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错了?非常规?这十三种标点符号用法你怎么看?

杨璐 传媒茶话会 2021-12-17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新中国成立以来,《标点符号用法》发布了四个版本。按理说,人们只要对照最新版本认真学习、遵照执行即可。 
但我们发现,伴随每次标准修订,标点符号非常规用法相伴相生,尤其是近些年网络盛行,标点符号非常规用法范围之广、翻新频率之高,令人目不暇接。
有哪些标点符号出现了非常规用法?产生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
对于这些标点符号的非常规用法,您怎么看?



 十三种标点符号的非常规用法



(注:以下段落按第四版《标点符号用法》排序而列,定义、标准、部分示例等也是从第四版中摘录。)


01

句号


定义: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

通常标题句末不出现句号(可出现?、!、……等)。如果用一句完整的话做标题,那句话如不加引号句末句号可以省去;反之应该保留句号,这是约定俗成。

但也出现了一些非常规用法。

1.标题没有引号但却保留句号

《旅游世界》2011年第一、二期合刊60页上(见图)在没有引号前提下,仍然留有句号。仔细研读,如果省去那个句号,还觉得不适。不过在合刊目录页上那个句号却没有出现。

 
2.加大停顿,表示某种情感

有时候本该用逗号一类标点,但有意用句号。

如:

“老太太。信是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闰土说。(鲁迅《故乡》)


引号中两个句号,如果按常规处理都应该是逗号。这里用句号,显然是加大了停顿,体现了中年闰土对“老太太”充满敬畏,说话慢吞吞的样子。如果用逗号,表达效果则大打折扣。
 
3.网络用语中作用等于省略号

在网络语言中,句号成了省略号替身。

起因可能是中文状态下输入省略号不方便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也可能更多的是多个句号连排远比省略号带来更大震撼(圆圆句号似嘴似眼,远比省略号小黑点强烈许多),用多了便发展出了新功能。

如:

“这。。。。。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瞅到了什么。。。。只能说太。。。。”。如“我跑步到了会场,发现贴有会议取消的告示。。。。。。。。。。”。


连用句号除了说明语义未完外,还经常用来表示郁闷或无语的情绪状态。

如:

“我跑步到了会场,发现贴有会议取消的告示。。。。。。。。。。”。


在传统媒体中,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为什么在微信或短信中有句号却显得不合时宜呢?

因为微信或短信常常是一问一答,所以句号在高效、快捷且狭小的手机屏中完全可以省略。在这种大环境下,突然加一个句号,就显得过于正式了。你这是在提醒对方结束,是刻意地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态度有点板。如果前面是个“好、可以、同意”暗藏牵强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了消极抵抗的意味。如果你收到由几个呆头呆脑的句号组成“。。。。。。”,那你得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话题终结者了。当然,你对对方的话语表示无语、被震住了等,也可用连用几个句号。

02

问号


定义: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标准规定: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两个问号(或叹号)叠用时,占一个字位置;三个问号(或叹号)叠用时,占两个字位置;问号和叹号连用时,占一个字位置。

问号、叹号连用,一般由一个、两个、三个递进,也可以直接出现两个或三个,极少见到从三个、两个、一个往下递减的。

生活中,常常出现将“?”“!”“……”等视为语言要素,当作单独的句子使用。这样做,不仅在形式上引人注目,更能激发读者对其寓意的猜想,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例1:

雨果将《悲惨世界》书稿寄给一家出版社,但过了很久没有收到回复。于是雨果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几天后收到出版社回信:“!”。


问号表示雨果对作品未来的关注,叹号表示出版商很赏识这部书,捎带着让作者不要着急,好饭不怕晚。

例2:

局长:“老高,你们的目的看来是要建个新车间,彻底改变目前的生产布局,是吗?”

“是的!”高树回答得很干脆。

“能不能气魄大一点?”

“……”高树愕然。

“搞一个配套的大工厂,使你们厂翻一番!”

“!”高树怦然心动。

“不过国家不给你们人民币。”

“?”高树惊讶。

“你们可以用美元!”

“!!”高树的呼吸急促起来。

“别急,不是给你们,而是借给你们,不是向国家借,而是向外国人借!”


(张小兵《事业之树》,载《新华文摘》,1982年第12期,第114页)



03

叹号


定义: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

标准规定: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叹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1.放在句中,表示极为强烈的情绪

叹号“!”原本用于句尾,表示停顿以及激动的情绪,但在现实中出现了用于句中的用法,如“我!们!现!在!就!绝!交!”每隔一个字就用上一个叹号,表现了口语中一字一顿、咬牙切齿的语气,准确地表达了言者极为强烈的愤怒情绪。

“?!”,称作重情号。第四版标准示例“?!”占一个字格,但电脑中小软盘中并没有其位置,于是只好先打“?”再打“!”,从而占两字格,显得松松垮垮。

目前,还出现了“!?”(侧重于感叹),以及“???!!!”等多种变异形式。

大概受第三版“?!”的启发,标点符号混搭花样百出,根本不受“?”“!”限制,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标点符号都可能捏在一起……

在一些出版物中出现了将“?”“!”等标点符号叠用后置于句前或者独立成句的用法,这样做能使句子更加引人注目,聚集读者注意力,增强句子的表达能力。

例:

!!!——张海迪的事迹令人惊叹。

???——张海迪的事迹教人沉思。


(曹宪文《奋斗者的“力学”》,载《中国青年》,1983年第4期,第25页)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语言中标点符号叠用,呈普遍上升趋势,其表现形式:


一是单一符号叠用,


如:我要去!!!!!!!!。


二是多种符号叠用。


两种符号交叉,


如:我要去!!!。。。。


两种以上符号交叉,


如:我要去!!!。。。???。


04

逗号


定义: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逗号本无多少故事,但是现在有一种情形常让人左右为难。

例1:

我理解他,从来不给他打电话,发信息。


(《都市女报》  2012年8月20日)


例2

为了确保不出问题,给大局添乱,今年我们特别注意加强对……


(《都市女报》  2012年8月20日)


例1给人感觉,不给他打电话,只发信息;例2让人打眼一看能明白,仔细琢磨又反常。

有的读者会说,把例1第二逗号、例2第一逗号都改为顿号就万事大吉了。但按照顿号定义(见下文)似乎又不能改为顿号。

笔者以为,为了稳妥,例1改为:我理解他,从来不给他打电话,也不发信息;例2改为:为了确保不出问题,不给大局添乱,今年我们特别注意加强对……

05

顿号


定义: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

在标题中,通常将顿号或逗号以空一个字符形式出现(也可以根据版式宽松度来定,总之要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前后不连就可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标题中出现读者耳熟能详的姓名并列时直接省略顿号。《人民日报》头版大标题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姓名之间省去顿号,原因在于领导人姓名读者非常熟悉,这样做标题显得紧凑团结。

非常规的顿号用法有:一字一顿,构成了独特的视觉相貌和听觉形象,传达出了特殊的语言信息,表达了人物丰富的语态神情。

例1:

我才连忙在头一天下午打电话,告诉他:我、要、去、打、仗、了!

(张为《零点归来》)



例2:

他依着门框,两根手指提着钥匙链,两眼得意地瞧着母亲,悠荡着钥匙,一字一顿清清楚楚地说:“这、是、咱、家!”

梁晓声《雪城》(下部)


另外提请大家注意,从第三版开始规定:约数之间不加顿号,如“此人大约三四十岁”。如果加了顿号,那就成了“此人大约三、四十岁”,会给人造成此人要么三岁,要么四十岁难以判断的错觉。

06

分号


定义: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分号,通常出现在顺承关系中。有时候在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复句中也有用到分号的情况。

递进关系

例:心灵有贫富;知识,也有贫富;甚至友情,也有贫富。


(林燕妮《但愿大家都富足》)

转折关系

例:有人把小学教育说成“希望工程”,相当贴切;但是现在连祛除黑斑、青春痘都可以说成“美丽工程”。

(曹铭宗 《新头衔》)

因果关系

例: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鲁迅《狂人日记》)


另外,分号有时候表示停顿时用法与逗号相当。

例:蝌蚪成群结队的在水里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


(鲁迅《呐喊·鸭的喜剧》)


这种情况下,用分号,往往表示分句的独立性较强,用逗号也无大碍。

07

引号


定义: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引号非常规用法:故意把双引号和单引号的前后反置。

例:

”我们“,意味着两人三观不合,心已背离。


引号在版式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变化多端。

一是双引号都放大;二是只放大前引号,省去后引号;三是放大后引号,省去前引号;四是在保留双引号前提下,放大前引号。


双引号都放大


只放大前引号,省去后引号

放大后引号,省去前引号

在保留双引号前提下,放大前引号


第一版引号形式(当时文字都是竖排):¬﹂﹃﹄。标准作了以下如同拉家常的说明:引号有单引号、双引号两种。用哪一种都可以,没有意义上的分别。一般说来,用单引号的居多。那是为了方便,画单线比画双线省事。如果引号里头还要用引号,那就必须用另外一种,看起来才清楚。

从第一版标准示例中,外面一层用¬﹂,里面用﹃﹄。
第二版引号形式:直行文稿引号改用﹄﹃和﹂¬。
第三版:直行文稿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第四版:竖排文稿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直行(竖排)文稿中双引号、单引号一直在变,所以造成许多媒体在引号使用上不够规范。
 
2021年9月16日《星光大道》(见图),竖排的双引号“『”“』”还是采用第三版。



造成竖排双引号以上错误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电脑上输入法中“标点符号”仍保留着1995年版双引号、单引号在竖排版时的式样,所以字幕工作人员可能是为了图省事将错就错了,也可能不知“符号已变化”。

另外,有的横排时也将引号““””改为“「」”,而且将两竖缩短,非常奇特。

08

括号


定义: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

括号“( )”原来用于表明注释性文字,是一种补充说明,但在网络语言中经常用括号加拼音的方法来标注相反的意思,类似于反语用法。

如:
“你真是一个英(liu)雄(mang)”,表面上是说“英雄”,括号里的拼音却说是“流氓”。

如果交流双方是好哥们,那就是搞笑版了;反之就是在讽刺对方做事情不地道,但反感情绪激烈程度十分要打对折。

另外,括号常见于信封上:×××同志(收)。按理说“收”本不该括起来,人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原因大概是:一是考虑到“收”与前面姓名或称谓的区别,二是对收信人在百忙之中启开并阅读表示尊重。

09

破折号


定义: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破折号,占两个字,且中间不得有空。实际运用中往往破折号中间带空,原因在于电脑输入时通常带有空隙。

非常规的破折号,占四个字格式,还有无限制地多吃多占,全凭输入者手指停不停。也有用短横线、一字线代替破折号。

破折号还有一种非常规用法,使用“破折号+语言内容”单独成段来表现对话或回答问题的形式。

例1:
这家伙厉害,高瞻远瞩,真正是身立虾池放眼世界。他成立信息科,专门收集信息,从村从县从市从省从全国到全世界全搜集,无孔不入。

——这么说你胜利在握?

——不行,外贸价格不明朗!

——什么时候明朗?

——明朗时什么都晚了!

——那你收虾的价格怎么定?

——这就叫风险!他狡黠地一笑,但脸上没有险情。

(邓刚《混战港养虾》,《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5日)


例2: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



10

省略号


定义: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

标准规定:在标示诗行、段落的省略时,可连用两个省略号(即相当于十二连点)。

省略号的形式是“……”(六个点上下左右居中)。常见有“......”(六个点沉底)。省略号下沉其实就是错误;英语省略号是三个点,垂直居下“...”。另外英语省略号须与正文中间空一格,如果出现在句尾,通常还要再加上表示句子结束的标点,一般是句点。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凡例等处,省略号都采用“…”这种形式,从第6版开始,省略号全部换作“……”。由此看来《现代汉语词典》主动向标准看齐。

但是现在媒体尤其是手机发布平台,常用三个点来取代六个点,想必是考虑到手机屏狭窄故意节省标点符号空间,好给文字信息腾出场所。(见下图)



11

连接号


定义:标号的一种,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连接。

形式:连接号的形式有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三种。(第三版,连接号还有占两字格形式,第四版为了与破折号区别,故删除占两字格的连接号)。

“~”常用于连接两个相关的项目(如时间、地域等)、数值范围的起止。

如:
“亩产1000公斤~1500公斤”。

但现在“~”常被当作点号用,在句中或句尾描述语音的延长和起伏的声调,同时表示轻快的语气。

如:

“咳咳~我宣布~新版论坛~现在~上线啦~ ~”“我在这里等你呀~”。“谢谢~~~~~~~~”。



这些浪纹线,好似表达了留言者连绵不绝的谢意。(此句中浪纹号采用的是英文状态的格式)“~”呈曲线形式,有波动前行感,显得俏皮可爱,故深受年轻女性青睐。

12

书名号


定义: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

非常规书名号并不多见,但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外书名号用中文格式,内书名号采用英文格式。

如:

《<论语>十则》,正确写法应该是《〈论语〉十则》。

13

标点符号的零形式



标点符号的零形式是指在该用标点符号时却没有使用,存在不用标点符号或者是使用空格代替两种情况(后一种情况前面说过)。

在小说和社交媒体聊天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这种形式由来已久,并非是网络衍生品,但可以说是网络平台催生其快速生长并蔓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些作家特别是诗人,常常用不带标点的文章或诗歌引发人们争议,从而实现名利双收的效果。如“就让所有的哀愁与悲痛如同你舞动的身影都在那破碎离散的梦中飞扬”“我喜欢那学读起来很长很长喘不了气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爱情不就是这样吗”“如果你爱上了一只藏獒就别指望它像鸡一样给你下蛋”……

如:
早起便继续写我的小说《大出殡》。……一会儿,有记者从会上跑来。问我《凯旋在子夜》获奖后的心情如何,我说什么心情你指的是我现在写到男主角的悲栗朝天吹出一曲悲怆的歌那悲栗的口里滴着水后滴着血。看这个怎么样吧,我说。(韩静霆《一个中年男人的心态》)


其实,这些不带标点的长句子是一种复古行为,并不是首创。中国古代诗人就有爱用长长标题的。
 
如: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如:

杜甫:《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数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非常规用法产生原因是什么?



按理讲,所有文字工作者,都应严格按照最新版《标点符号用法》执行,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非常规标点符号用法游离标准之外。产生主要原因有:

一是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标点符号用法》不可能将汉语标点符号的所有用法进行详细设定,其中标准中列举的仅为最基本、最常用的用法。自然就给人们非常规用法留下了想象与发挥空间。

二是标准制订存有缺陷,让使用者有些不知所措。

如:

第四版中示例:“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同时出台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中示例: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短短四个字,有不加引号,有加引号(加引号又分两种,一种只加在汉字数字上,一种数字连带“运动”都加上)。由此看出,标准制订时缺乏统一规范。标准都不规范,会对非常规用法起到了误导作用,此话不为过。

三是时代发展所需。无论什么标准都是对制订新标准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总结,并对当下以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种行为规范。标准通常十多年才进行一次大的修订。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有生命的河流,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当然等不了你新标准发布。

另外,语言河流的变更,自然就会需要新的坝堤、闸门、泵站的堵与疏、排与泄,这其中自然就少不了新式标点符号的潺潺溪流的汇入。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标点符号新用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瞬息万变。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常规用法满足不了网民的感情需要,而创新的非常规用法能带来以下气场:

一是增强语言气势,丰富感情包。网络语言中,标点符号被赋予了特殊的表达情愫,变异后叠用的标点符号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如:
A.他怎么能这样呢?B.他怎么能这样呢!C.他怎么能这样呢????!!!!。

二是构建新形象,营造特定氛围。在网络语境中,文字表达大多情况下会显得语气生硬,使交际处于尴尬甚至误解的氛围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但可以辅助文字表情达意,也可以帮助说话者构建自身的积极形象,营造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


如:
“你长得真好看~”的情绪感染力远大于“你长得真好看!”“你长得真好看。”


三是暗示意图,促成深度交流。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语言中的变异标点符号,可以代替话语传递语义,向对方暗示交际意图,而接收者也可以根据本身的认知语境,对话语进行推理,其交际过程符合“暗示—猜测”的交际模式。当然双方对非常规用法应该在一条水准线上,要不然就是对牛弹琴。



如何对待非常规用法?



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看,标点符号非常规用法无疑是有问题的,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语言污染”。但我的观点是,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管理部门要采取宽容的心态,尽量做到不鼓励、不反对,通俗地讲就是“袖手旁观”,真正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

,就是我们不要急于对一些非常规用法下定论一棍子拍死,应该任其展示,因为标点符号毕竟只是一种符号,几千年没有它也照样传递文化、宣传思想。

,就是追踪非常规用法,研究生成、发展规律,适时进行正面引导,从而给予积极干预。

通过,就是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对一些能给语言起到积极作用的非常规用法的标点符号适时吸纳进标点符号用法队伍,反之应该远离任其自生自灭。

如“?!”就是第三版制订者们看到大众广泛使用后主动采纳的。

在第三版发布之前的日子里,使用“?!”就是非常规的,第三版发布之日就成为常规了。没有当初非常规,哪来的“?!”今日之地位。

在没有新的标准对当下非常规用法的标点符号认可的前提下,作为传统媒体应该严格、认真按照第四版标准进行编辑加工校对。这方面思想保守一点、行动落伍一点不要紧。

网络语言中,可以开展非常规标点符号用法探索工作。因为,网络语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而是一种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与口语、书面语并列的新功能语体,因此不能完全套用书面语的规范去要求它。只要这些新用法限制在网络交流的情境中,那么就没有必要去禁止它们,事实上禁是禁止不了的。

互动:您怎样看标点符号的非常规用法?


作者:杨璐,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 大松鼠




近期热门文章

秒“穿”2035!国际传播还能如此炫酷?


缺钱!缺钱!还是缺钱!媒体融合如何找钱?


电视频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AOW6607】获取授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