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山大地震45周年,我们需如何改进地震报道?

王仕勇 贾浩伟 传媒茶话会 2021-09-07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1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纪念日。

灾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而行。地震报道是灾难报道的一种。舒德森在《新闻社会学》中提出,“新闻倾向于以事件为中心、以行动为中心和以人物为中心”,地震事件、关于地震的救灾行动和人物构成了地震报道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震报道,经历了一个特征有别的流变过程。在唐山大地震45周年之际,反思过往,旨在为灾难报道提供镜鉴。



唐山地震报道的不足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一座有着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化为废墟。据官方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24.2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约15886户家庭解体。整体梳理分析唐山大地震时期的地震报道,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报道议题失焦。当时的地震报道充斥着“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口号,报道片面强调主观性,没有很好处理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关系,没能做到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宣传规律的平衡。


二是信息严重滞后,与新闻时效性相违。改革开放前,地震报道仍属敏感话题,媒体报道受限,地震报道需经上级审批才可发布,且对地震真实伤亡人数避而不谈,信息封锁成为早期地震报道的一大特点。


三是报道内容单一,人文关怀不足。当时的媒体将地震报道的重点放在宣传“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报道中存在较多政治套话,对地震现场实况和具体救援措施提及很少。



我国地震报道的流变





新中国地震报道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以西藏墨脱、河北唐山地震为代表的第一阶段,受当时的大环境影响,风格趋于保守;

  • 以云南、汶川地震为代表的第二阶段,报道趋向信息公开;

  • 以玉树、雅安地震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报道趋向理性成熟。


后一个阶段相较于前一个阶段的进步,都是我国社会进步的体现。


第一阶段不再赘述。第二阶段以媒体对汶川地震报道为例,这一时期我国地震报道走向公开透明之路,媒体反应快速,以全新的姿态多角度对汶川地震进行报道,地震报道走向信息公开之路,着力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地震报道力求客观公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



首先,汶川地震报道以第一时间为目标,以信息公开为己任。汶川地震发生半小时内,新华网首发汶川地震报道消息,各大门户网站快速转载。此外,媒体尽量公开信息,包括公开伤亡人数、捐款金额、赈灾物资数量等,用真实数据说话。


在汶川地震发生半小时内,新华网将地震消息发布,当即公布震级7.6级。此后,包括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在内的门户网站,纷纷设立新闻专题,24小时滚动更新消息。人民网作为官方网站代表,在社会频道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两个版块中分别开设汶川地震专题报道,内容偏重政府措施和救灾进展,特别是高层关怀、部委措施等。


2008年5月12日新浪新闻转发新华网汶川地震快讯


其次,汶川地震报道以生命至上为基点,报道力求公正。汶川地震报道将“救死扶伤”“灾后重建”放置首位,生命至上成为报道主旋律,这是新中国地震报道发展的巨大进步。


再次,汶川地震报道以客观公正为己任,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以往灾害报道中,媒体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对伤亡具体情况及相关负面信息避而不谈,信息公开之路举步维艰。汶川地震报道一改往日做法,直面真实灾情。


第四,汶川地震报道注重疏导好群众情绪。地震灾害不可控因素过多,群众对此高度关注且异常敏感,为各种谣言提供了生存空间。汶川地震当天下午,各省地震局就通过新华网、人民网、搜狐、腾讯等多家网站澄清事实,疏导群众紧张情绪。



最后,汶川地震报道持续跟踪关注灾后动态。汶川地震已过13年,我国媒体仍以高度责任感,时刻关注灾后重建的细节工作。每逢汶川地震纪念日,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专版和专题来祭奠遇难同胞,关注灾民当前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第三阶段以媒体对玉树地震的报道为例,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年)的公布,信息公开不再是问题。这一时期的灾难报道趋理性。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新闻报道除了及时报道地震灾情和救援情况,还播发了大量相关评论和服务信息表达观点,指导抗震救灾。


 
CCTV新闻频道报道玉树地震


在广播方面,4月15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玉树紧急救援”在中国之声播出,该栏目同时配发中国之声观察员相关评论。


4月17日17时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第11套节目藏语广播中康巴方言节目时间由原来的每天2小时调整为每天8小时,同时调整节目内容,增强新闻报道分量,加大抗震救灾的科普宣传。


在报纸方面,4月15日,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中国日报在内的各大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玉树地震”的消息。同时纷纷推出抗震救灾特刊,加强策划、规划版面,撰写评论。中国日报更是每天发表一篇社论。


经济日报2020年4月16日整版报道玉树地震


在网络媒体方面,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设立专题滚动播出地震相关信息。同时,开设论坛,为网民提供发声渠道,为抢险救灾工作建言献策。


腾讯新闻玉树地震报道专区



我国地震报道现存问题与解决路径





我国地震报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报道流程设置不合理、防灾预警工作相对滞后、地震报道社会性原则把握不到位、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需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第一坚守责任,信息公开。由于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大,社会影响力强,地震报道需及时而谨慎。报道环境复杂、群众关注度高、不可控因素更多、谣言流言更加泛滥,这对各媒体机构和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说,认识地震灾害特点是把握我国地震报道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媒体是民众获得地震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体的正确报道可使民众快速了解现场及救援情况,从而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环境。



2019年,国务院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地震不再属于不可触及的敏感话题,新闻媒体开始尝试新的地震报道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合理的报道流程和议程设置,地震报道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合力,为救援工作提供相关支持。


第二以人为本,注重效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媒体不仅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等重要职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受众的心理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彰显人文情怀,帮助受害者和社会公众尽快走出灾难的阴霾,也是地震报道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NHK等主流媒体报道灾难却不煽情,灾难报道的主角不是政府、领导、军队以及救援人员,而是普通民众,电视画面也从来不会播放“血腥场景”,恪守新闻报道伦理,让公众见证了真实而专业的灾难报道。


第三提高素质,正确引导。做好地震报道的关键是要提高媒体记者素质,新闻记者要有责任感。在报道手法上,地震报道必须正确面对人性和职业的冲突,冷静而又细致,勇敢而不鲁莽;在工作方法上,地震报道必须实事求是,记者不但要报道表面的现象,还要挖掘灾难背后的东西,为以后应对类似灾难事件积累宝贵经验。此外,由于灾难性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媒体必须积极构建起成熟的运作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维持社会稳定。



结语





重大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作为“社会环境监测者”的新闻媒体往往是最为重要的社会介入力量之一。纵观自唐山大地震爆发以来45年的灾难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媒体的灾难报道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通过总结反思历次重大灾难事件中的媒体报道,分析其特点与经验得失,理清其整体发展脉络,才能在灾难发生时,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专业价值和舆论力量,将灾难对人类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资料:
[1] 林泉.地球的震撼[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32.
[2] 陈力丹,王冠.汶川地震报道特点及对传媒未来的影响[J].当代传播, 2008,(04):41-44.
[3] 赵振宇,胡沈明.玉树地震:中国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J].新闻与写作,2010(05):33-35.

本文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作者:王仕勇,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贾浩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丨大松鼠







近期热门文章

转载一时爽,赔偿泪两行!报道东京奥运会谨防侵犯知识产权!


新媒体时代,“三审三校”需注意这些问题!


4大话题,5项注意!河南特大暴雨报道指南来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传媒茶话会原创作品,版权归传媒茶话会所有, 严禁未经许可的转载、复制或镜像等传播行为。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及广告等商务合作请致电:【010-6489375】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1BCOZ109】获取授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