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听“图”说 | 中国二十七大剧种是指?国内戏曲剧种知多少

欧阳 志说岭南 2024-04-11


前言

中国曲艺


过去半个多世纪,国内专家在对中国戏曲剧种门类进行划分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四大”、“五大”、“八大”和“十大”说,知名剧种如京剧(平剧)、昆曲(昆剧)、黄梅戏(黄梅调)、豫剧、越剧、潮剧(潮州大戏)、秦腔(西路梆子)、粤剧(广东大戏)、评剧、河北梆子、晋剧(中路梆子)、川剧都曾上榜。目前国内“幸存”的剧种有三百六十余种,其中昆曲、粤剧、京剧和藏剧先后成功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而黄梅戏和潮剧则正处申报阶段。

2018年3月27日(“世界戏剧日”),在扬州举办的《中国戏曲剧种丛书》研讨会宣告迄今为止中国戏曲界最大规模的剧种文化编撰、出版工程编写完成。《中华戏曲》丛书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扬州古籍线装科技文化公司编辑、印刷、发行。该丛书是一部全景式、多视角介绍中华戏曲各剧种渊源由来、经典剧目、名家大师、当下状况的大型系列丛书,这套丛书由每个剧种单独成册,注重编写的学术严谨性和读者阅读的可读性,延请各剧种研究的资深学者撰写。该套丛书从全国360多个剧种中精选了38个“中国著名、地方有名”的剧种予以介绍,首批27大剧种:京剧、锡剧、秦腔、淮剧、扬剧、汉剧、越剧、歌仔戏、赣剧、高甲戏、梨园戏、闽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湘剧、潮剧、晋剧、蒲剧、滇剧、沪剧、粤剧、川剧、柳子戏、吕剧、绍剧、昆曲的典籍已于2013年出版。新近刊发的陇剧、淄博五音戏、云南花灯剧、龙江剧、新疆曲子戏、泉州傀儡戏、花鼓戏、河南曲剧、甬剧等11个特色剧种也即将上线面世,至此,历时六载,三十八套已全部刊出,这套丛书目前已被CSSCI来源集刊收录。

《西厢》可谓是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结合的典范


本篇共分四部分:

1.广东地方剧种的生存现状 

2.戏曲声腔系统简介

3《中华戏曲》丛书27大剧种简介

4.我国各省地方剧种名单 

5.《中华戏曲》附序



在了解《中华戏曲》丛书所指27大剧种之前,先介绍下广东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现状和国内戏曲的声腔系统


1.广东地方剧种的生存现状

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以下括号内容为“申报单位”):

粤剧(广州、佛山、香港、澳门和广东省文化厅)

潮剧(汕头、潮州)

正字戏(陆丰)

西秦戏(海丰)

白字戏(海丰)

陆丰皮影戏(汕尾,潮州皮影唯一遗存)

花朝戏(紫金)

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

高州木偶戏(高州)

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揭阳)

广东汉剧(广东汉剧院)

五华提线木偶戏(梅州)

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剧(雷州)。


▲粤剧欣赏  《搜书院》名段《比翼双飞》

▲粤剧风采


▲潮剧欣赏 《辞郎洲》唱段《骂狗官》 

▲潮剧风采



2.戏曲剧种的声腔系统简介


声到心到,腔至情至。声腔是剧种的区别,更是剧种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戏曲剧目的重要表现手段。全国戏曲计有十二大声腔系统三百六十多个剧种。

明代有弋阳、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等四大声腔。

至清代形成十二大声腔系统:高腔(弋阳腔)系统、昆曲系统、梆子腔系统、皮黄腔系统、打锣腔教系统、梁山调系统、调子腔系统、滩簧调系统、鼓腔系统、弦索腔系统、歌舞腔系统、古南曲系统。


当代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1、昆曲古老声腔系统:昆剧、潮剧、梨园戏、莆仙戏。

2、皮黄调系统(包括西皮、二黄二个声腔):京剧、粤剧、汉剧、滇剧、西秦戏、桂剧、琼剧、邕剧等

3、高腔系统:川剧、湘剧、赣剧、闽剧、青阳腔、徽剧、婺剧、弋阳腔等。

4、梆子腔系统:豫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淮调等。

其他声腔系统系统例举

民间歌舞类型诸腔系统:高甲戏;庐剧;华北的秧歌;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的采花戏/采茶戏:湖南、安徽等的花鼓戏;贵州、云南、四川等的花灯戏;雷剧;闽西、梅州的山歌剧;花朝戏;粤西白戏…

民间说唱类型系统:越剧、西路评剧、吕剧、(山东)琴戏、歌仔戏、曲剧、(陕西)眉户、(山西)道情、竹马戏、杭剧、甬剧、湖剧、姚剧、广西彩调戏…

弦索腔系统:柳子戏、丝弦、西调、哈哈腔…

乱弹系统:绍剧、瓯剧、浙江的乱弹…

花鼓系统:楚剧、文曲戏…

肘鼓子系统:五音戏、茂腔、柳腔、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

多声腔类型:正字戏、白字戏、吉安戏、抚河戏(后两者均已失传)…




3.《中华戏曲》丛书27大剧种简介

《中华戏曲》丛书 中国27大剧种国内影响区域分布图

《中华戏曲》丛书简介

这套丛书每个剧种都分古籍线装宣纸印刷和当代平装印刷两种版本,以便于不同读者阅读。线装宣纸印刷版售价高达,适合收藏阅读,当代平装印刷售价仅,适合普通阅读需要。古籍本装帧古色古香,采用宣纸手工线装、图片彩色印制,正文双色印刷,锦绫封面,函盒包装,内容与形式交相辉映,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实现了“戏剧文化”与“古籍印刷”两大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丛书编排过程中,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剧种的精彩章节,作者、编辑、设计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每个剧种都尽可能找到珍稀剧照,其中不少尚属首度公开发表。在装帧方面,为凸显丛书的戏剧色彩,对传统的锦绫生产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在加工过程中,制作了花版,把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个字编织到锦绫画面中,使封面具有鲜明的戏剧特色。


1.京剧

▲京剧选段

▲《one night in 北京》,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典范

▲《粉墨是东方》专辑-京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27xzvyzh&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京剧《大登殿,穆桂英挂帅》梅兰芳精彩唱段


京剧,是中国“国粹”,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经典剧目有《霸王别姬(折子戏)》、《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定军山》、《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甘露寺》、《秦香莲》、《打渔杀家》等。

京剧名家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谭鑫培、杨小楼等人。

京剧以北京为中心,主要流行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在我国各大省会城市、北方各地级市和南方主要城市都基本成立有京剧团。



2.昆曲

▲昆曲选段

▲《在梅边》,昆曲、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典范

▲《粉墨是东方》专辑-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经典剧目有《玉簪记》、《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鸣凤记》、《占花魁》、《十五贯》、《墙头马上》等。

昆曲名家有魏良辅、沈自晋、俞振飞、周传瑛、张娴等人

昆曲以苏州为中心,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广大区域。




3.越剧

▲越剧名段

▲《你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是越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典范

▲《粉墨是东方》专辑-越剧韵

越剧,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

经典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五女拜寿》、《柳毅传书》、《孟丽君》、《碧玉簪》、《荆钗记》等。

越剧名家有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等人。

越剧以杭州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苏南和福建北部地区。



4.黄梅戏

▲黄梅戏名段

▲《黄梅戏》的流行音乐唱腔

▲《粉墨是东方》专辑-黄梅情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经典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槐荫记》等。

越剧名家有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等人。

主要流行于以安徽安庆为中心的皖南、湖北西南部和江西省北部边界区,亦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沿线城市。




5.豫剧

▲豫剧名段

▲《朝阳沟·人也留来地也留》,豫剧与通俗音乐的结合

▲《粉墨是东方》专辑-中原味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

经典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花木兰》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豫剧代表名家有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等人。

豫剧以郑州、洛阳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鲁西南、冀南、鄂西北、皖北、苏北、晋南等与河南省临界的地区,亦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



6.秦腔


▲秦腔选段

▲流行音乐《大秦腔》,唱出秦腔的豪迈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乱弹”,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经典剧目有《火焰驹》、《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三请樊梨花》、《三回头》、《八义图》等。

秦腔名家有魏长生、王湘云、陈媄碧(良官)、申祥麟等人

秦腔以西安为中心,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7.评剧


▲评剧选段

▲《爱情买卖》,评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


评剧,又称“蹦蹦戏”或"落子戏",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经典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小女婿》、《杜十娘》、《花抢缘》(对花枪)等。

评剧名家有成兆才、月明珠、倪俊生、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人。

评剧起源于河北唐山,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




8.粤剧

▲粤剧选

▲《帝女花》是粤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典范

▲《粉墨是梦》专辑-粤韵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其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

著名剧目有《帝女花》、《搜书院》、《关汉卿》、《紫钗记》、《蝴蝶夫人》、《分飞燕》等。

粤剧名伶有薛觉先、唐涤生、红线女、马师曾、任白等人。

粤剧主要流行于两广的粤语区(珠三角、粤西和桂南地区)以及香港、澳门,此外,此外,在东南亚、美洲和澳洲的粤语华侨相对聚居区,亦有不少粤剧受众。



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从此粤剧便有“南国红豆”的美誉(“红豆生南国”,红豆概为相思意,意即让人看后念念不忘),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19世纪40年代中,广府戏已从开埠后的香港,传到东南亚的星马(新加坡、马来西亚)了,广府戏到了外国,西人称之为Cantonese Opera,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9.潮剧


▲潮剧选段

▲陈小奇所创作的《一壶好茶一壶月》是潮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典范

▲《粉墨是东方》专辑-潮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739j8ho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潮剧是我国唯一国际剧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剧迎来发展黄金期,当时在内地、香港、新加坡、曼谷和台湾等地拍有潮剧电影一百多部,此是拍于1965年的经典剧目《刘明珠》。

潮剧,又称“潮州大戏”、“潮州戏”、“潮调”,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

经典剧目有《陈三五娘》(即《荔镜记》)、《扫窗会》、《杨令婆辩本》、《芦林会》、《辞郎洲》、《苏六娘》、《刘明珠》等。

潮剧现当代名家有姚璇秋、郑舜英、张怡凰、郑建英、范泽华、方展荣、张长城、洪妙等人。

潮剧是我国唯一的国际性剧种,其以汕头为中心,在内地主要流行于粤东和闽南南部的潮语区。其在港台地区、东南亚(新加坡、曼谷、新山、槟城、清迈、古晋等市为主)、欧美(加州、温哥华、巴黎、曼谷等市为主)和澳洲(墨尔本、阿德莱德、惠灵顿等市为主)等潮人相对聚居区亦广受欢迎并成立有潮剧团,清末民初,潮剧、潮筝等潮汕文化还随着大批潮人的迁徙登陆上海滩,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今日珠三角的改革窗口城市深圳、广州、珠海、惠州、东莞等市。



曾名动海内外的古老戏曲艺术

潮剧有"南国鲜花"的美誉(奇葩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明末已在闽南的云霄、南靖等闽南南部地区广泛流传,起发展的黄金期是清末民初到1965年这段时间,历来深受专家名流赞誉,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北京观看潮剧《陈三五娘》和《扫窗会》演出后,赞叹不已并作诗:"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1962年,田汉在广州观看了潮剧《彩楼记》、《柴房会》等剧目演出后,十分高兴,即席挥毫赋诗三首以赠,其一为:"热情如火艺生香,古调新声再发扬;鼓舞东南来洲气,剧坛应共谢潮阳。"其二;"患难相从却见嘲,潮人古曲楚人骚;人民自是怜芳洁,看罢龙舟看破窑。"其三:"新翻南国百花谱,绝妙人间鬼趣图;地下故人应额手,老麟雏凤好工夫。

著名作家老舍曾评价道:"中国戏曲最大的缺点是音乐拿不出去。京剧出国就不大唱,只能演武戏。潮剧就不同,潮剧的音乐很丰富,恐怕还保留有唐宋的音乐,这些东西就得好好发扬它,将来在国际上可以有地位的。"他还非常热情地写了两首诗赞美潮剧:"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几十秋。得句驰书傲子女,春宵听曲在汕头"、"姚黄魏紫费评章,潮剧春花色色香。听得汕头一夕曲,青山碧海莫相忘。"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激动地说:"看了潮剧之后,就有了个感觉,为什么那么多的华侨爱好潮剧呢?原因就在于潮剧的地方色彩非常浓厚,看了使人念念不忘。这是个了不起的剧种,它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懂潮州话的人,没有看过潮剧的人,比如我看后就感到很合胃口,就被吸引住了。"

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张庚也赋诗抒怀:"愿将此生潮汕老,好将良夜傍歌台。"

此外,周恩来、阳翰笙、李健吾、张庚等名人亦曾对潮剧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国外,潮剧以其精湛的艺术和独特的风格也深受好评。如世界影坛艺术大师卓别林1931年在新加坡观看潮剧《杨家将》演出后,感叹地说:"我虽不懂得中国语言和它的传统戏剧,但中国戏剧的程式和表演手段,十分有助于我理解戏剧的内容。他们每一个角色的眼神和动作,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还有那清亮的乐调,如泣如诉的丝弦,扣雷般的铜锣,都同样迷人和震撼人心。整个舞台就像一幅色彩斑谰的活动的油画,潮剧美极了!"



10.川剧

▲川剧选段

▲《粉墨是东方》专辑-蜀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464x16o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川剧变脸视频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

经典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以及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川剧名家有邓先树、许倩云、阳友鹤、晓艇、任庭芳等人。

川剧以成都为中心,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及其周边地区。



11.晋剧

▲晋剧选段

▲山西民歌《南泥湾》里的晋剧风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

经典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晋剧名家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兰英、刘仙玲、程玲仙、王爱爱、侯玉兰、张鸣琴、马玉楼等人。

晋剧以太原为中心,主要流行于山西中部和北部、内蒙古中部、陕西榆林、河北的张家口和石家庄、保定局部、延安部分县市。


12.吕剧

▲吕剧选段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

经典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金鞭记》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吕剧名家有刘玉凤、杨春梅、高静、李肖江、董家岭、胡锦华、李萍等人。

吕剧以济南、淄博为中心,主要流行于鲁中地区。



13.歌仔戏

▲《身骑白马》可谓是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闽南歌仔戏)结合的典范。

“歌仔”原为说唱艺术,自明代以降即流传于漳州地区,锦歌为每首四句的传统民间小调(以七言或五言为一句)后经200多年的发展,到清朝末年,歌仔的曲调吸收了闽南地区传统民间歌舞,如"采茶调"、"平鼓"等曲调的唱曲,糅合了台湾地区传统民间的"七字四言"小曲,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潮剧、正字戏、高甲戏、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搬上舞台。

歌仔戏以台北为中心,主要流行于台湾省和闽南地区。

经典剧目有《陈三五娘》、《刘秀复国》、《八仙过海》等。



14.沪剧

▲沪剧名段

▲《粉墨是梦》专辑-上海风

沪剧,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

剧目多为现代题材,经典剧目有《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主要流行于上海和苏州的太仓、吴中等地。



15.蒲剧

▲蒲剧名段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

经典剧目有《挂画》、《三家店》、《意中缘》、《燕燕》、《赵氏孤儿》等。

蒲剧以临汾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晋南,在豫西、陕西亦有受众。




16.淮剧

淮剧,又称江淮戏,江苏省地方剧种。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

经典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淮剧以淮安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江苏省中北部的淮安、盐城、泰州三市,在上海和江苏其他地区亦有不少受众。



17.绍剧

▲绍剧名段

绍剧,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

经典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绍剧以绍兴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浙江绍兴和杭州的萧山、宁波的余姚和慈溪,在浙沪其他地区亦有不少受众。




18.闽剧

▲闽剧名段

闽剧,流行于福建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扳歌五种。

经典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闽剧以福州为中心、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州方言区,在南平、三明、尤溪、顺昌等闽北市、县亦有不少受众。


19.扬剧

▲扬剧名段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省扬州市,成长于上海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

经典剧目有《香罗带》、《玉晴蜓》、《喜娟》、《修匾记》等。

扬剧以扬州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扬州和苏皖交界的南京浦口和滁州天长等地。



20.锡剧

▲锡剧名段

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锡剧最早出现于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主要表现形式有山歌小调、弹词、宣卷、花鼓滩簧等。

经典剧目有《双推磨》、《庵堂相会》、《珍珠塔》、《双珠凤》等。

锡剧以无锡为中心,流行于苏南地区的无锡和常州。


21.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近几十年亦有剧种被命名为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经典剧目有《草场会》、《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

汉剧以武汉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在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亦有一定的受众。




22.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经典剧目有《陈三五娘》、《董生与李氏》、《苏秦》等。

梨园戏以泉州为中心,主要流行于闽南的泉州和厦门。


23.高甲戏

▲高甲戏名段

高甲戏,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

经典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高甲戏以泉州晋江、龙溪为中心,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泉州和厦门。



24.滇剧

滇剧,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

经典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滇剧以昆明为中心,主要流行于云南东北部,及四川、贵州与四川交界的部分地区和云南省其他地区。



25.赣剧

赣剧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

经典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赣剧以南昌为中心,主要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



26.湘剧


▲湘剧名段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经典有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生死牌》等。

湘剧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娄底、株洲、衡阳、郴州等地。



27.柳子戏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呼,是中国传统戏曲古老声腔之一。中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其中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

经典剧目有《孙安动本》和《风雨帝王家》等。

柳子戏以济宁为中心,主要流行于山东济宁、菏泽、泰安和与山东交界的江苏、安徽、河南和河北交界区。


这套丛书每个剧种的典籍售价相同,市面上分收藏版和平装版两个版本,内容完全相同,不过前者比后者贵得多,如图:

新华博雅轩售价,潮剧和粤剧的套装本共需1061元,而平装版则分别只需18.5元,粤剧的kindle版更只需不到10元——





5.我国各省地方戏曲剧种名单:


目前各大剧种的发展中心所在地如下(按省份排列,黑色加粗部分为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较高的剧种):


北京市

京剧   ▪ 北方昆曲   ▪ 西路评剧   ▪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 评剧   ▪ 丝弦   ▪ 保定老调   ▪ 哈哈腔  

▪ 河北乱弹   ▪ 武安平调   ▪ 武安落子   ▪ 西调   ▪ 隆尧秧歌  

▪ 唐剧   ▪ 深泽坠子   ▪ 安国老调   ▪ 上四调   ▪ 保定皮影  

▪ 贤寓调   ▪ 碰板调   ▪ 十不闲莲花落   ▪ 固义傩戏   ▪ 海兴南锣  

▪ 定州秧歌戏   ▪ 蔚州梆子   ▪ 高腔   ▪ 唐山皮影   ▪ 冀南皮影戏  

▪ 张家口赛戏   ▪ 临漳西狄邱落子   ▪ 南辛庄木偶戏   ▪ 新颖调   ▪ 横歧调  

▪ 东路二人台   ▪ 诗赋弦   ▪ 邢台弦子腔   ▪ 邢台坠子戏   ▪ 邢台淮调  

▪ 邢台西调   ▪ 肃宁武术戏   ▪ 怀安软秧歌   ▪ 肥乡罗戏   


吉林省

▪ 黄龙戏


辽宁省

▪ 海城喇叭戏   ▪ 辽南影调戏   ▪ 阜新蒙古剧   ▪ 彩扮莲花落   ▪ 二人转  

 

黑龙江省

龙江剧      


内蒙古自治区

▪ 内蒙大秧歌   ▪ 漫瀚剧   ▪ 二人台  


 山东省

吕剧   ▪ 柳子戏 ▪ 五音戏 ▪ 山东梆子   ▪ 枣梆      

▪ 大弦子戏   ▪ 罗子戏   ▪ 茂腔   ▪ 柳腔  ▪ 莱芜梆子

▪ 柳琴戏   ▪ 四平调   ▪ 灯腔   ▪ 东路肘鼓子  

▪ 坠剧   ▪ 渔鼓戏   ▪ 八仙戏   ▪ 蓝关戏   ▪ 东路梆子 


山西省

晋剧   ▪ 蒲剧   ▪ 北路梆子   ▪ 锣鼓杂戏   ▪ 耍孩儿  

▪ 灵邱罗罗   ▪ 上党皮黄   ▪ 上党落子   ▪ 永济道情戏   ▪ 洪洞道情  

▪ 临县道情戏   ▪ 晋北道情   ▪ 襄武秧歌   ▪ 壶关秧歌   ▪ 沁源秧歌  

▪ 祁太秧歌   ▪ 繁峙秧歌   ▪ 朔县秧歌   ▪ 孝义碗碗腔   ▪ 曲沃碗碗腔  

▪ 弦子腔   ▪ 凤台小戏   ▪ 河曲二人台   

 

安徽省

黄梅戏   ▪ 青阳腔   ▪ 沙河调   ▪ 岳西高腔   ▪ 目连戏  

▪ 安徽傩戏   ▪ 庐剧   ▪ 安徽端公戏   ▪ 泗洲戏   ▪ 宿州坠子  

▪ 含弓戏   ▪ 芜湖梨簧戏   ▪ 文南词   ▪ 凤阳花鼓戏   ▪ 皖南花鼓戏  

▪ 淮北花鼓戏   ▪ 推剧   ▪ 嗨字戏   ▪ 洪山戏 

  

江苏省

昆曲   ▪ 淮剧   ▪ 扬剧   ▪ 通剧   ▪ 锡剧  

▪ 苏剧   ▪ 淮海戏   ▪ 丹剧   ▪ 丁丁腔   ▪ 海门山歌剧  

▪ 淮红剧   ▪ 苏州评弹     


上海市

沪剧   ▪ 滑稽戏   ▪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 绍剧 ▪ 甬剧  ▪ 婺剧  ▪ 新昌调腔   ▪ 宁海平调  

▪ 松阳高腔   ▪ 永康醒感戏   ▪ 温州昆曲   ▪ 金华昆腔戏   ▪ 台州乱弹  

▪ 诸暨乱弹   ▪ 瓯剧   ▪ 和剧   ▪ 杭剧   

▪ 湖剧   ▪ 姚剧   ▪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 弋阳腔   ▪ 盱河戏   ▪ 东河戏   ▪ 宁河戏  

▪ 瑞河戏   ▪ 宜黄戏   ▪ 南昌采茶戏   ▪ 赣南采茶戏   ▪ 萍乡采茶戏  

▪ 万载花灯戏   ▪ 抚州采茶戏   ▪ 吉安采茶戏   ▪ 宁都采茶戏   ▪ 赣东采茶戏  

▪ 九江采茶戏   ▪ 景德镇采茶戏   ▪ 高安采茶戏   ▪ 武宁采茶戏   


福建省

梨园戏   ▪ 高甲戏   ▪ 平讲戏   ▪ 闽剧   ▪ 庶民戏  

▪ 词明戏   ▪ 莆仙戏   ▪ 词明戏   ▪ 大腔戏   ▪ 闽西汉剧  

▪ 北路戏   ▪ 梅林戏   ▪ 右词南剑调   ▪ 小腔戏   ▪ 三角戏  

▪ 闽西采茶戏   ▪ 南词戏   ▪ 闽西山歌戏   ▪ 芗剧   ▪ 打城戏  

▪ 竹马戏   ▪ 游春戏   ▪ 肩膀戏 · 布袋戏


 台湾省

歌仔戏  


河南省

豫剧   ▪ 河南越调   ▪ 南阳梆子   ▪ 大平调   ▪ 怀梆  

▪ 大弦戏   ▪ 罗戏   ▪ 罗卷戏   ▪ 河南曲剧   ▪ 河南道情  

▪ 豫南花鼓戏   ▪ 乐腔   ▪ 五调腔   ▪ 宛梆   ▪ 二夹弦  

▪ 河南坠子    


湖北省

汉剧   ▪ 荆河戏   ▪ 南剧   ▪ 湖北越调   ▪ 山二黄  

▪ 湖北高腔   ▪ 楚剧   ▪ 东路花鼓戏   ▪ 黄梅采茶戏   ▪ 阳新采茶戏  

▪ 远安花鼓戏   ▪ 荆州花鼓戏   ▪ 梁山调   ▪ 郧阳花鼓戏   ▪ 随县花鼓戏  

▪ 文曲戏   ▪ 鄂西柳子戏    


 湖南省

湘剧   ▪ 祁剧   ▪ 常德汉剧   ▪ 巴陵戏   ▪ 湘昆  

▪ 长沙花鼓戏   ▪ 岳阳花鼓戏   ▪ 常德花鼓戏   ▪ 湘西花灯戏   ▪ 湘西阳戏  

▪ 衡阳花鼓戏   ▪ 邵阳花鼓戏   ▪ 零陵花鼓戏   ▪ 师道戏   ▪ 湘西苗戏  

▪ 新晃侗族傩戏     

  

 广东省

潮剧 ▪ 粤剧  ▪ 白字戏  ▪ 正字戏   ▪ 西秦戏

▪ 雷剧   ▪ 粤西白戏  ▪ 广东汉剧   

▪ 花朝戏  ▪ 乐昌花鼓戏  ▪ 粤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邕剧   ▪ 桂剧   ▪ 丝弦戏   ▪ 师公戏   ▪ 彩调  

▪ 牛娘剧   ▪ 桂南采茶戏   ▪ 壮剧   ▪ 苗戏   ▪ 侗戏  


 海南省

▪ 琼剧   ▪ 临剧   


四川省

川剧   ▪ 四川灯戏   ▪ 四川曲艺剧   ▪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 云南花灯戏   ▪ 昆明曲剧   ▪ 关索戏   ▪ 傣剧  

▪ 白剧   ▪ 云南壮剧     


贵州省

▪ 傩戏   ▪ 黔剧   ▪ 贵州梆子   ▪ 贵州花灯剧   ▪ 贵州侗戏  

▪ 布依戏   ▪ 苗戏   ▪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戏      


甘肃省

秦腔陇剧   ▪ 高山剧   ▪ 影子腔   ▪ 甘南藏戏 
  

陕西省

秦腔   ▪ 汉调二黄   ▪ 合阳跳戏   ▪ 线腔   ▪ 眉户戏  

▪ 陕西碗碗腔   ▪ 陕西老腔   ▪ 陕南端公戏   ▪ 陕西道情   ▪ 弦板腔  

▪ 陕南花鼓戏   ▪ 安康弦子戏   ▪ 汉调桄桄    


 青海省

▪ 青海藏戏   ▪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曲子戏疆



末,来一曲苏州评弹吧: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

代表剧目有:《杨乃武》《啼笑因缘》




5.《中华戏曲剧种丛书》附序:

王力宏的《花田错》,京剧音符♪


附序:

《中国戏曲剧种丛书》

中国戏剧协会秘书长 崔伟

中国戏剧家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扬州古籍线装产业有限公司联手共同推出线装本的《中华戏曲》丛书,众多专家学者热心参与,共襄盛举,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精粹的珍爱与责任感。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哺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和民族创造智慧的重要源泉。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许多显赫一时、喧嚣一时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归于沉寂,惟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长留世间。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牢固根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它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继承,关系到民族文化传统的赓续和民族身份的记忆,保护传承这份遗产是中华儿女的职责。只有我们将戏曲艺术与中国历史、社会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高度,我们才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产生应有的认识。这部丛书,将会增进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并且通过对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力的了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屡受欺凌,动乱频仍,政权和朝代更迭不断,是什么能使得我们国家与民族生生不息、历劫不灭?是什么维系着中华儿女血脉传承的认同与凝聚?是什么支撑着国家和民族的不屈与坚韧?只有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有赖于两个重要的渠道。一是官方渠道,主要是四书五经等正宗典籍及其以科举为杠杆的教育制度;另一个就是民间传承,主要靠民间说唱、民间戏曲传播普及,代代相传。这其中戏曲艺术更是功不可没。它以极强的生命力始终活跃于民间,无论是改朝换代的兵燹战乱,还是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戏曲没有断绝过其活跃在民间的顽强生命,更没有停歇过其内容与形式不断发展的脚步。它和民众像不离不弃的患难兄弟,同喜同悲,休戚与共,相依相伴,千百年来始终成为历朝历代华夏子孙赖以慰藉心灵的精神依托与艺术依赖,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堪称奇迹。正因为如此,中国广大的民众对于戏曲艺术怀有深厚情感。戏曲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生目标。戏曲艺术本身就是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部分。千百年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文化之所以得到飞速发展,关键就在于它应和了人民大众对从戏曲艺术中沐浴伦理教化,获得历史文化,满足艺术欣赏的情感渴望、思想诉求和文化需求。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中国百姓对于传统美德的养成和延续靠什么?一靠长辈的言传身教,更普遍的则是从以民间戏曲、说唱等为主的文艺作品中去汲取与获得。戏中的忠臣良将,勇御外寇,英勇不屈,自然成为大众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楷模;戏中的忠正义士,披肝沥胆,中正刚直,自然成为大众是非曲直和道德行为的榜样;戏中历经磨难的悲欢离合,感天动地的忠贞爱情,赢得观众泪水与欣喜的同时,也为他们面对生活的磨难,增添了乐观,为他们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动力。事实上,中国人历代就是从戏曲艺术中树立道德标准,汲取人生智慧,了解历史发展,获得人生经验的。中国戏曲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国戏曲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爱国意识和传统美德,理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通过这部丛书,了解和感受传统戏曲艺术中承载的具有普世价值和当代性的思想、文明、伦理、道德,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总之,对于戏曲艺术的价值,理解了才知道珍惜,珍惜,才会自觉地传承,传承中便会有新的创造与发展。  

编辑丛书是一项非常浩繁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认真的写作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劳动。我国戏曲剧种和理论研究中具有高深造诣和广泛影响的众多学者专家参与此事,或亲自担纲撰写,这就保证了这部丛书的学术严肃性和内容的翔实可信。同时,这又是一个面对大多数读者,甚至国际性读者的戏曲普及性工作,因此这些专家们的写作便需要深入浅出地表述。这部丛书还有一个值得肯定的特点,那就是书中不仅对各剧种的传统和过去有着图文并茂的丰富记述,更可贵的在于还将目光关注到当代戏曲的现状和发展上。丛书对如今活跃在各剧种舞台上的中青年名家,以及近年来创造的新的经典剧目、形成的新的风格特色、做出的各种创新探索,也作了生动、全面的介绍,这不仅使读者能感受到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果,也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以往这类图书多注重对过去的记述,缺少对当下戏曲成果与发展的梳理评判的不足,从而形成了这部丛书的又一宝贵的特色和价值。  

古籍线装的形式与古典戏曲读物,都是中华古代文明的成果,两者的结合,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协调之美。当我们手捧散发着传统墨香的线装读物领略和感受古典戏曲的艺术芳馨的时候,我相信,所获得的阅读感受和心情自然是会更惬意、更独特。党的十八大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艺术是这一传承体系中的重要方面。通过这部丛书我们会更生动和深刻地感到,中华戏曲是世界艺术遗产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财富。文化艺术固然有其经济方面的意义,但从本质上说其核心价值从来在于精神层面。一个民族,只有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戏曲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鸣谢:欧阳生  2018.0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