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瑰宝 | 广东有哪些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瑰宝,这里全知道!

志说岭南 2024-04-11

潮州木雕是岭南民间工艺宝库的定海神针,它与浙江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两大民间木雕体系,以多层镂空,金碧辉煌,装饰夸张的风格和细腻精致的工艺特色著称于世。潮州木雕始于唐、宋,明代迅速发展,清代达到了高峰,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潮州木雕用途广泛,一般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案头摆设。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有全贴金的金漆木雕,五彩描金的彩雕,清一色髹红(或黑)的漆雕和保持原木纹理的素雕等,其中以金漆木雕最为出名。就其雕刻技法分类,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钟玲珑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现,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潮州木雕的应用,大至建筑物构件,小至案头摆设,随处可见。




▲潮州木雕代表作


广州牙雕:又称南派牙雕,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其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高峰。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

▲广州牙雕代表作


广州核雕:增城新塘的榄核雕刻历史悠久,在清朝曾作为贡品被选送上京。现存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艺人湛菊生所刻的《赤壁夜游船》,就是榄雕艺术中一件出类拔萃的珍品。《赤壁夜游船》创作于咸丰甲寅年(1854年),它以苏东坡等夜游赤壁为题材,船头雕有苏东坡、黄庭坚、僧佛印三人。他们一边观赏长江赤壁一带夜色,一边谈论东汉末年赤壁之战的故事。船尾一侧,煲茶的书僮,正用薄扇扇旺炉火,似有浓烟一涌而出,他掩脸以避;船尾另一侧,一个摇橹的船姑,轻轻地推着船橹,一边俯下身来,哄逗着扯她裤脚的淘气孩子。六个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小小的船舱,装饰雅致,两边还有能活动的通花小门。船头前边,有一条从榄核原身雕出的环形活动船链,更是玲珑精巧。最使人惊叹的,是艺人还仿照王羲之苍劲秀丽的正楷笔迹,把苏东坡537字的《前赤壁赋》全文镌刻于船底,并有年款名号,字字清晰。


▲广州核雕代表作


阳美玉雕:早在明代潮汕地区已有生产玉器的作坊。潮州玉雕以南方碧玉为主要原料,进入20世纪后,亦开始大量采用缅甸翡翠、辽宁岫玉、河南独玉、加拿大碧玉。产品古朴典雅,主要品种有首饰、人物、盆景等。在潮汕众多玉雕流派中,揭阳阳美翡翠玉雕可谓异军突起。历经百年历程,阳美村已从一个不起眼的村落演变为“亚洲玉都”, 阳美翡翠玉雕已然在国内高标独立并成为国礼。现在的阳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精品雕刻示范基地。揭阳荣获“亚洲玉都”、“中国玉都”称号后,两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阳美更是客商云集,名扬海内外。

▲阳美玉雕代表作


广州玉雕:是广东省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工艺形成于唐代中后期,保持了原玉的天然色彩。玉雕工艺品材料多选用翡翠玉,分首饰品和摆设品两类。工艺形成于唐代中后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在继承宋代“七巧色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留色”的特技,保持了原玉的天然色彩,显得更加精美。首饰品有玉镯、戒指、耳环、玉坠等,还有用金银宝石镶嵌的玉饰;摆设品有花卉、人物、鸟兽、瓶罐,以及独具风格的玉球、花舫、宝塔、薰炉等高级工艺品,以玉球尤有特色。

▲广州玉雕代表作


潮州花岗岩石雕:潮汕主要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与金漆木雕并用于古建筑的艺术形式。主要品种有楼台亭阁、塔、桥、碑、幢,以及园林的石板、石柱、石门斗、石台阶、石栏杆等建筑构件,适当部位饰以装饰纹样。还有花篮、屏、人物、动物等工艺石雕,供城市环境、庭院居室及生活空间美化观赏之用。花岗岩石质坚硬,雕刻用铁锤、凿子从大而小,从外及里,从粗到细,层层遍遍,精雕细琢,通过各种艺术处理,作出立体雕、浮雕、线雕、影雕等。潮汕石雕以形神生动、剔透玲珑、气质浑厚、古朴。


▲潮州石雕


雷州石雕(石狗): 海康(雷州)石雕我国古代的石雕艺术是体现封建时代人们的信仰崇拜或是纪念某种功绩的产物。它的历史悠久,秦汉之时,已有大型的陵墓石雕,至于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盛行,佛教雕塑也就繁荣起来。此后,岁移时易,石雕艺术的发展就更为光辉灿烂了。 海康这类石雕极多,遍及城乡各地。其形体最大者要算雷城大新街北的“大石狗”(实际为“辟邪”,是明代的遗物,“文化大革命”时被毁),高约280厘米,它的两足前伸,身躯若蹲,造型简练古朴,庄重有力,显示出古代石雕的民族风格。


▲雷州石狗代表作



粤绣-潮绣 广绣 

广绣潮绣合称粤绣;粤绣与湘绣、蜀绣、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清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创建了英国刺绣同业会,英王查理也倡导英伦三岛传播粤绣艺术,一时间粤绣被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粤绣。粤绣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粤绣是国礼常客,单1979-1981年国家国展礼品就有潮绣达250件(套),受到国内外各界的极高赞誉。1982年,潮绣作品《九龙屏风》和《吹萧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知名演员刘诗诗定制的潮绣褂皇

潮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中的一大流派,以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富有装饰性和较高欣赏价值著称。潮绣被历朝誉为刺绣珍品,为国家所收藏或馈赠贵宾。艺人们用垫、绣、贴、拼、缀等100多种针法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和线绣等品种,色彩鲜明、气氛热烈、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龙凤、博古、飞禽、走兽、花卉等题材,针针见针脚,形状层次分明,纹理清晰,使物象活灵活现。尤其是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技法,即用金线作漩涡状钉绕成小于图钉盖园片,片片相叠盖,鳞之下端可翻动,真如鱼鳞模样生动。这种立体针法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极高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刺绣巅峰之作 潮绣代表作《九龙屏风》

▲潮绣代表作《金龙鱼》

▲部分潮绣代表作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代苏颚的《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今广州番禺)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广绣针法多变,针步均匀,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讲求“功”为“艺”用。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可见当时最高阶层已对广绣欣赏有加。

▲广绣代表作《百鸟朝凤》

▲广绣代表作《晨曦》

▲广绣代表作《紫荆孔雀》

▲广绣代表作


汕头抽纱是从潮绣衍生出来的一种工艺,是传统刺绣工艺与欧洲流入的抽通技艺相结合的产物。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被誉为“南国之花”,历来是以外销为主的精致商品。抽纱纯粹用手工制作,是富有艺术装饰性的日常工艺品,其以刺绣的垫凸和抽通为特点,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特色,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生产出手巾、台布、绣衣、床罩、被枕套、靠垫、餐套等品种,是厅堂、房间高雅的陈设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物。1972年,周恩来总理把潮州抽纱精品玻璃纱台布作为国家礼品送给伊朗王后。1980年,在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高档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被誉为“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最精尖产品”并获金质奖章。该作品描绣上625只鸣、栖、舞、翔等姿态各异的凤凰,伴以276朵千姿百态的牡丹及大量葡萄和花草,呈现出凤凰迎春、百花争艳,一派春色盎然的艺术意境。


▲潮汕抽纱 蔡赛花等人作品《双凤朝牡丹》细节


▲潮汕抽纱制作工艺


汕头瓶内画:咸丰年间开始,在玻璃瓶内作画的艺术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形成了京、鲁、粤、冀四大流派。瓶内画首创于北京,之后在天津、山东等地区流传,而广东内画即汕头内画,汕头瓶内画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当年的汕头工艺美术研究所共有四十多人从事瓶内画的研究,由汕头瓶内画创始人吴松龄为代表,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将瓶内画用的笔进行研究改进,改变了京、冀、鲁派瓶内画用直笔作画的传统,使用曲笔,将铁丝弯曲成半弓形,铁丝尖上安上数根狼毫,伸进内径仅数毫米的瓶口,在内壁上作画。因此线条更加纤细,绘画风格更加细腻。在制作上首先用磨砂石将壶内壁打磨成乳白色,之后才作画。这样画面显得更为清晰,颇具中国画韵味,其线条纤秀,色彩鲜艳。在外饰上常描以金线和珐琅,突破了瓶内画无外装饰的局限,显得华贵绚丽,宫廷气息浓郁。



▲“国宝”汕头瓶内画


陶瓷微书:潮汕陶瓷微书堪称“华夏一绝”,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之一,其历史久远;艺人既保持传统风格,又不断创新,现在已被列为“国家非遗项目”。微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的一种,源远流长。从良诸文化到各朝代几乎都有过微书作品存在,然而,由于此绝技必须心手合一,而且凭裸视书写,一笔一画清晰可辨,费时耗力,难度很大,能成此技者寥寥无几。陶瓷微书创作艰巨,烧制过程的难度大,作品十分稀少弥显珍贵,澄海籍艺术大师王芝文是这项技艺的佼佼者,其陶瓷微书无论是在联合国总部大厦这一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舞台,还是在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等艺术殿堂上都留下了深刻的脚印。他的作品也多次作为“国礼”,由中国政府部门赠予多名外国政要。

▲叹微观止,王芝文历时7年创作、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陶瓷箭筒《三国志》,该作品共有繁体汉字三十五万余个

▲王芝文先生部分陶瓷微书代表作


广东制陶制瓷艺术

景德镇的青花,德化的白瓷和潮州、广州、醴陵和江西的彩瓷都是中国瓷艺瑰宝。

潮州陶瓷:包括潮州彩瓷和潮州陶器,以枫溪陶瓷为代表。

▲龙窑 宋代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潮州彩瓷:又称潮彩、枫溪瓷,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而成独特地方风格的彩瓷品种。其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工艺历史悠久,唐宋时期潮州就有陶瓷生产。潮州彩瓷通过艺人的不断推陈出新,演变并世代相传,形成了具有岭南文化独特地方风格的陶瓷釉上新彩绘品种,体系完整,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佳作精品无数,饮誉海内外。

▲“中国瓷都”潮州宣传片走上纽约华尔街

▲中央赠送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国礼——友谊通花瓷及其赝品

▲“国宴”上的潮州瓷


▲令人惊叹的潮州瓷器


潮汕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出土文物显示,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汕已有陶器生产。唐宋时期是潮汕陶瓷的成熟期和繁盛期,到宋代,随着江浙闽移民的迁入,先进的陶瓷制作工艺被进入潮汕,潮州陶瓷因此在宋代达到繁盛期,已普遍使用龙窑和阶级窑烧陶瓷器,直至近代,彩瓷的出现,为工艺美术增添了艳丽的花朵。4000年前的普宁广太虎头埔新石器时代窑址中发现烧成火候在1000度以上的几何印纹陶瓷。潮安、饶平、揭阳、潮阳也均有陶器,它从石器时代一路走到现代文明,已深深嵌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器具,已成为我们最根本的一脉文化之源。如今的陶器,加了釉,添了彩,却依然不改其浑厚与质朴的本性。在经历了唐三彩、紫砂壶的巅峰之后,制陶,也成为更多意义上艺术和文化的一种传承。潮汕人喜喝茶,茶壶要用能吸香的砂壶,最好之品便是本地泥制的壶。潮汕不乏技艺高超的制陶艺人,在车盘飞速地旋转下,艺人通过捏、抵、塑各种手法,赋予一块泥土美的灵魂,将它慢慢变成一把茶壶。

▲潮汕陶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始于清代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各种彩瓷艺术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盛于乾隆、嘉庆,流传至今。“广彩”瓷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东作为对外贸易港口所具有的条件,广彩远销西欧,得到各国皇家、贵族等上层人士的赏识,成为必备的装饰与日常用瓷。产品常见于西欧皇家宫殿与博物馆,造型、纹饰多以西方所需的定式制作,具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艺术色彩。但装饰内容极富华夏特色,喜饰花卉锦簇、山水、写实庭院景色,乃至清装人物等。

▲广彩代表作

 

嵌瓷,也称“贴饶”是广东潮汕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普宁人俗称“聚饶”或“扣饶”。嵌瓷是一种民间建筑装饰工艺主要材料是选用各种颜色的精薄瓷器剪取成所要表现对象的瓷片。起初的嵌瓷主要用在祠堂、庙宇及潮汕民居“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的屋顶装饰,后来随着欣赏价值的不断提高,艺人们将其制成便于搬运的艺术品小件经人们欣赏、陈列、收藏。嵌瓷工艺美术作品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影响的湿润地区是其他工艺品无法代替的。嵌瓷艺术风格独特,布局构图气势雄伟、均称合理,线条粗犷有力,设色对比强烈、鲜艳明快,在对比中求统一。其题材广泛,或采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名臣、文人墨客,来反映人民群众扬正压邪、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给人鞭策和启迪;或采用寓意吉祥、富贵的花虫鸟兽,营造吉祥、长寿、如意、富裕、和谐等富有文化朴素情感的艺术氛围。因其风格写实、质感坚实、雅俗共赏、表现对象栩栩如生,深为海内外潮人喜爱。


▲潮汕嵌瓷代表作


潮州手拉朱泥壶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进入宋代以后,潮州成为中国陶器生产中心之一,潮州手拉朱泥壶是其中一大名产,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更是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潮州手拉朱泥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吸收潮州民间艺术之精华,风格独特。潮州枫溪是手拉坯朱泥壶的发祥地,而制作手拉壶一直是祖传作坊,有各家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从不外传。在古老的辘轳手拉方法下,成形过程需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成型时手指和手臂相对的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多姿。而塑造运动之快或慢、沿弧线止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弹,或挺拔秀丽,或节奏鲜明,或韵律柔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手拉成型法、具有灵活多变,随意而就的特点,造型的变化,能在一刹那间完成,这是潮州手拉壶的独特之处。其制作工序繁多,全靠熟练的工艺师凭经验手工完成,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桨、烧等近六十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技艺单绝,因此,一把好壶来之不易,其作品深受藏家及用家的珍爱。潮州朱泥壶题材广泛,品种多,主题突出,格调高雅,具有精湛的传统工艺特点和实用功能和文化价值。

▲潮州手拉朱泥壶代表作


石湾陶:石湾陶塑技艺是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中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石湾陶,景德瓷",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与景德镇陶瓷业不同,石湾窑是民窑,与官窑有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为市场需要生产,为外销需要而生产。除了生产日常用陶瓷外,还大量生产美术陶瓷等作品。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

▲石湾陶代表作


大吴泥塑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南宋,盛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制作采用雕、塑、捏、贴、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戏剧故事人物组合、人物头像为主,形象生动逼真,据了解,“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我国三大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代表作


广州灰批: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材料以石灰为主,作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艺上,渊源其甚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用得最多。广州和潮州是灰批的主要流行区,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

▲广州灰批代表作


潮汕灰塑:灰塑是岭南地区一种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在潮汕它与另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嵌瓷同源而异支,材料以贝灰为主,作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上。

▲潮汕灰塑代表作


贵政山茶叶陶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出产于潮汕平原西部的贵政山村。是普宁四大名产之一,贵政山茶叶陶罐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贵政山茶叶陶罐始创于18-19世纪的清朝中叶,以师承形式代代相传。贵政山茶叶陶罐从始创至20世纪60年代的两百多年间,一直保持着陶土色而不上釉,20世纪60年代后,茶叶陶罐才改陶土色为彩釉,并在罐外饰以图案,20世纪90年代后,生产工艺从用柴草烧制的龙窑改为用煤气烧制的气窑,彩釉套色更加完善,产品走上规格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轨道。贵政山茶叶陶罐在国内特别是潮汕地区、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贵政山茶叶罐代表作


锡器:是过往潮汕居民生活应用最为普遍的金属日用品,主要有饮食用的餐酒具、茶具、果盒,祭祀用的香炉、烛台、荐盒等。由于熔铸、造型、雕刻工艺较之金银铜轻便,造价也较便宜,在铝、搪瓷、塑料制品未普遍出现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锡制用品。制锡师傅经常穿街走巷,为居民铸造或镶嵌用具。潮汕地区锡矿藏丰富,早在战国时代,潮汕先民便已开采并利用锡矿。宋到清代之间,经浙江福建等地周转入潮的中原移民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这里的锡矿进入大批量开采时代。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潮汕地区较早的锡器实物,是近年韩江出水的锡质提梁壶、玉壶春瓶等形制简约端庄的明代锡器。在清代后期,潮汕锡器作为中国的名优产品,甚至还外传至域外。在日本,传世的老茶具中,就有底款为“潮阳永顺店住汕头”的锡制茶托。


▲潮汕锡器


潮汕彩绘壁画中国古建彩画有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及艳丽的地方色彩,在《论语》中孔子曾有“山节藻「木兑」”之说。在汉代就有“以椒涂壁、被以文绣”的记载。 潮汕民居彩绘壁画主要有门楣画、门肚画、窗楣画、屋角墙头花及轮廓墨线等式样,其用笔与色彩技法是先用白描勾勒,再以靛青红紫诸色彩为图案。敷色上常用“退浑”的手法,这与梁朝著名画家张僧繇的“凹凸花”画法一脉相承。 从题材方面多采取一些写实画题,如各种花卉虫鱼字画器物以至人物山水等,与苏式彩画、徽派彩画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是历代先民迁徙移民、商贸往来促使地域文化交融的结果。与地方经济发展、交通发达有着紧密的联系。总地来说,潮汕彩画的渊源还是中国彩画技术的支系,具有浓厚的江南如苏式的风格,但又具有浓厚的地域个性。


▲潮州彩绘壁画

潮州金漆画在传承中国传统漆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融合与发展,整体呈现出绵密细腻、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潮汕金漆画采用金、银粉在黑漆板上作画,庄重而朴实,早在唐宋代就初具雏型,技法较为简单;明代,漆画工艺已较为成熟;清代,随着潮汕地区古建筑的兴盛,金漆画与金漆木雕已共同被广泛应用于寺庙、祠堂等建筑及家具、神器日用品的装饰之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也多用于装饰门户与家具。在我国传统的漆器髹饰工艺中独树一帜,所作十分精美。


▲潮州金漆画代表作


广东阳江漆器始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阳江漆器分皮胎、纸胎、木胎,产品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家具,其中以皮胎漆器最有传统特色。它防潮、耐用、又古雅美观,解放前就远销东南亚各国,解放后以生产漆箱、漆枕、和小件漆器而闻名。传统的阳江漆皮箱以杉木为胎,内外各贴一层牛皮,经加固烫平再在表面髹漆而成。各地的博物馆用它来存放名人字画。漆枕则是在木架上用藤条编织轮廓后套一层牛皮,烫平髹漆而成,优点是坚固、防潮、耐水,质轻无裂缝。


▲阳江漆器代表作


广式硬木家具:广式家具泛指广东地区制作的古典家具,始于明末清初。其发展得益于地处广州,既是我国门户开放的最前沿,也是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还是东南亚优质木材进口的主要通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在继承中国数千年家具工艺传统的基础上,广州人将当时欧洲正风靡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融入古典家具中,开创了“广式家具”。在诞生之初,广式家具上流淌着“敢为天下先”的血液,而那“中西合璧”的美也让人欢喜让人醉。

图1 19世纪 酸枝镶螺钿花卉人物三镶石面西餐台、椅

图2 清末 酸枝镶螺钿“粤东省城”款石面长几

图3 清末 酸枝镶石嵌螺钿五围屏罗汉床

图4 民国 酸枝雕博古纹五围屏罗汉床

图5 19世纪 酸枝镶螺钿花卉红筋石面独柱三足圆桌

图6 清末 酸枝镶石如意钓公座椅

图7 19世纪 酸枝雕卷草纹博古柜

图8 清末 酸枝雕梅花套几

图9 民国 风琴式折叠书台

▲广式家具代表作


潮州香包:潮州是中国香包故乡。在南宋时,潮州便已流传儿童佩戴香包辟暑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制作“扎绒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状,裹以色彩艳丽的绸缎或布料,名曰“辟暑笼”,供儿童佩戴辟暑驱邪,并以示纪念屈原。当时的“辞暑笼”便是香包的始祖。潮州香包的制作,工艺较繁复,其吸取了“潮绣”的针法和技艺,工绣重彩,精雅别致。它选用华丽的绸缎或色布,刷上物象轮廓图稿,然后用五彩丝、绒线或金银线、珠子等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再剪裁、滚贴成片,然后分片绲边,缝合成型并填充棉絮、香料,再饰以金银线盘金刁锁及玻璃珠、胶片、缨络等饰物。香包的艺术造型大体可分为形象化和卡通化(也有介干两者之间的)两大类型:形象化即是物象造型较写实,物象的结构、比例及装饰花纹比较形象;卡通化则是物象造型局部或整体夸张、变型,如狮子之头、松鼠之尾夸张得与身体一般大;卡通化较之形象化造型概括、生动,更富于情趣。潮州香包作为闺阁手工、馈赠之物,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到了清末才发展成小商品并出口东南亚一带。这出自闺阁之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艺术芬芳的手工艺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近年来远销西欧、东南亚和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深受中外人士所喜爱,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

▲潮州香包


莞香:即为广东东莞所出产的一种香料。莞香是岭南珍奇之一。莞香树是中国唯一以地方命名的树种,属于沉香。沉香因沉水而没,谓之沉香,东莞人又称土沉香、白木香、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据古代文献记载:“凡凿香贵以其时,秋冬凿则良,霜雪所侵,精华内敛,木质尽化,瘠而不肥,故犹香。”小雪时节,香胎气足,香气最为纯正,誉称“瑶池佳气东莞香”。每年冬季,是莞香成熟收获时节,农历小雪是东莞香林香农传统采香的日子。

▲莞香


郁南横经席: 因以席草为纬、以麻绳为经——因此将席命名为“横经席”。郁南横经席生产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延续至今已有近400 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初,郁南的席子因具备“质地平滑幼细、厚软适度、结实耐用”等优点行销于泰国等东南亚各国,以及西欧的荷兰、美国的旧金山(三藩市)、澳洲等地,年出口值银数万元。


▲横经席代表作


新会葵扇:葵扇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最著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古称"梭扇",约始于晋代。据历史记载,东晋朝代新会就大规模种植蒲葵和加工葵扇,新会葵艺制品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新会葵扇在扇面绘图描画,工艺精湛,高雅实用。其中玻璃葵扇、烙画葵扇、双面绣花织扇最为著名,清末民初,新会葵扇的销量每年达1.2亿把。明代把新会葵扇列为"贡品"。新会葵扇有普通扇、玻璃扇和织扇三大类,几十个款式。普通扇是普通百姓扇风纳凉的工具。玻璃扇中的火画扇,轻巧、美观,至今已有140年以上的历史。1914年左右又创造了双面火画扇,这种扇更为雅致、大方。织扇,质地坚实,式样新颖,耐用而美观。梁启超曾以此种扇送给前清某遗老,大受赞赏。1913年,又创造出名贵的"竹箨画扇",并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新会葵扇代表作


潮州麦秆剪贴画: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是一种剪贴艺术。其工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奇葩,体现了潮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其艺术特点是有潮州刺绣的纤细,中国画的韵味,油画的浑厚,水彩画的清丽。它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潮州麦秆画代表作


 澄海纱丁是用泥制的头、纸扎的胚体粘接后,再穿上由绸缎或绢帛的袍服而成的一种人物造型手工艺术,属民间彩扎手工艺术中的一个品种,多表现潮汕戏曲故事。

▲纱丁作品


州花灯: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佘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花灯的制作工艺繁复,制作过程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及组装五个环节。潮州花灯要求构思者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及高超的技巧。潮州花灯以灯屏为主干,辅以节日喜庆、祭祀等活动所挂饰物为补充,作品既有人物、山水,也有花鸟虫鱼等,题材广泛,由最具艺术修养的艺人构思,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潮州花灯代表作


东莞千角灯:在广东,凡添了男丁的人家,都会在男丁诞生后的开春时节,一般是正月十五前后,举行灯会。而东莞千角灯的制作仅是东莞赵氏家族所独有。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集书画,剪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术于一体。在东莞方言中 千角灯和千个丁 语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孙 传宗接代的意思。同时,用一千盏灯组合成一盏彩灯,独特的创意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民族灯文化的瑰宝。


▲东莞千角灯代表作


佛山彩灯: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元宵、中秋及春节等传统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色彩。彩灯在佛山人心中有着特殊的离寓意,灯与粤语中的“丁”谐音,添灯也就被视作“添丁”,家有男丁者,每年灯节都要更换新灯,即香灯延续之意。

▲佛山彩灯代表作


广式红木宫灯:宫灯,原是宫廷御用的照明灯,故以得名。在宫灯的发展史上,有三次革命。直至清朝,广州工匠制作的红木宫灯不仅进贡到京城皇宫中,并大量出口,外国友人把它称为“中国灯”,此后广式红木宫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一盏完整的宫灯,最吸引眼球的要属一幅幅精致传神的玻璃画。广式红木宫灯正因为其玻璃画的精美而畅销海内外。

▲广州红木宫灯代表作


岭南扎狮头:以广州、佛山、石龙扎狮头为代表。扎狮头艺术这门手艺易学难精。要做出一个美观而且威武十足的狮头并不容易。做狮头分为扎作、扑纸、写色、装配四道工序,1300多个步骤。每一道工序要想学精,都要差不多2年时间。扎狮最难、最重要的是第一步扎作。扎作要用细细的竹篾勾出生动且结实的狮头型,这些竹篾就像是狮头的骨头,骨头没长好,后面的怎么弥补都没用。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个根基至关重要。扎狮一定要了解狮头的传统文化,从扎作至绘画上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十分讲究。传统的狮头多数是以三国演义里‘关张赵马黄’五虎将作为主题,‘刘备狮’帝王相,黄色,面相要饱满,图纹是龙凤;‘关公狮’红面黑须,头顶祥云,代表忠肝义胆、义薄云天,头上像拳头一样的角代表绝对的权威; 张飞面突额、梳子眉、额头有筋,显得凶猛好斗等等,此外还有金狮,彩狮,虎斑狮等等,总之张飞黑,吕布白,关公红,刘备黄。将狮头的造型、颜色、装饰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精神。一般扎狮头都在秋天以后,秋高气爽才能扎出好狮头。以前狮头重达6~7斤,为了便于跳桩、高桩狮,现在的狮头重量一般只有4~5斤。醒狮的狮头制作技术要求高,平均要花三到四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彩扎狮头


潮汕剪纸:其艺术风格特点以纤巧见长。潮汕剪纸突出和充分发挥剪的艺术效果,有多层次和通的特色,内容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和花鸟虫鱼。潮汕地区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活动紧密相连。每年中秋节或春节、元宵节、婚姻礼俗喜庆活动,均要贴上剪纸,以示吉祥。有些乡村每当过节唱大戏,演木偶、猜灯谜、赛剪纸,长期以来,在潮汕已形成风俗。戏曲剪纸来自潮剧剧目,群众对喜闻乐见的潮剧心中有数,观赏一出戏曲剪纸,就知道表达的什么剧目。故此,戏曲剪纸成为潮汕剪纸中的佼佼者。


▲潮阳剪纸代表作


佛山铜凿剪:铜凿剪纸是在铜箔上用类似圆珠笔状的小钢凿,辅以木槌敲凿小钢凿,一下一下地敲凿出点点的小圆珠连成线条再由线条构成图案。第一次凿成后,要在圆珠旁边的反方向再凿一次,成为“反凿”,经过正反方向的拷凿,整张作品才能平直均衡,然后填色。因为色是填在铜箔上,故均用铅粉、佛青、硍朱、石绿、石青等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并以牛皮胶为粘着剂使其牢固。着色后的铜箔料剪纸其色彩与铜箔、铜珠的金色辉映、光彩夺目、经久不变。它和佛山传统铜箔另一种装饰艺术“金花”是一对孪生姐妹,初为点缀装饰金花而应运而生,后发展成为独立的观赏艺术品。它金碧辉煌、华贵高雅、多用于礼品盒的装饰、爆竹烟花、布匹、香烛包装、扎作灯贴、高级商品的装潢上。


▲佛山剪纸代表作


丰顺纸花:埔寨纸花,已有两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该地群众已开始制作没有枝叶的纸花朵,民国9年(1920)后,发展成花、枝、叶、茎齐备的盆花。当地群众每年元宵节都要举办迎纸花游行比赛。他们以房亲为主,在春节前后农闲时间,由民间艺人组织青年,集中一起,暗自制作纸花,到元宵节那天抬出比赛。元宵节那天下午开始,各房亲纸花代表队抬着花台,每台分三阶、每级三盆纸花,在潮州锣鼓乐的引路下,一簇簇排成长队,穿街过巷地游展,花队游行直到翌日的早晨才结束。广大村民及来宾争相观赏、品评,虽无颁奖,亦蔚然成风。

▲丰顺埔寨纸花代表作


肇庆端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端砚最为称著,端即“端州”,肇庆原名“端州”。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端砚代表作


白沙茅龙笔白沙茅龙笔是采用新会圭峰山茅草为主要材料,经选裁、浸泡、锤砸、刮青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白沙茅龙笔古朴雅致,笔触苍涩,牵丝飞白相得益彰,宜于行草书体,亦可勾勒山水树花,岭南本土麦华三、关山月等书画家的一部分作品也是借助于它绘制而成。茅龙笔及其书画作品已为民间收藏佳品。

▲江门白沙茅龙笔


岭南盆景有三种别于其他流派的特点。第一,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迹。第二,着重景与盆的造型和选择,力求盆与景和谐协调。第三,创作手法独特,师法自然,突出枝干技巧,整形或构图布局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虽然处处人工造型,但是看上去处处不留人工痕迹,冬赏寒枝,夏赏绿。其中英德市盆景是一大特色。

▲岭南各地盆景艺术精品







插曲:广东中医药文化

广州潘高寿

广州陈李济

汕头太安堂

广州敬修堂

广州采芝林

罗浮山百草油

广州保婴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