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劉澤生 || “總編視角”欄目主持人語

劉澤生 汇智澳门 2023-02-15

劉澤生,澳門理工學院教授、《澳門理工學報》總編輯


學術領域的科研合作由來已久,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合著現象受到學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隨着學術研究中合作規模和合著比例趨於上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評價體系也遇到新的挑戰,是偏好獨著,還是推崇合著,也成為學術界、期刊界頗具爭議的話題。面對合著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至今尚未達成統一認識,也未有統一的行業慣例,本刊特別刊發王春磊博士《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合著用稿的觀察與思考》,對此作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採用“複印報刊資料”2019年索引數據庫作為統計分析樣本,以CSSCI(2019~2020)568種來源期刊作為核心期刊重點分析,結論為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的平均合著率(49.9%)雖然與獨著率(50.1%)大致持平,但不同類別核心期刊有明顯差別。綜合性核心期刊的合著率低於獨著率26個百分點,絕對數上獨著比合著要多70%。考慮到CSSCI(2019~2020)各學科期刊數量分布不均衡,經濟、管理、統計等學科期刊佔據核心期刊數量的約三分之一,如剔除此影響因素,則專業核心期刊的合著率也都顯著低於獨著率。從該統計結果可見,總合著率因學科不同而呈現兩極化特點。運用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較多的學科(如管理學、統計學、經濟學),期刊刊發合著比例顯著偏高,傳統人文學科(如文學、歷史學、哲學等學科)的合著率顯著偏低,最高與最低的差值高達72個百分點,這與學界的常規認知基本一致。

王春磊認為,當前合著發文的數量很大,但這種表面繁榮背後卻存在不同的聲音。對師生合著的質疑尤其突出。以核心期刊為先導的期刊界,對合著有不同觀感。有一些學科出於對學術不端的疑慮,或明或暗地歧視合著。這種心理是對學術發表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過度應激,以此為由減少刊發合著更是期刊簡單化轉移自身壓力的做法。還有一些學科過度拔高合著,以多人合著為發表的必要條件,這種形式化的用稿判斷,源於對特定研究方法的盲目推崇,不僅不利於學科的全面發展,也易誘發變相的學術不端。期刊在學術生態圈中有着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負有客觀、獨立、公允地判斷和評價學術研究成果的社會責任,負有推動學術繁榮和培養新人的使命。面對合著,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應不偏不倚對待,並在實際用稿風向中踐行自身的使命和責任。

在數字化時代應運而生的“數字人文”,已然為各國學者所關注。近年來,歐美綜合性大學相繼建立數字人文中心,高校也開設數字人文專業,其中德國的數字人文教育發展位於世界前列。我國內地高校雖然也有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六所大學相繼成立數字人文中心,相關高校也開設了本科、碩士課程;清華大學與中華書局聯合主辦了《數字人文》集刊,中國人民大學創辦的《數字人文研究》專業期刊,等等,但總體而言起步較晚。基於這一背景,王思婕《德國數字人文教育的啟示》一文,對德國高校數字人文教育整體狀况進行梳理,分析了相關有價值的基礎研究數據,提出德國高校數字人文發展中或可供我國高校借鑒的若干建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數字人文要在國內獲得健康的發展,需要吸取國外相關經驗和教訓。從德國大學開設的不同側面的各類型數字人文課程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到未來中國高校數字人文的潛能。整合各專業教育資源,完善合格的師資,建立學生實踐平台是德國高校數字人文教育發展的經驗,也可作為中國數字人文教育的目標。打破學科壁壘,構建數字人文學術共同體,是我國當前高校數字人文教育的迫切需求。國內在梳理國外數字人文最新進展的研究中,偏重英語世界的情况,對德語世界的關注比較少,本文的研究也具有彌補這方面缺陷的價值。



即將推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合著用稿的觀察與思考 / 王春磊

德國數字人文教育的啟示 / 王思婕


延伸閱讀秦開鳳 || 傳統紙媒數字化轉型與學術期刊的應對
郭慶華 || 論編輯情懷——兼以學術期刊為觀察點
採編系統:http://MPIJHS.cbpt.cnki.net
本刊網址:journal.ipm.edu.mo[網絡編輯  陳志雄]


感谢您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