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过程与实现机制
科情智库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
1
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较为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战略等;国内学者则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与效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文引入价值共创理念,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在价值共创中的角色和作用,分阶段探讨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过程,并提出实现机制,进一步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关系的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
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主体是指参与科技成果从“潜在价值”到“现实价值”转化全过程的各个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各主体属于A2A(actor-to-actor)导向的复杂、动态网络互动关系。从共创价值孵化到共创价值增值再到共创价值产出,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共创主体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与合作,在多元主体的积极互动与资源交互中实现价值共创。
在研究开发阶段,多主体价值共创形式主要是以高校院所为核心的信息传递,采用合作的方式精准对接资源,共同孵化价值,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价值碰撞与融合打好基础。
在产品化阶段,多主体价值共创形式主要是科技中介机构引导下的动态信息交互,在科技中介机构的推动下,对科技成果进行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共同实现价值增值。
在商品化和产业化阶段,多主体价值共创形式主要是基于企业需求的信息共享。在产品化阶段之后,科技成果正式进入市场,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共创出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3
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
聚焦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体参与及其供需对接、利益分配等核心要素,瞄准解决谁来转、如何转以及转后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制度保障和机制设计,发挥协调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就是要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部门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要将知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过程,从多元主体协同、供需融合发展、创新中试、利益分配等方面提出实现机制与具体措施,有助于推动各主体组成价值共创体,共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
3.1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在政策协同发力的保障下,多元主体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高校院所为依托的有序互动局面,并进行长期有效的资源交互,共同实现价值共创。
多元主体有序互动是基础。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四大主体。资源交互是核心。科技成果转化属于科技资源配置,积极促进各主体间进行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交流和转化,从而保障科技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政策协同是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科技、教育、人才、财政、审计等多部门,需科技、资金、人才、市场、产业等多方面政策的衔接和互动。
3.2 供需融合发展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通过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供需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建设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推动各主体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协同创新共发展;深化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助推创新成果转化。
3.3 创新中试机制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薄弱的现状,亟需创新中试机制,建立健全中试服务体系以及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承上启下作用。
围绕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中试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中试应用。建立多元参与的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中试及转化,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3.4 利益分配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是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持续。
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营造良好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方法,更多地偏向于市场化的评价方式。
4
结束语
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始终关心的话题。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深入探讨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孵化—增值—产出”过程,并提出四项实现机制。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价值表现等开展更翔实、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杨世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来源:此文为缩减版,《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3 Vol.(2):10-16,23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