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人到新传院长,有多少大咖成功“出圈”?
近年来,业界人士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担任院长的实例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一种“新传现象”。
从重实践的业界,到精科研的学界,媒体出身的新传院长会带领学院走向何方?
2020年末,《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徐江善。
一种独特现象
从一组数据直观看出学界与业界之间的人才流动。
《传媒茶话会》对211、985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学科所在学院进行了一番摸底,116所高校中曾有过媒体从业经历的现任新传院长有20位,他们中部分从媒体岗位直接出任新传院长,也有一些是在高校磨炼几年后才走上院长岗位的。
再看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为A类的8所高校中,4所高校的新传学院院长来自业界,占据半壁江山。
进一步将统计范围扩大至第四轮学科评估为“C级”以上的56所高校新传学院,多达20位院长有过业界从业经历,占比达35.7%。
其实,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姻缘”早就开始了。
从范敬宜、范以锦、卲华泽、汪家驷、王国庆,到如今的赵启正、米博华、柳斌杰,从业界转轨学界的媒体人,其实远远多于见诸报端的这些。
新世纪以来,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来源的多元化正是新闻教育界在院系管理方面出现的重要变化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复旦大学。
早在1993年,合肥市广播电视局原局长、党组书记陈桂兰受聘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职务。此后,福建日报原副总编辑黄芝晓也担任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职务。
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是2001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订协议共建新闻学院,这一举措开创了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部校共建体系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连续4任院长均来自业界。以受聘院长的时间为序,分别是2004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社长赵凯,2008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宋超,2014年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尹明华,2017年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
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现场会,决定在全国范围推广部校共建模式,彼时确立10所高校先行试点,与当地省级党委宣传部开展共建。相关文件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门和高校重点建设一个新闻学院,原则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也应与高校共建一个新闻学院。
此后,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项目迅速在全国各地各级深入实施。省级党委宣传部门、中央级媒体、市级党委宣传部门和省级、地市级主流媒体等纷纷与有关高校新闻学院开展共建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在部校共建的大背景下,2014年6月,人民日报甘肃分社原社长林治波任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近几年,部校共建的力度持续加强。除了上文提到的,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卫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春林,新华社领衔记者、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徐江善,都属此类。
2019年,教育部高教司宣传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这一年刘亚东从科技日报总编辑岗位调至南开大学,担任新成立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2020年11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陆小华赴任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担任院长。此前,他曾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他认为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业界对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业界与学界之间的联结也越来越紧密,向媒体“借将”的现象屡屡出现。“一些退休(或在岗)的知名高官担任重点院系的院长,或者延揽权威媒体的社长、主编、台长主持学院事务,开始成为一种常态,而引人瞩目。”他介绍说,目前高校新传学院院长最主要的来源仍然是本院优秀教师内部培养晋升。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观察发现,业界精英主要通过部校共建、高校主动邀请的方式进入学界。
“比如,国台办原新闻发言人张铭清、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马胜荣、陕西日报社原社长杜耀峰,曾分别担任过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新闻学研究院院长,他们都是从业界到学界的成功样本。”
也有现职调用的情况,由各地党委宣传部派遣负责宣传的官员或媒体高管担任学院院长,如科技日报总编辑、南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
此外,高校也主动邀请业界高管、精英担任新传学院院长,这种多为退休后返聘,如新华社江苏分社原社长、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诚。
业界与学界不同在哪儿?
“(转轨)不成功的占多数,成功的是少数。”在张昆看来,隔行如隔山,转轨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他们原本在业界可能是杰出管理者或很高明的职业记者,但这并不等于就能做好新传院长。很多院长在进入高校前行政级别可至部级、厅级,而高校新传学院一般仅是处级单位,担任学院院长、管理者,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业界工作画延长线就能做好的。”
刘亚东直言从业界到学界就是一种转型。“从工作性质来说。以前在业界,每天的工作节奏非常快,要每天出报,现在转轨学界后搞教育工作,更多去考虑教学科研怎么布局、学院怎么发展。”
就任以来,刘亚东一直忙着做学科论证、延揽人才。“南开大学成立新闻传播学院是比较晚的,怎样才能后发先至?我们认为要向新媒体靠拢,搞好学科交叉融合,把先进传播技术理念和平台,更多地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究其原因,学校与媒体不是一回事。
张昆观察发现,来自业界的新传院长,对于带领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更知道业界目前的发展方向。此外,业界高管在媒体资源、社会资源开拓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些都是对高校新闻教育有利的方面。
但是,如今的高校新闻学院,其职能早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同等重要。“业界院长的知识和能力,与作为新传院长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有时候并不完全吻合。”张昆表示。
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徐江善认为业界与学界尽管同根同源,但仍有不同。
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治学之道需要系统思维、理论储备,业界人士需要补上学科专业课;二是当前媒体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适应新技术变革、培养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是对新闻传播教育不熟悉的业界人士面临的新挑战;三是新闻传播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如何起步、如何布局,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强烈冲击下,传媒教育如何选择突破口,在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中实现新文科的责任和使命,不仅是整个学界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从业界转场的新传院长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怎样评价新传院长工作成果?
学术成果?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综合实力排行榜?从哪些维度评价一位新传院长的工作表现呢?
顾勇华提出可以从具象的“学术成就”这一维度来评价业界院长的工作成果。“真正得到学界认可,并且形成学术样本的院长却不多。”
他认为有几位新传院长的学术成就可圈可点。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范敬宜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
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重庆新闻学院原院长王国庆提出了学界与业界的贯通。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以及新闻学的学术追求。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了对人民大学学术风气的改进。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界业界融合是短板,‘新文科’建设是目标。”这既是黑大新传学院的工作要点,也是徐江善心中衡量院长工作的三个评价维度。
在张昆看来,不仅要从院长本身的教学能力或科研水平、学术成就等个人维度来评价,更要看其担任院长期间带领学院取得的学科建设成就。纵向上学院自身比过去是不是有较大进步,横向上学院跟同行兄弟院系比是不是比别人进步更大?“关键看会不会用人、容人,能不能筹措资源、调动教师积极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学生到媒体单位工作需要更长的适应期。把业界和学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我的一个心愿,可能也是业界和学界共同的诉求。”诚如刘亚东所说,新闻传播学学科非常渴望和业界交流。
担任高校院长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多,而不仅仅是在业务或是专业层面上。张昆认为,“高校院长要懂得学校的规律、文化,理解学界环境。更重要的是他要懂得如何与知识分子打交道”。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U5J2QNT】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