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评论不是吵架

裘真 传媒茶话会 2021-02-02



6月11日,一篇题为《媒体不报水灾只盯美国?中国救灾从来不靠“公知”的烂嘴》的评论在朋友圈传播。看这题目,本以为是个别自媒体为了吸引人眼球做的文章,点开一看,竟是一家主流媒体刊登的评论作品,实在令人五味杂陈。

近年来,有一些自媒体的评论,为引起公众的关注,故作姿态,不惜骂街。例如,2016年发生的“于欢案”中,就有自媒体评论:《辱母杀人:狗官之祸》;2017年的榆林产妇坠楼案中,自媒体撰文《榆林产妇坠楼:杀死她的不只是一个薄情的丈夫》。

然而,现在却有这样的趋势,个别评论员对这种做法有样学样,比如《那些外国碰瓷者,我们该给他们脸吗?》《“键盘侠”们别再喷了,丽江被打女子撤诉是他的权利》……类似这样的评论,尽管在传递正向的观点,但却让人难以接受。

新闻评论是说理不是吵架。新闻评论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本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进而说服别人,争取别人支持自己的观点。个别评论员,一上来就摆出一副骂人的架势,不仅丧失了评论者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素养和个人准则,而且也让刊发这些报道的媒体形象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好的新闻评论是一把锋利的刀。它的锐度来自立论,独到的观点、深邃的见解就是这把刀最锋利的刀刃。

但有些新闻评论员却对评论的锐度有误解——为了让自己的评论看起来犀利,用上了一些偏激、甚至是侮辱人的词语。这些不符合新闻伦理和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词语,看似解气、唬人,但当你细究其内容时,却发现其说理性并不强。

好的评论是要谋求最大公约数,而不是煽动对立。拿《媒体不报水灾只盯美国?中国救灾从来不靠“公知”的烂嘴》为例,不明真相的公众有些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完全可以以这篇评论为平台,将主流媒体关于南方水灾的报道的事实摆在文章中,逐句逐条、有理有据地回应质疑,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即可。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侮辱“公知”人格的层面来,这样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挑起了主流媒体与“公知”的对立。

鲁迅先生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斗争》中谈道:笔战,就也如别的兵战或拳斗一样,不妨伺隙乘虚,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如果一味鼓噪,已是《三国志演义》式战法,至于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式的战法了。

那么,媒体该如何有节制、更客观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

老新闻学家郭步陶曾在《编辑与评论》中写道:“评论是社会中公开的作品,对于国家政治、人心风俗等,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下笔时,须先自己警戒道:凡是妨害公共的言论,妨害人名誉的言论,妨害社会风化的言论,都是法律所不许的。能常记心中,那些一昧谩骂,不负责任的空论,自然不会写出来了。”

鲁迅先生认为,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换而言之,社会的教育不是流氓的决斗,而是文明的熏染。合格的新闻评论不能简单站队、宣泄情绪,更不能加剧社会撕裂。

一如《人民日报》评论版的《致读者》所言:把评论版打造成干部论政的平台、学者争鸣的空间、群众议言的广场,在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传递“中国好声音”,谋求最大公约数,推进社会前进的步伐。 

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要就公众关心的事件发表理性、适当的评价,对一些极端观点、偏激情绪保持警惕,坚持以客观、真实、负责的职业伦理来进行自我约束,通过理性的报道、评论来更好地推进问题解决。


关注“传媒茶话会宠粉营”,热点文章及时送达



传媒茶话会宠粉计划正在进行中!

我们会在每周一公布前一周

茶茶阅读最多、分享最多、精选最多、留言最多的

前十名茶粉,送出独家“茶”礼~

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与吧!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VBA89XF】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