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十余人办报到年入过亿,揭秘这家媒体发展“三字经”

李磊 传媒茶话会 2021-12-17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巷子的尽头,伫立着一栋“其貌不扬”的五层矮楼。
如果不看门口挂的牌子,很难知道这里是一家“低调而有实力”的主流财经媒体——《经济参考报》。
2021年,对《经济参考报》而言是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一年——创刊四十周年。
四十年前创刊时的经参,只有十余人办报,没经费、没办公场所、没办报经验。
四十年后的经参,年营收过亿,从一份报纸,发展为包括报、网、端、微等在内的全媒体传播平台。



创业维艰,“先”声出圈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在时代进步的节拍中诞生了一批新闻媒体。

《中国日报》《经济参考报》《瞭望》杂志……

经济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对经济信息的渴求空前旺盛。

如何办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为社会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经济信息?当时,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思考着这一问题。于是,《经济参考报》应运而生。
《经济参考报》创刊号

作为全国第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经济参考报》在呱呱坠地之时便承载了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殷切关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邓小平为经参题词并题写了报头。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


看似“含着金钥匙出生”、根正苗红,但《经济参考报》创业时也曾步履维艰。

“开张时只有十多个人,其中没一个办过报。没有办公室,便从新华社国内部、国际部、机关党委、食堂等几家兄弟单位借用几张桌子。”

李琴是《经济参考报》首任总编辑,回忆起经参初创条件,她曾这样讲道。

1981年6月30日晚8点,经济参考创刊号印刷前,经济参考总编辑李琴同志在压版车间。

曾经,没日没夜的工作让七八个人的总编室因劳累和酷热病倒五个。人手奇缺,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把两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借调给《经济参考报》。在连电扇都舍不得买的经参,两人干了一个暑假。没有拿一分钱,连吃饭都要自己解决。

在这样的办报环境下,经参创办初期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张小洁是《经济参考报》证券新闻部主任助理,她采访几位前辈后在文章中写到,“经参问世半年就‘红得发紫’,短短三四年发行量就奇迹般跃升至78万份”。

当年,凭借有锐度、前瞻性的新闻报道,经参迅速站稳脚跟,并成功“出圈”。

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雇工、长途贩运、“二道贩子”等现象在当时虽是新鲜事物,却也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是媒体报道的敏感话题。但经参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胆报道,及时刊发《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有必要》等报道回应社会争议,引发社会对这一类现象的探讨。

1984年,旅游景点、公共场合的厕所脏乱差问题成为社会的“毒瘤”,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更影响了城市形象。对此,经参聚焦城市问题厕所,推出《访厕所》报道,率先呼吁整治、改善公厕环境,根除城市文明的“毒瘤”。

1987年,住房公有制背景下城市出现了居民无房、住房紧张、居住不便的问题。经参推出《房房房》报道,预告了“商品房热”正在到来。文末一句“我们是否应该买房”问在时代的前列。

“当年国门初开,正是《大趋势》《第三次浪潮》等描绘的新技术浪潮叩关而入的时候。《经济参考报》与《世界经济导报》一道成为了传扬新技术革命的先锋,有新观点集萃,一打开报纸,新锐气息扑面而来。”王旭曾担任过《经济参考报》编委,第一次接触经参还是在上大学时,回忆起对经参的第一印象,他这样讲道。

挺立潮前,“敢”字当头


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媒体也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创刊伊始,“敢言”二字就被烙进经参的基因中,并被继承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参以最直接的矛盾和问题有力发声,直言不讳。

1986年6月,小平同志向报社馈赠了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上,小平同志戴着老花眼镜,神情专注,正在阅读经济参考报。


1992年,有相关部门估计“许多厂长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应付上级机关检查、评比和出席各种会议”,有厂长反映“《企业法》规定的企业权利,大部分被各级政府机关截留了。”《经济参考报》评论员杨继绳在《政府解放企业,企业解脱政府》的评论中呼吁,“要给企业松绑,先得转换政府机关的职能”。

1996年、1997年,一家山东默默无闻的酒厂——秦池酒厂连续两年获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1997年的标的额更是达到了3.2亿元。巨额的广告费与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小企业联系在一起,反差的背后可能存在某种“猫腻”。这一现象引起了经参新闻调查部的注意。

高鹤君是经参证券新闻部主任,也是经参秦池酒厂电视广告“标王”有关系列报道的参与者。

据他回忆,经参的记者先后到秦池酒厂核实生产能力、以酒贩子身份深入四川,在为秦池酒厂提供散酒的酒厂实地调查,揭开秦池勾兑酒真相。

聚焦反思“过度依赖广告驱动营销的经营方式能否持续”这一问题,经参发布了《雾里看花访“秦池”》《川酒滚滚流“秦池”》等系列报道,话题引发社会广泛热议,一代“标王”轰然倒塌。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经济参考报将“深度”版面改变升级,于2018年创办《经参调查》栏目,誓将敢说真话的作风进行到底。

《经济参考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


2018年,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经济参考报记者王靖和两位同事以“流浪记者”的方式扎进农村去观察扶贫工作进度。

驱车一路,走走停停,路过内蒙古某县,发现县医院里“贫困户住满了病房”。王靖和同事意识到,新闻来了。

调查后发现,该地存在“超能力推进健康扶贫”的现象。

顺藤摸瓜,驱车2000多公里,花了10多天,通过“明访+暗访”的方式,三人撰写了《过度兜底一些贫困地区医保基金被花“秃噜”》,直指有的地方存在过度兜底推进健康扶贫问题。

打好污染防治硬仗,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但在青海祁连山南麓,“隐形富豪”马少伟打着“生态修复”的旗号,进行掠夺式盗采煤炭资源,已持续14年,青海湖和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地局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历时两年,不懈调查采访,三次只身深入海拔4200米的祁连山南麓腹地青海木里矿区内部,克服高原缺氧、人迹罕至、环境凶险等困难和风险,采写完成了《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报道。

该报道刊发后,掀起巨大的舆论冲击波,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掀起一场声势和力度空前的青海祁连山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追责问责开始引发青海官场震动,反腐大幕悄然拉开,青海省副省长文国栋主动投案,另有15名厅局级、处级干部相继落马;青海“隐形富豪”马少伟被依法逮捕。

今年1月初,经济参考报推出的《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稿件如一声巨雷引发社会强烈反映,但也将经参卷入舆论的漩涡。

明明是13000亩防护林被毁,当地政府调查后坚称是6000亩;当地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和经参报道毁林数据不一致,使经参被扣上“造谣”“报道失实”,连新华社的声誉也被影响。

后来,经参成立舆情专班,公布了掌握的有力证据,进行反驳。最终,报道真实性得到生态环境部的认可,当地政府核实了具体问题,启动了整改,经参与新华社的声誉也得到了维护。

《经济参考报》时任总编辑张超文事后总结“敦煌毁林案”报道启示时谈道,“记者不畏艰险、不受利益集团干扰,履职尽责,报道的新闻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检验”。

不受利益集团的干扰,敢于监督、勇于发声,这是新时期经参人的“敢言”。通过不曾凋零的调查报道,经参人将继续勇于担当,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立足未来,用“新”发展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落伍了吗?经参用历史和现实回答了主流媒体如何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活力、“新”格局。

“再见吧,‘篱笆墙’”“冒牌五粮液何以越冒越凶?”“请首长不要再批条子了”“我为什么自动离职卖烤羊肉串”“冷一冷,易拉罐!”

通俗易懂、短小、口语化,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参文章的标题,颇具如今的新媒体风格。

“廉价袜子‘难倒’经济学家”“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用1度电,最高竟收60元”……进入新千年,经参不做标题党也能起好标题的风格依旧。

媒体融合时代,经参立足未来,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逐步迈向以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征程。

在管理机制上,经参为解决中老同志多、年轻人多、中年骨干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在一些处室设立主任助理,让年轻人早日担担子,负责任,加快成长。

同时,经参成立由纪检监察室、财务部负责人组成的报社经营管理内审小组,对所需的支出的大额资金,一律先审后上会。堵住了财务管理跑冒滴漏,资金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

在新媒体创新上,2019年年底,经济参考报新媒体部联合张艺谋导演及其团队历时数月拍摄制作融媒体产品《“移”路同行——中国器官捐献移植五年间》,讲述了2万多名器官捐献者用最后之力递出“生命的礼物”,让9万多患者重获新生的故事。

该产品成为经参融合创新的经典案例,获得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表扬。

2021年,经参围绕建党百年制作“百年历程,红色金融”七集大型融媒系列产品,将动漫、沙画等有机整合,探寻中国共产党用“钱袋子”为“枪杆子”保驾护航的光辉历程,全网阅读量超两亿,中宣部阅评认为该组报道在建党百年重大主题报道中让人眼前一亮。

在经营上,近几年,经济参考报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组建经营项目组、开展多种多样的经营活动,既有传统的广告经营,也有为客户服务的论坛研讨会和量身定制的研究报告,使报社的经营形势发生逆转。

2018年经参首次实现营收过亿元,并扭亏为盈。2019年利润翻番。2021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完成经营任务,实现新的高质量增长。4年来,经参不仅弥补了所有亏损,还按时还上了银行全部贷款。员工个人收入也实现了倍增。

《经济参考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何平、傅华同志与出席会议的报社新老领导合影。



结语


40年,时代巨变,媒体传播、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作为主流财经媒体,经参因时而变,从一张报发展成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矩阵,不断改革、转变媒体发展理念,创新、完善新闻报道手段,真实记录前进的中国。

40年,初心不改,勇敢精神、创新基因代代相继。作为新华社旗下的央媒,经参心似磐石,虽经起伏、风雨,始终坚持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百姓民生奔与忙,在滚滚向前的潮流面前,坚持做党和人民利益的坚定守护者。


未来,在“十四五”规划新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经参将如何继续勇立时代潮头,以前瞻性思考与报道“经邦济世”?我们拭目以待!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6014C5EJ】获取授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