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一群萌化、憨态可掬,迁徙途中干了很多“坏事”的象群,居然“火出国门”!BBC、CNN、华盛顿邮报等国外媒体也争相报道,并盛赞中国保护动物给力。一群大象成功吸睛外媒,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角。
云南大象“出圈”的原因有哪些?还有哪些议题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好素材?如何激发国际媒体点赞中国的内生动力?
6月11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某央媒负责人,香港大公报有关负责人,香港商报社长助理、北京办事处主任林彬彬,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周亭教授,某央媒驻外记者。
CNN、BBC、美联社、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日本的朝日新闻等国际媒体都对云南大象迁移进行了跟踪式的报道。画风轻松活泼,内容客观真实,让国内用户大呼外媒报道中国的“画风”变了。
比如日本的朝日新闻,全程回顾大象迁徙。TBS电视台甚至拿出半个小时搞了个专辑。节目介绍了昆明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中国的动物保护政策,活脱脱一个大型中国形象宣传片。
6月4日、6月2日,BBC连发3篇关于中国大象的报道,提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不干扰大象行进的做法。甚至引用了中国网友的调侃:“它们是去昆明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然而大象记错了日期,来早了。”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关注的共同话题,云南大象迁移事件契合这一主题,也是外媒报道的领域。二是,大象走出活动范围,成群结队的迁徙,事件本身很奇特。迁徙过程中发生一些事,比如“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美好画面,喝水时可爱的样子,迁徙时穿越城镇、公路如入无人之境的架势,让整个事件充满趣味和新闻点。
“掉进沟里被妈妈拱出来的呆萌,吃吃喝喝毫不客气的态度,全家人齐齐整整躺平的姿势。”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周亭也认为,大象迁徙途中的细节,都在媒体和受众感兴趣的点上。当地政府、民众积极行动,为大象迁徙提供支持、服务,也向外界展现了保护动物,充满爱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形象。香港大公报有关负责人谈道,云南当地政府花了很大气力跟踪和保护象群,比如,出动一支由360人、76辆汽车和9架无人机组成的工作队;在预警机制上,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预判预警,力求将大象对民众生活和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从有关报道细节可见,外媒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审视中国在野生保育工作水平,重新认识中国。“外媒和外国受众不仅看到了大象的跋涉,更看到了友善的中国民众、负责任的中国政府、充满爱心的民间机构,这些客观记录的画面告诉世界,原来中国云南这么美,原来大象如此被呵护,令世界眼前一亮,这是一种不经意之间的好感传播。”某央媒驻外记者告诉《传媒茶话会》。香港商报社长助理、北京办事处主任林彬彬讲道,“一路象北”打动外国人的,其实正是中国及云南各方面处理大象迁徙过程中展示出的环保意识,非常符合人类的发展方向。保护、尊重动物与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一样,早已成为贯之西方文明多年,甚至成为他们价值观叙事的主轴。中国在这方面做得让世界为之惊叹、赞许。
云南大象迁徙,外媒报道立场客观公正,没有戴上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曲解、妖魔化中国。在周亭看来,“这确实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媒体涉华报道态度最友好的一次,也是难得的几乎没有被外媒政治化的事件”。透过现象,云南大象迁徙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了哪些启示?某央媒负责人表示,此次事实证明,生态自然、动物保护这类选题是可以赢得外界关注的。这次大象北迁传播案例告诉我们,讲中国故事的时候,要把故事的发掘面变得更广一些。公益、环保、地方风俗文化以及能引起全世界年轻人共鸣的动漫,都可以考虑。香港大公报相关负责人发表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还是要从直抵人心的故事出发,通过故事与读者产生共情共鸣。比如这次云南大象的报道,通过大象这个具体、特殊的群体,不经意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态度,这是中国文明标准不断提升的最佳体现。所以,要向境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必须让宣传软着陆,多寻找、放大报道“大象旅行团”这类题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周亭从讲故事的主体、态度、形式上给出三点建议:从讲故事的主体来说,并不是只有中国政府和媒体才能讲故事,基层的民警、普通的群众、甚至大象都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载体;从讲故事的态度来说,要秉持开放而自信的姿态,去展示真实的、原生态的面貌,既不刻意拔高也不妄自菲薄,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受众;从故事的形式来说,要多顺应媒体发展的趋势,采用海外公众听得懂的话语方式,如视频、慢直播等诉诸画面而不是诉诸语言的叙事引发受众自发的兴趣,避免产生跨文化传播的歧义。某央媒驻外记者表示,这次传播对中国媒体的启示就是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这告诉国内媒体要努力挖掘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中可信、可爱、可敬,让人感动、叹息、大笑、哭泣等人类共情的点,把中国努力向前的每一步,化为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不刻意堆砌数据,而是仿佛外国受众就在眼前,慢慢地想把我说给你听,才能打动人心。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的故事素材,需要激发外媒点赞中国的原生动力。“人与自然共融并生的议题在相关报道中获得更多人关注,这是西方喜闻乐见的,外媒以具建设性的方式报道云南象群动向,为中国循循善诱的做法点赞。”香港大公报相关负责人认为,可见只要是符合共同追求、共同理想的议题,中国与西方之间可以做到互敬互重,互相勉励。某央媒驻外记者告诉《传媒茶话会》从这次大象迁徙的传播中可以发现充满人文色彩、文化色彩,饱含人类共同美好情感、让人快乐的这些题材会受到外国受众的关注,也是外媒比较乐意报道的。报道中,中国的自信与大气,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会分外打动外国受众。顾勇华认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减贫、环保、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做得好,取得显著成果的事情,就会引发外媒报道和“点赞”。以脱贫攻坚为例,外媒普遍认为,中国的脱贫成就令人瞩目,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更为破解现代国家治理难题提供宝贵借鉴。“不管是古老还是当代的,特色还是普遍的,涉及经济社会还是人与文化的,只要能够在价值观上产生共鸣,在故事中引发共情,就比较容易吸引外媒的主动报道和客观报道。”周亭谈道。在林彬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中国标签的特色名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代表中国形象的“代言人”。首先,外媒更多的客观、正面的新闻报道多集中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它能够反映中国人的民族特质和风貌,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领域。”此外,自然山水、饮食、大熊猫、景德镇、孔子、兵马俑、少林寺等传统名片,和随着中国科技和互联网迅猛发展而崛起的新国潮、新名片,如大飞机、高铁、新能源、华为等中国企业也成为了外媒心目中的中国新名片,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传媒茶话会》了解到,此前有研究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外媒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外媒对中国饮食、民间艺术等不遗余力的褒扬。李子柒“中国田园式生活”的海外超高播放量、BBC纪录片《杜甫》的走红、《舌尖上的中国》海外热播就是典型案例。
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借助外媒的力量。激发外媒讲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并为中国点赞,中国媒体如何作为?香港大公报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中国媒体,政治方面,除了准确报道中央精神、传达中央声音外,需要更精准地解读中央的政策,让世界能够了解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图。此外,除了政治议题,中国媒体更需要的是充分报道能够展示中国新时代新形象的非政治类题材,以更广、更深、更独特的视角来让世界客观认识中国。周亭指出,中国的媒体可以寻求与境外对中国较为友好或者态度客观的媒体建立长期联系,通过共同策划报道、联合采访、在双方国家落地传播等方式增加中国故事的能见度,提高中国形象的好感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传媒茶话会原创作品,版权归传媒茶话会所有, 严禁未经许可的转载、复制或镜像等传播行为。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4893755】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KO8FU40】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