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笑死人赔6万”引众媒体翻车,是什么让一些媒体“慢性死亡”?

裘真 传媒茶话会 2021-09-07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日期依旧在乱用。

去年的3月9日(PS.真是去年,2020年),《传媒茶话会》发布《天天写“日前”误导公众,就不怕没日后呀?》,提醒媒体在报道中尽量少用“日前”“近日”这类模糊性的词,避免误导公众。没承想,过了一年,不少媒体竟然被一个“去年”耍得团团转。


3月5日,某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新闻《开玩笑把邻居笑死了,男子赔偿6万元!》,随后众多媒体纷纷转载报道。

有的原模原样照搬写“去年2月6日”,有的按照常识推理写“2020年2月6日”,还有的动手查了一下写“2018年2月6日”……


但是很遗憾,都不对。目前,最早的日期是公众号“黔线”查到的2015年2月6日。至于究竟是什么时候,可能真的应了那句歌词“用尽了逻辑心机,推理爱情,最难解的谜”。


尽管这样,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媒体把“笑死人赔6万”旧闻当新闻报道了。

把旧闻当新闻发的事情历史上何其多也。

这两年影响最大的乌龙就是2019年5月20日,天天快报、网易新闻、凤凰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等客户端Push了一条“新华社快讯: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的新闻,但不久就被发现是新华社在2018年5月20日发的旧稿。

无独有偶,2019年12月24日,某媒体发布了一则题为《疯狂!卡宴男叫嚣宝马女,女司机一怒撞残对方双腿》的新闻,事后发现是2018年8月的旧闻。

类似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症结说来说去其实就是缺少了“核实”。

“核实”两字说来轻松,但做起来却各有各的难处。一些媒体人可能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每天24小时客户端、网站、公众号都张着“血盆大口”,等着媒体来用海量内容投喂,如果每一条信息都核实那就等着开天窗吧。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也有抬杠的嫌疑。绝大多数时候,主流媒体的报道的真实性是可以保证的,因此媒体在转载白名单单位的稿件时几乎很少核实。但在对于一则新闻要素模糊不清,甚至缺失以及明显违背常识和常理的新闻我们还是需要保持足够的警醒。

虽说人不能为打翻的牛奶流眼泪,但反思牛奶为何会打翻却能让我们下一次端稳牛奶。

“笑死人赔偿6万元”这则新闻带给我们的反思或许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融媒体环境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内容量,抑或是为了节省成本,正在逐渐放弃宝贵的采访权。久而久之,就连核实都变成一项费劲儿的工作。但,当一家媒体沦为搬运工,连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都难以保证时,公信力就会彻底丧失。这时,它发出的任何声音或许还不如街边长舌妇人的话可信。

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流量,不少编辑把娱乐化当作不二法宝,让本该严肃的新闻变成了段子

“笑死人赔偿6万元”这则新闻中,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警方的尸检结果显示:死者因冠心病致循环呼吸衰竭死亡。检察院也认为,因开玩笑刺激导致死者死亡的诱因仅为5%—10%。也就是说,死者并非是标题所说的是“笑死”的。

一则严肃的普法新闻,最后竟让媒体传成了谣言,这不得不令人唏嘘。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些媒体在转发时想到的或许都是这篇够反常、这篇够奇葩,肯定有流量。想想都够令人激动的了,赶紧抢发!哪还有时间去想核实的事情啊。

于是,“笑死人赔偿6万元”的新闻刷屏了,位于北京的德云社慌了,啥时候讲相声也是高风险工作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讲刑法课时,喜欢用张三举例,让枯燥无味的法学知识,变成了“德云社段子”。

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张三”背后涉及的是严肃的法律精神,而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小编背后则是新闻基本素养的缺失。都说新瓶装旧酒,瓶子可以千变万化,但酒就是酒,水就是水,而有时候部分媒体却在以水充酒,用个眼下流行的词,这是让严肃新闻“社死”

上面谈到的两种问题是媒体融合转型中的慢性病,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对肌体的影响,但长此以往,终会致命


是病,就必须治。至于药方是什么,相信媒体都心知肚明。此前就有媒体人曾告诉我们其所在的媒体对待转载内容划定了严格的红线,对新闻来源抓得紧,“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原创来源”,不是专业媒体的内容不用。如今,能经得起流量的诱惑,不惜“掘地三尺”坚持核实新闻真实性的媒体还有多少呢?
 




近期热门文章

速看!媒体界代表委员带来了这些建议


抢先看!政府工作报告这些内容与传媒行业密切相关!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云”采访如何攻坚克难抢新闻?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传媒茶话会原创作品,版权归传媒茶话会所有, 严禁未经许可的转载、复制或镜像等传播行为。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4893755】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