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互动体验提升商业空间价值
自创 | 资源 | 视野
Cases · Cooperation · View
▲ 《Melting Memories》(消融的记忆)
多媒体艺术家 Refik Anadol
互动性在世界中无处不在,
特别是人类之间关系本质的体现。
--- 莫里斯·贝纳永
法国的先驱新媒体艺术家和理论家
回看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单一的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形式走向多元化的戏剧、电影、电视以及网络与多媒体时代的互动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单媒到多媒,从实景到虚拟,从被动到互动,新媒介导致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人们对感官世界的最大满足是通过五感,眼见、耳闻、鼻嗅、口尝、感触。当这一切都成为现实的时候,多媒体时代便来临了。这是一个沟通的时代,一个互动的时代,一个心灵对话的时代。“互动”成为最活跃的字眼,“对话”成为最流行的沟通形式。
▲ 《大西洋海底隧道》(The Tunnel under the Atlantic),1995年
莫里斯·贝纳永(Maurice Benayoun)
艺术家莫里斯·贝纳永通过一个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将巴黎与蒙特利尔两个相隔千里的城市联通,让上百人通过这个装置“相遇”。作品的外观像是从地下伸出的管子,让人联想到真实的穿越大洋底部的隧道。
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是对观众和/或环境做出反应的动态艺术形式。是以互动理念和互动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类型,追求沉浸感。观众以某种方式参与,通过提供输入来确定结果。当用户完全沉浸在环境中时,在互动体验中与创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互动的艺术装置通常是电脑化的,并使用传感器来测量创作者为了获得特定响应或反应而编程的,诸如温度,移动,接近度,气象现象等事件。
▲ 《Melting Memories》(消融的记忆)
观众可以感受大脑内部运动的艺术化诠释
这个时代赋予艺术更多表达可能性的工具,今天的交互艺术不应仅仅停留在观众参与的阶段,而应该回到思考和探索艺术的本质。艺术不仅是双眼前的东西,而是眼睛背后的部分。互动作品更是如此,不应仅是为了互动而进行的作品,而应具有自己的理论支撑、逻辑系统甚至哲学观点。有这么一位留法的青年艺术家便是崇尚这样的创作思路,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古典乐器、音乐甚至是思想与现代科技、艺术进行融合。
▲ 陈俊恺
留法当代艺术家
陈俊恺
1987年出生于上海,留法当代青年艺术家,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化特殊人才签证,毕业于法国Villa Arson 尼斯国立当代艺术学院硕士阶段。2017年在法国的 Le Fresnoy 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获得第三阶段“大师班后文凭”。
他一直在视听艺术和互动装置中寻找突破,他的作品指引着观众去尝试不同的互动体验,将其转化为一场行为表演,而每个观众不同的表演细节,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他在科技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和创作,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场感,艺术家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行为的表现形式让作品更加耳目一新。他开发了视听创作作为实现表演的工具,并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新的乐器和一种新的视听装置,用他自己的经历融入不同的文化来讲述他的故事。
教育背景:
2015年-2017年,在法国Le Fresnoy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获取艺术研究后文凭学位)
2013年-2015年,就读于法国尼斯国立音乐学院,作曲和电子音乐专业 (研究与学习)
2012年-2015年,就读于法国尼斯国立高等艺术学院,艺术造型专业(获取本科与硕士学位)
2006年-2011年,就读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取本科学位)
在欧洲高等艺术研究中心Le Fresnoy的年度盛宴: 展览Paranoma中,作为唯一的中国大陆艺术家,陈俊恺的互动装置及开幕行为表演 《Bagua》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八卦》观众体验现场
庞大的太极八卦阵图中央被一道长方形幕帘切割出新的立面,幕帘上投射出半边阵图,画面中被分类的各类元素据不同速度规律的在自己的轨道中运行。艺术家邀请观众们参与,大家手持感应器踏入这个小小的宇宙之间,靠近幕帘,挥舞或是穿梭,我们便能察觉外界动作对画面产生的作用和丰富的变化,艺术家用复杂的代码为不同部位的感应器设定不同的画面变化。硕大的作品和其投射的若隐若现的光影十分夺目,营造出神秘又极具科技感的氛围。
Bagua
八卦
▲
互动行为表演和装置
互动传感器VR HTC Vive,立面投影,地面投影,10.1声道,自动旋转屏幕
装置的观念和内容来源自于八卦,卦象中的爻是对阴阳的描述,也是对古老神秘的易经的诠释。八卦中体现的自然元素由不同的阴阳排列组合而成。三爻的排列组合总和为八,六爻的排列组合总和为六十四。八卦中的八个符号,体现了八个不同的自然元素。从造型方式和艺术语言来看,装置利用两个视频投影的方式,把八卦的平面图像,转化为圆型剧场空间。在声音和图像上,每一个卦象转化为图像声音的运动。在易经中,运动变化是理论的核心。为了使八卦装置形成与之对应的循环运动和表达的时间观念,圆形剧场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进行图像与屏幕的旋转,从而使剧场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
最后,作品的呈现由不同的方式组成:经过排练的互动表演方式,观者的互动体验方式,装置的自动运行方式。在互动的方式中,手持传感器,将身体融入视听运动之中, 成为了表演者,并且寻找着他们自己的造型语言。
▲ 《和鸣》,2017,法国巴黎
法国“白夜(La Nuit Blanche)”艺术节的表演现场
我们通常会根据音乐的节奏来摇摆舞蹈。我们也习惯看着指挥家背对的观众进行表演。陈俊恺,他做的一切与之完全不同。他是传统与技术,视听交响乐的支配者。它的装置是密集的:由古典乐器启发而选择出的(古筝,中国打击乐,凯尔特竖琴,小鼓)和增强的自动演奏系统。通过传感器,在他的装置中心处舞蹈,艺术家激活他的音乐设备。每个手势对应于音符或视觉程序。实际上,在他身后,有五张垂直的中国宣纸,其上的投影充满着变换不断的(符号性的,几何的,有生命力的写作...)。例如一个邀请观众的手势可以使这个投影中的符号们放大,随风摇摆,而收回的手势会让图像放缓。这不仅仅是一个装置,而且是一场行为表演。身体每次不同程度的运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作者来自于中国,探索着不同的历史,创造出新的寓言。他化着京剧演员的妆容,舞蹈动作的创作受到武术的启发。他的创作过程是精确的,但乐器,互动,却可以让公众使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源头看出,两种文化的交融,而灵感来源于:Charles Baudelaire的“Correspondance”和王伟的“鸟鸣涧”这两首诗歌,大自然的文本。因此,作品“和鸣”体现了综合性的体验,试图给于感性的观众们一种意义。
--- Manon Klein 评论
Correspondance
和鸣
▲
互动行为表演和装置
互动传感器
自动乐器系统:古筝,花鼓,竖琴,军鼓投影
“和鸣”是一个互动的装置表演,陈俊恺自由地从两首诗歌中汲取创作灵感,一首来自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Correspondance”,诗歌把不同的五官感受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另一首来自于王维的作品“鸟鸣涧”向读者展示了幽静而美丽的景色。所以,装置使用了传统的乐器,古老的曲法和唯美的图像。而互动设备的运用,可以使观众身临其境, 让他们的动作可以实时地勾勒出一场充满诗意的交响乐。装置将身体视为一种工具,与绘画和音乐结合,比如画家的画笔,可以勾勒出不同的景观,比如音乐家的指挥棒,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乐。人的挥动间,音乐就产生了。
他的作品让观众自己就像指挥家一般,“创造”出不同的自主音乐。这之后,简单的Loop互动音乐游戏就诞生了。
Variation_Loop
互动音乐游戏
Variation_Loop是一个以APP形式的互动音乐作品。陈俊恺试图把乐谱转化为一种LOOP,在其变化的时候加入一些Game形式的互动。观者可以用游戏Touch的方式,进行娱乐或者创作。
Variation_Loop_Opus.1整个的构图是以时钟循环的方式进行呈现,其目的是让整个音乐和互动进行无尽的持续以及循环。
Variation_Loop_Opus.2整个的构图是以上下对称的方式进行呈现,其目的是给观者创造一种Sin曲线的运动变化。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陈俊恺的艺术多样性:音乐、装置、文化的巧妙结合。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更深的去了解他。
01
Positioning of CHEN
陈俊凯的自我定位
几年前,与朋友一起做展览的时候,他们把我比作为一个“魔法师”。通过艺术家的在场,与作品进行一种新的融合,赋予作品一种生命的体现,就如同带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同时创作出一种音乐氛围、故事氛围、光影氛围。其实,我和从事科技艺术的工作者一样,每天都在疯狂的学习。有时候会陷入毫无头绪的拉丁文献,有时候会坠入人工智能的代码深渊。但这对于我说,都是释放魔法的咒语,你不能写错任何内容,也不能随意的进行表达。而我的创作中,我更倾向于用丰富的形式去述说一个作品,去力求用一种新的方式呈现(用什么样的综合方式),比如用身体行为去绘画声音,用舞蹈语言与展现空间和视觉场景进行一种对话。
▲ 表演中的陈俊恺
02
About the Inspiration
关于创作灵感
其实,我的灵感来源于很多地方:当下生活,网络世界,参考文献等等。就像我正在创作新作品《一天》, 来自于城市中密集的单元,赛博空间中繁杂的信息。在这楼房之中,他们也许是蚁族,或是白领,或是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在城市中,当我们走过一片又一片的住宅区时,我们也许会听到,,某一处房间的电视在播放着新闻。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窗内与窗外的不同场景与窗户内的故事。在网络中,当我们刷过一篇又一篇的朋友圈时,我们也许会看到,博主生活中自我的表达。作品试图把这所有的素材变为一种叙事,编织出个硕大的场景,犹如电影的片段。我设想在一个空间之中,把观者变为一个局外人,去领略每个窗户之中不同的故事(真实而又虚拟)。
▲ 作品《一天》
03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music
艺术与音乐的串联
我一直在寻找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把他们用各种系统编织在一起,成为一种表演。其实,把Art Plastique(造型艺术) 和Electroacoustique(电声音乐)进行结合,是我一直以来的尝试。当我看到Sound Painting的时候,这让我奋力去尝试各种方法,把装置变为一种Instrument(视觉的,声音的,造型的),把声音变为一种Continuum(持续的,行为的,互动的)。我在法国尼斯留学期间,节奏飞快: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打工卖包。所以,现实条件之间,使我大胆的把艺术学院的作品拉到音乐学院进行演奏;把音乐学院的理论融入到艺术学院的进行碰撞。虽然,面对各类大咖艺术家和音乐家倍感压力,但我的老师们都非常的开放自由,也鼓励我继续前行。
▲ 《和鸣》系列作品
Gallery Chenshia,武汉,2018
Q1: 你作品里面有运用一些中国传统乐器,你如何看待通过艺术再创作将其赋能,产生新的可能性?是否背后还有什么故事?
陈俊恺:其实,当我们走进乐器博物馆的时候,不管是复杂的编钟,还是简易的皮鼓,它们都有自己的年代,使用方法,和适用的音乐,这就已经充满故事。在欧洲留声机兴起之前,有着自动化的乐器,风靡一时。我在那个时候,想通过一个艺术作品,让大家可以挥舞双手,绘画音乐,感受音乐的各种排列组合,把观者变为行为者,把舞台带入展览。而我一直以来,都在继续研究如何把更多的乐器变为装置,直至变为一个奇怪的“无人乐队”, 让观者感受一场狂风暴雨式的音乐会。
Q2:你自己在校任教,如何看到目前这些学生应该如何与商业结合?以及你自己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我很多年前看到的Arts+Com, TeamLab, AntiVJ等Studio的作品,其实也有想去追求模仿的冲动,因为他们创造出的各种形式近乎完美。但后来,我发现一件艺术作品其实很难被临摹,只有做好自己的创作,身边的每一位观众或者聆听者,会发现你作品中独有的魅力。而这一份魅力,可以变为商业中所谓的“美丽”,也可以继续在象牙塔中无尽的徘徊。对于我自己,我特别想做好“无人乐队”和《一天》这两个作品,而这两个作品目前都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前者需要手势识别,后者需要人机对话。我的计划或者是希望,想把它们做好,带给观众,哪怕是在很多年后。
▲ 陈俊恺受邀参与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与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AI研究院副院长竺博进行探讨
感官是人感受外界的基础手段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互动艺术甚至结合人工智能的艺术作品随着科技发展开始大量出现,也渐渐开始走出美术馆、艺术空间,开始进入大众活动场域,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商场,商场悄然进入迭代升级的风口,运用“沉浸体验+实体商业”,让消费者更愿意长时间停留在线下实体店中,进一步建立与产品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努力在疫情后破局复苏。
当下的人们对于个性化、代入感、互动性的需求越来越强,而对同质化商业场所的接受度则越来越低。在这样一个多业态混合的发展形势下,商业空间对于内容体现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从传统的视觉设计,引入艺术家的作品,再到目前新的感官交互装置等等。从餐饮到零售空间、从健身中心到创意书店,都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感官与心理体验,提升空间价值?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新的业态、新的艺术如何与用户需求匹配。
▲ 商场“农场”中以假乱真的仿真羊
头部玩家的“沉浸体验式商业”模式也为复苏中的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参考。SKP-S是SKP联手GENTLE MONSTER 合力打造的旗舰项目,以“数字-模拟 未来”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移民到火星”一百年后的故事,通过艺术数字化模拟未来情景与过去时光。SKP-S主打的就是体验,作为实验性沉浸式百货商场,通过零售和艺术的结合,重新诠释店面设计、品牌联动以及产品陈列。
▲ GENTLE MONSTER 全新旗舰店和它的甜品店
场景化的打造和故事性的引入,将人与空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在科幻与真实的世界中穿梭,获得独特的体验,重新定义了消费公共空间的趋势。消费者通过反复体验,进行分享并主动传播,进而触发更多的新流量进入。
▲ 顶尖大牌的“SKP-S特别定制”,融入商场整体氛围
▲ “虫洞”通道,穿越时空
将艺术和商业结合的商场,其实已经不少。北京的侨福芳草地,上海的K11购物中心等,都是以“艺术+商业”的思路在商业领域闻名。但是如今SKP-S南馆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把体验化场景在高端百货中呈现地如此彻底。
▲ 火星探测基地场景的打造
▲ 联合视觉艺术家设计的大型灯光装置,
感知时间和未来的关联。
创新一直都在突破,不断满足目标人群的诉求与期盼,我们首应去创造市场需求而不仅仅只是着眼于当下。艺术互动与体验场景将会更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与商业,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应用的方向。
撰文/玺蓓 图文编辑/玺蓓
-END-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雅昌艺术、南方人物周刊、artgogo
Recommend
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
麦稞文化创意公司(Atelier MIC,简称MIC)作为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跨界资源,提供符合现代商业趋势下“新生态”文化内容的运营策划、内容输出、场所设计、品牌打造及落地运营咨询等业务。我们拥有一支策划、建筑、设计、艺术、策展、广告、动漫、教育等复合型专业团队,服务于儿童引领、文化再生领域,致力于建立场所价值体系,带动场所再生。目前,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汉堡(德国)、成都(中国)设有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