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另一个中国”:游民文化简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先知书店

黑格尔说,熟知并非真知。越是熟悉的,人们反而越是习以为常、不加深究。

比如提起关于“传统中国”、“文化转型”的话题,很多人开口闭口就是儒释道法、二十四史、孔孟朱子、宗法礼教。

他们将这些“庙堂之上”的教化,视为传统文化的全部,然后进行盲目的认同或批判。似乎在广大民间,百姓真的在乎这些教化,真的是怀着士大夫阶层的使命和心态,参与了历代变革。

简言之,很多人自以为很理解“传统中国”,但提出来的几乎都是假命题。

然而有这样一部作品,把视角从庙堂转向了民间,打开了一个更加真实、广阔、鲜活的传统中国。

社科院前院长李先生评价:这本书“发现了另一个中国”,蕴藏着中国三千年治乱历史的谜底,还指向了中国未来走向的谜底。

历史学者张鸣也说,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中的游民痕迹,讲清了知识分子与通俗文化在其中的位置。

这部开历史先河的作品,就是已故历史学者、社科院教授王学泰的代表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指出,最能代表传统中国“文化底色”的,不是庙堂之上的宗法礼教,而是民间的通俗文化,比如戏曲、歌谣、话本、小说、庙会等等。这些东西通常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全民欣赏、影响深远。

而塑造通俗文化的,都是游民——他们是脱离了“士农工商”主流秩序的“边缘人”,包括苦力、货郎、乞丐、小偷、青楼、僧道、江湖艺人等等。他们通常没有固定的收入、住所和宗族关系,在温饱线上挣扎。

在小说戏曲中,他们是武松、程咬金、聂卫娘等“英雄豪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黑帮、混混和流氓。而在王朝末年,他们就会演变成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起义军。

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王学泰将“游民文化”总结为四点:

1.强烈的反社会性;

2.在社会斗争中最具主动进击精神;

3.注重拉帮结派,注重团体利益,不重是非;
4.鄙视道德伦理,表现出传统思想中最黑暗、最野蛮的一面。

在传统中国,游民文化不仅与“庙堂正统”分庭抗礼,还深深刻入国人的文化基因,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可以说,一部游民文化史,就是一部鲜活的中国社会史。

 ▌大宋“繁华”:游民的艰难求生 

游民现象早在秦汉就已经产生,但游民真正成为一种群体现象,却是在宋朝。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是历史上文人最自由、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但其实,正是在大宋虚假繁荣的肌体上,诞生了人数最多、遗祸最深的游民群体。这是由宋朝的政治、经济结构导致的。

正如《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指出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造反,竭力削弱地方的经济、人才和司法,还制定了“每逢灾年大量征兵”的国策。因此,民间根本没有财力、人力和空间发展起来。

此外,宋朝初年“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但由于权势阶层可以强买强卖,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于是很多破产的农民,不得不脱离宗族,去往城市。



表面看,宋朝的人口一度超过一个亿,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都是远近闻名的大都市。当时的官员俸禄丰厚,官府对商业、商人也较为宽松,于是城市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但其实,这是行政垄断、权贵经济带来的畸形繁荣、虚假繁荣。历史真相是,是大量涌入城市的廉价劳动力,被权贵严重盘剥,拼尽全力才能勉强存活。政策稍有变动,官员都能找到新办法压榨民众,制造出大量无业游民。

大量生活无着的游民,一旦脱离了朝廷的管制、礼教的束缚,很快就会落草为寇、揭竿而起。其中的极端分子,为了博取一个“翻身”的机会,甚至愿意豁出性命。因此,从游民群体中脱颖而出的起义领袖,都是最激烈的反社会分子。



据史料记载,两宋总共统治319年,爆发了433次游民起义,平均每年约1.36次。《水浒传》描写的宋江、方腊,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

可以说,大宋的面子,是庙堂之上的繁荣奢侈、士绅阶层的道德文章;而大宋的里子,却是底层的民不聊生、残忍互害。

 ▌元明:苛政与游民的死循环 

宋朝的游民起义多如牛毛,但这些起义从来没有动摇到帝国根本。

原因除了游民力量有限,还有某些来自外部的抵消因素。比如朝廷加强户籍管理,乡绅自发救济等等。《水浒传》里对起义军“招安”,就是朝廷当时的安抚方式。

但是从元朝开始,游民群体的力量,已经发展到足以颠覆帝国统治。

朱元璋就是典型的游民——早年做游方僧,“从一个讨饭碗开局”,后来凭着暴力和阴谋,成为起义军领袖。
在各路起义军中,朱元璋猥琐发育、不择手段、背信弃义、刻薄寡恩,将游民文化运用到了极致。

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推行严刑峻法。他在《明太祖宝训》中就说:“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


为了最大限度消除游民,朱元璋对国家施行监狱式的管理:编户齐民、禁绝商业、强制务农,严控人口流动。

比如他规定:乡民互相监督,若有外来不明人士,或有人日久不回,里甲邻居必须告发,否则一律充军;行医的、算卦的,都只许在本乡活动;僧侣凭执照出行,严禁适婚女性出家……

此外,朱元璋还屠戮功臣,镇压异己,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若要隐居,即可判刑。《孟子》中“民贵君轻”的说法,被他强制删除……这些,都是游民意识在作怪。

然而,如此严防死守,仍然无法阻挡游民造反的滔天洪水。

严刑峻法,社会封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揭竿而起,然后又是严刑峻法……这是游民社会的死循环。



从洪武到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前后276年,大大小小的游民起义,始终如同堰塞湖中溢出的洪流,从来没有断绝。


直到游民领袖张献忠屠遍川蜀,李自成攻陷京城、诛杀皇族,大明王朝“以一根上吊绳”完成了传统中国的“天命循环”。

所以王学泰在书中说,从朱元璋崛起到明朝灭亡,是某种“游民推翻恶政,又因施行恶政被推翻”的怪圈,也是整个传统中国“治乱循环”的缩影。

所以这既是明朝的悲剧,也是传统中国的悲剧。

 ▌清朝民国:游民是被隐藏的历史主角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共有296年的历史。

清帝国的铁骑征服了汉地十八省,还有效统治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这是此前任何朝代都无法相比的。然而,如此尚武、精密的帝国统治,仍然无法摆脱游民的阴影。

先是贯穿清朝始末的天地会。经王学泰分析,其“反清复明”的宗旨与目的,以及其主要参与人士,都出自东南沿海的游民群体。

后是困扰晚清的地方帮会和民间宗教。如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四川的袍哥、哥老会,各地河岸码头的洪帮,青帮等黑社会组织,都是失业游民所构成。

还有几乎覆灭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表面上以外来宗教的名义造反,但其实质与朱元璋、李自成一样,仍然是游民群体的造反夺权。



太平军的主体都是游民,镇压太平军的湘军和淮军,也大部分由游民组成的。《投名状》等影视作品,比较真实地反应了这一点。

1900年庚子拳变,集愚昧、排外和野蛮于一身的义和团,也是由游民构成。他们在战场上所效仿的,竟然是“八仙”、“红孩儿”等民俗文化中的形象。

张鸣教授就曾说,义和团活动中存在着随处可见的戏曲形象。他们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作派的影子。

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背后都有苦力、黑帮的参与,他们也都是典型的游民。



从晚清到民国,各路军阀、政党、黑帮,甚至抗战时期的“伪军”,都充斥着大量游民。

换言之,忠君和卖国的,都是游民;起义和镇压起义的,都是游民;游民的朋友和敌人,还是游民……传统中国就这样,被游民群体裹挟向前,走向了艰难的转型。

 ▌游民文化:中国社会的真实底色 

回望游民文化史,真正塑造中国人思维模式的,不是庙堂之上的宗法礼教,而是在茶馆、酒楼、市集、庙会上,那些令民众痴迷喝彩的民俗文化——说唐、三国、水浒、三侠……

这些承载着游民意识的戏曲、评书、小说,出自游民知识分子之手,塑造了2000多年来中国人的世界观、伦理观、和审美情趣。它们被全民欣赏、传播,成为传统国人的文化基因。

游民意识对中国的影响延续至今,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网络暴力的现象总是频频发生?

为什么鼓吹战争的言论总是屡禁不止?

为什么劝酒罚酒、物化女性的风气如此流行?

为什么制假贩假、底层互害的行为如此猖獗?

为什么有的人会以粗鄙、暴力的江湖气为荣?

为什么有的人已经移居海外,仍然热衷于钻法律漏洞?

......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游民文化”中。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整理出的很多“游民金句”,仍然广泛存在于文艺作品中: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钱能使鬼推磨”;“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所以王学泰在书中说,游民文化从未远去,只是从评书、小说,变成了电影、电视剧。
一部中国社会史,也是一部游民文化史。唯有全面认识游民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社会,也才能为当下诸多社会乱象找到“破局之道”。因此,诚挚推荐一部了解游民文化的经典扛鼎之作,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这部“游民学”的“开山之作”,1999年出版即封神,被称作发现另一个中国的经典之作。本书所关注的“游民文化”,与吴思“潜规则”、余英时“士文化”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此次隆重上市的第四版,是王学泰教授生前修订和增补的最终版。

本书也许是对诸多中国历史之谜、现实之问最具解释力的一本书,特别是有关中国民间文化对中国人认知与历史的影响。读之如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一切都变得格外清楚明白、再无秘密可言。好书不容错过,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收藏这本先知书店独家经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游独立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