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閔冬潮 || “社會文化研究專題”主持人語

閔冬潮 汇智澳门 2023-02-15

主持人簡介:閔冬潮,歷任天津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上海大學哲學系、文化研究系教授及性别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薩塞克斯大學、利兹大學、英國發展研究所(IDS)訪問研究員,弗萊堡大學、哥本哈根大學北歐亞洲研究所(NIAS)客座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爲文化翻譯和理論旅行、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福利國家形成的理論與實踐等。近期出版專著Translation and Travelling Theory: Feminist Theory and Praxis in China (2016) ;發表論文《“人民之家”裡的“人民”和“家”——1930年代瑞典福利國家烏托邦的理想與實踐》、《福利(welfare)還是工作福利(workfare)——北歐福利國家的實踐》等。


多年來,福利國家在中國的精英論述中,始終是比較缺位的,或負面的。據有關研究發現,凡涉及到“福利國家”之時,中國的政治精英們不管意識形態取向根源於何處,不論是新舊凱恩斯主義、新舊國家主義,都會突然變臉,一下子變成了米塞斯和哈耶克的同道,諸如“福利國家養懶漢”、“福利陷阱論”、“福利國家危機論”等就會大行其道(參見顧昕:《中國邁向發展型福利國家的路徑:增進市場,激活社會》,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9340,2016-12-13)。對福利國家所持的消極否認的態度可見一斑。在新自由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這些論調倒是與國際上的潮流合拍。既然是‘陷阱’和‘危機’,那當然就是遠離為好,更不要費時費力地去討論了。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走向深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論是普通民眾的出國觀感,還是知識界的學術研究,對福利國家的問題的認識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親眼所見或親身經歷了福利國家所謂“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回過頭來,大家都盼望著我們的政府建立和發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美好社會”。知識界那種對福利國家的漠視、排斥的態度也有了明顯地改觀,嚴肅認真地認識討論福利國家問題的著作、文章在逐步增多,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見。我們從這些研究中可以了解到福利國家的基本樣貌,這些福利國家就如同一些大樹,我們看到的多是它們“現在”開花結果的繁盛,或天災蟲害導致的樹木的衰敗。但總的來說,對福利國家,我們了解的還是不多,例如它的不同類型,就像是樹木的種類,彼此之間相差很大;又如福利國家產生的文化歷史、經濟政治條件,就像樹木的種子及適合其生存的土壤和氣候,缺一不可。不可否認,中國大陸對福利國家的研究也受到國際潮流的影響。目前,國際社會對福利國家特別是北歐福利國家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高潮。從北歐本身來看,福利國家的建立、發展是與對自身的研究分析離不開,但許多研究多用北歐各國語言發表,多半也就留在了本土,這些理論從未有機會“旅行”。由於當事人聲音的失卻,多年來,我們只能通過第三只眼睛看北歐,難免造成了大家多少認識上的偏差。在新自由主義的潮流中,北歐福利國家制度困難重重,“福利國家陷阱論”、“福利國家危機論”在國際上甚囂塵上。作為北歐福利國家的“當事人”,面對這些論調,他們一改過去低調務實的小國心態(以地處世界邊緣自居,不用英語為主),開始自覺地加入各種辯論,對如何認識福利國家,也倒逼出不少深入思考研究的東西。這為我們重新認識北歐福利國家提供了新的機緣。本專欄的作者都有長期在北歐工作生活的經歷,因此對北歐福利國家制度的方方面面都有切身的體會。又因為來自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所思所言便會多了一層對中國社會和讀者的關照。我們期望,這一居於兩地之間(in-betweens)的位置,能成為我們認識北歐諸國這些“陌生的經驗”的一個新機緣。



即將推送

閔冬潮 || 瑞典福利國家建立前夜的農民蛻變

汪琦 || 人口危機及對策:1930年代瑞典丹麥福利國家的鑄造


[網絡編輯  陳志雄]


感谢您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