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思想高墙上的维特根斯坦

北游独立评论 2024年09月12日 10:00

如果给西方哲学家作个排名,排第一名的大概率是“轴心时代”的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排第二名的估计“启蒙时代”集大成者康德;排第三名的,恐怕则非20世纪的维特根斯坦莫属。

然而,这只是按照“时代”先后排名。如果就对现代人思维与生活的重要性而言,维特根斯坦可以排名第一。

维特根斯坦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型哲学家,也不仅在于他开启了哲学史上继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之后的第三场转向——语言学转向,更在于他对语言的反思,澄清了人类四种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

而这四种思维误区,直指我们的生活核心。



一、大部分争论,是语言的争论。

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无穷的争论。从“巴以冲突谁更正义”,到“谁才是真正爱国”,再到“怎样才算真正的爱狗人士”。其激烈程度可以达到“割席断交”,甚至是“敌我矛盾”。

然而,正如胡适所言:“世间的争论,十分之九都是名词的争论;剩下的那十分之一,也只是名词的争论”。大家表面上是争论事情,实际上争论的,却是描述事情的概念和定义。

维特根斯坦在其代表作《哲学研究》中则是道出了争论的根源——人们的思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倾向,即认为语词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分歧在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洞察了诸如“正义”“自由”这些概念的本质。

然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事物根本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家族相似”性。概念就像一个家族的男女老少,有的眼睛相似,有的脸形相似,但绝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可以规定这个家族。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人类可以把鉴赏所有艺术品的各种感觉,全都笼统地划在“美”这一概念下。但事实上,这些感觉并无统一、只有相似。

如果认识到“人生的很多争论,其实几乎都是语言的争论”,或许我们会变得更平和。



二、滥用大词,是一种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滥用大词的人,从“自由”“平等”“正义”等抽象概念,到“存在”“本质”“本体”等形而上学的词汇,还有某种主义和其他主义的“斗争”。维特根斯坦称这些抽象、理论化的语词为“超级概念”,随意使用这些概念的人,则是患了“哲学病”。哲学家常常犯这种思维疾病,但现在已经传染到了每个人。

维特根斯坦认为,使用这些含义模糊的“超级概念”是极度危险的。使用者其实不理解这些词汇,而这些词汇本应该像“门”“灯”和“桌子”一样日常,与活泼的生命体验相关,而不是某种教条化的口头禅。

《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一书,记载了维特根斯坦对一位滥用“民族性”朋友的严厉批评:“研究哲学,如果只能使你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对日常问题的思考,如果不能使你比任何记者都更谨慎地使用危险词句。那么,它有什么用处?”

维特根斯坦对“大词”的审慎,至少可以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两个最重要的警示:慎用超级概念,远离宏大叙事。



三、思想的狭隘,源自视野的狭隘。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误解。你跟他讲人道,他跟你讲法律;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政策;你跟他讲政策,他跟你讲人性……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误解不是源自愚蠢,而是源自狭隘。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足够聪明,但由于缺乏视野宽度,从而很难理解他人。

维特根斯坦用一个“兔鸭图”作比喻:理解的秘诀在于“面相(aspect)”的转换,或者说视角的转换。一个视角是兔子,另一个视角变成了鸭子。当我们尝试着改变视角,对事物和人心的理解,很快就可以改善。

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认为,相互理解不能达成,还因为我们缺乏综观。即没有学会站在更高的视角,试着用足够多的例子,鸟瞰语词的全貌、滋养自己的灵魂。

比如,很多人对“自由”的想象就是无拘无束,对“法治”的想象就是严刑峻法,对“教育”的想象就是课本学习。当我们站在更高视角,看到更多的案例,会发现世界全然不同了。

很多人感叹,我们生活在一个“三观不合”的大撕裂时代。但其实,只要多转换视角,站在思想的高墙上,看清差异和联系,理解就会成为可能。



四、人生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践行着“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更多人则是对生死、人生价值等终极问题漠不关心。于是,哲学对他们只剩下了实用价值。

比如略读过维特根斯坦的人,最喜欢把《逻辑哲学论》中的那句“凡是可说的,就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就该保持沉默”挂在嘴边,为自己的价值虚无背书。但其实,无论在前期还是晚年,维特根斯坦都始终把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如善、美、上帝、死亡,视为人生最重大的问题。

同样是在《逻辑哲学论》中,他就曾反复强调:“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人生问题也完全没有被触及。”在八九岁的时候,他就曾倚门思考伦理问题:“如果撒谎对自己有利,那为什么要说实话?在弥留之际,他留给世界也是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并且根据他的遗愿,一位“非哲学家的神父”主持了他的葬礼。

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是非、对错、美丑等终极问题,并把罪恶、自律、道德纯洁等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今天我们阅读维特根斯坦,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是维特根斯坦,让我们远离了“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让哲学重回凡俗人间;是维特根斯坦,让哲学由名词、理论,变成了动词和生活体验;是维特根斯坦,教会我们看到日常概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为此,北游诚挚推荐“读懂维特根斯坦”五书。包括:维特根斯坦“人生两阶段”的两部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迄今最好、最全的传记《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还有两位维特根斯坦研究的权威——陈嘉映和楼巍所著《维特根斯坦读本》和《维特根斯坦十讲》。

五本书豆瓣平均评分达9.1分。可谓是“综观”维特根斯坦思想精华的最佳集合。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北游荐书 · 目录
上一篇爱与焦虑:被误解的蒙克的一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游独立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