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漳州香港路 | 这里的西施才八十岁

2016-08-26 漳州电台 享听漳州

古牌坊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晚归的人儿聊着一天的收获调皮的孩童在青石板上肆意玩闹古老的光影,隐隐透着些许的朝气一直蔓延至心底
+++「印象漳州·古街巷弄」这里是,香港路

边听边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2163ivbo&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老街,多以其老而韵味犹存,而香港路却不像暮年的老者一般,有着太多岁月的印记。相反,它给人一种蓬勃向上而又古朴犹见的意蕴。虽是老街,却有着最年轻的模样。不经意间回眸,巧夺天工的尚书探花坊等石质牌坊,袖珍有趣的“空中庙宇”伽蓝庙,精致的浮雕、镂雕,总能轻易唤醒内心那份古老的记忆。

作为漳州府城的中轴线,古称南市街的香港路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与台湾路接壤处,正是双门顶的所在。
▍尚书探花坊的日与夜


双门顶意为文武衙各有石门,叫双门,供人行走的角落就叫双门顶。「这儿都是商铺,卖较精细或在当时较时髦的东西,有些是跟官府用的有关。」透过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馆长江焕明的讲述,篆刻店、印章店,专门刻印书、木板年画的木刻店……香港路当年的繁华仿佛就在眼前。

香港路并非单纯只有历史的厚重感,还潜藏着些许的小趣闻。当年的翩翩少年们一定不曾忘记,这古街上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囱管西施”。几多少年纷沓而至购买姑娘售卖的灯火,只为一睹芳容。售卖灯火的美丽女子便是王桂英,因油灯的玻璃罩漳州话叫“囱管”,她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囱管西施”。
▍王桂英
出生在香港路的王桂英,如今已经82岁,在她的记忆里,这条街虽小却十分热闹,「还未解放时这条街多是卖灯火的,开灯火店、卖纸店,各式各样都有。」
▍王桂英
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王桂英早已不再售卖灯火,而是接过老一辈的婚嫁用品生意,经营着嫁娶用品,要一生守候香港路。

而在老街一隅,竹制品店里、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竹制母子椅静静在阳光下独自呢喃。沿街而走,竹制品店并不止一家,随风摇曳的竹扇、蒲扇似乎将我们带回了夏夜里:祖母摇着蒲扇,讲着那过去的故事。

在这里经营竹器店十余载的许碧英说,她从做鞋到接下祖传的竹器制作手艺,一直与老街相守相伴,希望老街能够将老手艺传递得更远。

对于许碧英来说,老街能够保持原状就是对他们这些老手艺人最大的馈赠。许碧英说「习惯了这里的原汁原味,住的也舒服,我们很爱这条街。」

除了传统竹器店,还有手工笊篱,手工模板雕刻糕点模具,手工砂锅陶罐,传统美食、民俗用品膨饼。远远的,还能闻见莲子圆淡淡的香气。香港路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想要什么,它都能变出来。

那素手巧织的女红,由远及近的吆喝声,晃晃悠悠挑着担子的商贩,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切纷繁景象犹在昨日。在这并不悠长的香港路上,许多老漳州人的一生深深与之羁绊。

「人的一生从出生啼哭到成长、读书,嫁娶,当了爹,有了孩子,哪怕是一生终结了,这些用品都能在香港路买到。」这是江焕明对当年香港路商铺品种齐全的最形象讲述。
▍老照片·香港路与台湾路交叉口
商业的兴盛只是香港路的一面,而文人墨客的存在则赋予了香港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笔直的古街道上,拐进个小巷子,也许你就会发现小巷深处暗藏着的人文气息。“抗战诗星”杨骚的故居正是坐落在这古街之中。而“教育世家”王姓人家也在香港路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知识传递者。

踏着青石板,缓缓走过香港路,似乎走过了古街历史的烟云,有百转千回的回忆,更有对未来的追寻。
(图片提供:林青青、李永鹏、郑德鸿)
古街档案
漳州市区香港路,东至龙眼营,西至青年路,南至厦门路,北至台湾路,总面积7.2公顷,总长450米,是漳州府城的中轴线。它历史悠久,古称南市街,唐时已有;清代以前,香港路自北到南由双门顶、南市街、南门头、旧桥头四个路段连接而成;民国八年(1919年),陈炯明驻漳,进行市政建设,将这四个路段取直拓宽,称为广南路;不久,又改称香港路,沿用至今。 目前仍有双门顶两座明代石牌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坊,左联诗人杨骚故居和“德发”、“元兴”、“捷美”和“何广生”、“太义丰”、“裕成”、“德和”等老字号历史遗存。

总策划:阮开森 策 划:汪莉莉 翁 福 张祝发统 筹:蔡少菁 李志军 赖明杨史 料:蔡宇飞采 写:林青青 编 辑:陈烨玲 胡小玲播 音:悦 洋 婷 姝监 制:孙 卫 刘丽贞
主办单位:漳州市委宣传部 漳州市文广新局承办单位:漳州人民广播电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