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图说 | 一张广东地形图竟看能看出广东有多少种人
广东最高峰为石坑崆,又名莽山峰,海拔1902 米,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部70多公里的群山中,是广东和湖南交界的地方。
广东地形特点:
(1)地形复杂多样, “七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有莲花山脉、罗浮山、九连山、天露山、云开大山等,其中,莲花山脉是两广先民活动区域的东界线。平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 20%。 复杂的地形为农业多样化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条件。
(2)地势北高南低,南岭是珠江与长江的分水岭。
(3)四大地形区为:珠江三角洲平原(全省最大的平原)、粤东山地丘陵和平原(潮汕平原是广东省第二大平原)、粤北山地和粤西山地台地。
(4)独特地貌: 广东地貌形态复杂,有肇庆岩溶地貌、韶关丹霞地貌、西樵山火山岩地貌、汕头海蚀地貌等奇特优美的景观。
北 韶关·丹霞地貌
西 肇庆·熔岩地貌
中 佛山·火山岩地貌
东 潮汕·海蚀地貌
多样的地形地貌是广东形成多个语言文化群落的根本原因。
从地势上看,可分北部山地丘陵群落和南部沿海平原聚落,所谓“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粤北山区居民,东片区以客家人为主,间有畲族群落散布;西片区以粤语群落为主,另有瑶族、壮族等群落聚居于此。南部多平原或台地,其中又以珠江流域为主体,该地主要流行粤语,间有闽语方言岛。
以山脉为界,莲花山脉成了两广地区与东南沿海的分界岭,两广百越先民(秦汉以后称僚人或俚人)的活动区间东止于莲花山脉,《粤江流域人民史》(徐松石著)指出:“古代两粤(即两广)大河流域的土著都是壮人。只有粤省的极东部分,今日潮汕地方,少有壮人罢了……如今广东极东部分,古代遗留下来的僮语地名非常稀少,就是这个缘故。”
广府民居锅耳屋
广府人(粤语群体)与壮族、黎族近缘,两者皆源自生活在两广珠江流域的百越先民。不同的是,在秦汉以后,珠三角尤其是广佛地区接收了历代四面八方的移民,在与该地百越先民近两千余年的交融、通婚过程中形成了今日的广府民系、广府文化和粤语。其中来自北方的移民主要来自粤北移民中转站珠玑巷;
客家民居围拢屋
客家人(客家话群体)与畲族、瑶族近缘的原因是,三者皆源自魏晋以后,尤其是隋唐时期从贵州和湖南山区进入粤北山区的畲瑶先民,三者的不同之处是,瑶族主要集聚在珠江流域的粤西北山区,与壮族和粤语群体交融度高于生活在粤东北山区的客家人和畲族;客家人和畲族的不同是,畲族主要生活在高山地区(故又称“山客”),今日所指客家人主要生活在低山至丘陵、盆地地区,该群体接收了更多的汉族语言和文化,并与迁入所在地区州府、县邑的汉人通婚,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强;畲族的迁徙轨迹是从粤西北流入粤东北,而后沿东南丘陵方向进入江西省、福建省和浙南地区;
潮汕民居四合院(四马拖车)
潮汕人与雷州人近缘的原因是,两者皆源自秦汉魏晋以后,尤其是宋元时期从福建沿海地区迁徙入粤的移民(祖籍福建莆田者居多,莆田位于福建省城福州以南,是唐宋时期接收北方迁徙入闽之难民中转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潮汕人与广东其他群体的交融度低,雷州半岛地区地处今两广和海南交界,与周边群体并无山脉或大江阻隔,迁入此地的福建人与俚人(与壮族、黎族同源)互相交融,从而形成今日之雷州人。
以上所述群体的总体近缘性大致如下:
广东省内三大汉族群体的主体面部特征:
广府人主体类型
潮汕人主体类型
客家人主体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