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集体怒怼PG one,只是为跟一个“孩子”过不去?
点蓝字关注我的
导读
从疑似“玩嫂门”到“圣诞夜”,从明日之星到过街老鼠,在2018年的开年,PG one(中文名王昊,出生于1994年早已成年的他,被不少是非不分的粉丝辩称为“一个孩子”)用一首污言秽语的歌曲,把自己钉在了耻辱门上。数十家主流媒体一起要求对其进行封杀、禁唱!
那么主流媒体在引导正确价值、传播正能量上有何职责?
1月7-8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孙钱斌,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张显峰,《长沙晚报》原时政新闻中心主任陈银峰。
1
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央视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群起而攻之,PG one缘何成为众矢之的?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直是《中国妇女报》的核心关注点,也是主流女性媒体很自然的价值延伸。”《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孙钱斌告诉《传媒茶话会》,当《中国妇女报》微博团队监测到网民反映PG one的歌曲《圣诞夜》涉嫌教唆吸毒并侮辱女性后,研判有必要在第一时间予以严正回应,便立即约请评论员就此事展开评论,打响了批判PG one 的“第一枪”。
1月4日,中国妇女报官微发文《教唆青少年吸毒与公开侮辱妇女,PG one这次可能真的摊上大事了》,博文指出,“PG one的歌曲《圣诞夜》教唆青少年吸毒与侮辱妇女”,甚至可能“已经触犯到国家的相关法律”。文章发布后,在嘻哈粉丝中炸开了锅,话题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中国妇女报》微博截图
随后,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紫光阁、看天下、环球网、中国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纷纷跟进,形成舆论合力,直接迫使PG one因“不可抗力”无法参加“中国有嘻哈live巡回演唱会——长沙站”的演出,宣传海报也将PG one 打上了马赛克。
新华网《捍卫社会底线,谁都不能袖手旁观》一文指出,一个“人人出力为人人”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市场,绝容不下一个低俗下流的作品,一个美好向善的社会氛围,绝容不下污言秽语的丑陋。
新华网微博截图
孙钱斌告诉《传媒茶话会》,主流媒体这次在舆论场的默契联动,主要是基于共同的新闻价值观。嘻哈文化的核心受众是95后、00后,陪伴他们成长的绝对不应该是“纯白色粉末”和侮辱女性的粗俗字眼。作为主流媒体,反对恶俗文化、为青少年成长营造清朗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张显峰告诉《传媒茶话会》,新媒体时代,一些自媒体和平台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导致庸俗文化铺天盖地,在文化传播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倾向。主流媒体集体发威抵制低俗庸俗文化是对庸俗的社会文化说不,也是对不良的新媒体文化说不。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告诉《传媒茶话会》,嘻哈是一种时尚青年人热衷的带有高流量的文艺形式,本应是一个“绽放青春,释放热能”的活力舞台,区别于富于旋律感的流行音乐,嘻哈押韵的、节奏感强的歌词往往是敏感所在,歌词是折射音乐人内心世界的镜子,主流媒体对PG one的抵制行为给所有新潮的艺术形式敲响了警钟,中国特色的文艺创作必须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纯净的文化环境不能容忍有损道德审美的瑕疵存在。
2
抵制PG one ,不是全盘否定嘻哈音乐,嘻哈也有正能量
在主流媒体陆续发文抵制PG one后,一些不明真相的嘻哈粉丝误以为主流媒体在集体抵制嘻哈文化,并呼吁要给嘻哈成长的空间,不少自媒体甚至非常极端的将嘻哈音乐称为“洋垃圾”。
“抵制PG one,反对恶俗,不是否定嘻哈音乐本身。”孙钱斌告诉《传媒茶话会》。鉴于一些嘻哈粉丝和公众对嘻哈音乐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中国妇女报》微博推出了评论文章《致嘻哈粉:PG one的锅,嘻哈不背》,以谈心的方式希望粉丝和公众明是非、辨香臭。
《传媒茶话会》了解到,嘻哈音乐不是色情、暴力、毒品等元素的代名词,“歌词不带脏,如同战士没带枪”更是无稽之谈!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贫民窟的嘻哈音乐,大多体现的是对战争的反思、现世的不满和对不公平规则的挑战,长期处于地下状态,但在经历过灰色成长期后的嘻哈音乐,也在去糙存精,嘻哈音乐、嘻哈歌手也有正能量。
2017年9月13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上刊登了《中国有嘻哈,世界准备好了吗?》的采访视频,嘻哈歌手孙八一告诉BBC,他爱唱自己经历过或者看到的事情,中国真实的故事,但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不利于团结之类的话,他不说。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告诉《传媒茶话会》,嘻哈音乐作为年轻人释放自我的音乐载体,只要正向的价值观引导,既可以满足年轻人自我表达的欲望也能够用嘻哈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冷凇举例说,美国著名的洛克公园中的街头篮球,作为一种街头流行娱乐形式,挽救了无数吸毒、打架的青少年。在国内,辽宁阜蒙县有一支青春理论快闪团,借用快闪、网络直播,甚至cosplay的形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10·15”重要讲话中谈到,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需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但要做到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长沙晚报》原时政新闻中心主任陈银峰表示,主流媒体讨伐的不是嘻哈音乐,而是一些打着嘻哈旗号,打着“be real”口号传递的低俗内容。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不能“一棒子打死”,要有辨识和区别的能力,要为嘻哈音乐发展提供正向的能量,帮助嘻哈音乐建立创作和传唱的规范。
3
建设纯净的文化环境,媒体要敢于表明态度和立场!
“除了舆论监督,主流媒体还应协同文化教育部门,在文化传播、文明传承上下功夫,润物无声,久久为功,不断提升年轻一代的媒体素养和艺术素养。”孙钱斌告诉《传媒茶话会》,营造纯净的能够体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文化环境,主流媒体任重而道远。
“营造纯净的文化环境是个系统工程,应该上升到社会治理的高度来看待,既要有硬性的过滤,也要有软性的滋养。”张显峰向《传媒茶话会》表示,硬性的过滤,就是治理者要有对民族、对历史、对文化、对未来负责的担当,营造文化市场良币消灭劣币的制度环境;软性的滋养,则是要在文化传播的话语上下功夫,消灭庸俗但不拒绝通俗,让民众喜闻乐见。
张显峰表示,在媒体竞争白热化、舆论环境复杂的新时代、新格局、新生态中,作为专业媒体的母体,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守正创新,要对自己所生产的内容以及自身信用有敬畏感,不管内容首发于哪个平台,最终都会成为互联网信息海洋的一部分,都有可能在舆论场产生蝴蝶效应,时时正己,才能正人。
他举例说,《人民日报》一篇评论中谈到:“媒体不管怎样融合,质疑、求证、核实的本质不能丢,客观、真实、理性的原则不能忘,求真、扶正、祛邪的精神不能弃。”
张显峰告诉《传媒茶话会》,主流媒体应时时不忘廓清事实、守望价值的“传统”使命。在舆论纷杂、信息翻飞的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保持足够定力,不媚俗、不盲从,做舆论场上的“清道夫”,主流文化的“扩音器”,真正以辩证思维和底线意识捍卫常识和理性,坚守道义和良知,传播主流声音,引导主流舆论,弘扬主流文化,才配得上“主流媒体”的名头。
针对一些平台唯点击率和收视率至上传播低俗内容的现象,陈银峰告诉《传媒茶话会》,低俗内容的传播与相关平台和管理部门失于监管、疏于引导有很大关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媒体可协同文化教育部门加强对文化节目内容、主题进行及时监管,包括参与人员、传播的内容是否违法违规、是否低俗等,不能容许只为吸眼球博名声博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存在。
《传媒茶话会》评论:
一个黑料众多、言辞粗鄙的人在顺利拿下《中国有嘻哈》的冠军后,又顺利拿下网易2017年度最有态度嘻哈歌手奖。
什么算是有态度?作为公众人物,歌词教唆吸毒、侮辱女性,算是态度?diss逝者,挑逗女星,算是态度?拿低俗当个性,拿污秽当潮流,算是态度?
没有底线思维,没有红线意识,将庸俗当宝贝,把色情当噱头,视违法为儿戏,这就是极端恶劣的态度,必须加以匡正惩处,以正视听。
我们尊重嘻哈音乐的形式自由,但并不容许借嘻哈的载体传播低俗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艺术水平上要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因此,主流媒体要理直气壮地抵制低俗有害内容,给广大青少年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传播社会正能量。
《传媒茶话会》编辑:刘娟
近期热门文章
1.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主流媒体要利用创新“换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