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强大的人,越不在意“歧视”

我是北游 北游独立评论 2021-09-18

点击北游独立评论-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哲学 / 历史 / 政治 

无思辨,无洞见

01
先看个有意思的留言。


上海人,大学在外地读的。我说话不嗲,穿衣不精致,招待朋友不小气,没有富有的父母,没有拆迁出八套房。我更不排外,朋友哪里的都交往。我同学对我的评价就是,你一点都不像上海人 我该高兴么?
 
首先心疼留言者三秒,这个表扬确实听起来很别扭。刻板印象给人的第一感受肯定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当你跟别人眼中的刻板印象差距有点远的时候,反差更加强烈。
 
当事人肯定会很懊恼,就是你做的再多,也有你改变不了的标签让你彻底泄气。你还不能一个一个的跟人解释,在旁人看来,这种解释多余而矫情,口香糖粘在你身上,你甩也甩不掉。
 
“地域歧视”就是这么一个让你懊恼却又甩不掉的口香糖。
 
从道理上讲,不管是“地域歧视”还是“种族歧视”都是不对的。

这种不对,首先还不是情感上的不对,价值观上的不对(即“政治不正确”),主要还是因为不符合事实和逻辑。
 
就比如这个上海同学,他本人就不符合外地人对于上海人所谓“小气、娘娘腔、排外”这些性格特征。如果有谁依据这个标签来断定他是哪里人,或者因为他是哪里人,来断定他有这些性格特征,逻辑上肯定都是不成立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我想,只要是有正常思维的都会承认这个道理。
 
但是,道理都懂,为什么还会被同学随意贴上标签,加以评价呢?
 
我相信,他的同学们并没有恶意,话仅仅是脱口而出而已,符合大家一种常见的说话习惯,如果你强行去讲道理,现实生活中,反而显得有些情商不高了,给人不好相处的印象。
 
也就是说,你被误伤了、背锅了,却“无处申冤”,而且最好不要伸冤,否则会更尴尬,这种现象其实很有意思。
 
不只是在国内,国外贴标签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无耻之徒》里这个8岁小男孩见到中国孕妇,就很好奇:

“你吃过狗肉吗?”


描写亚洲富豪生活的好莱坞影片《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最近在北美火爆异常,里面有钱的亚裔也会时不时拿美国人来调侃。


“有很多美国小孩都在饿肚子,知道吗?”

像不像某个“吃不起茶叶蛋”的笑话?

其实,这些都是影视剧里一些无伤大雅的调侃,你调侃我,我调侃你,本意也就是增加一些笑料。

看多了,自然会心一笑就过了,大可不必要上升到种族歧视,侮辱国家的层面来。

动不动就“虽远必诛”的,大可不必。你看,这么损美国人,这部电影却在美国卖疯了,也不见美国人抵制嘛。
 
下面这位河南朋友的留言就很有智慧。


“河南人怎么了,偷你家井盖了?”
一般跟风黑的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坏,自黑一下气氛就缓下来了。
 
我觉得这一点,成都人也做的很好。
 
02
 
成都有个名人,叫李伯清,创立了一种叫“散打评书”的脱口秀形式。在川渝地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四川年轻人都称他为真资格的“四川男神”。


这话我可没有夸张,成都歌手张靓颖就说过:“李老师是我们一家人的男神,我是听李老师评书长大的。”

男神的待遇自然不同凡响,四川甭管哪里的公共厕所,碰到李伯清都会免费:“李老师的嘛,随便屙!”(听不懂“屙”?我也不解释了,找个四川人翻译下)
 
李伯清底层出身,为了谋生,做过工人、拉过车,就是因为家庭贫困导致矛盾,他第一任妻提出了离婚。据说因为很会摆龙门阵(侃大山),1980年李伯清开始了评书表演。
 
他的评书表演自成一格,经常自嘲自黑,比如说到成都人,就会用一些案例来自嘲成都人“假打”。

顾客点菜:
“你这儿有莫的清蒸熊猫?”“莫的”(没有)“红烧鲍鱼?”“莫的”“基围虾?”“莫的”“那对虾喃?”“莫的”“你们开个馆子咋啥子都莫的哦,算了算了,给我冒碗酸辣粉算了”


朋友,有啥子困难尽管开口,除了借钱
成都人有个坏习惯就是见啥问啥~让很多外省人都搞不懂
比如说端碗面过来“吃面哇?”我端的是面的嘛,端碗饭就问吃饭哇~拿个锅盔就问“吃锅盔哇?”
这些都可以理解嘛~最怄人的是厕所头碰到,“嘿,解手哇?”
我不解手我跑到这儿来爪子嘛?修理灯泡唆?
更怄人的是,看到你在厕所格格上估到,脸都涨红了,他还跑过来问
“解大手哇?”
(老规矩:看不懂,我也不解释了,自己想办法) 

不曾想,这个自嘲随着李伯清在川渝地区的爆红,不胫而走,反而形成了川渝其他地区的人对成都人的刻板印象,享受到了跟上海人类似的那种冷嘲热讽。
 
然而,面对这些明显不公的冷嘲热讽,成都人的表现着实让我惊奇。
 
我在许多公开的或私人的场合都看到,这些并不恰当的对成都人人品的攻击,成都人普遍表现出异常的淡定,不但不会据理力争,很多时候反而会跟着附和“对头,成都人就是假打”,往往跟着这一通没心没肺的附和自黑,眼看会激化的气氛也就随之缓和下来。
 
这一点确实让我非常好奇,我私下在跟一个成都朋友喝着盖碗茶的时候,问他:
 
“看到别人评价你们,甚至是非常不礼貌的当面指责,你们成都人是真的不会生气吗?”
 
成都朋友笑笑说:
 
“他过他的,我过我的,我又不跟他过日子,有啥子好争的?”
 
是啊,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不同地方的人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却被很多人无限发挥,上升到了道德人品的高度。其实,动不动就指责别人,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并不是一个体面的习惯。
 
我也曾经撰文说《不评价别人的道德,就是最大的道德》,那种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对他人道德人品肆无忌惮的评价,是非常失礼的。
 
前段时间,网络疯传一段视频。


视频里两个人在划拳,说是成都一辆奔驰车撞了出租车,出租车索要700修车费,而奔驰车主只愿意出500,最后划拳决定,结果出租车赢了,奔驰车也履行承诺。出租车如愿以偿的获得700元赔偿。
 
虽然一个个例不能说明问题,但是至少从侧面折射出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性格。
 
包容谦和、遇事不争这种生活智慧,说出来容易,真要做到却很难。
 
这也是我佩服和欣赏成都人和成都文化的地方:
 
面对所谓的“歧视”,没有那么玻璃心,懂得用智慧去应对。
 
03

既然贴标签、各种疑似的“地域歧视”是不对的。一个地方有好人,也有坏人,不能以偏概全,但为什么大家在生活中都爱这么贴标签,取外号,拿刻板印象说事儿呢?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交流首要是快捷方便,不需要跟做科学研究似得那么精确,等你把话琢磨好了,黄花菜都凉了。
 
人类的认知模式会自然而然的简化复杂的事物,减少脑部的能量消耗,这种简化符合人性,在应付大多数生活场景上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普通人每说一句话、每说一个字,都跟写论文似得做到滴水不漏、完美无缺,可能吗?既做不到,也没有必要。
 
所以,面对各种疑似的“地域歧视”、“种族歧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太过在意,那么玻璃心,偶尔自嘲自黑,允许别人偶尔言语不当,这并非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
 
这也是我之所以反感现在欧美社会日益严重的“政治正确”的原因。
 
某些族裔和群体打着反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旗号,对他人无心之言上纲上线的做法,除了玻璃心,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语言来形容了。
 
长期以往,见面不说话最好,因为你真不知道那句话就会“冒犯”对方了。
 
我当然不是在支持“歧视”,我只是在说,我们不能一股脑的把所有让人不快的话语和行为都归到歧视上去,没那么严重。
 
相对于言语上的所谓“歧视”,我觉得真正的歧视,是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实际生活的道德评价,从而导致其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实质性影响的言行。
 
比如,在招工的时候,公示这样“侮辱性”的条件和门槛来。


 
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对他人的道德人品进行指责和抨击。
 
这些言行都是极端错误的,需要公众谴责,甚至法律制裁。
 
社会需要秩序和平衡,只有在这种良性的秩序和平衡中,人们才会生活的平静安稳和多姿多彩。

对于系统性歧视,我们当然要坚决反对;对于公开的羞辱和规则上的“歧视”,这些让个人实质权益受损的规定和行为,我们也自然要旗帜鲜明的反对。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握好“歧视”和“玻璃心”的度,既不要带着无所谓的心态放任自己去歧视伤害别人,也不要对被别人的歧视和批评动辄发怒,就跟那些矫枉过正的白左和黑人一样,这种打着消灭歧视的口号,行逆向歧视之实的行为,是不是问题更大呢?

歧视固然不对,但太把歧视当回事儿,动不动抱怨被“歧视”,甚至不惜动用强制手段统一他人思想,强迫他人灵魂革命,这样的做派,恐怕都不能用“玻璃心”来形容了,他们是真的被歧视的无路可走了,还是为自己的不劳而获找理由呢?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个世界上,越是强大的人和群体,越少听见他们抱怨被“歧视”。有这功夫抱怨别人歧视,强大自己不更好吗?之前弱小被歧视,从不抱怨,默默努力,现在再也没人敢歧视的群体和种族,还少吗?

(全文完)

喜欢就点个在看

推荐阅读

“种族歧视”是个框,黑人兄弟往里装
你不是救世主,别动不动指点江山

“知识屌丝”孔乙己的底裤
黑命贵?那其他命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