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生 || 2022年第2期“總編視角”欄目主持人語
近10年來,涉及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討論甚多,僅本欄即發表過朱劍、仲偉民、沈固朝、高自龍、葉娟麗等學者的多篇佳作。但如何繼續加強相關的評價標準與評價體系研究,仍然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為深化與完善這一課題,本期特刊發葉繼元、袁曦臨的新作——《如何構建與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是一個科學的問題,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恰當的路徑來研究。作者認為,首先需要釐清概念,明確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與評價體系等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這是構建學術評價體系的基礎。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的基礎,學科體系是學術體系的體制化外顯。而科學合理、權威的評價體系又是學術體系建立的保障。其次,以人、人化的自然和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哲學社會科學,易受政治經濟與社會歷史文化語境的影響和約束,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標準,是建立具有認同感與公信力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的關鍵。對學術或科學問題,需要發揮科學精神,進行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第三,要注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知識的長期積累。所謂中國特色,既包含著對世界知識的接納消化,又包含了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轉化,兩者融合才能共同解釋中國學術的當代問題。學術“全評價”體系也是一種可供選擇的嘗試。第四,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與近日發布的“雙一流”建設成效第一輪評價,是踐行破“四唯”、“五唯”等新評價理念的探索與實踐,對於學術評價體系的重建來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是一個困難而又不能不解決的問題。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將有助於促成時代與民族理性精神的新的學術規範和創新機制,使之回復到學術自身的軌道,引領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鼓勵學者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發展與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
“學術期刊”與“學科建構”的關係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要從老話題談出新境界,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楊九詮的《論學術期刊的學科建構功能》提供了新的視角——
楊文認為,參與學科建構,是學術期刊的基本功能,學術期刊與學科體系的發展乃是互動互構、相輔相成的關係。論文是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範式,學術期刊作為論文的載體和篩子,是現代學術生產不可替代的參與者。學術期刊,屬於學術部門而非出版部門。必須嚴格區分“期刊”(journal)與“雜誌”(magazine),給予學術期刊正確的定性與準確的定位。
區分“期刊”與“雜誌”的不同,重識學術期刊的學術屬性,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學術期刊參與學科建構的功能,十分必要,也十分緊要。2005年4月,中國科學院劉振興、陳運泰等十五位院士針對中央計劃將學術期刊列入可經營產品的改革方案,提出了“關於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納入公益性事業管理的建議”。2005年10月,中央對十五位院士的建議作出了肯定性的反饋意見。院士們所陳之理,應該成為學術界、學術期刊界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普遍共識。
楊九詮還借用阿倫特“桌子之喻”,認為學術期刊就是現代知識生產傳播的“桌子”,既是學術發表的平台,更是學術場域不可或缺的部分,亦即它參與了具有某種劃界功能的特定關係的網絡與構型的締造。現如今批評“以刊評文”幾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以刊評文”強調太過固然不當,但全盤否定“以刊評文”,按之於此,不反倒是不明理、不講理了嗎?作者富於個性的研究視角與行文風格頗為出彩,獨闢蹊徑,選評得當,妙語迭出,值得一讀。(劉澤生)
延伸閱讀《澳門理工學報》2022年第1期文章合集《澳門理工學報》2021年第1-4期文章合集
http://MPIJHS.cbpt.cnki.net
journal.ipm.edu.mo
[網絡編輯 陳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