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只问自由 | 禁锢你的从来不是时代
文/北游
1/
我不是来谈电影,我是来谈自由的。
所谓无问西东,只问自由,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们内心始终会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自由之精神。
我没有去看这部最近大热的电影《无问西东》 ,但我知道这部电影是讲情怀的。四段关于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一份关乎家国大义的情怀。这样的题材还能触动人们内心那份敏感的情感,形成全社会热议的焦点,暂且不论电影水平的高低,光靠这出当今社会市侩铜臭气息于不染的精神取向,就值得为之点赞。
感动之余,也许我们也该问问自己:这种情怀来自何处?这种情怀值得我们为之泪洒衣襟的价值又何在?
2/
我们先来截取一个历史的片段。这个片段之所以重要是在于,这是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分水岭时刻。各种可能性摆在当时的国人面前,而每个国人都自信能为之添上砝码。这个历史时刻就是“五四时期”。
虽然身处军阀混战的乱世,“五四”英雄们所处的环境,却是比较自由洒脱的。当时北大教授们令人咂舌的薪俸和稿酬,社会上流的身份,多少可以左右政治人物的影响力,甚至还有些许自由办报结社的空间......这些环境因素,让“五四”的知识阶层有一种认为自己有手握改变民族命运,决定国家未来能力的想象。
其实,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们有机会出国求学,接触西方的各种思潮;有能力站立在国家上层参与重大决策,他们有通过报纸、书籍影响民众以及学生群体的强大号召力。这是个青年人求知若渴、充满情怀、满怀抱负要去改变国家及个人命运的历史时刻。
我想,“五四”时期之所以让我们很多人至今为之感怀的,就是这种激昂奋进的理想主义色彩。
3/
尤其当我们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被禁锢于房子、车子和孩子这三座大山而疲于奔命时,我们会不由的感叹:有自由真好!有理想真好!
因为我们早早的就没有了理想、丧失了情怀,于是我们在电影院里潸然泪下,感怀自由只隐藏在逝去的青春和久远的年代里,告诉自己出了电影院就只能抹掉泪痕轻快行,假装自己不只是商业时代的行尸走肉。
其实,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自己很装,很假,活的很没有意义感。
事实真的如此吗?
4/
其实我要说的是,戴着镣铐起舞才是自由之本意。
能束缚你的从来就不是时代。不是房子、车子和孩子,也不是柴米油盐黄脸婆。自由并不在“五四”,不在任何一段历史里,自由一直都在你心里。
没有人会知道你真正在想什么,除非你说出来;没有人能真正禁锢你的思想,除非你想公开发表。你的精神都藏在你的头脑里,谁也拿不走、谁也夺不去。精神从来都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只有你的身体,和你不断为之妥协的懦弱。
1990年,一个身形消瘦、皮肤黝黑的老人从监狱里走了出来,他紧紧牵着他夫人的手,周围簇拥着无数为他欢呼的人群......这位老人在南非监狱里足足呆了27年,但他出狱后,却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这个人的名字叫纳尔逊·曼德拉。
他用27年的牢狱之灾告诉我们:你的身体可能被禁锢,你的嘴巴可能被封住,但精神却总能自由。大多数人做不到,不是因为在苦难里没有自由,而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苦难和自由并无关系。
有些人身陷囹圄却内心自由;有些人走在大街,却犹如行尸走肉,除了吃喝玩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惦记。
1973年,21岁的王小波来到母亲的老家山东牟平青虎山插队。“人不孬,话不多”是当年跟他接触过的村民对他的一致评价。他绝不主动找人攀谈,对他北京以及之前的生活只字不提。
王小波自己在描述那段经历时说:“……在所有的任务里,最繁重的是要往地里送粪,一车粪有300多斤到400斤的样子,而地往往在比村子高出二三百米的地方……推了两天,我从城里带来的两双布鞋的后跟就豁开了,而且小腿上的肌肉总在一刻不停的震颤之中。后来我只好很丢脸地接受了一点照顾,和一些身体不好的人一道在平地上干活。”
特殊岁月造就了沉默的王小波,即使是在母亲的老家,跟自己的亲人,他也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陪伴他的只有满屋子的书籍和报纸。
王小波也没有因为苦难而放弃自由,即使他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即使他羡慕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但他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在精神的世界里,他的自由没有因苦难减少一分一毫。
如同黄家驹在《光辉岁月》中对曼德拉的礼赞: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是的,风雨中的我们依然能抱紧自由,无问西东。
因为,真正能够禁锢你的,只有你自己。
北游 往期文章
【北游说事儿】如果你听其他人说过,那肯定不是北游说的。
广告商务交友 左下请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