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记者这些年,为何这笔账越欠越多?

刘娟 传媒茶话会 2019-09-05


11月6日,著名媒体人、《新闻战线》原总编辑胡欣女士坠楼离世,知情人士称胡欣生前患有抑郁症;


10月28日,《浦东时报》总编辑王虎因肺癌去世,此前与癌症抗争三年零一天;


7月9日,《重庆晨报》副总编蒋宏因病去世……短短4个月,3名媒体人去世的消息令媒体圈悲痛不已。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活比驴多”,这几乎是每一个媒体人都有过的自嘲。 工作压力巨大、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毫无规律……让记者编辑成为了“新十大高危职业”之一。


不了解他们的人以为他们激扬文字,无限风光,但关系紧密的人却知道,他们总被肠胃疾病、颈椎腰椎病、甚至是恶性肿瘤缠身。


今天,《传媒茶话会》带您走近3位从业二三十年的老媒体人。他们有的在病房开编前会、去世前一天还在接听集团新闻办的电话;有的年近六旬,出稿量平均每月25篇,长期伏案工作使得腰椎上两根骨头坏死,背部两节骨头断裂,并且患上了严重的肝硬化;有的从业20载,在吃过健康的亏后,幡然醒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开始逐渐改变拼命三郎的作风,有意识地注意身体。


11月初,《传媒茶话会》对话《浦东时报》原总编辑王虎的妻子李莉,他的同事兼好友《联合时报》总编辑邓的荣,《吐鲁番日报》记者杨俊发的同事盛伟山,羊城晚报评论深度部副主任温建敏,为您讲述3位媒体人的真实故事。


在病房开编前会,他用生命偿还了健康账


“今天是10月27日,我在死亡的阴影下整整挣扎了3年,这应该说我不是一个孬种了。”


这是《浦东时报》总编辑王虎在去世的前一天,在微信上发给自己的一条信息。一天后,王虎溘然长逝。


2015年10月27日,王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他的抗癌之路走了整整三年零一天。


“去北京外派的4年,他工作压力巨大染上了烟瘾。”王虎的妻子李莉告诉《传媒茶话会》。


▲王虎在办公室


2007年,王虎告别妻女,只身前往北京,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兼解放日报北京记者站站长。采写新闻报道、搜集信息、出信息专报,以及各种琐碎的日常工作,挤满了王虎的日程。


“在京期间,从来没有在凌晨1点之前睡觉过,第二天正常起来上班。”《联合时报》总编辑邓的荣告诉《传媒茶话会》,此前他也曾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驻北京办事处担任主任,他调回上海后,王虎接了他的班。


“王虎把信息专报这个工作做到了极致,他放很多内容上去。我是每逢大事和重要时节发,但是王虎却是天天发,周周发。”邓的荣告诉《传媒茶话会》,可以想象王虎每天休息的时间只会比自己更少。


2011年,结束4年外派工作的王虎回到上海,担任上海报业集团《浦东时报》主编。在上海报业集团和浦东区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王虎带领时报同仁,在2012年1月1日将四开小报改成对开大报,由周二刊变周三刊;2014年1月1日,又将《浦东时报》改为日报,出周五刊。《浦东时报》从带有浓厚内刊色彩的小报发展为一种公开出版的大报。


“王虎用自己的生命把《浦东时报》从周二刊熬成了日报。”邓的荣告诉《传媒茶话会》,对于报纸来说,要从小报改成大报,周报改成日报,是一件相当繁杂的工作,它需要报社人员的整体素质都要有极大提升。


邓的荣曾多次提醒王虎要充分估计到自己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分阶段慢慢走,一步一步在实践中把队伍带出来,这样才能稍微减轻一些自身的压力。但王虎总认为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必须一步到位,把活干好。


“我进他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开窗户,房间里的烟味实在太浓了。”邓的荣告诉《传媒茶话会》,王虎到《浦东时报》后,工作压力非常大,抽烟是一根接一根地抽。每次推开王虎办公室的门,都可以看着王虎坐在桌前批改稿件,手中的烟头发出微微红光,整个办公室烟雾缭绕。


“有时半夜醒来,看见他在阳台抽烟。一根接一根,劝也劝不住。”李莉告诉《传媒茶话会》,王虎偶尔会和她谈到自己工作压力大,很累,但每次都是抱怨完后就继续去工作。


邓的荣告诉《传媒茶话会》,为了提高报社人员的专业素养,王虎对编辑记者的要求极为严格,因此,《浦东时报》的记者编辑最怕在开会的时候,王虎手中拿着一个小纸条在那里抖,因为每每这时,就意味着王虎要批评人了。


也正是在《浦东时报》由周报改日报的这段时间,王虎忽视了自己的健康状况。


李莉告诉《传媒茶话会》,2015年确诊肺癌后,她曾请邓的荣查王虎前几年的体检报告,结果发现在王虎2013年的体检报告中就提到了他的肺部可能存在问题,建议他复查,但是却被他疏忽了。


 邓的荣告诉《传媒茶话会》,2015年确诊到2018年6月之前,王虎一直坚持去单位上班。2018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区开放28周年纪念活动在上海中心119层观光大厅举行,王虎还在会上致辞,此后身体每况愈下。


▲2016年,王虎虽患病,身体无明显不适,正常工作。


6月后,王虎的病情开始恶化,只能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工作,王虎就把编前会开到了病房。


 “刚开始看到他躺在病床上还在操心工作,我们劝他甚至骂他,但都不管用,最终我们决定,随他的心愿吧,那是他的精神支柱。”李莉告诉我们,那时王虎剩下的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如果不让他工作,他可能倒下得更快。


“当呼吸指数超过40,我们就不让他讲话了,呼吸指数在20~40之间我们就陪他说话,尽可能让他少说。但他总想说,说一句就喘一会儿,我们听着心痛也笑着听。”邓的荣告诉《传媒茶话会》,王虎作为一个老报人,他所说的也正是《浦东时报》所需要的,班子非常信服他。


▲2018年9月同学们从合肥赶来看望王虎时的合影,他说“魔鬼 对我伸出獠牙,我对他扮以鬼脸。”


2015年,王虎第一次化疗时就指定邓的荣去陪护。邓的荣告诉《传媒茶话会》,作为32年的好友,他们是最了解彼此的人。当时王虎反复叮嘱邓的荣要注意身体,要锻炼。但王虎在此后的3年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依旧拼命地工作。


2018年10月28日18时18分,王虎去世。在此前一天,他仍在病床上接听上报集团新闻办的工作电话。


两根骨头坏死,两根骨头断裂,六旬记者用余生还健康账


“2017年春天,杨俊发因为病情加剧,不得不住院检查,医生诊断结果显示,他腰椎上两根骨头坏死,背上有两节骨头也已断裂。更为严重的是,医院查出他还患有严重的肝硬化,且已进入肝硬化晚期。”《吐鲁番日报》记者杨俊发的同事盛伟山告诉《传媒茶话会》,杨俊发三十年如一日超负荷伏案工作,最终导致身体严重透支。


11月2日,中国记协正式发布2018年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援助名单和金额,7家中央新闻单位和22个省(区、市、兵团)51家地方新闻单位共80名新闻工作者获得援助,杨俊发获得5万元援助。


盛伟山告诉《传媒茶话会》,杨俊发的病情之所以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状况,是因为忙于工作,以至于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盛伟山透露,早在2015年单位统一体检时,医院发现杨俊发血小板比正常人低很多,有肝病之嫌,医院通知他去医院复查。但他考虑到报社人手短缺,汉文经济部门连主任、编辑、记者,一共才5个人,报纸版面不能没有本地新闻,因此他原本应该去复查的脚步总是走在了采写新闻的路上。直到2017年,病情恶化,杨俊发才不得不去医院接受治疗。


“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十分辛苦,尤其是作为一线记者,他每天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盛伟山告诉《传媒茶话会》,在杨俊发近30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白天采访、晚上加班熬夜写稿,身体好时平均每个月写稿40余篇,每天早上都会把连夜写好的稿件通过QQ传给部门主任,白天又投入到新的采访任务中。


盛伟山告诉《传媒茶话会》,杨俊发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杨俊发的家中各类获奖证书已经装满了两大箱子,其中还有一本他最珍爱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荣誉证书。


“杨俊发是因为重病才退休的,即使在退休前已年近六旬,他平均每月所写稿量仍在25篇以上,其中80%的稿件都是在深夜撰写的。”盛伟山告诉《传媒茶话会》。


“他视热爱的新闻工作如生命,忽视了对自己身体的照顾,在强忍病痛两年多后,最终将小病熬成了大病。”盛伟山告诉《传媒茶话会》,目前,这位年已六旬的老记者正在与病魔进行艰难的抗争。


作息混乱,身心俱疲,他仍始终坚持新闻理想


  “在新闻理想尚存的最后时期,我身在其中,并站在前面。”羊城晚报评论深度部副主任温建敏告诉《传媒茶话会》。


1998年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毕业至今,温建敏从事新闻行业整整20年。他是广州仅有的一个亲历十几次“神舟”“嫦娥”系列重要航天发射任务报道的记者,也是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以及全国两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者。


20年间,温建敏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等十余次。在这难得的荣誉背后,是年轻的他对身体的透支。


▲6月份涉水暗访医疗垃圾回收黑点的现场


2000年,温建敏来到羊城晚报旗下的《新快报》。当时,广州本地的《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厮杀非常厉害,加上省委机关报的《南方日报》和后来《信息时报》,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年轻,说出差采访就出差。我家里随时准备着一个装备齐全的包,拿起来就可以出差。”温建敏告诉《传媒茶话会》,那时出去是根本不会考虑身体是否吃得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作为《新快报》前方采访小组的负责人,温建敏几乎走遍了整个四川灾区。


“一直在不停地奔走,采访、写作,几十个小时没有休息,实在困了就在车上眯几分钟。”温建敏告诉《传媒茶话会》,在汶川采访时,饿得不行了就吃一口方便面,啃几口面包,然后继续去采访。整个采访期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6个小时。


▲汶川地震十周年回访汶川萝卜寨


“与体力上的劳累相比,精神和情感上的强大冲击更让人崩溃。”温建敏告诉《传媒茶话会》,在四川灾区时,温建敏看到幸存者被压在重重的水泥板下逐渐失去生机;亲眼看到救援车被滚落的山石砸中,一名志愿者失去生命;看见倒塌的房屋下丈夫本能地张开手臂想帮妻子挡着巨石却双双遇难……


除了这些重大报道,在日常的报道中,温建敏和他的同事们也面临巨大的压力。


温建敏告诉《传媒茶话会》,如果重大选题做得不够满意,就会彻夜焦虑无法入眠。他说:“广东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高地,各家媒体都投入重兵去做,有时候比别人家快一两分钟,或者报道角度比其他媒体好,就在传播上和影响力上占据了优势位置。”温建敏告诉《传媒茶话会》,之所以拼命地去做报道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让报道更有影响力,能够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这种成就感是拿奖所不能给予的”。


走向领导岗位后,温建敏的工作更加忙碌,作息更加没有规律。


温建敏透露,最常见的是经常晚班值到两三点,第二天一早又要开会或安排工作。后来从《新快报》调回母报《羊城晚报》任要闻部副主任,由于要同时出早晚报,要闻部值班主任经常要在晚班和早班之间“无序转化”,晚班是凌晨三四点才能到家,早班却要早上七点就要到报社。刚适应晚班模式,马上又要调整成“早鸟模式”。


温建敏告诉《传媒茶话会》,由于作息和饮食毫无规律,直接影响到了内分泌系统。“体重一直往上增,脾气暴躁,肝火旺盛,口腔溃疡……”各种毛病接连不断地找上他。


“媒体这一行一工作起来没有正点,要趁着间隙抓紧时间锻炼身体,照顾好自己的肠胃,尽可能减小对自己身体的伤害。”温建敏表示,意识到身体出现问题后,他开始有意调节自己的作息,有意识地去锻炼运动,在办公室也随时备着一些饼干、面包。


这3则真实的故事不仅是3位老记者的自画像,更是媒体工作者的群像。


2016年1月,美通社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1477名中国记者参与了美通社的在线调查。超过八成记者表示处于加班过度、应酬过多、三餐不定和作息不规律的生活状态。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持证记者231564人。在这其中,有多少人为了心中的新闻理想奋斗的同时,甘愿“出卖”着自己的健康?


你是单位的螺丝钉,却是家里的天。作为二十三万分之一,你目前的健康状况怎么样?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我不是一个孬种。”

 

一个与病魔抗争3年的报社总编辑,在去世前一天出乎意料地给自己写下如此盖棺论定。

 

哪怕熟悉王虎的人大抵不会想到,可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这就是他们熟知的那个执意要将编前会开到病房的拼死三郎。

 

王虎、杨俊发、温建敏……他们无不让人感慨:当记者几十年,哪里不知欠了多少健康账,只是为了新闻事业在玩命干。

 

也许有人会说,三百六十行,哪行不辛苦?笔者在党媒奋斗过14年,也曾连续七八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我想说:新闻工作者是重体力劳动者,更是重脑力劳动者!

 

新闻报道“既不能出错,还要出彩”,新闻工作“要学会弹钢琴”,记者编辑“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话,却是媒体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从选题到标题,从采访到追问,从标点到版式,从导语到导向,从文本到文风……这一切既体现能力水平,又考验脑力智慧,非亲历亲为者无法体验到其间的苦辣酸甜。

 

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坚守与追求,为新闻事业倾情付出而堆积的“健康赤字”,不是那些急于流量变现又无底线的人所能理解的。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情绪是社会现实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

我们将综合留言走心程度和获点赞数(不低于15个),从每日留言中选出一位茶粉,送上一本精美书籍。每日获奖名单将在次日推文文末公布,请大家及时关注。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好记者的诀窍:10位长江韬奋奖得主告诉你!

2.怎样才算好记者?
3.媒体人,不要怀疑未来,只要怀疑自己!
4.我国历史上的记者节,你知道吗?
5.江奖获得者毕锋:挑战生‍命禁区,书写铁路故事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介绍各媒体经验做法的文章均属于行业研究,不收取任何费用,望大家监督。另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1DATFI9U】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