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军90周年,40条短视频展军威,这家电视台怎么玩的?
点蓝字关注我
导读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媒体面临着一次重大主题宣传的“同题竞争”。在新传播环境下,建军90周年主题报道如何做好、做出特色?
艾冬云是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北京电视台纪念建军90周年大型新闻系列报道《寻踪英雄路》由她负责。
本周,《传媒茶话会》对话艾冬云。艾冬云表示,从最初的构想开始,北京电视台就没有把自己局限于“电视台”身份。从形式到内容,加入了全媒体传播效果的考量,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障全媒体传播效果的实现。
小块头大体量,跳出电视做策划
《寻踪英雄路》共40集,每集3-5分钟,以“短视频”方式讲述人民军队光辉历史,展现人民军队当下实力与风采,以新闻系列报道形式完整呈现建军90年历程。
按照惯例,如此厚重的题材,电视台一般会用单集时长较长的专题片或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艾冬云对《传媒茶话会》表示,他们综合考虑了现在受众的电视收看习惯和互联网传播规律,决定不拍会“捆住人”的专题片和纪录片,而采用短小精悍的系列新闻报道形式。
3-5分钟既不零散也不冗长,能讲清楚一件事、报道好一个人,也不会让观众因对报道篇幅产生“恐惧”而放弃收看。同时,3-5分钟的时长适宜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扩散,增强传播力。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主播探访我国第一支洲际战略导弹部队“东风第一旅”营地。
增强“代入感”,追求“入心”
用人物故事拉近受众与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用主播体验拉近受众与现代军队的空间距离。
90年历程极其厚重,可歌可泣的事件、人物众多。艾冬云告诉《传媒茶话会》,《寻踪英雄路》用讲故事的方法,每集突出一个核心主题,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容量里,围绕“英雄”的核心讲故事,突出亮点和细节,不做平铺直叙的描述,不做大而空的讲解,让受众发自内心地对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和英雄模范事迹产生认同。
百团大战亲历者,现年93岁的郭德和老人回忆历史
这一系列有北京电视台的三位新闻主播深入部队,和战士、专家一起,体验部队的训练和生活,通过主播“局外人”的视角去观察、去揭秘,让报道更生动、真实,让受众身临其境。
运用AR虚拟植入等前沿技术 强化精品意识
尽管每集只有3-5分钟,但这并不妨碍《寻踪英雄路》朝着精品化方向前进。
艾冬云告诉《传媒茶话会》,前沿技术在片子里得到大量应用。这些技术改变了过去新闻报道中枯燥的数据解读和相对抽象的环境介绍,填补了现实环境中历史遗迹的缺失。
比如摄制组寻访昔日百团大战的战场遗址时,通过AR现实增强和后期追踪技术,还原了日军当年在娘子关上构筑的碉堡工事,把我军的作战路线、曾经的烽火硝烟生动展示。
艾冬云告诉《传媒茶话会》,系列报道的大部分镜头是用“5D”拍摄完成的,不仅便携操作,而且加大了色彩的饱和度和景深,达到了等常规新闻摄像器材所无法达到的画面效果。
拍摄中还大量运用了小飞行器,丰富镜头角度,同时运用户外虚拟植入等特效技术,还原实战环境,展现武器装备,充实新闻信息、增强视觉冲击力效果明显。
《寻踪英雄路》共40集,分三个篇章,“历史篇-追忆峥嵘岁月”、 “现实篇-今日钢铁长城”、“未来篇-筑就强军之梦”。凭借与全军政工网的通力合作,《寻踪英雄路》摄制组进入中国最神秘的军事训练基地——朱日和;登上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到达中国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前沿——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追寻各军兵种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轨迹。
艾冬云告诉《传媒茶话会》,《寻踪英雄路》这组系列报道题材重大,却出自一个“85后”的摄制团队,从策划到拍摄到剪辑,都融入了最新的理念。
《寻踪英雄路》7月21日起在北京卫视、北京新闻频道各档新闻节目中播出。85后团队能否驾驭得了如此厚重的主题报道?影响力、传播力能否实现?
大家看节目,后台留言!
1.媒体人必读: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禁用词和慎用词(最新修订版)
5.专稿|杜昌华:我给央视写了近2000篇评论,总结起来就这四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