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刊速递 || 《澳门理工学报》2021年第3期目录及提要
名家專論新文化運動轉向與民國政府應對“俄蘇文學熱” / 林精華[提要]訴諸帝俄問題的現代俄國文學,本不具有普世性的審美價值,而布爾什維克有意識推動的蘇俄文學及批評則問題更多。自1919年末中國開始興起“俄蘇文學熱”,其規模和影響不斷改變着新文化運動方向:由廣泛譯介世界各主要國家文學,轉為側重譯介俄蘇文學,塑造現代中國的審美資源,日趨偏向蘇俄的反映論。這種俄蘇文學熱,看似是滿懷愛國熱忱而對俄羅斯問題認識不足的激進青年所推動,實則是共產國際暗中支持的結果。在對蘇俄外交上多有掣肘的北京政府、南京政府,以法律或意識形態之手段查禁紅色話語,卻收效甚微,既未召喚文化精英認真嚴肅研究包括文學在內的俄蘇問題,又反向激發更多的人傾心於這種文學,並把它轉化為行動指南。[關鍵詞]十月革命 共產國際 俄蘇文學熱 新文化運動 北京政府 南京政府
港澳研究(主持人:劉澤生)澳門“愛國者治澳”的治理探索及其啟示 / 楊愛平[提要]“愛國者治港(澳)”是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的根本原則,法律層面的建章立制是有效落實“愛國者治港(澳)”根本原則的法治基石。而從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看,其“愛國者治澳”事業不僅建基於各種建章立制工作,還貫穿於澳門特區的治理過程中。一方面,通過築牢“愛國愛澳”的社會政治基礎,實現了“愛國者治澳”的政社合作治理,不斷壯大了愛國者管治聯盟;另一方面,通過構建“愛國愛澳”管治團隊“進入─管理─監督”的無縫連接機制,確保了“愛國者治澳”的全流程治理,有力地提升了管治團隊的政治忠誠度及其管治能力。澳門特區“愛國者治澳”的治理機制對豐富和發展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有重要啟示。[關鍵詞]“一國兩制” 愛國者治澳 愛國者治港 政社合作治理 全流程治理
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參與雙循環研究 / 鍾韻[提要]科技創新有助於催生新發展動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是當前大灣區各大城市的共識,也是港澳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和人才資源兩方面看,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優勢,建議以協同發展理念逐步增強大灣區科創產業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增長極作用,令科技創新產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參與雙循環的重要引擎。[關鍵詞]雙循環 粵港澳大灣區 科技創新產業 推動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冷鏈物流發展的思考 / 左連村[提要]冷鏈物流是物流業的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良好的冷鏈物流發展環境,面臨良好發展機遇,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應結合區域內多關稅區並存的實際,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按照一體化運作方向,注重空間合理布局,完善區域內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促進冷鏈物流智慧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冷鏈物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關鍵詞]一國兩制 粵港澳大灣區 冷鏈物流 一體化 智慧化 高端化
中西文化來華耶穌會士白晉《易經》研究的歐洲思想淵源 / 張西平[提要]法國來華耶穌會士白晉是中國與法國文化交流的奠基性人物,正是由他溝通了法王路易十四和康熙大帝的聯繫。禮儀之爭發生後,白晉用了十餘年時間研究中國五經之首《易經》,並用中文和法文寫了幾十萬字的研究手稿。從歐洲思想史角度探討索隱派的來源,可以看出,白晉受到歐洲解經傳統思想的影響,他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了《易經》的研究之中。[關鍵詞]白晉 易經 聖經 禮儀之爭
後“禮儀之爭”時代在華耶穌會士研究——宮廷樂師魯仲賢及其中國報導(1743~1747) / 柯卉[提要]1715年,羅馬天主教會就中國禮儀爭端給出定論,清廷幾乎同步出台禁教國策。宮廷傳教士是清廷禁教時期的特殊存在。作為該群體的增援力量,德意志耶穌會士魯仲賢於1741年抵京,以音樂才能服務宮廷。魯仲賢完成於1743~1747年的四篇中國報導,從傳教士和歐洲人的角度報導中國新聞。其中既有“南堂”復建、求雨成功、乾隆視察欽天監之類的好消息,也有1743年澳門危機、1746年福安教案之類的壞消息。上述報導表明後“禮儀之爭”時代,歐洲傳教士作為中國信息的傳遞者,仍然發揮重要作用。魯仲賢的中國報導有兩處細節值得關注:其一,對欽天監建制的完整介紹,彌補此前已有報導的欠缺;其二,指出引發1743年澳門危機的案犯並非“夷人”,而是葡化華人,該說法罕見於中文文獻,有其合理性。[關鍵詞]魯仲賢 耶穌會 中國報導 欽天監 澳門危機
民國初年天主教反對孔教入憲的輿論考察——以天津《益世報》為中心 / 趙秀麗[提要]民國初年尊孔派力爭孔教入憲,通過立孔教為國教,實現其在意識形態、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主導地位,以延續中華文化之傳統,挽救社會道德風俗,體現了強烈的文化民族主義傾向,在國會中也不乏支持者。尊孔派與袁世凱相互利用,以及將孔教議題提交國會審議的系列運作,使孔教問題政治化。在政治紛爭的裹挾之下,孔教入憲背離了其道德教化的初衷,也迅速激起了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多個領域的強烈回應。天津《益世報》是天主教徒創辦的報紙,不僅發表社論、時評堅決反對,還刊登了全國各地天主教團體的請願書、電文及教外人士的反對文章,對國會討論和表決進行了追蹤報道,逐漸成為天主教反對孔教入憲的輿論陣地。該報不僅表達了天主教徒維護宗教信仰自由的集體訴求,而且揭示了孔教入憲的諸多面向,呈現了孔教問題的複雜性。[關鍵詞]天主教 孔教入憲 《益世報》 政教分離
總編視角(主持人:劉澤生)開放評價、前沿學習與開放教育革命 / 劉益東[提要]在當前的教育條件下,大部分學生因沒有機會向最好的教師學習,而向二三流教師學習的結果是形成了二三流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和價值觀,無法成為一流人才,據此揭示“二流教育陷阱”、“夾生學習陷阱”以表明教育變革的緊迫性。信息技術和開放評價使得學習者都可以向最好教師學習。開放評價可及時獲得系統化的前沿知識,以彌補教育以教科書為主、零散的前沿知識為輔的知識失衡缺陷。面對大IT+、開放教育資源、翻轉課堂、向最好教師學習、前沿學習、人才評價客觀化等將引發的開放教育革命,一流大學或將重新洗牌。[關鍵詞]開放評價 前沿學習 開放教育 精英教育普惠化 二流教育陷阱 夾生學習陷阱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的倫理困境及破解之道 / 徐雅雯[提要]近年來學術不端事件頻發,成為中國科研實力提升的“絆腳石”。學術期刊作為服務知識生產和推動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應該承擔起預防和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的主體責任。然而,面對論文作者、審稿專家和編輯者的學術不端行為,期刊編輯因多重角色和多元價值帶來的責任與利益衝突而陷入倫理決策困境。因此,需加強期刊對學術倫理的宣傳教育工作,建立行業規範和溝通交流平台,健全期刊學術不端行為調查機制,以及加大新興技術應用於期刊評審全過程。[關鍵詞] 期刊學術不端 倫理困境 倫理決策 內部控制 外部控制
文學研究“蜜蜂的寓言”:奧爾科特的工作倫理與情感經濟 / 楊靖[提要]20世紀中後期以來,西方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研究從傳統的文藝美學轉向更為寬泛的性別、種族、階級等文化研究範疇,但鮮少有人關注她對勞動問題的倫理學和經濟學思考。從蜜蜂這一意象入手,對奧爾科特《花兒的寓言》、《小婦人》以及《工作》等作品中涉及的“工作倫理”加以剖析,或可說明奧爾科特並非普通意義上的“少兒作家”或“情感小說家”,而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及道德倫理持強烈批判態度的“顛覆性作家”。如何在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藝術追求與家庭責任之間統籌兼顧,並最終實現物質的豐裕和精神的完滿?針對上述問題,奧爾科特提出以兩性和諧的“情感經濟(學)”來對抗無情競爭的政治經濟學,主張以家庭“愛的回報”取代單純的市場經濟法則。當然,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奧爾科特的這一烏托邦願景根本無從實現,但至少為現代經濟學說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一種文學參照,也為普通讀者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關鍵詞]蜜蜂的寓言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工作倫理 情感經濟
“意外”的社會政治倫理:以歐·亨利為例 / 龔浩敏[提要]藉由分析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三個名篇——《最後的常春藤葉》、《麥琪的禮物》和《警察和讚美詩》,可發現作家標誌性的“意外結局”這一敘事手段的倫理與審美間的關係。探討兩個核心問題——作為修辭手法的意外結局,在歐·亨利的敘事中展現出怎樣社會與政治倫理;其社會與政治倫理如何與審美交互作用,構建與延展作品的意涵——之間複雜的勾連,或將打開認識意外結局的修辭倫理學的契機。[關鍵詞]歐·亨利 意外結局 敘事倫理
藝術共情的限度:《屈服》中的“9·11”紀念碑之爭 / 但漢松[提要]藝術可以激發關於他者的共情,是我們廣泛接受的一個共識。然而,在艾米·瓦爾德曼寫於2011年的小說《屈服》中,作為公共藝術的“9·11”紀念碑設計卻成為了共情限度的測試場,藝術非但未能彌合恐怖襲擊之後紐約的城市社會矛盾,反而使之激發成為一種隱形的“文化種族主義”。以《屈服》為個案文本,借助跨媒介、跨文化的研究視角,可以揭示公共空間的建築藝術如何成為情感政治的角力場所,探究當藝術審美從私域進入公域後,跨文化共情如何在多重社會力量參與的複雜博弈中變成一種“脆弱的善”。[關鍵詞]“9·11”紀念碑 藝術共情 建築 媒介化 《屈服》
動物研究專題(主持人:陳懷宇)中國歷史動物研究的反思與重構 / 吳傑華 曹志紅[提要]中國歷史動物研究作為專門的領域,始於文煥然、何業恒於1970年代開創的歷史動物地理研究。進入21世紀,歷史動物研究打破原有模式,進入環境史視域下的動物環境史研究範式。但無論是原有模式,還是新範式,在對歷史動物的關照上均存在缺陷。舊模式在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上相對狹窄,新範式則側重於關注人類出現以後的歷史,研究時段難以延展,故而二者都無法將歷史動物研究完全納入各自的學科領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歷史動物研究應當取二者之長。在特定動物的實證研究中,應正視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遵守基本的動物倫理,尊重歷史文獻,重新審視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喚醒對生命的敬畏。[關鍵詞]歷史動物地理 環境史 歷史動物 動物倫理
動物倫理、本土調適與名物對應:漢地佛教涉藥文化史三論 / 蘆笛[提要]歷史上的漢地佛教涉藥文化內容豐富,有很多議題都能展示跨文化互動的印記。其中,動物入藥不僅牽涉早期佛教教義、中印間的物質交流、漢地傳統醫療與斷肉食的佛教傳統,而且也引人反思佛教動物倫理問題。此外,佛教東傳過程中的中介者對厘定早期佛教中的藥物名實,及其與漢地藥物之間的對應關係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這為漢地僧人、信徒或民眾認知、尋找或應用早期佛教中的涉藥物質提供了重要參考;對於其中為漢地所無的藥物,則亦不乏因地制宜地以本土藥物代之的做法。然而中介者的自身識見和本土物質文化的影響有時又會左右名物對應關係的確立,是以今人在辨識漢文佛經中的藥物等物質時應保持一定的謹慎。[關鍵詞]佛教 麝香 瑪瑙 唐宋 茯苓
歷史與神話的交織:漢唐時期雲南蛇的敘事及其形象變化 / 王彤[提要]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之一,亦是我國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種類眾多的一類動物。漢唐時期雲南人在與蛇天長日久的相處過程中,對蛇的認知亦在不斷變化,且不同的族群因其所處環境、時代背景、知識結構、認知方式及價值判斷的不同,對蛇的認識亦有差異。差異背後反映的是創作者的現實動機及社會歷史文化水平,可從另一側面幫助我們認識和瞭解雲南社會文化的階段性變遷。[關鍵詞]漢唐時期 蛇形象 雲南少數民族 歷史 神話
銀荒亡明論的經濟學辨析 / 王五一[提要]從西方全球史觀中衍生出的“白銀史觀”,正確地指出了中晚明的繁榮與白銀貨幣的關係,但誇大了明末銀荒在明朝滅亡中的作用,更錯誤地把白銀進口的減少說成是銀荒的原因。白銀貨幣化,形式上是幣種結構的演化,本質上是貨幣制度的置換;白銀進口,本質上是在進口一種新的貨幣制度。銀兩貨幣所具有的純市場性及其利於窖藏的特點,是導致明末銀荒的制度條件。朝廷對這種新的貨幣制度疏於理解和應對,才是明末銀荒的主要病源。要準確地理解此一病理,需要一些經濟學的概念提點。[關鍵詞]明史 白銀 銀荒 明朝滅亡
論清代後期外國銀幣的流通 / 郭衛東[提要]1436年,明朝政府改行以銀為主的幣制,中國的自產銀卻嚴重不足。好在,先是日本銀,然後是美洲銀成為主要補充。海道大通後,多種外國銀幣以其成色穩定、形制劃一、計值方便、輕巧易攜等優長流入中國。鴉片戰後,英國率先,各國跟進,外國銀幣入華的規模更大,特別是列強相繼實行金本位制,銀幣成為其擴容銀出口套匯金銀差價的重要選項,形成入華銀幣紛繁雜亂的畸景,嚴重干擾了中國的貨幣市場,也是列強競逐世界金融霸權的手段。貨幣的主權化是國族獨立自主的重要表徵,是國家步入近代化的基本指標。中國朝野的認知漸趨一致,通過內外舉措基本限制了只向外域定向發行的外幣輸入中國,中國貨幣成為法定國幣,外國銀幣在中國橫行無阻的時代逝去。[關鍵詞]外國銀幣 列強 中國 近代 主權
廣東省參議會與1947年收回澳門運動 / 彭展[提要]廣東省參議會策劃並推動了1947年的收回澳門運動,廣東省民眾收回澳門運動促進會應運而生。該促進會通過開展演講、座談會、廣播、賽跑等系列運動,將粵籍國民參政員、教育界、職業團體等勾聯起來,不斷擴大宣傳,影響波及廣西、湖南、河南、福建等省。然而,南京國民政府對此態度冷淡,與廣東民眾形成鮮明對比。究其原因,澳門對於南京國民政府和廣東民眾的意義迥異。受制於抗戰後的國內外環境,國民政府需要並依賴於英美的“支持”,導致收回良機錯失。收回澳門成為牽涉內外多方的複雜問題。[關鍵詞]廣東省參議會 收回澳門運動促進會 國民政府
本刊採編系統:http://MPIJHS.cbpt.cnki.net本刊網址:journal.ipm.edu.mo[網絡編輯 陳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