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4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愤怒的大多数

2017-12-05 北游 北游说事儿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北游

各大平台搜索北游或北游说事儿也可找到我哦



和菜头说,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

北游就没那么虚伪,因为,我说的每一个字都是错的。



文/北游

 

 

1/

 

时代在进步,这是肯定的,否则这标题得改成《沉默的大多数》,作者也要改成王小波。

 

王小波是个接头暗号,知道这暗号的自然知道我在说什么。毫不夸张的说,他是几乎影响了一代写作者的大人物。当然,他本人多半是不喜欢我这么说他的,不过,我只是在表述一个既定的事实,估计他反对不了。

 

王小波的文章里经常会出现很多有趣的表达,比如以下这些表达爱情的:

 

  • 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 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

 

  •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还有别爱别人!

 

还有很多这样的:

 

  • 假如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不得不说,这些文字读起来很爽。

 

2/

 

王小波对自己文章的标签是“智慧”、“有趣”,虽然这个标签如今满目可见,已经到了媚俗的地步,但在当年死气沉沉的文化界,这可犹如平静湖中落下巨石,对那时的各路文艺青年可谓醍醐灌顶。

 

据说就有位叫钟晓勇的年轻人,当年本也属于上街砸车的那类愤青,抱着当年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四处乱喷。但在看了王小波的文章后,突然犹如鬼上身,在两个月内,看完了王小波的全部作品,开始模仿王的文风和思维,并到处推荐王小波。

 

这个年轻人现在叫“连岳”。

 

这位号称王小波之后中国最成功的专栏作家在形容他这个转变时说:“王小波写的东西并不多,但足够证明我原来生活的形态与脑子是坏的。王小波说的是常识,这并不能降低他的地位,把常识说得好,反而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启蒙,重要的思想,只有当它成为常识时,才更加重要。”

 

 

3/

 

但是,很多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吊诡。伟大的梵高在生前画作没人赏识,现今张张拍出天价;而影响一代写作者的王小波,生前也是清贫而落寞,不曾想过这身后的红火。他在《我为什么写作》一文里,他写道:“我写的东西一点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

 

而视王小波为“人生引擎”的连岳,那个早年谦逊道《十年才入自由主义之门》的文青小生,如今已是坐拥千万粉丝的公号大V,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白领的精神按摩师和买房导师。


文章中的连岳总是面对万千粉丝慷慨激昂、遣词造句早没有师傅的隐晦笔触,大笔一挥,那是毫无迟疑,振臂一呼,那是万人响应。不过,即使早已赚的盆满钵满的连岳大叔,当面对某些看文不赞赏的读者,还时不时会嘲讽两句。可以说,连岳写的东西很热门,不但挣了钱,而且容不得自己倒贴。

 

可见,至少在挣钱这件事上,连岳实现了对前辈的颠覆和超越。

 

我们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好像也有着这般的天翻地覆。当年沉默不语的大多数,现在成了不吐不快的、愤怒的大多数。王小波曾经说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我想,如果王小波还在世,估计他会很高兴,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各种新奇,完全接受。

 

 

4/

 

王小波其实是在批评那个狂热的时代,很多人没有思考的能力,人们要说个话不容易,有障碍、有风险,整个社会只能有一种声音,说话无法就是附和,那一点也不酷。久而久之,保持沉默成了个体抗争和保持理性的自觉。


他说:“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里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

 

到如今,社会开明许多,绝大多数言论都可以出来,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有话说不出憋坏了孩子。当然,这个观察,有些朋友不会承认,我也不打算争辩,我只是厚着脸皮把这个当做我今天论证的前提。因为没有这个前提,之后的所有推论都不成立嘛,这是个逻辑常识。

 

好了,我终于露出马脚来,其实我今天是来批评王小波的,因为他所批判的那个不理智的年代,并非是沉默可以抗争的。今天我们可以自由表达各种意见了,但是好像依然谈不上不明智。(近期层出不穷的热门事件有感,此处略去一万字)


我突然开始明白,好像社会的真相是,无论你的个体是理性还是狂热,反正放到一起就会变质。如同你把馊了的饭放到哪里,哪里就是满锅的馊味,挥之不去、一望无际......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表现为其构成要素的总和或是它们的平均值——但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是缺乏统计学上的依据与相关例证的。实际情况是,正像两种化学元素——如酸和碱——产生了化学反应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物质一样,这种新物质的属性完全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属性。而群体的表现也正与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完全不同,没有任何或丝毫的相近之处。”

 

这段话是本文最好的注脚,但有点装逼,我翻译一下,意思就是1+1不等于2,有可能等于0,特此说明,此致敬礼。




推荐文章 : 天天讲道德,就会有道德吗?


上篇文章 : 面对所有垃圾,你都应该绕道走



【北游说事儿】人生总有些重要的事,需要厚颜无耻的说说


【观止斋】符合欧盟标准的古树普洱,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