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海浪花‖循化写意(组诗)

2016-11-12 作者:毛宗胜 昆仑文学


《作家选刊》第三期(总第76期)

主编:原野

诗海浪花

毛宗胜 笔名河湟散人。男,汉族,50岁,中文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是西宁市作协、青海省作家协会和语言学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1985年以来,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篇(首)。年内在《中国诗》、《中国文学》、《青海湖》、《青海湖视野》、《群文天地》、《雪莲》、《青海日报》、《青海税报》、《柳湾》、《金银滩》、《金门源》、《祁连山》、《贵德》、《新湟中》、《甘河报》、《海南报》以及国内十余家文学网站和官网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一百多篇(首)。近一年来主创中短篇小说。现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县志办公室从事第二轮《湟中县志》编写工作。

循化写意(组诗)

作者:青海  毛宗胜


1☞清水湾

绿树簇拥着的一湾清水

将每个早晨和夜晚

流成一缕相思

流成一种企盼

流成两溜山的夹峙里

不息的繁衍和耕耘

日子就如蚕丝一样悠长

牵念便似水流一般绵远

黄河水从天上出发

一路叙述  一路抒情

羊皮筏子的皱褶里

尽是年轮的沧桑和呢喃

左岸右岸的民歌述说不休


清水湾,在清真寺的召唤声中

盥洗梳妆,每每在早晨

日子便从平淡出发

一路走向辉煌


2☞骆驼泉

是那匹驮过《古兰经》的骆驼吗

在一个黄昏走失

历经万里跋涉

来至黄河边  波涛汹涌

一个叫街子的地方

是谁将黎明定格

化石  这眼汩汩涌喷之泉

生息之泉  繁衍之泉

土与土接脉  水与水通灵

就在这里  清真寺拔地而起

诵经声落地生根

一个民族的小麦和青稞

牛羊以及农耕文明

常陪伴静默无语的积石山  疯长

仙红辣椒

中华薄皮核桃

嚼来满口生津的苹果和梨

走南闯北 行头靓丽如斯


骆驼泉用她的乳汁

滋养了一棵大树

到底枝繁叶茂

葳蕤的生息在述说

根有根的绵密发达

叶有叶的灵透秀慧


3☞街子清真寺

街子清真寺悄然凝虑

任思绪万里跋涉倒海翻江

只有主麻日的诵经声

穿透四方八乡的空气

平日里只酝酿静默  面朝西方

是谁的一声叹息

和另外一些叹息

被稀释被抽绎

就似那一抔揣自家乡的黄土

肥得流油能生长五谷的黄土

与生俱来的牵挂

翻越千山万水

直达撒马尔罕腹地


信念的火花

就这样一代代

迸出并始终繁衍生息

一群瓦灰色的鸽子

从高天划过不留一点印迹

在一波又一波的诵经声中

黄河曾睡去  黄河又醒来

五谷和果蔬的梦

一茬又一茬被收割


积石山高来牙力加山大

唯有信仰之树

以宗教的名义在黄河谷地

始终虔敬地生长

参天林立直到久远


4☞头枕着黄河的波涛如梦

那夜,我头枕着波涛

入梦,在积石镇

黄河是我日思夜想

作古多年的母亲

唱着催眠曲

我回到牙牙学语的幼年

那时的面糊糊和

擅长撩拨人食欲的焦巴洋芋

那么诱人,饥饿俯拾即是

饥饿也会带给你疼痛啊

这场梦酣畅淋漓

一做做过半个世纪

画面似一幅印象派油画

局部模糊 ,整体清晰


我泪湿枕头的那个清晨

早起的人在黄河对岸

发出比嘹亮还嘹亮的嘶吼

打开窗户涛声依旧

一些泡桐和桃树

有的抽芽更多的在开花

在黄河此岸,站立着风景

而我作为点缀物

多此一举,在旅馆三楼窗口

拉开窗帘,默立祝福

我如水的思绪及其身影

是否装饰过别人的梦


5☞永远的孟达

那个上午

我站在孟达村边

左边是黄河右边是崖

扑棱棱的鸽子在水面上飞

梨花已谢  桃花李花的三月怒放

饱经沧桑的核桃树

站立着低声啜泣

那种声音不易捕捉

稍纵即逝  似落地便化的春雪


孟达的干打垒庄廓院

想收割最末一茬庄稼

积石水库用稚嫩的碎牙

一点一点  啃啮着河岸

沙土落入水中

溅起的也许不只是浪花

在库边浣衣的老妇人

用她孤独的背影和迟缓的动作

向我转述生于斯长于斯的梦魇

村落田园成为泽国前

迁徙  就注定别无选择

从此后祖先长眠的村庄

只会在梦里依稀

孟达之春

便成为永久的伤痛

征稿启示

昆仑文学社《作家选刊》编辑部面向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文学爱好者长期征稿,文体不限,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书评、摄影作品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优秀作品将收录《作家选刊》双月刊。投稿请附200字内作者简介和近期生活照。投稿邮箱:gsf88@126.com  微信号:qhsyccgs    因昆仑文学社属于非营利性微信公众号平台,故投稿没有稿费,只给收录纸质版的作者邮寄样刊,望作者朋友谅解。

昆仑文学社

《作家选刊》不厚名家,不薄新人,以质取稿,欢迎订阅。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