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业记者为何能在疫情报道中大放异彩?

宋婧 传媒茶话会 2021-02-02

2019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财经独家发布《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离,检测结果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这篇仅700余字的消息,是国内关于新冠疫情的第一篇报道。


1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在《病毒专家管轶:要防止新型冠状病毒出现高效人传人》的报道中提出了防止出现“超级传播者”的概念,当晚10点,钟南山院士接受白岩松的采访,也提到防治的关键是防止出现超级传播者,中国新闻周刊的稿子比钟南山在央视接受采访早了3个小时。


2月20日,财新发布《武汉养老院现多例疑似新冠感染》一文,指出“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在院护士称,该院约有11位老人因反复发烧、呼吸衰竭而死,医护人员也受感染,肺部CT出现疑似症状”。


3月20日,健康时报武汉前线记者视频直播独家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医疗救治组重症负责人焦雅辉,全面解密新冠肺炎救治这场闭卷大考的后台调度指挥情况。

······

梳理这些新闻报道后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专业。


为何专业型记者在疫情报道期间能够大放异彩?专业型记者对媒体而言的重要意义有哪些?又要如何培养?


围绕这个问题,《传媒茶话会》对话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陈晓萍,健康时报新媒体部主任杨小明,新京报记者张秀兰、王卡拉,第一财经记者马晓华,界面新闻记者艾玛。



专业型记者存在的意义?


一场医学会议的尾声,医学专家对大家说:“我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你们可以提两个问题。”


一名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的荟萃分析是啥意思?”


全会场大概有一半记者,一半医生,发出一片嘘声。


当时,专家叹了口气,简单地解释了一下,然后说:“这个问题不算,咱们再提两个。”全场又是一片哄笑。


“专业记者,或者说‘跑口记者’,也可以称之为专家型记者。他对某一个领域非常了解,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素养,能够跟系统内的顶级专家对话、互动,常常能提出触动专家的问题。一般立足并深耕在这个领域5年以上,用大家看得懂、感兴趣的方式传播专业领域的知识、概念、技能和方法。这也是此次疫情报道期间专业型记者做得非常出色的地方。”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说。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后,数百名记者逆行进入湖北省进行报道。


“除了卫生公共突发事件外,疾病和医疗(产业)报道一直是中国新闻周刊重要的报道领域。”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陈晓萍如是说。


从2013年开始,中国新闻周刊系统性地进行了关于疫病、医疗系统的深度报道,并使之系列化。


为了做好疫情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细分了涉及疫情的专业领域——流行病学家、临床医生和病毒学家,这一策划使得采访的专家更加丰富,话语也更有力度。


陈晓萍指出,专业型记者在疫情报道期间之所以能大放异彩,“是因为他们在医疗卫生领域有长期的积累和观察,具备了在动态事件中捕捉到核心问题的能力,通过采访把事态的发展更加清晰精准地进行剖析,也就是找到真问题,并进行深度报道”。



在社会风平浪静的时候,也有许多媒体报道各行业的信息,受众没有太多的感受,获取这样的新闻似是天经地义。


而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更需要专业的声音。17年前,有人在哄抢板蓝根,17年后,有人在排队购买双黄连口服液······每一篇报道,都在影响着这个社会。这时,必须有一批专业型、专家型的记者站出来。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认为,专业记者平时提供各行业的新闻,而且媒体在发布新闻时也尽可能深入浅出,让受众看得懂,所以不会有人觉得这些新闻很专业、很高深。但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情况大不相同。


"比如这次新冠疫情中,病毒、蛋白和细菌的概念区别,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的区别,临床和研究的不同,治疗和预防的不同,等等,都需要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储备。"


他补充道:“这次疫情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记者有多么重要,本来在移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已经呈现爆炸的态势,但是显然也极度困扰受众,难辨真伪,这个时候更是凸显专业媒体、专业记者的价值。这也是一批长期从事深度报道的专业媒体在此次疫情之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专业记者职业发展的困境


媒体缺专业的跑口记者吗?


几乎所有受访的记者都表示:“好的专业记者,我们一直都很缺。”


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在论坛上做题为《公共卫生报道需要专家型记者》的报告时表示,在公共卫生报道中,除了需要新闻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加强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这段时间我接受了许多媒体记者的采访,也回答过许多提问,我感觉我们的媒体在公共卫生领域很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记者。


17年后的现在,医疗健康口,我们仍旧“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记者”。


陈晓萍说,如果让一个记者做选择,他肯定会愿意优先选择社会、时政、人物、特稿,而不会主动选择跑医疗健康口,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记者不愿意跑医疗健康这个口?


她解释道:“因为突发、社会等新闻容易训练,这是新闻的入门级,最基本的一些新闻技巧训练。而医疗健康口,比如我们的一些疫情报道选题,是需要记者自己去构建逻辑关系的,需要有一定的理科思维模式,单纯的文科思维比较难达到要求。”

健康时报新媒体部主任杨小明说:“医疗健康口,相对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等热门跑口,显得比较冷门。再加上跑医疗健康口,对新闻和医学的专业知识要求都很高,本身是有一个比较高的门槛。而选择扎根在这个行业的同仁,都离不开热爱这个词。”


2008年毕业后,杨小明就开始跑医疗健康口,至今已经12年了。


他说,这中间没有想过换行业或者跑口。“每天跟医院打交道,跟国内顶尖的名医接触,报道他们,跟他们成为朋友,非常有获得感。‘健康与医疗’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又无比神圣,做不了医生,治不了病,却能报道他们,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一员,而且跑口久了,对医疗和健康知识也懂得多,让周边人也获益,就觉得很有意义。”


新京报记者王卡拉也举了自己的例子:“很多人刚一采访觉得听不懂,摸不清,不愿意做。我最初写一个小小的产经稿件,就需要两三个小时,因为很多专业术语不是很理解,我需要一个个查清楚,让自己理解后才能写稿。”


王卡拉以前跑的是社会新闻和公益新闻,但因为带医院线口,所以在6年前转向了医疗新闻。初写产经新闻发现门槛其实挺高的,企业资源不够,财报看不明白,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写一条稿子费时很长。她说自己仍在学习,到目前为止,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到。


第一财经记者马晓华说:“健康领域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相比较其他领域难度大,健康领域新闻关注的人也相对较少。”


跑口记者需要专家视角,根据出现的疫情现象,通过专业知识、科学规律来分析和判断,选择新闻角度。“比如,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出现一些患者‘无肺炎表现’,这些信息透露出存在一个特殊群体——无症状感染者。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并报道无症状感染者。专业的视角,可以传递出更多接近真相的信息。”



如何培养专业记者?


成为一位专业的医疗口记者,需要多久?

 

新京报记者张秀兰说,至少2年。“从试着了解一些专业知识开始,如果你觉得感兴趣,继续坚持你的热爱。”

 

王卡拉说,至少需要3年。“这是一个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几年时间可以逐步了解这个行业,然后通过继续学习,进一步深入。”

 

界面新闻记者艾玛说,没有时间的终结。“不能指望学者们研究了几年、十几年,潜心写出来的研究文章,作为外行的记者一夜就能看懂。”

 


那么,媒体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


健康时报自2000年1月创刊,至今已经走过20年了,中坚力量几乎是同健康时报一起成长起来的。而队伍中的基础骨干,也都历练了10年左右,几近成为对口领域的专家。


在人才培养方面,健康时报选择了同医疗行业相似的模式——师带徒


“我们是非常典型的师徒制。新人来了之后,先干一段时间,再由部门主任匹配老骨干记者。一般是一名老记者带一名新记者,一带就是一年,直到徒弟转正或是能独当一面。我们还举行师徒仪式,徒弟给师傅鞠躬,要发证书,徒弟定期向师傅报告工作情况和心得,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赵安平如是说。


除了师带徒,健康时报还特别注重实际案例教学。“做得特别好的报道,拿出来让各部门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的特别典型的失误,我们也会把它做成案例,让大家去看。只要一有,我们就组织大家学。”


同时,健康时报还会邀请相关大专家来授课,曾邀请过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主席来授课,全报社都保持在不断学习的状态中。


赵安平说:“因为知识更新得太快了,你想在这里扎根,你不好好学习,根本不行。”


就人才培养这个问题,杨宇东说:“有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必须要坚持一个字:‘养’,平时没有大新闻的时候,这些记者的价值很难凸显,但是一旦大事件发生,他们立即可以用一大批专业的报道来迅速提升媒体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他给出了三个具体方法:第一,引进更多有专业背景和经验的记者,从大学毕业就培养;第二,让一些优秀的记者半路转条线,去增加相关领域的专业培训;第三,在待遇上要能够让这类记者觉得安心,并且觉得有不断的进步空间。


同时,杨宇东还指出,媒体要在相关专业领域搭建有影响力的报道平台,帮助记者更多地拓展影响力,获得资源,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你愿意成为医疗口的专业记者吗?对这些记者你有什么话想说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感谢花瓣美素为本文提供图片支持

记得点“在看”哦!另外,把公号加星标,新文章才不会漏。

更多及时资讯欢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单位~姓名),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2020年了,我们离智能媒体还有多远?

2.腾讯6个表情包获赔30万!这些版权知识你一定要知道!3.新闻评论要“立”起来4.稿子写好后咋修改?4招改稿方法媒体人快收藏!
5.今天诞辰150年,新闻界为什么要纪念这位革命领袖?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优质原创来稿我们将会推荐选刊至《新闻战线》。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IFQYTRI】获取授权


点亮“在看”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