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
9月30日,“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哥们儿》正式在北美3300家剧院公映。
“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这么长的定语,应该不会引来杠精了吧?
环球出品的《哥们儿》当然不是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早在上世纪90年代,《鸟笼》和《新郎向后跑》就曾创下同志商业喜剧的票房奇迹,前者还提名了奥斯卡。但两部电影都是先由中小公司制作、后被好莱坞大片商(米高梅和派拉蒙)买走发行。
好莱坞真正从立项到制作到发行全程包办的“童养媳”同志喜剧片只有两部,一部是《火烧岛》,一部是《哥们儿》,都是今年上新的。
但《火烧岛》的母公司20世纪福斯被迪士尼收购,迪士尼高层以没有档期为由直接让《火烧岛》上了流媒体,从而让它与商业无缘(呵呵)。这样一来,“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才最终落到了《哥们儿》头上。
已出柜喜剧演员比利·艾希纳是《哥们儿》的主演、编剧和联合制片人,他说感谢好莱坞能给他这个机会,让《哥们儿》走进主流商业院线。我们听听他是怎么感谢的:
《哥们儿》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让包括《爱你,西蒙》在内的所有主流同志电影都显得像儿童片。大银幕的同志形象从未如此充满性张力,就像同志版的《欲望都市》在向你招手:哥们儿,来玩吗?玩很大的?(该片因强烈的色情内容、出现管制药物和粗俗用语被评为R级片)
但本质上它又是一个幼稚的爱情童话,讲述两个纽约客从不相信爱到勇敢试爱的套路化故事。这几乎是好莱坞几十年来不断灌输的王子公主故事的翻版——除了两位主角都是同性之外。
艾希纳也承认,剧本的灵感来源于他成长过程中看过的浪漫喜剧、那些他称之为“让我爱上电影的电影”——《月色撩人》、《安妮·霍尔》、《当哈利遇到莎莉》…
“作为一个小孩,小时候看这些电影会让我想变成一个大人...但是作为同性恋,我从来没在这些电影里看到过自己,从来没有。我们甚至都不是主角们最好的朋友。”
“我不会说《哥们儿》能跻身这些经典浪漫喜剧的行列,但我真的很想拍一部风格相似的电影。它得是关于两个同性的,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过。”
和所有浪漫喜剧一样,《哥们儿》的重点不在于会发生什么,而在于如何发生。按照主流电影的尿性,两个男人从一见钟情到确定关系,中间可能只需要切入一个蒙太奇,而《哥们儿》用极限拉扯和过山车般反反复复的剧情,呈现了男男之间关于性与爱的多种可能性——
男主鲍比是播客主播,也是即将落成的LGBTQ+历史博物馆的馆长;亚伦是一名讨厌自己工作的律师,两人都不是轻易相信爱情的人。虽然他们在夜店看对了眼,但彼此都迅速用铠甲把自己武装起来。
就像鲍比在他的直播中宣称的:同性恋和异性恋不是一个物种,同性恋上床不代表想恋爱,“不要说3P了,我连2P都拒绝”。可是口嫌体正直的鲍比和亚伦从app聊骚到看电影到滚草地到群交趴体到拜见父母,几乎把同志情侣该做的(or不该做的)都做了一遍。即便这样了他们还以“哥们儿”相称,这——河狸吗?!
▲ 下面还有两个人
如果你是异性恋观众,如果你对同性恋的认知完全来源于无性化的情景喜剧,《哥们儿》会让你体验到什么叫五雷轰顶。那些舔脚、吸rush、无数双手上下揉捏的画面会让异性恋接受动物世界的再教育。
“我想让性爱场面既开脑洞又有趣,既浪漫又甜蜜。”艾希纳说,“因为性爱本来就是这些东西的集合。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消除所有关于两个男人做爱的禁忌。这他妈有什么大不了的?它从人类存在起就一直发生,只是我们不被允许展示而已。”
这种展示毫无疑问会冒犯到直人,更意外的是艾希纳对LGBTQ群体也没手下留情。《哥们儿》反复强调一个“基本事实”,即男同性恋是世界上最蠢的一群人。他们颜控又挑剔,想全要又害怕陷进去,内部歧视还多得一逼。正因为如此才让他们的寻爱之路异常艰难,简单来说就是“自作(zuō)自受”。
艾希纳毫不掩饰男主鲍比作为一名白人顺弯男享受的特权,同时把一堆圈内蠢事毫不客气的叠加到他头上去,开始了怼天怼地怼自己之路。比如鲍比觉得自己说话和走路姿势不够man,居然去健身房装猛男,结果约炮成功后忘记装回来把对方给吓傻了。这样的桥段固然看得人哈哈大笑,但也反映了男同群体对肌肉的迷恋,以及emo母零只有装一才有市场的卑微现实。
艾希纳说这些段子是他从生活中就地取材的。他刚到好莱坞发展时,一个女经纪人要求他“表演时尽量别那么娘”,艾希纳说谢天谢地他拒绝了这个建议,而这个素材最终以夸张的戏剧形式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作为一个在纽约长大、有着中产家庭背景的公开同性恋,艾希纳说酷儿身份赋予了他喜剧的灵魂,也让他擅于自省。正是通过自嘲引发的群嘲,才让《哥们儿》明明带有冒犯性却又人畜无害得像一只泰迪,电影里引经据典、密集的同志笑话甚至达到了《周六夜现场》的水平。
纽约除了是艾希纳的老家,也对另一位男主卢克·马可法莱恩出柜有着重要意义。
马可法莱恩在加拿大一个小镇长大,后来进入纽约著名的茱莉亚学院学习戏剧表演。他说当时感觉自己像走进了一道彩虹门。“我记得走在上西区的街道上,心里想着天呐这里每个人都是gay吗!”进入学院的第二年,马可法莱恩跟父母出了柜。
去好莱坞发展后,有一段时间马可法莱恩对性取向闭口不谈,他说这让他很不开心。是参演《兄弟姐妹》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在这部ABC热播美剧中扮演一个公开同性恋,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这让马可法莱恩有了对公众出柜的强烈冲动。“回头看来,我都没意识到这是多么重大的一步。”
马可法莱恩在2008年正式公开性取向,他说自己从未后悔过,哪怕可能因此而影响了职业前途。“还有什么比对这个世界尽可能保持坦诚更重要的呢?”
也正因为这份坦诚,让马可法莱恩获得了在《哥们儿》中扮演完美型男亚伦的机会。有趣的是,马可法莱恩去年参演网飞低分同志贺岁片《单身到底》的事迹被《哥们儿》直接拿来调侃,让鲍比抖出“同志电影?流媒体看就好了啦!”的反讽包袱。
流媒体毫无疑问对同志电影的下沉推广有着重要意义。但时代也在发生改变,大银幕作为同志电影的终极目标,可以说是另一种“同志亦凡人”:同志电影不应只活在网络上;它应该跟大众电影一样沐浴赛璐路的光影,让人们可以坐在影厅嚼着爆米花看他人或自己的故事。
《哥们儿》也给制作方环球和它所代表的好莱坞指出了变革的方向——曾几何时,“同性恋不配拥有happy ending”的观念在欧美影视中盛行,直到80年代《爱的甘露》和《莫里斯》问世才逐渐将其打破;而《哥们儿》需要证明的是,同性恋演员到哪里都可以做自己,并且不会影响电影的品相。
“我们可以互相开涮,对生活言无不尽,人们可以谈论同性啪啪或基达交友而不必有所顾忌”,艾希纳认为在可以展示的内容、可以开玩笑的话题和可以拿谁开玩笑上,《哥们儿》都实现了突破。可以说它既冒犯了所有人也成功逗笑了所有人,而这一切离不开全LGBTQ+演员阵容的助力。
从台前到幕后,《哥们儿》集结了好莱坞最优秀的LGBTQ人才,从L到Q的每个字母都在电影中有对应的呈现,琳琅满目的配角还顺带普及了一波非二元性别概念。
全片仅有两位直人演员,而她们入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要客串自己——《灵指神探》的克里斯汀·肯诺恩斯和《威尔与格蕾丝》的黛博拉·梅辛。两人都是同志群体的长期盟友和教母级别的资深同人女。
《哥们儿》出品人、好莱坞王牌喜剧监制贾德·阿帕图有去片场探班,他说这是他看过最欢乐最好玩的片场;同时他也有点遗憾,因为这样的电影千年等一回。
没人能想到的是,等到电影上映时全美已经有二十多个州提出了“不说同”法案或类似议程,禁止学校教授关于LGBTQ相关历史和性别认同的课程。
也就是说,在这些州长大的小孩,找不到人谈论他们身边的同志亲人、朋友和邻居。一个夫夫抚养的小孩,从入学起就要背负心理阴影。一个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孩子,只能独自面对霸凌和时不时浮出的自杀念头。
“我担心故事情节会过时,结果灵媒竟是我自己,”艾希纳说正是现实加强了《哥们儿》的现实意义,“我们将不得不继续为我们最基本的权利而战”。
因此《哥们儿》公映本身就是战斗的一部分。它作为一部同性恋商业片注定要和其他商业片争夺主流院线的大银幕,同时反击那些还没看片就冲进评分网站打一星的狭隘直男。“我们不只是为小众拍摄的,我们属于电影院。我们在这里,我们一直都在这里。”
当然,“好莱坞制作和发行的第一部同志商业喜剧片”是一顶不小的光环,也给《哥们儿》带来了票房压力。但艾希纳希望人们首先要放松心态、享受过程:
“不要把看它当成是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你去看它是因为它有趣,这才是人们去看它的主要原因。”
- 更 多 内 容-
轻点一下在看
就是对我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