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云这段往事告诉我们:最高级的善良是不求回报,但回报却无处不在!

2017-03-01 张远方 主力资金



上天从未落下过一个好人,这种善恶循环,因果报应的例子不仅时刻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在中外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


关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这个例子大家耳熟能详了:丘吉尔小的时候在外玩耍,不小心掉到粪池里,给一个善良的农夫救起。丘吉尔的父亲很是感激,重金酬谢,但善良的农夫坚决不要。于是,老丘吉尔改资助农夫的儿子亚历山大·弗莱明上学,后来弗莱明成为著名细菌学家,发明了造福人类的“青霉素”——它不仅是二战中与原子弹、雷达相并列的重大发明,还挽救了丘吉尔的命: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一次访问中,不幸感染肝炎,生命垂危,正是弗莱明用刚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他……

关于纽约华尔道夫饭店的故事,也是众所周知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走进一家宾馆,但是,客满了。正当他们失望地要离开时,一个小伙计说:“外面风雨太大,如果您不介意的话,今晚我值班,不能够休息,你们就住在我的房间吧!”夫妇俩万分感激地说:“我们会按照标准付给您费用。”小伙子只是报以微笑,安顿好老人后,礼貌地退出。第二天,两位老人坚持要付房费,小伙子坚持不收,说“昨天您住的房间并不是饭店的客房,所以我们不会收您的钱,也希望您与夫人昨晚睡得安稳!”老先生点头称赞:“你是每个旅馆老板梦寐以求的员工,或许改天我可以帮你盖栋旅馆。”几年后,小伙子收到一位从纽约寄来的挂号信,信中说了那个风雨夜晚所发生的事。另外还附了一张邀请函和一张纽约的来回机票,邀请他到纽约一游……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韩信与漂母的故事:在韩信最为困顿的时候,漂母将自己的饭食分给韩信。多年后,韩信功成名就,以千金相馈……


至于类似的真真假假的故事,则更多了。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主角就是首富马云,以及曾无私帮助过他的澳大利亚肯·莫利一家。

事情是这样露出水面的:最近,马云马大大给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捐款2000万美金,折合1.366亿元人民币,而且是没有任何回报的捐赠。


光听这新闻,不少愤青又开始骂马云这帮富人,有了钱只会捐给外国大学——前两年,关于国内富豪大量给海外大学捐款的事,没少挨了骂。


但这次却没人骂马云马大大,因为马云的此次捐赠属于“感恩回馈”,简而言之,和当年的韩信千金馈漂母差不多。


咋回事?这还要从37年前说起……


1980年,刚刚开放国门的中国迎来了一支由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组织的代表团,其中的一站就是在杭州考察。莫利一家是代表团成员——刚刚退休的电气工程师肯•莫利、妻子朱迪,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戴维、斯蒂芬和苏珊。

 

就是在杭州的西湖边,他们第一次遇到了马云——一个瘦小的中国男孩,用稚嫩蹩脚的英语和他们打招呼。


“晚上自由活动的时候,我们在公园玩火柴,一个男孩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他想锻炼一下新学的英语口语技能。我们寒暄了一番,约定之后几天都在这个公园碰面。”戴维·莫利回忆说。

当年15岁的马云和戴维•莫利


戴维·莫利和马云年龄相仿,那又是一个流行交笔友的年代,所以两人就约定成为笔友,开始了长期的通信——当然,主要还是热情善良的肯·莫利想帮助马云这个好学的中国男孩学习英语。


直到今天,马云的英语都之所以如此好,全赖于此。


更重要的是,肯·莫利不仅仅提高了马云的英语水平,还将自己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趋势等的观念,一并传递给了马云,使十几岁的他,早在国内还相对封闭的时候,就对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


几年后,凭着过硬的英语水平,马云考进杭州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然而,此时的马云家境却很差,根本承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肯·莫利知道后,主动资助马云,定期从国外汇钱给他——虽然每月只有几美元,但对马云来说,却无疑是一笔巨款,足够上学开支的了。

马云、肯·莫利。摄于杭州。

从左至右:斯蒂芬·莫利、肯·莫利、马云。摄于杭州。


业已成年的马云,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虽然接受着肯·莫利的无私资助,却并不认为澳大利亚比中国富裕——那时的马云一直固执地认为中国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只是自己家穷而已。


多说无益,为了改变马云对世界的看法,肯·莫利给马云寄来一笔费用,邀请他趁暑假假期到澳大利亚一游。


现在的马云经常在海外飞来飞去,但当时的马云虽然已经21岁,却是连签证都不会办,甚至不敢去办的,最后在肯·莫利的一再鼓励下,才终于独自踏上飞赴澳大利亚的客机。


肯·莫利父子领着马云在澳大利亚好好游览了数天,让这个中国男孩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发达富强。

肯·莫利带马云参观悉尼的塔龙加动物园。

 

马云在澳大利亚悉尼(1985年)。

 

后来,马云曾多次回忆说:“这次澳大利亚之旅真正地改变了我。在纽卡斯尔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在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马云的澳大利亚之行,让他由一只井底之蛙,变成思维开拓的有志青年——几年后,他终于不甘于做一名平庸的教师,选择了创业之路,而且是最先进的互联网。

当然,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众所周知,马云的创业路并不顺畅,当年马云夫妇俩的工资连房租都付不起,更不用说创业资本。最后,还是肯·莫利给了马云2.2万澳元(约18万元人民币)。马云利用这笔钱注册了公司,并买了一套房——现在该房成为马云湖畔学院的一部分。


现在你知道了,为何马云的儿子取名“坤”(kun),因为其发音和和“肯”(Ken)相似,马云是用这来纪念热情善良的大贵人肯·莫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就在马云商业帝国做大的前夕,也就是2004年7月,肯·莫利去世了,年78岁。


不过,马云并没有忘记肯·莫利的谆谆教诲……

马云陪肯在杭州。


马云和肯·莫利的故事就说到这里了,最后,再多叨叨几句:


人世间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因缘,每一个因缘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学习对每一个人都热情以待,学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善,学习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相信,只要这世上人人都有一份爱心,只要大家都愿意无私去帮助别人,这个社会终会以双倍、十倍、百倍的价值来回报于你!


播种什么,收获什么;付出什么,回报什么。这是一种循环,一种法则,无法逾越。


一句话,这世上,最高级的善良是不求回报,但回报却无处不在。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友情互动】==

关注本文章的公众订阅号主力资金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便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观看最新文章和查看以前的作品。


 

----------------------------------------------------------------

喜欢此文章,可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或进行其他分享操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