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级特大城市的平安谁来守护?近百万“广州街坊”织密“群防共治网”
创新群众组织动员机制
推动“广州街坊”群防共治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实有人口超1800万、大型活动年均3600多场次、地铁线网日均客流量超820万人次、年均快递业务量超39亿件,人流、物流、车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密集,带来了人员构成多样、城乡发展不平衡、局部治安状况复杂、传统方式动员群众效率不高等问题。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紧扣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的形势特点,坚持政治导向、目标导向、民本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制定实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勇当全省排头兵的三年行动方案。工作中,首次把群防共治工作纳入社会治理总体规划进行部署,计划三年内发动占常住人口5%的群众加入群防共治力量,在传统群防群治实践基础上,将全市专业、半专业力量以及行业、社会志愿力量整合为“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发挥社情民意信息员、邻里守望巡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法治宣传员的作用,从过去自上而下、单向管治转向多元共建、协同共治、依法共享,着力推动各类社会治理主体同向发力。
“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工作以拓展民间力量参与度、持久度为着力点,侧重创新群众组织动员机制,探索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坚持德治先行,弘扬群防共治公益理念。顺应群防共治工作边界正在从传统的治安巡防向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宣传服务、治安巡逻防控等综合性公益服务功能拓展的趋势,通过征集“广州街坊”金句、制作短视频、见义勇为人员表彰网络直播、利用在穗新闻媒体及其自媒体矩阵宣传等立体式、接地气的宣传发动途径,弘扬“做好人、做好事,做善人、做善事”的公益理念,激发市民群众公共情怀。结合岭南文化和风俗习惯,将“广州街坊”暖心故事拍摄为本土收视率最高的情景剧《外地媳妇本地郎》,受到市民广泛欢迎。以公益理念感召关心公共利益和社区事务的社会组织、市民群体力量参与群防共治活动,逐步构建新时代大城市中的熟人社会,打造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二是提高自治内生动力,推动群防共治常态化。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引领、协同、聚合作用,在全市170个镇街成立平安促进会,聚合、培育、引导、资助辖内社会组织,采用项目化运作、常态化方式,推进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环境治理、平安创建等群防共治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公益活动的专业优势和对市民群众的虹吸效应,以“趣缘”链接市民群众,激发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海珠平安使者、荔湾区如意平安骑行队、黄埔区无人机空中巡防队,将市民群众的爱好与群防共治活动紧密结合;又如越秀区“蜂鸟”骑士队、白云区快递小哥,结合穿街走巷工作特点开展隐患排查、治安巡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为确保群众参与便利、增强活动粘合度,专门开发微信小程序及其后台系统,以群组活动发起、参与为核心功能,设置巡防、宣传、信息、调解模块,引导群众根据自身特长加入特色群组,突破时间限制和区域壁垒,快速、便捷地参与群防共治工作,实现公益活动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的快速对接,推动“广州街坊”群防共治成为专群互动平台、资源聚合平台、公益服务平台、社会协同平台。
三是完善机制保障,提升群防共治续航能力。为保障群防共治活动持续开展,全市在资金投入上积极开源,通过财政资金启动、有关基金联动、社会资金撬动,先后引入见义勇为基金、福彩基金等进行“广州街坊”群防共治专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项目化、组织化的平安志愿活动。探索建立群防共治激励机制,通过志愿服务入户积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红包奖励、移动网络流量奖励等方式激励公众参与。注重用户隐私信息安全性,不强制公众实名注册参与“广州街坊”群防共治活动,消除公众对隐私权、个人信息的顾虑。为实名注册的“广州街坊”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确保“广州街坊”人身权和健康权。截至10月,“广州街坊”专群互动平台已吸引95.36万名群众(其中专业力量7216人、半专业力量9486人、行业性志愿力量79659人、社会志愿力量857281人)加入“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其中实名注册38.57万人。创建群组67个,发起活动1236场次,参与人次2.03万次。
目前,“广州街坊”群防共治社会力量规模体量达到设定目标,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激发队伍活力、加强培训演练、培育社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孵化“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品牌、拓展群防共治工作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下功夫,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作者:谢晓丹 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往期精彩↓↓↓
2.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首创!广州市司法局率先推出 “智慧调解”微信平台
3.重磅!2018世界城市名册发布,广州首进世界一线城市30强!
来 源:长安杂志
编 辑:肖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