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注定不能爱

易碎玻璃 QAF中文站 2023-04-01


千禧年后,同志文化与平权运动在香港兴起。


先后有国际不再恐同日、同志游行与同志影展几乎每年也举办,到近几年有新的活动PinkDot,外资在香港有份赞助某些活动与支持性小众员工。随著明星艺人出柜,市民对同志的认识有加强,大约有七成人支持性倾向歧视的立法,奈何十多年时间受到道德人士的阻力,再加上政府的忽悠态度致无了期拖延。


与此同时,多宗有关同志平权、婚姻、抚养的案件在法院有不同的裁决,有些案件同志一方是胜利的。例如政府税局要承认同志伴侣享有报税的权利,同时政府也要让同性婚姻的公务员配偶享有公仆福利。


除了法律战线外,电影文化是建构同志社群、身份的桥梁,过去九十年代大量主流电影污名化同志,在千禧年后同志影人在独立电影的光谱中,杀出自己的路。同志影展创办人杨曜恺Ray Yeung)、洪荣杰Kit Hung)、钟德胜Simon Chung)与以裸露电影为主的云翔在独立电影筑起了一道男色风景,以同志的身份拍摄个人化风格的同志故事。而当中有大部份电影都是以海人华人同志的身份主体为主,亦有在香港拍摄的故事与合拍的成份,展现香港电影的多面向与可能性。



在过去十年,香港主流影市只出现过一部《叔叔》(2019)(杨曜恺执导),再有同志电影上映是难得机会,香港同志电影的发展追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而重点是同志电影的受众不再限于同志群体与小众,而是关心个体与演员其它方面,同志也需要面对生老病死、在社会面对身边人的猜测、出柜、面对社会法律的不公,这个身份不应该成为阻碍。


以上提过的同志导演,普遍也有在海外拍片的经验,他们都是在海外留学,杨曜恺、钟德胜早期的作品也是描写海外的华人同志面对身份与环境的衝突。洪荣杰在香港理大的毕业习作《天使》(2001)夺A而使他出国读书,目前在瑞士与香港两地旅居,所以因著他个人的背景与当地的关係,两部电影皆在香港与瑞士合拍而连起来。他的首部长片《无声风铃》(2009)以纪念患癌逝世的瑞士男友,电影有他的个人情感投射、救赎与治愈,相隔多年再拍长片也是触碰到生死议题,不同的是今次拍摄的是别人的生命



《造口人》是洪荣杰的第二部长片,由09年金马会创投会,经历编剧与导演之一的李志超先生逝世,再到拍摄,再到剪接多个版本(共七版),筹备多年终于上映。洪荣杰由执行导演接过火棒,将昔日同工/朋友交低的半自传剧本拍成电影,责任重大。电影纵有不足与瑕疪,但在心思、出发点、男主角林耀声的演出与罕有的题材上却有点意思。


在香港的同志电影中鲜有以罕病与同志身份共存的故事,而且李志超也是文艺界的名人。李志超(Julian Lee)是香港著名摄影师、电影人、亦是小说家,可谓是多才多艺,对年轻一辈未必太认识,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男色、《号外》封面摄影师、拍过了一系列明星相。在死前一个月,李志超得知命不久矣从英国飞回香港处理好自己的临别展览,当时精神状态仍可以,看一些报导文艺界对他的死是震惊的。


洪荣杰对亡友的承诺与非战之罪


看电影之前先理清一下背景,李志超在08年患腹腔癌,09年半自传电影开始参加世界的电影投资会,金马创投、釜山电影节都参加了,在2009年他拍了一段《造口人》的片花,在见评审时拉开衣服让他们一睹“造口人”的构造。在片花裡大致与现在的内容差不多灰暗,其中一个画面写到是一部振奋人心的电影,活著就是胜利,结果他最终在英国不敌癌魔,自杀而终,光荣毕业。在片花的结尾有一段他呼吁赞助拍摄电影的联络方法,后来在他的著作《我与罕癌搏斗》亦有同样的告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位校友同窗成为了此片的投资者。


洪荣杰与李志超识于微时,是大学的同事,在李的生命油尽灯枯时将剧本交棒,电影未及开拍,李就先行撒手人寰。纵然电影的剧本,在处理上予人一种很黑暗、没希望的状态,但最终除了去不到英国拍摄外,都尽可能原汁原味呈现李的想法。拍得好与不好,对洪荣杰来说是非战之罪。


看《造口人》前,了解这个背景与故事丰富对人物的理解,如今电影要上映,可谓是李留给世上最后的说话。顺道也让我们认识一下罕病与社会上有造口人群体,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消除歧见、尴尬与不安。电影带出的信息是关怀,每个人都会病,不论是否同志都是需要爱。



《造口人》呈现的愤世疾俗与家庭关系疏离


电影以李志超的背景拍成半自传故事,而戏中饰演林子念(林耀声饰)在28岁就患上罕病,寻求良方,结果走到了瑞士求医。一方面要面对疾病,另一方面面对家人的冷漠与男友的疏离,在需要关心与照顾的时候落得一人面对的下场。在戏中出现同病相怜的网友在现实中亦是李志超的朋友,反而是那些网络的朋友与病友会关心一下,在电影也安排了他们亮相。


看毕电影后,也在想电影是很压抑,是比较愤世俗世与缺爱的。在念患重病的时候都是他一个人面对,家人的新家没他的份,男友是个渣男悄悄失踪又多藉口,每次见面都只有性的欢愉,根本不是爱情。也许是这份孤独让到影片弥漫著一份报复心。主要在两方面体现,第一点是在酒吧的SM场面,另一方面是结局对前男友发脾气,这一段是李志超指定的结局。


明明自己不想做也要惩罚负心男,你愈想跟我上床,好了,上天就偏偏给你上不了。与渣男交手多次,一次又一之受到伤害,也不愿止蚀离场。看到的关係不是建基在爱,只是建基在肉体上,而明显地那位渣男也有别的性伴而且很多谎言。关係的建构是在于双方,很难相信这是爱情,这是性工具而已。当影片在世界影展上映,当作品挂住李志超的牌头,他的前男友也许有机会找到,可能就是要让前男友感受到震撼教育。在道德上没有资格去批评他的决定,爱得深也恨得深,亦是他人生中的遗憾,另一方面亦代表是放不下的思念。


影片透过红色作为意象带出这段关系的危险性,作为主角回忆的部份。对白也写得直接,双方也有很多埋怨与心事,神女有心,襄王无梦。戏里描写二人的关系除了性与虐恋外,只有子念做手术前的旅行前作最后的春宵一刻稍为放松一下。坦白讲,电影多多少少因这些意象的玄虚与直接的对白,再加上林耀声的港式英语而影响了观感,一来要交待治病的过程,二来要讲家庭的冷漠与男友的问题,未必很清楚知道子念与他们的关系的前因,反映了创作者的孤辟,尽管不是全因性向的问题,家庭与关系都有缺失才会有生无可恋的感觉。



李志超晚年希望向父母出柜,最终不成事,他透过这部电影要跟家人说什麽?一个家庭是不是不能修补关系,一定要用性向去看所有事情?他对家庭是不是如此憎恨,恐怕成为电影的疑问。而在戏中家人也尝试关心与帮助,只是有别的住家与跨地域,亦有爱莫能助的时候,戏中饰演父亲的陈惠敏对儿子亦有关心的时候,只是儿子因为自尊心/自卑而不能够打开心窗,切断了对话的桥梁,双方关系成为行礼如义与疏离亦是源于不理解与找不到下台阶。疾病本来是可以修补的机会,无奈地行不出第一步,彷似人死了也不太在乎。个人而言,作为留给世上最后的话,在戏剧我会倾向选择留白,留给观众希望而不是现实。亦不想有人踏上同样的路,戏中人的命运与性格为电影蒙上了一份阴影。


面对如斯境况,只有一句无处话凄凉。一个人出生到死亡就是要面对孤独,与孤独共生、面对它。只有自己才帮到自己,既残酷亦是事实。关于李志超的故事,日后有机会读到他的自传再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Give me back my anus与Sex/love disabled


在电影下半部,子念做完手术要面对造口人身份,起初一定是不接受,感觉羞耻。先说子念在网上认识了一位自称做手术没后遗症的女士,女士鼓励他做手术,结果发现是美丽的谎言,原来对方也是造口人。美丽谎也是谎,只是有人愿意粉饰太平,若不是这一点希望可能子念不会做手术,他做手术到头来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男友的爱,亦想与世界对话。但一下子手术后一切也没有,没有性爱快感与刺激,对男同志来说失去性的乐趣,同时在男人的世界性也很重要,变相是性与爱的残疾。当他与医生说Give me back my anus时,他已经注定不能爱,手术是不可逆转,只有选择死与生存。


在电影上了几场后,洪荣杰接受网媒专访提到求存/求全的两难局面,两者的分别在于死的速度,当同志失去肛门意味连玩具也不能用,同时失去日常生活中饮食的乐趣,与自理会较烦琐,但不生存就难以工作,创造艺术,即使患病期间李也创作剧本与写作,否则我们今日也看不成这部片。既然无法改变,也要接受新身,活在当下。


导演分享到一段是林耀声在电影煞科时突然怒吼Give me back my anus,对于男同志来说是沉重的。在电影末段主角在造口人社区认识到同病相怜的人,都算是安慰。在香港原来造口人不算是残疾人,没法拿政府的社会福利,有些人日常如常上班,中途也会因排便而感到尴尬,纵然不是要争取福利,《造口人》的拍摄的确让外界知道是什麽一回事,让病患有自信过生活。当经历了手术,康复,子念重拾起相机开个展,就是自我的证明。电影不是励志电影,不是要煽情去讲道理,而是呈现一个人高高低低的情绪状态。



林耀声的魅力演出


林耀声在《烈日当空》被发掘出道后,在一些电影与剧集客串,直到《点五步》(2016),主演过几部不太出名的电影。在一集港台节目《没有牆的世界》中他与李靖筠分别饰演高智能自闭症人士早已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点五步》的投手少年唔声唔声吓人一惊,到了《造口人》亦有令人吃惊的英语,When I need”突“ You,尴尬。电影无可否认是有不足之处,但一个英语不怎样的演员成功完成一部电影,对他的压力是极大的,剧组更为他准备了英语老师也算关怀备至,亦可包容的。


为了演出这个角色,他在生活中体验造口人的生活,可见他的投入,演出过后一度无法抽离角色,把角色与自身混为一体,相当压抑。从中可以看到他对角色的重视程度,加上赤裸演出与有大胆的性爱情节,这种挑战自我的意味,为电影的不足抓回不少眼球与分数。林耀声对角色的投入让他有半年的低潮期,走不出角色,可见他的心思与准备。再者同志片十分冷门,这部电影在戏院有限度上映亦不会回本,年轻演员敢挑战自我,勇气可加。这绝对是林耀声从影生涯的代表作,由《点五步》被发掘再到小众电影,只要有心发掘香港其实尚有不少年轻演员。


再数林耀声的演出,多年来也有做男主角的机会,但局限在传播面不广的电影。《造口人》本身亦不算有发行,有什麽投资的电影,很容易被忽略。过去有三部电影都是做男主角,不算出名,拍拍短片、在一些电影做做配角。其实他值得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而在众多的细节上看到他有上进心的,外型讨好,在香港电影长期都是几位老哥当男主角的时代,好需要给年轻人机会,他可以尝试几多,有可溯性。



香港同志电影的多样性发展与同运的延伸


《造口人》拍了好几年时间,经历了香港国际电影展、同志影展,前前后后几年终于在戏院正式上映,2021年香港本地的同志电影比往年丰富,先是有两部以社会与家庭为题的短片,后者年己有女同志电影《喜欢妳是妳》上映。在《全民造星4》以同志为题的项目在电视出现,同时TVB的剧集对性小众嘲弄。香港的同志电影/同志平权是不是进步了?坦白说又不以为然,同一时间性别平权的官司在新常态之下在法庭开庭,《喜欢妳是妳》不太想被标签为同志电影,但又不能把它当成伪同志电影。相对来说,《造》的结局是悲愤,但终究与一段关系斩缆,没有再回头,而《喜》就选择了行传统的路,选择了与社会规范妥协,定位模糊。并不想细分同志不同志的电影,但电影创作上可以潇洒,可以跳出框架,来一点疯狂的戏份也可以。


在几部同志电影中,《造口人》在角色身份有它的独特性。两部围绕家庭的短片都是陈旧的议题,同志故事不一定要写世俗的不接纳、欺凌。碍于背景《造口人》难免有家庭的疏离感,但很基本的是同志亦凡人。同志不一定是贵公子,亦可以是基层、同志都会生老病死,而不是放大对爱情世界的幽怨、缠绵,可以有勇气与看法。香港的同志电影欠缺了色彩、对未来的盼望,又或者香港现时没什麽希望,但同志电影不一定是小众电影,同志电影亦可以是主流的部份,要看整体愿不愿意推进,开阔思维与眼界,观众层面是最重要。比如剧集《大叔的爱》与泰国腐剧、日本BL动画在香港上映,如何将浪漫爱情易入口的甜蜜与搞笑延伸到社会层面,亦很重要。同志电影与同志运动是双轨并行的,香港本来要办同志运动会一波三折要延期,这未必是最好的时代,在同运与社运减退下体现了尽做的可能,《造口人》是一部未必拍得好的电影,但它带出了人面对困难捱过去的决心与面对现实的无助。同志群体并不完全孤独,最后凭歌寄意,愿李志超安息。


   “You ‘re not alone like you think you are.

       We all have scars, I know it’s hard

       You ‘re not alone. You ‘re not alone”

一Arlo Parks -《Hope》


作者:Dorothy‍‍‍


豆瓣同名作者,一个小如微尘的影迷。‍‍‍‍


QAF中文站开辟了「嗑学家」专栏,分享中文世界的美好影评。感谢「嗑学家」Dorothy为同志影视做出的贡献,🌈🌈🌈因你而更美丽!


公众号内回复造口人有惊喜,简繁体均可,文字前后都不加空格哦!因公众号关键词回复数量有上限,我们只能保留最近半年左右的自动回复。本文涉及的更多影片请前往论坛qafone.co自行检索。


手机直接点击链接有一定几率显示失效,请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系统浏览器(ios平台为Safari)打开即可。另外请仔细阅读下载说明



小赏怡情 ♫

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