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翔 || 葡漢被動語態轉換規律與翻譯技巧

俞翔 汇智澳门 2023-02-15
[提  要] 葡語中大量使用被動語態,而且其使用範圍也很廣泛,相反在漢語中使用被動語態的情況不是很多。如何將如此多的葡語被動語態表現形式翻譯成漢語,是譯者面對的一大難題。只有对葡漢被動語態進行對比分析,特别是對葡漢被動語態之間的差異與轉換規律進行分析、描述與闡釋,才能尋找到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翻譯對策,難題才能迎刃而解。歸納與總結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規律,亦可為譯者提供相關的翻譯技巧。[關鍵詞] 屈折變化  形合與意合  對比分析  被動語態  葡漢翻譯  轉換規律[作者簡介] 俞翔,澳門理工學院語言及翻譯高等學校副教授
[原文出處] 《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一、引言

對比語言學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並與翻譯和翻譯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探尋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翻譯技巧之前,首先應該對葡汉被動語態進行對比分析,以便找到二者之間的差異。在談到英漢對比與翻譯的關係時,張培基指出:“英譯漢的一切翻譯理論、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上,因此對於翻譯實踐來說,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異同,尤其是相異之處,從而掌握它們的特點是十分重要的。”依據這一觀點,對比分析應該始終貫穿在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中。葡漢翻譯也不例外,我們可以通過葡漢被動語態的對比,尋找二者之間的差異,對它們之間的轉換規律進行描述,從而歸納出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翻譯技巧。葡萄牙語言學家Vilela(威來拉)認為,“翻譯是一項應被提升到語言學高度的工作:其中滲透著句法、語義和語用方面的內容和現象”。他進一步解釋道:“翻譯是比較,是對比分析,是在不同於譯出語的譯入語中創作出一個話語。在從譯出語到譯入語的轉換過程中,有兩個最高標準:一個是對原文的忠實,另一個是把原文複製到本族語的自由度。”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過程,也需要符合這樣的標準,特別是體現“把原文複製到本族語的自由度”。

翻譯理論、方法和技巧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是來源於實踐。例如: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Nida)是語言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就曾經從事《聖經》的翻譯工作;中國翻譯家嚴復創立了 “信、達、雅”翻譯原則和標準,也翻譯了《天演論》等重要的著作。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翻譯技巧,也是來源於對比分析和翻譯實踐,反過來又可以指導翻譯實踐,這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葡語被動語態轉換到漢語的規律有兩種情況:相同性質的轉換和相異性質的轉換。“不管是相同的,還是相異的,轉換的內容都是‘意義’,即常說的‘意譯’。相異性質的轉換更加突出了轉換的內容:‘意義’。意譯包括了‘語義’和‘文體’兩個方面。”在葡語被動語態轉換到漢語的規律中,關注點是相異性質的轉換,因為相異性質的轉換才是最有翻譯研究價值的,也是葡語被動語態轉換到漢語的規律的精髓所在。葡語是有屈折變化的語言,運用“形合”的方法來構建其語言體系,而漢語是無屈折變化的語言,採用“意合”和語序的手段來建立起其語言體系。葡漢屬於不同的語言體系,有著巨大的差異,二者的差異是葡漢翻譯的難點。對比分析二者差異, 旨在歸納與總結它們之間的轉換規律,進而形成翻譯的策略。本文擬首先分別對葡語和漢語的被動語態進行表述,然後對二者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它們之間的異同,特別是差異。在此基礎上,通過具體的葡漢翻譯例句,歸納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規律,以期給譯者提供這類翻譯的解決方案,即翻譯技巧。




二、葡漢被動語態

(一)葡語被動語態

對於葡語被動語態有众多论述,现將其歸納為以下五種情況:

1.被動語態由助動詞 “ser” 和主動詞的分詞構成:受事主語 + 助動詞 “ser” + 過去分詞 + 前置詞 “por”+施動者。“助動詞ser與主語受事保持人稱和數的一致,主動詞的分詞起形容詞作用,與主語受事保持性和數的一致”。“施動者一般由前置詞 “por”(常用於表示動作的句子)或者前置詞 “de”(常用於表示感情或狀況的句子)引出。如果施動者是不定的或者不想把施動者表述出來,被動語態的施動者被省略。

2.被動語態由 “estar”、 “ficar” 、“continuar” 等助動詞和過去分詞構成,表示狀態、發生了變化的狀態以及動作的結果。

3.被動語態由被動語態代詞 “se”和動詞的第三人稱變位構成。在這種被動語態句中,沒有施動者。動作的施動者是未知的和不明確的。被動語態代詞‘se’根據代詞的擺放規則放在動詞之前或者之後。一般來說,構成這種形式的被動句必須具備三個條件:A. 動詞必須是及物的;B. 受事一般是物,不能行使動作;C. 動詞變位限於第三人稱,跟受事賓語保持數的一致。

4.單獨由過去分詞構成的被動語態。過去分詞修飾其前面的名詞,與名詞保持性數一致,充當定語或者定語從句,起到限制、解釋、說明或者形容名詞的作用。實際上,這是被動語態的簡化形式。在葡語中,這種形式使用得非常廣泛,可以使語言表述達到簡潔與明快的效果。

5.名词被动语态形式。在葡语中,为了语言的精练或者句子结构的需要,有时可以用名词表示被动语态形式,自然,这种形式中也会带有施事和受事,即:名词 + 受事 + 施事,例如:“a utilização do dicionário pelo público”、“qualquer resposta por parte da Editora”。

(二)漢語被動語態

就漢語的被動語態或“被”字句,《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進行了如下的界定:“有的句子,在謂語動詞前有一個表示被動意義的介詞‘被’或由‘被’組成的介詞短語作狀語,這種句子叫‘被’字句。‘被’字句的主語通常是謂語動詞的受事,介詞‘被’的賓語通常是施事。包含由表示被動意義的介詞‘叫’、‘讓’、‘給’構成的狀語的句子,也屬於‘被’字句。”⑤該書還指出,“‘被’字句主要用來表示一個受事者受到某種動作行為的影響而有所改變。其中最常見的是用於對受事者或說話者來說是不愉快、受損害的或失去了什麼的情況”。雖說該書針對漢語的語言特點——“漢語‘字’為最小語法單位”,從句法、語義和語用的角度闡述了漢語‘被’字句,但所說的實際上正是漢語被動語態及其特點與性質。然而,他們所涉及的漢語被動句式還不夠全面。

在現代漢語中,既有主動語態,也有被動語態或被動句的表達形式。漢語被動句的標誌通常都帶“被”、“讓”、“叫”、“給”、“遭”、“挨”、“受(到)”、“由”、“把”、“所”、“獲”、“使”、“加以”、“予以”、“蒙”、“為” 、“為/被……所”等字詞。在這些字詞中最明顯的被動句的標誌是“被”。“被”字作爲介詞還可以帶賓語。漢語中既有有標記的被動句,也有無標記的被動句。有標記被動句的句式(即結構被動式):主語(受事)+ “被(或它的代用詞)” + 施動者 + 動作性及物動詞,例如:那些花兒被安娜買走了(Essas flores foram compradas pela Ana.),或,主語(受事)+ “被(或它的代用詞)” +  0  + 動作性及物動詞,例如:扒手被抓了(O carteirista foi preso.)。無標記被動句的句式(即意義被動式):主語(受事)+ 動作性及物動詞,例如:衣服洗完了(A roupa está lavada.)。在現代漢語中,被動語態用得不多,其使用範圍也比較狹窄。“王力把‘被’字句稱為被動式,在《中國現代語法》中對被動句定義為‘凡敘述詞所表示的行為為主體所遭受者,叫做被動式’。王力著重分析了‘被’字被動句的語義特徵。他認為‘被動式所敘述,若對主體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受禍、受欺騙、受損害或引起不利的結果等’。正因為這樣,‘平時敘述行為時,主動式用得多些,被動式用得少些,並非所有的主動式都可以轉換成被動式,被動式的用途要窄的多’。”

受西方語言的影響,現代漢語“被字式”的使用範圍有所擴大,有時也可以用來表達並非不如意的事,如“他被選為立法會主席”、“她被評為三八紅旗手”等,但大多數被動意義不用“被字式”。按照漢語的習慣,假如句子中無須指出施事,主動意義與被動意義又不會引起混淆,一般就不用結構被動式(用介詞或介詞結構作狀語),而用意義被動式,例如:“這件事做得好”,而不說“這件事已被做好”;“這件事搞砸了”,而不說“這件事給弄糟了”、“門關上了”,而不說“門被關上了”。漢語中表示被動意義時,使用被動式的情況不多,通常使用:處置式(即“把字式”或“將字式”)、“是……的”式、“……的是”式、“……加以/予以”式等等。處置式表示施事對受事的處置或支配行為。

(三)葡漢被動語態間的差異

葡語和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各自的語言特徵也相差甚遠。葡語是一種有詞形變化的語言,而漢語是一種無詞形變化的語言。葡語和漢語的根本性區別以及它們的各自的語言特點,是由它們所屬的各自的語言類型所決定的,即:是屬於形合類的語言,還是屬於意合類的語言。

關於形合與意合,劉宓慶給其作了以下界定:“我們這裡所謂‘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彙手段和形態手段)實現詞語或句子的連接;所謂‘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詞語或句子的意義或邏輯聯繫實現它們之間的連接。前者注重語句形式上的接應(cohesion),後者注重行文意義上的連貫(coherence)。……形合、意合問題屬於表現法。”形合與意合屬於語言類型學方面的範疇。意合性的語言是指在一種語言中以意合的語言表達法爲主,形合性的語言是指在一種語言中以形合的語言表達法爲主。學者們主要是從詞法和句法的角度出發,研究葡語和漢語究竟是形合類型的語言還是意合類型的語言。就汉语的意合,在詞法和句法的層面上,趙永新认为,“我們知道,漢語不像印歐語系那樣,沒有形態變化。因此,漢語詞語的結合就不受形態成分的約束,倒是更多地受語義因素制約。漢族人的思維習慣的特點決定了漢語詞語結合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就是利用語義的鏈索作用。無論是語素組成詞,短語組成句子,分句組成複句,聯繫的手段往往不是語法成分,而是語義的條件。只要是語義上合乎事理,能夠搭配,就可連在一起成為一個句子,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意合法”。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葡語偏重於形合,而漢語則偏重於意合。在進行葡漢翻譯時,一般來説譯者要將葡語句子的形合轉換成漢語句子的意合。

葡語是有形態變化的語言,靠“形合法(morphotactic)”來規範其行文表述與語法規則,注重句法平面。葡語使用語法手段,要求句子的框架結構完整,因此一般來説,葡語句子以“主語 + 謂語”為框架。從被動語態的構成上,可以看出,被動語態的結構是完整的,其句子成分既齊全又嚴謹、規範。以主謂結構為框架,依據性數搭配一致與人稱動詞變位統一的語言特點,通過性、數、人稱、動詞變位、過去分詞等的形態變化,構成葡語被動句,從而在語言的交際功能上表達出多種意思。

漢語是無形態變化的語言,靠“意合法(semotactic)”來維繫詞組或句子的語法組合,注重語意平面,並使用詞彙手段。“漢語以‘話題—説明’為框架”, 因爲漢語並不在乎句子結構的框架與完整性,非常注重表意。從漢語被動句的標誌或者表達形式上,不難看出,漢語被動句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被”字而言多用於“不幸、不愉快”等情況;在表達形式和構成上,不僅只有“被”字,還有許多字詞可以表示被動的意思,漢語被動語態或被動句呈現出多樣性、非唯一性和不規範性的特徵。因此,這充分驗證了漢語的特徵:漢語不在乎句子結構的框架與完整性,而注重表意。

葡漢被動語態之間的差異也可以從量化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在葡語原文中被動語態使用的頻率遠遠高於其漢語譯文中被動語態使用的頻率,而且漢語譯文的被動語態中很少使用“被”字。被動語態在葡漢兩種語言中使用頻率高低的差異,顯示了 兩種語言表達習慣的區別,更顯露出它們之間邏輯思維方式的差異。通過表1可提出以下問題:1)在什麼情況下葡語被動語態應該翻譯成漢語的被動語態?2)如果把葡語的被動語態譯成漢語的被動語態,也就是在進行葡漢相同性質的“正”轉換時,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被”字?3)在什麼情況下不能把葡語被動語態譯成漢語的被動語態,或者何時進行葡漢相異性質的“負”轉換?4)在葡漢相異性質的轉換中,應該把葡語被動語態譯成哪幾種漢語主動句形式或者句式?




三、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規律與翻譯技巧

探討葡漢兩種語言間、特別是被動語態間的差異,為探尋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規律與翻譯技巧作了鋪墊,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葡漢語被動語態轉換的具體翻譯策略。

(一)轉換成帶“被”字的被動句

葡語被動句可以表示許多意思。當葡語被動句表示“不幸、不順利、不祥、負面、無奈、被迫”等含義的時候,應該把其翻譯成漢語中帶“被”字的被動句。在葡語中,經常使用一個過去分詞來修飾其前面的名詞,實際上這個過去分詞充當了帶有被動語態性質的定語從句。這種過去分詞修飾名詞的語言形式,是屈折語言的重要特點之一,既簡潔、簡練,又表意深刻、具體、形象。不管是把葡語被動語態,還是把其被動語態的的簡化形式譯成漢語帶“被”字的被動句,這種翻譯都屬於相同性質的轉換,也可以稱為“正”轉換。通過下列葡漢對照的翻譯例句來證實這種“正”轉換:

(1)Era como se a sua solidão estivesse para além de todos os meus gestos, como se ela o envolvesse e o separasse de mim e fosse tarde de mais para qualquer palavra e já nada tivesse remédio. Era como se eu tivesse as mãos atadas.(Andresen, 1962)

仿佛我無論做什麼,都不能解除他的痛苦;好像孤寂已經把他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我無法進入他封閉的內心世界;似乎任何話語都已經太遲了,一切都已經無可救藥、無濟於事。宛如我被捆住了手腳,束手無策。

(2)Ninguém duvida da correcão da visão estratégica do governo em matéria de política económica, que tem vindo a traduzir-se num aumento considerável e sustentado das receitas públicas, do número de turistas e do esforço de despesa do governo em áreas até hápouco tempo descuradas. (…)(Martins, 2018)

沒有人質疑政府在經濟政策方面的戰略目標的修正。不過,此經濟政策歸根結底一直在不斷地圍繞著公共財政收入的持續大幅度增長、遊客數目、政府加大在直至不久前被忽略的領域的財政投入的努力。(……)

針對上述譯例的翻譯方法問題,從異化和歸化的翻譯方法的層面可以深入地分析。歸化法是採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而異化法則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異化法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採取相應於作者使用的譯出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

從上述兩個例句可以看到,在葡語原文中都是過去分詞修飾其前面的名詞,而這些過去分詞實際上不僅是被動語態的簡化形式,也是定語從句的簡化形式,此外在語義層次上,表示“不情願、被迫、無奈、負面”等情況。因此,為了反映出葡語特有的句式結構與表現形式,以及更好地突出原語想傳遞出原語文化與價值取向,譯者使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運用了增詞、詞類轉換、詞序調整、反譯法等翻譯技巧,在處理這些表示被動語態的葡語過去分詞時,將其翻譯成了漢語帶“被”字的被動句,以達到傳遞出原語無奈、負面的意思的效果。譯文做到了達意暢順,且在文體上也達到了與原文的對等。

(二)轉換成非“被”字的被動句

除了“被”字,其它字詞也可以表示被動的意思,漢語被動句呈現出多種形式和多個字詞的表現形式。根據句子或者上下文的語義差異,按照漢語的詞語搭配習慣,在表述時選擇使用的表示被動意思的字詞會不同。依據漢語被動語態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及漢語的詞語搭配習慣,在處理葡語被動語態時,也可以將其翻譯成漢語的非“被”字的被動句。透過下列葡漢翻譯例句,可以認識到另外一種形式的“正”轉換:

(3)O seu fato, que tendo perdido a cor tinha ficado verde, deixava adivinhar um corpo comido pela fome. (Andresen, 1962)

他的西裝漸漸褪色,已經變成了綠色,且顯得肥大,讓人想像到一個飽受饑餓侵蚀而變得骨瘦如柴的身軀。

(4)Então, como o nadador que é apanhado numa corrente desiste de lutar e se deixa ir com a água, assim eu deixei de me opor ao movimento da cidade e me deixei levar pela onda de gente para longe do homem.(Andresen, 1962)

那時,我仿佛是位游泳的人任由一股湍急的水流推動著向前游,不再堅持逆流而上,而是隨波逐流。這樣,我也就放棄了與城市人流背道而馳,任憑人流把我推著向前行,遠遠地拋離了這個男人。

(5)Então a multidão dispersou-se e eu fiquei no meio do passeio, caminhando para a frente, levada pelo movimento da cidade. (Andresen, 1962)

那時,曲終人散,而我仍駐足在街中央。之後,我任憑城市的人流帶動著往前行走。

(6)A verdade é que, apesar das intenções, a sociedade de Macau é cada vez menos solidária e os problemas sociais, dissecados pelo próprio Chefe do Executivo, irão constituir no futuro graves bloqueamentos à mudança da sociedade e dos seus valores. (Martins, 2018)

真實的情況是,儘管行政長官有如此的意願,但是澳門社會卻越來越不團結和諧。正如行政長官本人所剖析的那樣,在未來社會問題將會對社會的變革及其價值觀的轉變構成嚴重的阻礙。

(7)Hoje, é preciso fazer-se planeamento. Só assim, as estratégias se ficam a perceber na sua plenitude.” (Martins, 2018)

現今,需要做的是搞好計畫。只有這樣,澳門政府的戰略藍圖才得以讓人完全理解、明瞭。

在例(3)(4)(5)(6)(7)中可以看到,在漢語譯文中譯者分別使用了不同的表示被動意思的詞語:“飽受……”、“任由……”、“任憑……”、“所……的”、“讓……”,而這些詞語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或者中性的,顯示出漢語被動語態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譯者採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並使用了增詞、詞序調整、詞類轉換、減詞等翻譯技巧。不難發現,這類轉換規律要求譯者需遵循漢語的語言表述習慣和詞語搭配來進行翻譯。

(三)轉換成主動句

前述兩種情形,都屬於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正”轉換,是在翻譯中運用了“異化法”的具體體現。而以下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翻譯例句,都屬於“負”轉換,是在翻譯中運用了“歸化法”的具體體現。

異化法應該是翻譯的主要方法,但是並不是說異化法是唯一的、絕對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都有特殊性與局限性。那麽,解決特殊的情況就要靠歸化法,歸化法是輔助的手段。歸化的目的是力求譯入語文從字順,能夠為譯入語讀者所接受。當異化譯法行不通的時候,翻譯肯定受到了阻礙。這種阻礙就是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的。爲了拉近兩種語言文化之間存在的距離以及逾越它們轉換的困難,譯者應該使用歸化譯法,使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文化規範,避免晦澀難懂的譯文出現。

在漢語表述中,常用主動句,少用被動句,或者沒有必要不使用被動句。因此,需要根據語境的實際情況、上下文與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將葡語被動句翻譯成漢語主動句,以求漢語表述的順暢自然、雅致。請看以下葡漢翻譯例句:

(8)Mas o homem caminhava muito devagar e eu, levada pelo movimento da cidade, passei à sua frente.”(Andresen, 1962)

由於這個男人行走得非常緩慢,而城市人流又簇擁和帶動著我,因此我在他身旁擦肩而過。

(9)Estreitamente esculpida pela pobreza, a cara mostrava o belo desenho dos ossos. (Andresen, 1962)

貧窮饑餓削尖了他的面頰,鏤刻出他面部清晰的線條,他的臉顯露出骨骼俊朗的曲線。

(10)Com a cabeça levantada, olhava o céu. Mas o céu eram planícies e planícies de silêncio.(Andresen, 1962)

他舉頭望天,祈求上帝保佑降福,但是上帝沒有給予他任何回覆,而天空仍是一望無際,一片寂靜。

(11)……, tem constituído um enorme estrangulamento à concretizaço das estratégias delineadas pelo Governo.” (Martins, 2018)

這種縮手縮腳的恐懼心理對於政府規劃的戰略藍圖的實施構成了巨大的殺傷力。

(12)Conselho Executivo, fosse reformulado integrando profissionais competentes de todos os qua-drantes da vida económica, cultural e social e não apenas cidadãos chineses e empresários dependentes ou próximos do poder. (Martins, 2018)

……,如果行政會(……)改組並由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有才幹的專業人士組成,而非僅僅由依賴或者親近政府的華人市民和企業家構成,那麼政府會更加有效率。

在例(8)(9)(10)(11)(12)中,可以看到,在葡語被動語態中一般來說施事和受事是清晰的、明瞭的,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主動句。譯者根據社會與文化語境、上下文以及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運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使用了增詞、減詞、詞序調整、詞類轉換等翻譯技巧,將葡語被動語態翻譯成了漢語主動句,以達到漢語表述的自然、清晰、連貫與暢順。

(四)轉換成施事泛指的句型

葡語中,如果不知道施事或者施事不明確,可以用被動語態來表述施事泛指的情況。在把這類葡語被動語態翻譯成漢語時,在漢語譯文中具體的施事同樣是不會出現的,可是有時會出現表示泛指的詞語。請看下列葡漢翻譯例句:

(13)A certa altura encontrei-me atrás de um homem muito pobremente vestido que levava ao colo uma criança loira, uma daquelas crianças cuja beleza quase não se pode descrever.”(Andresen, 1962)

我往前趕路,走著走著,就走在了一個穿得非常寒酸的男人的後面。這個男人懷抱著一個金髮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具有那種幾乎無以言表的美貌。

(14)publicamente conhecido que durante estes quase dez anos de actividade do governo de Macau, assistiu-se a um notável progresso da economia e do bem-estar. (Martins, 2018)

在這將近的十年間,經過澳門政府的努力,澳門的經濟和福利有了顯著的進步,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公認的。

(15)Eu acrescentaria o desenvolvimento político e faria disso, na generalidade, os grandes desafios de Chui Sai On, em todos os planos, objectivos, que como se adivinham, não são conjunturais. (Martins, 2018)

我非常想添加上政治進程(發展)的議題,概括起來說,我極想將其歸為崔世安在各個方面的不小的挑戰,正像人們所猜測的那樣,這些挑戰不是一時的目標。

在例(13)(14)(15)中,葡語被動語態中均沒有施事出現,但是施事是存在的,只是不知道施事是“誰”,或者也沒有必要或者沒有辦法明確“誰”是施事。在葡語原文中,分別運用了兩種被動語態形式:一是由被動語態代詞 “se”和動詞的第三人稱變位構成;二是由助動詞 “ser” 和主動詞的分詞構成。與葡語中使用的語法手段不同,在其漢語譯文中分別運用了兩種方法來表示未知施事的情況:一是施事缺位的方法,例如(13)例句;二是使用詞彙手段,例如在(14)和(15)例句中表示泛指的字詞“共”、“公”、“人們”。按照譯入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在例(13)中,譯者以漢語成語來表述譯文,運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採用了增詞、減詞、詞序調整、詞類轉換等翻譯技巧;在(14)例句中,譯者借助了漢語成語並使用了歸化譯法和增詞、減詞、詞類轉換等翻譯技巧,使得譯文更加符合譯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與特色;在例(15)中,譯者運用了漢語特有的句式處理譯文,採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使用了增詞和減詞的翻譯技巧。

(五)轉換成無需明指或者暗含施事的句型

葡語原文中,根據特定語境或者上下文,讀者會知道或者意會到施事是“誰”,因此作者無需表明或者表述施事是“誰”,以達到文章言簡意賅,以及避免文章贅言、冗長。儘管如此,施事是存在的,只不過施事是隱性的,或者是暗含的。對於葡語被動語態的這種用法,在葡漢轉換時,在其漢語譯文中可以採取施事缺位的處理方法,不必挑明施事是“誰”,以達到漢語譯文與葡語原文的切近和功能對等。從下列葡漢翻譯例句可以證實這種轉換形式:

(16)Macau vinha de uma recessão que durava mais de quatro anos e que era preciso ser primeiramente travada. (Martins, 2018)

澳門剛經歷了一次經濟衰退。這次經濟衰退歷經四年多,當初需要做的是首先要遏制住它。

(17)Para além da abertura do jogo (…), muitos pacotes económicos e fiscais foram lançados (…) e quase todos eles revelaram-se eficazes e oportunos.” (Martins, 2018)

除了賭業開放(……),推出了很多經濟和稅務措施(……),幾乎所有這些措施都顯現了成效,尤為及時。

(18)Hoje, é preciso fazer-se planeamento. (Martins, 2018)

現今,需要做的是搞好計畫。

(19)A Direcão dos Serviços de Protecção Ambiental (DSPA) concluiu, em Fevereiro de 2016, a consulta pública sobre a “Promoção do regime de limitação do uso de sacos de plástico para compras”.Foram ao todo recebidas na consulta 1924 opiniões. DSPA (http://www.dspa.gov.mo)

環境保護局(環保局)於2016年2月完成了“推行限制使用塑膠購物袋之制度”的公共諮詢工作。在此次諮詢中,共收集到了1,924份意見。

(20)No futuro, a DSPA irá optimizar as propostas concretas sobre a cobrança de “taxas de saco de plástico”. Espera-se que, através de legislação, sejam definidas, futuramente, as responsabilidades das três partes na redução do uso de sacos de plástico, nomeadamente dos estabelecimentos comerciais, dos consumidores e do Governo. DSPA (http://www.dspa.gov.mo)

環保局往後將進一步完善“膠袋收費”措施的具體方案。希望透過法制方式,在未來確立商戶、消費者及政府三方在減少濫用塑膠購物袋方面的責任。

在例(16)(17)(18)(19)(20)句中,仍然可以看到,在葡語原文中有兩種被動語態形式:一是由被動語態代詞 “se”和動詞第三人稱變位構成的形式;二是由助動詞 “ser” 和主動詞的分詞構成的形式。在葡語被動語態句子中,施事都是顯性缺失的。其實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以文章整體分析的角度來看,施事是隱性的,也是非常明確和清晰的。因此,其漢語譯文需緊緊地貼近原文的意思、形式與風格,不必表述或者重複施事是“誰”,以達到“明缺暗含”的效果。譯者使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運用了增詞、詞類轉換、詞序調整、減詞等翻譯技巧。

(六)轉換成表示狀態或結果的句子

在葡語中,由表示狀態的系動詞和過去分詞構成的被動語態,可以表示狀態、已經發生了變化的狀態以及動作的結果。在翻譯這類葡語被動語態句子時,應該將其翻譯成表示狀態或者結果的漢語句子。請看下列葡漢翻譯例句:

(21)Instintivamente o meu olhar ficou um momento preso na cara da criança.(Andresen, 1962)

不由自主地,我的目光即刻盯住了這個小女孩的臉龐。

(22)Tudo isto se passou num momento e, por isso, eu, que me lembro nitidamente do fato do homem, da sua cara, do seu olhar e dos seus gestos, não consigo rever com clareza o que se passou dentro de mim. Foi como se tivesse ficado vazia olhando o homem. (Andresen, 1962)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一瞬間,因此可以清晰地銘記這個男人的西裝、臉龐、目光、舉止神態,但是無法完全地、清楚地形容與描述出我當時的感觸,好像心裡空落落地、不是滋味地望著這個男人。

(23)Não via bem. Só sabia hesitar e duvidar. Por isso estava ali parada, impotente, no meio do passeio.(Andresen, 1962)

我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個男人遇到了嚴重的問題。我只知道猶豫和疑慮。因此,那時我在那裡愣住了,毫無辦法地在街中央呆呆地站著。

(24)Lembrei-me de que tinha alguém à minha espera e que estava atrasada. As pessoas que não viam o homem começavam a ver-me a mim. Era impossível continuar parada. (Andresen, 1962)

突然,我想起來了一件事情,有人在等我,我應該遲到了。人們沒有注意到這個男人,反而開始注視上了我,並疑惑地注目著我。我繼續停留在那裡已經不可能。

“在漢語裡,大量存在話題──說明句,而話題中有不少表示動作的受事。也就是說,如果語境或上下文要求一個受事者在句中作為話題時,這個受事者就出現於句首,而不一定用表示被動意義的‘被’、‘叫’、‘讓’。例如:①任務完成了。②糧食產量提高了一倍。③信寫好了。④勝利的消息傳遍了大江南北。這些句子如果加上‘被’字,反倒顯得彆扭,不能為說漢語的人接受。” 他們所說的含有被動意義的漢語句式,從漢語的語用角度來說,應該按照漢族人的語言表達習慣來表述,即:應該使用主動句式來表述,也就是,“話題─說明”的句式。葡語這種被動語態的句型轉換成表示狀態或結果的漢語句式,正是屬於這一類情況。

在例(21)(22)(23)(24)中可發現,因為由表示狀態的系動詞和過去分詞構成的葡語被動語態表示狀態、發生了變化的狀態以及某動作的結果,因此,根據歸化的翻譯方法,利用減詞、詞類轉換、增詞等翻譯技巧,譯者將其分別譯為了表示狀態或者動作結果的漢語句式。

(七)轉換成無主句

對於漢語無主句,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將其定義為:漢語無主句是非主謂句的一種,“是根本沒有主語的句子。這種句子的作用在於描述動作、變化等情況,而不在於敘述‘誰’或者‘什麼’進行這一動作或發生這個變化”,“無主句的主語往往是不確定的” ,“無主句所表達的意義有限,它總是出現在某些特定的交際場合或者情況”。無主句分幾類,表示存在的“有字句”就是其中的一種。请看以下葡漢翻譯例句:

(25)No global, os dados estão lançados (…), sendo que agora é preciso aligeirar burocracias e acelerar o processo de decisão para que novos empresários e investidores apareçam e os que já cá estão tirem benefícios dessa nova postura e mão-de-obra altamente qualificada que para cá se desloque.(Martins, 2018)

在全球範圍內,有資料顯示(……),就是現在需要減少官僚作風與加快決策的進程,以便新的企業家和投資者落戶,已經在這裡落戶的企業因這一新的姿態而獲益,高素質人才向這裡流動。

按照原語的上下文、語境以及漢語的語言表述習慣,譯者使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運用了增詞、減詞、詞類轉換的翻譯技巧,將葡語的被動語態轉換成了漢語特有句型:無主句中的“有字句”,以表示一種結果或事實的存在。

(八)轉換成存現句

“從意義上說,存現句表示某個處所存在著某一事物,或某個處所有某種事物出現或消失;從形式上來說,存現句的句首為表示處所的詞語,而表示存在、出現或消失的人或事物的名詞總是位於謂語動詞後。存現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叫存在句;一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出現、消失的,有人稱隱現句。”由表示狀態的系動詞和過去分詞構成的被動語態,可以表示動作的結果,然而,當這種動作的結果發生在某地點或處所時,可以將其翻譯成漢語的存現句。请看下面的葡漢翻譯例句:

(26)Foi então que vi o homem. Imediatamente parei. Era um homem extraordinariamente belo, que devia ter trinta anos e em cujo rosto estavam inscritos a miséria, o abandono, a solidão. (Andresen, 1962)

就在我回頭的一刹那,我看清楚了這個男人,隨即停住了腳步,我給這位絕世美男子驚呆了。這位俊美的男子,三十歲上下,但在他的臉上卻顯露出貧困潦倒、無助與孤獨的神情。

在葡語被動語態中,動作、行為或事情的結果落在了臉上。按照漢語的語言表述習慣,譯者應該使用歸化的翻譯方法及詞類轉換、增詞、減詞的翻譯技巧,將其譯成漢語的存現句。

(九)轉換成表示確指的詞語

葡語動詞的過去分詞可以單獨構成被動語態,只不過是被動語態被簡化了而已,也具有確指和限定的功能。遇到這種情況,根據上下文以及通順自然的原則,譯者可以把其翻譯成表示確指的漢語詞語。請看以下葡漢翻譯例句:

(27)Hoje, a eficiência obriga a que esse processo de recrutamento seja bem mais facilitado, agilizado e flexibilizado, embora sujeito a regras bem definidas que permitam oportunidades alternativas de emprego aos residentes locais e penalizem fortemente quem as não cumpra. (Martins, 2018)

現行的規章賦予本地居民選擇工作的機會,嚴懲不執行規章的企業。儘管招聘程序受制於這些規章,但是現今,效率要求(驅使)招聘程序需簡化、快捷、靈活多得多。

根據上下文的情況以及語句通順自然的原則,有時也可以把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確指或確定的詞語,以達到漢語譯文的簡明、連貫和通順。在翻譯時,譯者使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運用了詞類轉換的翻譯技巧。




四、結語
歸納語言間的轉換規律,不僅可以服務於翻譯理論的建構,在具體的翻譯實踐活動中也可以被用作翻譯的方法與技巧。在轉換規律中需要特別突出的是:在語義忠實的基礎上主要體現的兩種語言的差異或“負”轉換。具體說來,轉換規律描述的是具體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孫致禮認為,“所謂的翻譯技巧,說到底就是對語言差異的‘靈巧’處理”。葡漢兩種語言互換也是如此。比如,在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規律中,相同性質的轉換只占一小部分,佔大部分的為相異性質的轉換: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主動句、施事泛指的句型、無需明指或者暗含施事的句型、表示狀態或結果的句子、無主句、存現句、表示確指的詞語。在葡語被動語態轉換轉換成漢語的規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正”轉換中都是使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是譯文向原語或原語作者靠攏;而在“負”轉換中都是運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是譯文著眼於譯入語的語言表達自然習慣,以及照顧到譯入語讀者的語言表述習慣與閱讀習慣,以便使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向譯入語讀者靠近。在此,需特別指出,就是在相同性質的“正”轉換中,葡語被動語態極少地會轉換成漢語帶“被”字的被動句,而是大部分轉換成了漢語非“被”的被動句。歸根結底,一小部分的“正”轉換規律和大部分的“負”轉換規律都會成為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翻譯技巧。期待本文可以為葡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的規律的歸納與總結盡微薄之力。
[責任編輯  桑海]


註釋從略。PDF版全文下載地址:journal.ipm.edu.mo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简介

澳门理工学院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所公立、多学科、应用型的高等学府。学院秉承“扎根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的办学宗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澳门地区一所充满活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精良、专业设置合理的综合性高校。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澳门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8年创刊,中文版,季刊,每期208页。常设栏目有名家专论、港澳研究、总编视角、中西文化、文学研究、语言翻译、历史研究等。

本刊办刊宗旨明确,坚持高规格的学术要求与规范的编校标准。自2011年改版以来,本刊以其学术厚重、品味高雅、特色鲜明、编辑规范的特点,获得海内外学术界、期刊界好评,有多篇佳作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现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投稿指南

本刊倡导良好学风,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实行匿名审稿制度。

本刊所有栏目均对外开放,热诚欢迎海内外学界朋友赐稿。来稿须未曾在任何公开出版物(包括网络)上发表过,并请遵循“征稿启事”中的格式。

为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规范稿件处理流程,本刊已推行网上投稿,热诚欢迎各位学界同仁登录采编系统http://MPIJHS.cbpt.cnki.net,在“作者投稿系统”中注册账号并提交大作。稿件成功提交之后,即可在线跟踪处理结果。

本刊PDF版全文下载地址:journal.ipm.edu.mo


感谢您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