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行业报的7年逆袭记:脱困!营收翻番!
点击“传媒茶话会”关注我们哦
导读
200多名在职职工,100多名离退休员工,每年近4000万人员成本支出,没有一分钱的财政拨款!
这样一家行业报日子会过得怎样?
在报业整体下行,不少兄弟媒体艰难度日的时候,《国际商报》却把日子过得有板有眼,官方评价为“保持了业务的平稳健康发展”。
7年时间,《国际商报》在做好新闻主业的同时,通过做好服务逆势将年收入从2800万元(2009年)提高到6000万元(2016年),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8万元,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更是增长了18%。
行业媒体通过服务增加收入这不新鲜。然而如何把服务做到极致,做到全天候,全周期?如何去拓展新的服务内容?
7月11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国际商报社党委书记、法人代表管延斌,多年的探索实践被管延斌总结成一句话:行业媒体应由单一服务向立体服务转变!
四座大山下的自救
2009年11月,当时还是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的管延斌被调到国际商报社任党委书记。
初到国际商报社,摆在管延斌面前的是“四座大山"。
◆作为一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保,养老负担越来越重;
◆来自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行、广告收入持续下降;
◆主管部门的支持越来越规范,争取支持越来越困难;
◆报社转型发展面临体制、机制、观念、资金、人才等多方面限制。
当时报社年收入3000万元,这些钱要养活200多名在职员工,60多名离退休员工,日子过得紧巴巴。
顺应媒介生态发展变化,兰州大学经管专业出身的管延斌开始着力改善国际商报社收入结构,提高非报收入和服务收入的比重。
立体服务的三个维度
“行业媒体的难,本质上不是难在环境,而是难在态度,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把服务做到极致”,管延斌认为立体服务应包含三个维度: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半径。
►从服务对象维度看,要从零散服务向系统服务转变
一方面,努力做大“政府蛋糕”,按照主管部门的五大业务板块,挖掘政府服务项目,努力成为主管部门的宣传执行机构。国际商报社承办主管部门的公共新闻与信息服务项目、新闻服务中心项目、摄影摄像项目、商务培训网项目和政策图解等项目,每年可从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获得1200万元左右的收入。而在系统服务之前,报社每年仅能获得收入400万元左右。
另一方面,国际商报对地方的服务也做到了系统化。在全国三十个省区市成立了指导委员会,设立记者站或指定区域记者,选定了广告代理机构,实现了服务的全覆盖。“很多行业报都把自己的服务对象局限于主管部门,这其实是把自己的服务范围限制了”,管延斌对《传媒茶话会》说。
《国际商报》发挥自身优势将服务对象拓宽到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在确保前8版提供高度专业化的商务资讯的基础上,《国际商报》将后8版设定为“地方商务专版”,免费做好地方的经验推广等宣传服务。
通过做好宣传服务国际商报社与地方商务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先后与吉林、广西、贵州、青海、山东等17家商务主管部门签订了宣传服务协议。
2016年,国际商报社6000万的收入中,60%来自地方商务系统,25%来自商务部,15%来自市场。
►从服务内容维度看,要从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
《国际商报》将单一广告服务拓展到商务培训、宣传策划、舆情报告、研讨会,甚至是商务系统IT开发。
有一件事让管延斌很骄傲:2016年,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編制服务贸易规划,“我们服务贸易编辑部的两名记者凭借对行业的了解,用两个星期完成的规划课题直接PK掉了专业的研究机构,这是政府部门对我们专业性的认可”。国际商报社依托专业的人才优势,承接很多地方政府规划课题。
►从服务半径维度看,要从单点服务向全链条服务转变
在管延斌看来,立体服务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加深服务程度,从单点式服务转向全程式服务、全链条服务。这样既能体现行业媒体的专业性又能带来可观的服务收益。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国际商报》出版的专刊
比如展会的服务,已经做到了全周期服务。在展会开始前,国际商报社负责新闻发布会的承办;展会中,国际商报社推出专刊,承办论坛;展会结束后,国际商报社针对展会还会做出后续服务,真正实现了全周期服务。
“这种全程式服务就让我们获得了近千万元的展会服务收入”,管延斌说。
短评:
行业媒体要做行业智力服务提供商
掌握行业信息、熟悉整个行业系统,这是行业媒体的优势。
做服务已成共识,但媒体不能停留在低水平服务阶段,不能成为“跑腿打杂”的。
《国际商报》从单一服务向立体服务升级,背后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路——依托行业垂直系统,围绕报社行业智力资源开发服务项目,做智力密集型服务。比如承接政府课题、承办专业论坛、为地方商务系统做宣传服务等,都是将智力资源转化为收入。
用智力资源为垂直行业系统服务,这样的服务才有竞争力和可持续。
行业媒体欲破冰,
自身长短要认清。
深耕体系做服务,
智力转化高尖精!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 宫佳奇
近期热门文章
1.专稿|杜昌华:我给央视写了近2000篇评论,总结起来就这四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