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说“国民性不改,一切照旧”——那么国民性由谁塑造?

北游独立评论 2024年09月03日 10: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好书推荐 Author 先知书店


“国民性”这三个字,到底有多重要?
鲁迅先生早就给出了答案。他说:最要紧的就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还是其他什么,招牌虽换、底色照旧,全不行的!
“国民性”不仅体现在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中,也折射到现实中。
比如,奴性。表现为对强者奴颜婢膝,对弱者极尽欺凌。
比如,贪婪。表现为放纵欲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比如,制造地沟油、毒奶粉的不良商家,以及实名制之后,更加猖狂的诈骗行为等。
比如,匪性。通过伤害无辜者泄愤,且没有负罪感。自己生活不如意就报复社会,不是开车撞行人,就是持刀砍幼儿园。
总之,这些很负面的“国民性”,一旦失控,就会开启一种底层互害模式。

然而,“国民性”有多重要,对它的争议和误读,就有多大。



一种观点认为,压根就不存在“国民性”,所谓的“国民性”,都是制度下的“蛋”。
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民性是制度和文化共同塑造的。制度自然是延续2000多年的秦制。这已经有无数史学大家谈论过了,而且相对于制度,文化其实更为重要。
一谈及文化,分歧马上又出现了:人们都将板子打在以孔孟为主的儒家文化身上。事实上,儒家文化虽然确实难辞其咎,但它并非主因。因为真正决定普通人思维模式的文化基因,永远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而是在街道上、庙会上、流行文化、短视频上“换汤不换药”的民间通俗文化。
这种“民间通俗文化”,或“游民文化”对国民性的塑造,不仅远远大于儒家文化,更可怕的是,它早已植入每个人的血液,而我们却不自知。甚至可以说,在著名学者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出版前,大部分人都在死磕“秦制”和儒家文化,压根就没人认真研究过真正塑造国民性的游民文化。

但读过这本书后,就不难发现:历史上游民文化的泛滥,不仅造成了国民性大倒退,还曾多次改写历史进程,导致了无数人道灾难。甚至当下很多匪夷所思的乱象,都能从“游民文化”中找到答案。


 ▌游民文化的四大特点,国民性的“定型师” 

王学泰认为,宋代以后,游民现象大量出现,出自游民知识分子之手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诞生,成为传播游民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即便两千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准三国、准水浒的各种通俗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游民意识”的影响,一直有增无减。那么,游民文化都有哪些特征,游民文化是怎样塑造国民性的?



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王学泰将游民文化的精神特质大致总结为四点:
1.强烈的反社会性质。《水浒传》《三国演义》,乃至今天频繁上演的各种黑帮电影,无不在弘扬一种“造反有理,杀人无罪,甚至光荣”的反社会的价值观。
这样的价值观,不仅与现代法治社会背道而驰,甚至与古代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比如,人们特别喜欢谈论“社会司法”,也就是绕过法律,以私刑了结个人恩怨,以私人正义取代社会正义。殊不知,这其实是对法治社会的巨大破坏。
2.在社会斗争中主动进击的精神。《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段落,如武松血溅鸳鸯楼、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该出手时就出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丈夫当如是哉”的进攻意识。

当下,人们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对一事无成的莫大恐惧,无不是这种精神的再现。这种精神,常常使人们为了快速赚钱而不择手段,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他人安危。



3.不问是非、拉帮结派、团体利益至上。刘备三兄弟的利益集团、魏蜀吴三国的结盟与反结盟、宋江集团与晁盖集团的明争暗斗......每一场战斗,无不是在宣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等帮派斗争的思维。
当下,这些法则已然成为很多人思考国内外政治的金科玉律,造成了中国人对现代世界理解的“思维无能”。在职场和现实生活中,帮派思维的恶劣影响也随处可见。
4.丧失自我约束,肆意释放黑暗和野蛮天性。李逵、武松等“好汉”们的滥杀无辜,吴用和三国军师们的无底线、无原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斗争法则,其实是游民文化中最黑暗、最野蛮的一面,也是对国民性影响最深刻的一面。

然而,这种游民意识不仅没有被现代人抛弃,反而还被很多人视为英雄与智慧的标志。这就造成了逆淘汰——坏的被当成好的,假的被当成真的,恶的被当成善的,丑的被当成美的,黑的被当成白的,落后的被当成先进的,野蛮的被当成文明的。




 ▌塑造国民性最深,对中国社会影响最长远的,不是儒学孔孟,而是游民文化 
正因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传播游民文化上的巨大效应,文化学者刘再复认为,当年整个五四以“儒学孔孟”为批判对象,完全是打错了靶子。
他说,如果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把孔夫子作为主要打击对象,而是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作为主要批判对象,就好了。因为这些书,包含、传播、塑造了中国社会与人性中最多的恶,堪称中国的“地狱之门”。
如果捋一捋游民文化在《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准水浒、准三国等通俗文艺作品中的传播与演化历程,就会发现刘再复的说法并不夸张。

·首先在古代:《水浒传》《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这种家喻户晓的通俗文学名著,虽然对儒家伦理有所效仿,但其内核却是打家劫舍的游民文化,充满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式的“黑暗丛林法则”。

游民文化以小说、戏剧、评书等形式,成为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底层人,认识世界、认识历史、判断是非的主要依据。其结果就是,当普通人遇到问题时,往往效仿水浒、三国里的做法,最终造成了明清时期国民性的大倒退。



·其次是几十年前:与《水浒传》《三国演义》一脉相承的武侠小说、黑帮电影,风行全国数年。武侠虽然强调“行侠仗义”,但内核依然是游民文化,充满不切实际的过分美化,更缺乏平等、理性、科学和生命权等现代意识。
武侠文化的流行,对八九十年代帮派兴起、黑社会肆虐,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制假贩假、偷盗抢劫、人口买卖等现象的长期存在,也与普通人的游民意识、江湖意识不无关系。
·最后是当今的社会:无数混搭、拼接而成的短视频、影视剧,延续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和武侠文艺的游民文化内核,集各种通俗文化之恶,又掺杂许多舶来的意识形态糟粕,其愚昧与野蛮,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这种“自古以来”的游民文化传统,一手塑造了令人逃无可逃的“底层互害型社会”。游民文化力量之强大,以至于鲁迅都说,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一股三国气和水浒气。鲁迅不愧为先知,他的洞察,至今仍不过时。


 ▌读懂“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是对“国民性”最好的反思和改良 
近代中国社会的种种曲折,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乱象,背后都有游民文化的影子。然而,它却从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不夸张地说,如果真有所谓的国民性,那就是以水浒、三国为代表的游民性、游民意识、游民思维、游民文化。它们塑造了宋代以后一大半的中国历史,游民文化对国民性的影响,到今天不减反增。
总而言之,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改良国民性,某种意义上要比器物和制度的革命,更加的艰难和漫长,但也更重要。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改造游民文化开始。
这就要求必须对游民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这本总结、批判、反思游民文化的巅峰之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就不可不读。知名学者纷纷鼎力推荐。
张鸣:王老师这本书有两个非常大的贡献,第一个揭示了我们的社会中,还有我们的革命里,一些游民的痕迹。第二个就是民间通俗文化和游民知识分子问题。
李慎之:这项工作无异乎“发现另一个中国”,它蕴藏着中国两三千年历史所谓一治一乱的谜底,而且我生怕它可能还指向中国未来历史走向的谜底。
本书也是游民学领域的开山之作,至今无人超越。好书不容错过,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收藏这本先知书店独家经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游独立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