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成郁|童年旧事——上粮

2017-03-15 郭成郁 昆仑文学

微  刊

第五期(总第192期)

童年旧事——上粮


青海互助·郭成郁


记忆真的很奇妙,二十七八年过去了,很多人,很多事儿,大多已记不清了,然而还有那么一些却令我终生难忘,它们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是1989年仰或是1990年,在互助县的一个秋天,七月流火,正值有着互助好江南之称的红崖子沟公社小麦打碾季节。随便见个人打个招呼“叔叔你做啥扎?阿去俩?”都会得到“碾场,场院上去俩,你们还没碾开吗?”这样的回答。“一年的庄稼两年的苦!”是这里的老庄稼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刚忙完半个月割麦打捆造排,还没缓过劲儿来,又开始了小麦的打碾,为使丰收的粮食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尽量颗粒归仓,庄稼人们在老天爷眼皮底下与时间赛跑,“连米儿赶昼夜”(青海话,意思同昼夜连轴转)的抢收小麦成为了常态。


看!烈日下,场院上,巷道里,骡车驮队,你来我往,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簇簇黄草帽或三五成群,或结队而行,熙熙攘攘,一团互助协作的氛围。平日里再闲再懒的人,每逢此时,一个个都变得争分夺秒,就连老人和孩子们也有秩序地加入其中,互助的老庄稼人常常将打碾时这种忙碌热情、紧张有序的气氛形象地比喻为“龙口里夺食”。


别看“碾场”看似简单,却大有讲究。单说天气的选择,最合适的天气莫过于上午和下午暴晒,傍晚起风。前者暴晒有利于麦子完全脱粒,后者起风有利于“扬场”环节的去麦衣儿。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先去“摊场”,把收割时打好的麦捆子从新撕开均匀平摊在圆形场地上,然后套上牲口拉着六楞辘柱反复转圈碾压。正午开始“翻场”,用“插扬” (一种翻长麦秆的农具)将经过碾压的麦秆翻个身,使其在烈日下曝晒半小时,午饭后继续转圈碾压。下午,“攒草”开始,大伙儿拿着“插扬”一字儿排开,统一朝着一个方向,将已经脱粒的长麦秆从场院上攒向塄坎边上,堆成草垛。长麦秆攒走后,会看见圆滚滚的麦粒儿就和在麦衣儿之中,静静地躺在地上。到此时,太阳已经落山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风的时候,所有人都坐在树荫下面的塄坎上,喝着熬茶,抽着烟,解下草帽扇着凉风,讲着笑话,尽情享受着短暂而又惬意的美好时光。不一会儿,风起了,大人们赶忙起身,双手轻拍屁股后面的泥土,戴好草帽,拿起“木锨”(全木制,像方形铁锨一样的外形的一种农具),有序地排成一路,很有节奏地铲起地上的麦粒麦衣儿混合物,再高高地扬起,任风将轻飘的麦衣儿吹向对面,就这样一锨,一锨,直到麦衣儿被完全吹尽,只留下干净的麦粒儿在地下。“嘘……,嘘……”拖得长长的唤风声此消彼落,这就是碾场的另一环节“扬场”。打包装粮是碾场最后的环节。灰白色的化肥袋子,装完化肥之后稍作清洗就用来装粮食,基本上都是80斤左右,扎紧袋口之后,再背到屋檐下,准备后续的晒麦。像这样经过连续几天的汗流浃背,腰酸腿疼之后,伴随着“掌柜子”们欣慰的微笑,便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新打好的麦子,不能及时入仓,须找干净平整的地方暴晒,其中有5袋精挑细选的麦子,是父亲操心照顾时间最多的。它们个个儿颗粒饱满,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是几天后将要上交的“公粮”,又叫“征集粮”。家里一共有三亩多水地,每年都要上交400斤征集粮。看着一家人辛辛苦苦一整年,终于有了收获,却要将这么多上好的麦子上交,我心里还真有点沮丧,于是我动了动聪明的小脑瓜,教了父亲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好的留下来自己吃,把筛子底下瘪的交上去。然而,父亲只是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没说话。不过另一方面,想着又有机会可以“出远门”,我那一颗兴奋的小心脏突突直跳,盼望着那个美丽的日子早日到来。


盼星星,盼月亮,她终于要来了。头天晚上,我就开始胡思乱想,辗转反侧,兴奋的几乎彻夜未眠。天刚麻麻亮,等不到往日父亲的叫唤,我已早早地起床了。母亲也做好了早饭——炒土豆片就锅盔,父子俩一阵狼吞虎咽之后,我背了一咖仑(一种装水的矩形塑料水壶,青海人都叫咖仑)开水,和父亲赶着驴车出门了。父亲横跨在左侧的车辕上,嘴里哼着我听不懂的小曲儿,头戴一顶大草帽,左手扶着车沿,右手轻扬着小木鞭,时不时“呔、翘……”吆喝着。遇到上坡时,父亲就从车辕上跳下来,从后面推。“吱扭,吱扭,噔嗒,噔嗒……”,架子车异响和驴蹄踏地声错落有致,汇成了一曲绝妙的音乐,伴随着车子一上一下的顿挫感,那种舒适感,我想,是今生仅有。“计划生育,丈夫有责。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要想富,先修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坐在架子车里的粮食袋子上,手里把玩着水壶,眼睛盯着道旁庄廓大墙上凹坑里的白色大字,我吭吭巴巴的念了许久。


走了不久,前后不远处,陆续出现了很多同样去上粮的庄稼人,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大多是兄弟大队的。其中有嗓音嘹亮的,一只手轻抚着耳朵,漫起了少年,好事儿的人们,有的打着口哨,有的大喊再来一个。就这样嘻嘻哈哈地过了差不多1个小时,天也大亮了,大伙儿终于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红崖子沟公社粮站。上寨大队是公社首府所在地,全公社的人都要将征集粮统一上交到这里,平时也算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了。


原本空旷的粮站场地四周,此刻已经停满了各式骡车、驴车、手推车。在场地的中间已经排着一条几十个人的长队,地上卸满了印有特大的“尿素”两字样的白色粮食袋。“哎!我种的是‘阿勃’(一种小麦品种),隔壁儿种的是‘79533’ (一种小麦品种),人家今年成烂了。哎,我也是啊,早明年试当个‘79533’俩”。前后左右排队等待的人们都凑了过来,交流着种庄稼心得。父亲拿出昨天特意买的“青海湖”牌香烟,给每人发了一支,自然地也加入了侃谈之中。


时间过得很快,晌午时候,只听一声大大咧咧的吆喝之声,“你这还有点潮,再多晒会儿!某某某,在不在!”听到开始叫父亲的名字,父亲赶忙跑过去,指着卸在离磅秤不远处的小麦袋子,一边连连应承着,一边快速地掏出烟盒发着烟。那头戴时尚凉帽的粮站工作人员打着哈哈,顺手接过香烟,父亲赶忙划着一根火柴给点上。时尚凉帽一边神气的叼着没有过滤嘴的青海湖牌香烟,一边拿着一个验收麦子的工具,坐在磅秤旁一把木椅子上,看那个神气劲,所有过来交粮的人都得拍他们的马屁,他说好就好,他说不好就要你退回去晒,少则一下午,多则两三天,那可就麻烦大了,这么大热天很不容易。


父亲弓着腰,把小麦一袋一袋往秤上搬,我家一共5袋,我在边上收拾着绳子,等父亲把麦袋搬好,还没来不及擦汗,时尚凉帽便拿着一个又细又长头带尖儿的圆筒状工具往袋里刺了去,抽出来时,筒槽里带出些圆滚滚的小麦粒,他熟练地往手里这么一倒,扒拉几下,再拿几颗往嘴里那么一丢,咯吱咯吱的咬了起来。那时我其实是不懂他们在做什么,也不关心这些,只有父亲才专注地看着。


“二等!总共400市斤,入库完了在那边开收据!”听到工作人员一声吆喝,父亲高高兴兴地去了,粮库足有三层楼那么高,里面的粮食堆成了一座小山,“山坡”上又放了好几根长梯,父亲慢慢地爬上长提,一一将五袋小麦倒在了麦山上。


“总共17块6毛钱,你数好,拿好了!”工作人员将一叠票据和一沓钞票递给了父亲。那时,我很困惑,那么好的麦子交给粮站,评定了一个二等,5袋总共给了17块6毛钱,可把父亲给高兴的。后来渐渐明白,虽然我家的麦子看似颗粒圆滚滚很饱满,但是比起兄弟村社的红土地里种出来的,我们的麦子更轻,出面率也较低,所以二等已经是算好的了。另外,验收一次性通过,算是今天没白跑,大功告成,要是被退回重晒,那可恼人哩。至于5袋麦子17块6毛钱,父亲也是后来才告诉我,从1984年乡里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之后,每家每户每年都要向国家上交征集粮,征集粮中又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统筹征集粮,一部分是额外征集粮,其中统筹征集粮是无偿上交,额外征集粮会根据麦子的评定等级适当给予补贴,那17块6毛钱就是额外征集粮的补贴。


父亲把钱和票据理了又理,数了又数,最后装在了衣服最里面的口袋里,然后再把装完麦子的口袋弄干净,叠整齐,又用绳子绑在架子车上。开始赶着车往场外走,他连续大口地喝着已经凉了的开水,额头渗出大颗汗珠,后背早已湿透。路旁有一家冰棍汽水摊,父亲问我渴不渴,我点点头,这大热天的,一想到冰棍就口渴,不渴才怪哩。他拿出刚才理好的那沓钱,抽出一张1毛的给了那摊贩,摊贩打开一个精致的小木箱,翻起裹着的小棉被,拿出1根开始融化了的大冰棍,又找了5分钱,一起递给了父亲。当父亲将手中冰棍递给我的时候,我问他怎么自己不买一个,父亲笑了笑低声说:“我啊,最不喜欢吃冰棍了”。然后继续横跨在车辕上,左手大口喝着咖仑里的凉开水,右手轻挥着小鞭子,我则嘴里舔着着冰爽甘甜的大冰棍,跟在驴车后面小跑着,欢天喜地的,车都不愿意坐了。我想,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大概每一位和儿子一起出去的父亲,都有很多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我只愿,他们小时候,或许是喜欢吃的吧。


如今,农民种地不用上粮,不用缴纳农业税,政府还免费送化肥,种地还能享受国家补贴,收割打碾完全机械化,拿个口袋站在田间地头直接装粮食。像碾场、上粮这样的情节早已淡出了年轻人的视线,逐渐被人遗忘,慢慢变成了传说。


去年,父亲在平安县城买了房子,举家搬迁,正式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父亲跟我说,从今年开始,老家的地可能种不了了,那么多地,荒了真叫人心疼。言语间透露着一丝忧伤和惆怅,而最多的也许是无奈。虽然父亲现在是一名已退休的农村小学教师,但他同时也是中国最传统的老庄稼人。听完父亲的话,一种莫名的难过自心底涌来,一瞬间,小时跟着他碾场上粮的快乐一幕,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历久弥新, 遂奋笔疾书,略作整理与诸君共享。

作者简介

郭成郁    出生于1984年1月,青海互助县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工程系,2010年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国营497厂参加工作,2014年至今为玉树州公安局监管支队民警,爱好读书、下象棋。

主办:昆仑文学微信公众号平台

协办:青海双鹰虫草贸易有限公司

出品:昆仑文学《作家选刊》编辑部

主编:原野   顾问:李成虎  毛宗胜

公众号:klwx1001  

微信号:qhsyccgs

投稿邮箱:gsf88@126.com

投稿须知:原创初稿+作者简介+生活照

杜绝抄袭,反对一稿多投,文责自负,自己校对

延伸阅读

李生德|写给虫草

⊙  柳闻莺|七月的玉树

张琰|散文随笔--飞雪寄情

 韩有录| 美哉,吾母之双手

 白玛文毛 |情定玉珠峰

毛宗胜|光耀千古的人格标杆

揽月客|总想走进你的心里(外一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