化了。其实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是体现在竞争力上。所以,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我觉得瞄准怎么样提升附加值。要在这方面做文章。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今年的财政政策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强的支持力度,市场也认为流动性会比较宽裕。这种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您认为怎么样处理好这个关系?有哪些要点?



刘尚希: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可能首先是宏观杠杆率的问题,市场上也非常关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就是要保持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从GDP的角度来说,怎么样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我觉得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杠杆率反映的是金融资源的效率。如果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了,杠杆率就要下来了。只有提高效率以后,杠杆率才能够稳步地下降,这样才能把恢复经济、防范风险有机统一起来。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就是更加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当前的问题。我们今天怎么做,明年怎么迈步,“十四五”怎么开局,都体现出战略性视野和前瞻性考虑。

主持人:这也是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保障,做长期的战略安排。


主持人:今年的八大任务清单里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被排在第一、第二位。吴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吴秋余: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这种自主可控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今年我国经济能够率先恢复,其实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保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最大的底气。

经过这次疫情冲击,我们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一下就体现出来了。我记得有一组数据特别让人震撼,以口罩这个产品为例,我们在疫情初期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口罩的生产能力从每天800万只提高到接近1.2亿只。这样一个能力,可以说是反映了我们这个产业链、供应链非常有效的运作状况。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已经给世界贡献了2000亿只口罩,大概平均到每个人是30只,为整个世界抗击疫情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经过这次疫情冲击,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可以说只有产业链、供应链不掉链子,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才能不停顿。

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我觉得未来确实需要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一方面打造我们这种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板,补齐一些短板,这样来打造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主持人:会议提出的第三项任务,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刘老师您认为,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是什么样?为什么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



刘尚希: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有两点,一个是更高水平,一个是动态。更高就是说,供给的规模不断扩大,需求的水平不断提升,相互形成一个正反馈,水平就不断地提升。供需之间形成正反馈,就意味着我们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发展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发展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我们讲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供给需求之间的正反馈,形成不断推动经济往高走的态势。

但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是动态的。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是相互反馈的关系。这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比如手机,现在是智能手机,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挺好,大家都喜欢,这就是以新的供给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这点来说,供给是可以创造需求的,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主持人: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关键是什么?



刘尚希:这就扣到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上来了。为什么说扩大内需是个战略基点呢?从1998年我们就提出来扩大内需,后来也一直在强调,这说明扩大内需不是一个短期之内就可以做到的。  

这里面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国民消费力包括两块,一块是私人消费,一块是公共消费。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块合成了国民消费力。私人消费这一块,要看老百姓有没有钱来消费,是不是大家都有钱来消费,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的就是这个。

扩大内需,还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让低收入者变为中等收入者,才能扩大中等收入者的群体。怎样让低收入变为中等收入呢?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改善就业、创业的条件,提升广大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劳动技能等。我们只有现在着手,若干年以后才能见到效果,所以要提前布局,提前采取有力的措施。


主持人:这次会议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刘老师,您怎么理解需求侧管理?



刘尚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需求侧管理,我觉得实际上也是离不开改革,要以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来加强需求的管理。

主持人:吴老师,您认为怎么样通过需求侧管理,夯实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吴秋余: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需两侧也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这次会议有一句话概括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这些年,就像刘老师刚才说的,我们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管需求侧了。比如在投资方面,要发挥好有效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在消费这方面,要通过这两年的消费升级,使供给能够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进一步扩大消费。还有像出口,我们要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打造外贸竞争的新优势。

另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如何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一些环节。实际上,我们国家在畅通消费方面还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主持人:这次会议也提出要有序取消限制购买消费的一些做法、一些政策。



吴秋余:实际上这一点提得非常关键。比如说现在一些城市对汽车的限购限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车的消费。我们知道汽车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同时汽车消费又关系到很多消费,比如说很多家庭出行、旅游、下饭馆,都要以汽车作为基础的工具。未来,我们可能逐步取消对汽车消费的不合理限制,而转为去引导汽车的合理使用,从而达到需求侧管理的目的。

刘尚希:我补充一下需求侧的管理。过去需求侧的管理,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是当做一个短期的概念去看的,主要是通过宏观政策去刺激需求和扩大需求。这次更多的是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结合来看,需求侧的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主持人:不是一个刺激的问题。



刘尚希:不是简单的拿政策刺激的问题,而是解决消费扩大过程当中,需求与供给形成反馈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堵点、一些难点、一些痛点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我刚才说到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共消费是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的,比如说教育、医疗、养老、优育,孩子上学的问题,上幼儿园的问题,因为资源紧张家长要特别操心。公共消费这块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果我们把公共消费适当地扩大,并且质量提升了,是能带动居民消费的,也就是对私人的消费有一个促进和带动的关系。

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公共消费还有一个特点,能提高整个社会消费的品质。如果在教育、养老、医疗、优育方面,大家都觉得很轻松了,生活质量也就提升了。    

还有一个是怎么样让老百姓放心消费,怎么加强对这些消费品、消费服务的质量的监管,我觉得这也是提升消费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


//////////


主持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刘院长,您认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怎样的局面?怎样促进改革和开放之间的相互促进?



刘尚希:改革和开放是相互促进的。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有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就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的改革。而国内的改革越是深化,开放的水平、开放的程度也就越高。

构建新发展格局,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地上台阶、上水平。比如我们的外循环,只有高水平的开放,外循环才是更有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内循环。而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内循环更有效率了,就能更好地促进产品的出口,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

所以,改革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双循环相互促进,它也是内在关联在一起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要开好局、迈好步,必须在对外的开放方面,从过去传统的要素的对外开放,向基于规则的对外开放迈进。以后的开放更多是基于规则,就是强调法治化、国际化,当然还离不开市场化。我觉得这“三化”作为基础,就有了一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强调规则,不是说简单地和国际规则接轨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全球规则和秩序的构建,其实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我们要对接更高水平的区域的协定,我们加入了RCEP,这次强调要积极谋划和参与更高水平的区域的合作,这体现了中国要进一步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主持人:这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自信和担当。吴老师,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吴秋余: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改革和开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而且明确提出来改革和开放要相互促进,这对于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非常重大。

今年以来,我们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当中,开放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原因止步,反而继续迈出了非常大的步伐。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很典型的例子,是疫情在全球疫情蔓延,很多的国际展会都已经按下暂停键的时候,11月初我们如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当时我是去了现场做了采访。很多国际展商参会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这就充分说明,中国继续扩大开放的决心,得到国际社会的一个认可。

在这次进博会上,有一个产品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在技术装备区看到一个15座的直升机,比较大的一个直升机,单价在一亿多人民币。我们一开始想这个直升机是国外的参展商带到中国来,没有想到一打听,直升机的生产基地就在浙江嘉兴下面一个县级市叫平湖的地方。进一步采访我们了解到,这架直升机实际上从首届进博会上“飞”出去的。当时是意大利的参展商带来了这架直升机,平湖市就看好了这个项目,和意大利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把整个飞机的生产、组装基地都引入到当地。现在这架直升机能够完成公务飞行、医疗救援和搜救等各种复杂的任务,市场销售非常火爆。

我们当时问了一下平湖当地的负责人,这一个直升机项目给当地带来128亿的投资,项目全部达产以后,年产值是150架,总产值大概是160多个亿。我查了一下,160多个亿相当于平湖市两年的财政收入。未来随着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的提高,把上下游的企业都带活了,而且是非常高的制造水平,提升了我们国家飞机整体制造业的水平。

主持人:对,还解决了大量就业。


主持人:刘院长,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粮食安全,其中特别提到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的问题,为什么把种子问题提高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刘尚希:种子的问题,就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我们过去重视的是土地,土地当然至关重要了。如果土地没有了,粮食从何而来呢?不能在天上长呀!但现在种子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育种方面的技术我们不能跟进的话,意味着我们的粮食产量要提升是有限的,要提升粮食的质量、品质以及产量,实际上这都依赖于种子。从战略上来讲,这也是关键技术。育种的技术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头,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内容。主持人:把饭碗捧在自己手里,饭碗的质量怎么样很重要。

刘尚希:饭碗捧在自己手里头,一个是数量的问题,能装多少饭;另外是品质的问题。所以,要真正的把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要靠科技来支撑,所以要提前布局,在战略上要进行部署,这是很有前瞻性的。种子的问题至关重要,是真正国计民生的大事。

吴秋余:我这里也有一组数据,可以进一步说明刘老师的观点。根据农业农村部的一个统计,当前我国的良种,对于粮食增产和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是达到45%和40%。可以说,好的种子已经成为我国粮食丰收、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一个关键支撑。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6%,自主选育品种的面积占到95%,我们国家种业已经进入到以自主创新来驱动发展的一个发展新阶段。

实际上,种子被誉为农业生产的“芯片”,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种子和耕地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的问题,实际上是抓住了农业生产的要害性的问题。我们国家这些年,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差距的,一定要像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那样,打一场种业的翻身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14亿人的粮食安全,真正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刘尚希:我补充一下,种子恐怕不仅仅是粮食。从广义上去理解种子的问题,还应该包括蔬菜,应该还包括水果的改进和改良,这些也是与种子有关系的。我觉得应该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理解,它是一个广义的种子的含义,我觉得这样更加全面。


主持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出8项重点任务的清单,有很多新的变化。您认为这样新的安排体现了我们什么样的政策意图?



刘尚希: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风险前瞻性的考虑,更加注重从中长期来考虑当前的问题。以前是注重明年的预算安排,现在更多不仅仅是考虑明年,而是要考虑明年以及以后这些工作。所以,重点任务不仅仅是明年的事,还有以后要长期坚持要做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更加凸显了中长期的考虑,更加凸显了对风险的前瞻性的考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对风险的预见和预判的能力。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风险的预见和预判的能力。

吴秋余: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就是聚焦主要任务,抓好重点工作。还有一点,就是强调明年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和今年宏观政策实行一个平稳的对接。明确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就可以很好的稳定投资预期,稳定市场的信心。

今年在采访很多企业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很多小微企业,都对今年宏观政策拍手称好,得到了很大的获得感。像减税降费,给在疫情冲击下的小微企业带来了很大资金上的缓解,还有我们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的贷款,今年可以说小微企业得到了很大的支持。而且金融部门,今年特别强调一定要从小微企业首贷要加大力度,让很多过去从来没有贷到款的小微企业实现破冰。我们在今年前7个月的时候,160多万家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拿到他们小微企业人生当中的第一笔贷款,占到同期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发放户数16%,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比例。

金融机构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帮助小微企业拿到贷款,比如他们创新搞了大棚贷、人才贷、生猪贷,通过适应不同的小微企业的类型,根据他们的特点,创新设计了一些金融产品,从而更好的让小微企业拿到贷款,应该说这成为很多小微企业在今年疫情冲击之下能够生存下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实际上这八项重点任务,都是关系全局性的,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也都是围绕着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来展开的。比如说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作用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不是解决一个局部性的问题,实际上对整个经济发展全局产生牵引性、引领性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再次感谢二位嘉宾的到来,我们下期再见。





-END-



往期精彩回顾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明年的财政政策如何“不急转弯”?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麻辣财经专访,详解2021宏观政策新内涵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理解“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未来减税降费的潜力在于税费制度的结构性调整

【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 | 防范化解公共风险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源: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记者:曲哲涵

审稿:程瑜 闫晓茗

编辑:李雅煊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